• 沒有找到結果。

紅水河流域作為田野調查地點的原因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紅水河流域作為田野調查地點的原因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紅水河流域作為田野調查地點的原因

筆者選擇紅水河流域作為田野地點有以下兩點原因:一、筆者想去有銅鼓使 用和記錄的壯族地區進行調查。二、目前尚未記錄,但仍有使用銅鼓的地點,9筆 者欲記錄當地銅鼓使用的方法。

紅水河流域眾多使用銅鼓的民族中,在進入田野地可行性的考量下,筆者選 擇以節慶使用的壯族為主。

考量目前仍在使用銅鼓的壯族地區、銅鼓數量、壯族使用銅鼓的紀錄與地理 環境等各地並不一致的因素,筆者採用 George Marcus(1995)提出的多點民族 誌的田野調查方法,選擇廣西紅水河流域各縣仍有使用銅鼓之地區作為田野調查 地點(見圖 2),多點民族誌的研究方法請見本章第六節內容。

一、 紅水河是民間傳世銅鼓最多的區域

梁站長(1995)與吳偉峰等(2002)皆提到紅水河流域的河池市為壯族使用 銅鼓的集中區。梁站長在《河池傳世銅鼓調查及其他》(1995)提到河池地區是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傳世銅鼓藏量最多,分佈最多,且以壯族聚居、使用銅鼓的地 區(梁富林1995:30)。吳偉峰等人主編的《河池銅鼓》(2009:22)一書,提 及河池市在1991-1993年,全地區登記到的銅鼓數量為1,417 面。2003 年,政 府為申請「廣西紅水河流域銅鼓藝術保護工程」再次調查,銅鼓總數為1,415面,

其中1,389 面為民間收藏,26 面為文博部門等單位收藏的國有藏品,目前世界 上已知民間傳世銅鼓分佈最為密集的地區。

二、 紅水河是目前仍在使用銅鼓的地區

筆者透過銅鼓使用的文獻與拜訪河池市銅鼓調查主持者梁站長兩種方法,在 進行壯族節慶銅鼓使用調查前,先確認紅水河屬仍在使用銅鼓的壯族聚居之處:

〈一〉廣西壯族使用銅鼓的文獻記錄 1.30 年代以來的記錄

1935 年以來,中國西南地區的銅鼓使用情形,陸續有前往該區域旅行或田 野調查的學者,他們在廣西與周遭地區的一些考察報告提供了壯族使用銅鼓的文 字紀錄(劉錫蕃 1934;田曙嵐 1935;黃芝岡 1935;徐松石 1938;鄭師許(1974

﹝1936﹞);韓德明 2007;吳偉峰等 2009)。

《嶺表紀蠻》(劉錫蕃 1987﹝1934﹞:171-172)記載了 1934 年間,作者 對蠻民為何把銅鼓藏在地下的看法:

即數十年前,黔桂邊境一帶,往往掘得此物,聯繫埋藏,動輒以數十計,

9筆者發現尚未記錄銅鼓使用的地點有以下兩個地方:東蘭縣板登有村螞1 節初淺的介紹性文字,

但無當地銅鼓使用的記錄。東蘭縣東蘭鎮無螞1 節中銅鼓使用的記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均在深溪密箐之間。吾人由此推測,可知有鼓者,亦不限於行軍,凡民 多才而好之者,皆可以鑄。故其物之多如此。其所以得於林間,大概由 蠻民屢服屢叛,關軍攻剿戰事激烈,蠻人自度必敗,以及笨重難攜,遂 埋於僻地。(劉錫蕃 1987﹝1934﹞: 171-172)

田曙嵐在《廣西旅行記》(1935)描述土著在喪禮中敲打與正月中使用銅鼓 的情景:「土著喪俗,凡父母死……又懸掛銅鼓一對或兩對,配以大鼓一個,任 由村童擊打……」(田曙嵐 1935:197);「東蘭屬之東院、都彝、長江、隘峒四 區之各村,對歌之風尤盛,每屆正月……各村懸掛銅鼓,整日成群敲打,以供娛 樂。青年男女,心花怒放,常常結隊唱歌,此唱彼和,或有親戚。」(田曙嵐 1935:

200)

黃芝岡在《太白》(1935)〈說銅鼓〉一文,敘述「東蘭各鄉村有葬螞蝦的一 種習俗……」,使用銅鼓等文字。蔣廷瑜(2005:96)認為銅鼓是苗瑤壯族的守 護神。

蛙形是銅鼓的獨一的標識,牠的意義不止于表現水相,而且是有啚騰的 作用的。東蘭各鄉村有「葬螞蝦」的ㄧ種風俗,傳說宋時儂智高是螞蝦 星宿,民間擁護螞蝦便可望其王氣。銅鼓既為蠻酋所有,蛙形的標識是 蠻酋的象徵,和中原的龍的標識是同樣的意義的。(黃芝岡 1935:533)

徐松石 20 世紀 30 年代起,對廣西壯族使用銅鼓的風俗做過較多的研究。他 在《粵江流域人民史》(1938)第 22 章〈銅鼓研究〉(1938:245)記錄「廣西 南丹唐謝某家獨子溺死,不得屍,父親投一銅鼓於塘中,而用泥填塞蔗塘」的文 字。他也在《泰族僮族粵族考》(1938)第一章第八節〈銅鼓與嶺南僮族〉,描 述僮人以農作敲打銅鼓的方式,避免感覺睏倦和彼此說話而浪費時間。以及每朝 末打銅鼓時,用線香和紙錢請、送土地神的情景。

鄭師許在《銅鼓考略》(1974﹝1936﹞)對中國歷史上,歷代銅鼓的發現、

銅鼓發現的地域與發現情形予以記錄,亦摘錄西方學者對銅鼓的起源與流佈、紋 飾、銅鼓使用目的的討論。

韓德明(2007;24)提出天峨縣都隆的四季鼓是以祭祀為核心,以樂、舞為 表現的文化事項。

《河池銅鼓》(2009:35)提到1944年,日本人在那地羅氏土司衙門燒毀24 面銅鼓的記錄。而吳偉峰等人(2009:182)亦指出那地在1928年已改土歸流,

但至今仍有銅鼓在那地使用的記錄。

透過田曙嵐(1935)跟黃芝岡(1935)等人描述,可窺見30年代外地人見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國西南地區使用銅鼓的情形。這些描述讓筆者回想到己身初識銅鼓時,感到好 奇的感覺,及當初自己想要探討當今壯族使用銅鼓的心情。

中國西南地區1935年之後銅鼓使用的情形在上文中已清楚描述,可作為蔣廷 瑜(2000)文章的補充。而黃芝岡《太白》(1935)〈說銅鼓〉一文的要點,筆者 也已說明,但蔣廷瑜(2005:96)藉由東蘭葬螞蝦的習俗的論述,說明銅鼓是苗 瑤壯族守護神的說法,筆者持保留的態度。

2.廣西紅水河流域壯族螞 1 節銅鼓使用

1924 年起,眾多學者皆做過廣西紅水河流域壯族螞 1 節中,銅鼓使用的田 野調查相關記錄(田汝嵐 1924;賈義生 1999;羅仁德、顧樂真 2005;邵志忠、

袁麗紅、昊偉鑌 2006;吳偉峰等 2009 與王薇 2010)。田汝嵐(1924)1923 年 到東蘭考察「埋蛙婆」的習俗,在隔年出版的《廣西旅行記》(1935)中,提到 進行該活動時,男女共集於一定場合,輪流敲擊銅鼓,唱歌作樂。賈義生(1999)

以音樂的角度對廣西東蘭壯族螞1 節進行描繪,並對螞 1 節起源及社會功能等 問題進行初步探討。羅仁德、顧樂真(2005)記錄 1986 年納洞螞 1 節的儀式過 程及使用的相關器具。邵志忠、袁麗紅、昊偉鑌(2006)等人撰寫南丹縣那地村 蛙婆節之活動記錄,討論傳統節日與鄉村社會發展間的關係。吳偉峰等(2009)

撰寫的《河池銅鼓》一書,以梁站長 1991-1993 年調查的河池銅鼓資料為主,

並介紹長江、蘭陽與巴英三處舉辦螞 1 節的情況。王薇(2010)的碩士論文就 東蘭蘭陽、天峨納洞與天峨都隆三地的螞1 節活動流程進行比較與分析。

〈二〉梁富林站長 1989 到 1993 年的銅鼓調查

梁站長先後擔任東蘭縣文化體育局局長及河池市文化局文物站站長,他分別 在 1989、1991-1993 年間主持銅鼓的調查工作。據廣西民族大學研究銅鼓的萬 輔彬、韋丹芳老師的說法,他是對河池市銅鼓最熟悉的人,我在進行本調查前,

他提供己身知道目前仍使用銅鼓的壯族、瑤族與苗族地區資訊,其中壯族使用銅 鼓的地點有東蘭縣長樂鎮板登村(金鄉接浪村),東蘭縣長江鄉蘭陽村,東蘭縣 巴疇鄉巴英村,天峨縣六排鎮納洞屯,天峨縣六排鎮都隆屯,巴馬縣部分山間空 地等地。其中,東蘭縣長江鄉蘭陽村、巴疇鄉巴英村與天峨縣六排鎮納洞屯、都 隆屯在 1990 年以後,皆有舉行螞 1 節。10

基於上述兩個原因,我選擇紅水河流域,作為壯族使用銅鼓調查的田野地 點。

第 15 頁為本研究地理區域及田野地點的兩張地圖:圖 1 是本研究調查範圍 的行政區劃圖,黃色範圍為河池市行政區域。圖 2 為我調查的七個田野點,藍線

10相關文獻請見〈天峨縣都隆屯「四季鼓」考察與研究〉(1994),廣西東蘭壯族螞 1 節的調 查與研究〉(1999)、〈銅鼓文化保護與傳承-以東蘭縣長江鄉蘭陽村周樂屯為例〉(2005)、

《河池銅鼓》(2009)第七章第一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紅水河,紅色為本研究調查範圍,星號為本研究田野地點,黃色為河池市範圍。

圖 1:本研究調查範圍行政區劃圖

說明:淡綠色為廣西範圍,黃色為本研究進行的河池市

地圖資料來源:http://www.0778u.com/2010/0525/73.html 檢索日期 2014 年 10 月 12 日筆者修改

圖 2:本研究田野調查位置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說明:黃色為河池市範圍,藍線為紅水河,紅色為本研究調查範圍,星號為本研究田野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