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銅鼓與螞 1 節的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說明:黃色為河池市範圍,藍線為紅水河,紅色為本研究調查範圍,星號為本研究田野地點

第五節 銅鼓與螞 1 節的關係

壯族在春節、節慶、紅事、白事時會敲打銅鼓。而最常使用銅鼓的時間點是 春節,但春節中不一定每天都敲銅鼓,且各地保存的銅鼓數量並不相同,故產生 了借取銅鼓的使用現況。在 2013 與 2014 春節期間,筆者選擇參加壯族在春節時 一定使用銅鼓的節日「螞1 節」,從中調查壯族使用銅鼓的情形,卻發現各地為 了因應節日展演中敲銅鼓的需要,除了各地螞 1 節在不同節目流程中使用銅鼓 外,當地壯族亦各自發展出銅鼓使用及借取銅鼓的方式。

本節內容分為一、螞1 節。二、螞 1 節活動流程。三、螞 1 節打銅鼓的 意義。四、銅鼓毀壞而導致螞1 節舉辦地點數量驟減等四個部分,說明銅鼓在 螞1 節中使用的意義與重要性。

一、 螞1 節

壯族村民跟學者普遍認為「螞1」是壯語 ma4 kwe3發音、漢意為小青蛙,

東蘭縣部分地區,如巴英,稱青蛙為牙圭。螞 1 節又稱為「青蛙節」、「蛙婆 節」、11「葬蛙節」,是以青蛙為祭祀對象的民俗活動,為原始圖騰崇拜的民俗

(覃劍萍 1988;覃彩鑾 1997;覃義生 1999;羅仁德 2005;邵志忠、袁麗紅、

昊偉鑌 2006;廖明君 2004; 盧克剛 2007;安月蘭 2009;羅艷玲 2013)。

地處廣西紅水河兩岸的壯族山村,每逢新年到來,都要歡度盛大的蛙婆節(青 蛙節),祈求當年農作物豐收(覃劍萍 1988:70)。廖明君(2004:397)指出 蛙婆節體現人們對青蛙的崇拜外,舉辦螞 1 節必不可少的銅鼓,其本身已含有 生殖崇拜的意義。

螞1 節內容各地舉行形式不一,覃義生(1999:69)對東蘭縣螞 1 節內容 有以下的描述。

東蘭縣壯族民間的螞 1節活動雖然都是在春節期間舉行,活動的主要 程序和儀式基本相同,但螞 1節的起止時間及各個活動程序的具體內 容卻因地方或村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即使同一個鄉或村委會(大隊)

的不同村落,往往有較大的差異。

二、 螞1 節活動流程

最早對螞 1 節流程進行記錄的覃劍萍(1988:72)指出蛙婆節是具有超自 然的社會力量,成為壯族人們的精神支柱。他指出螞 1 節流程包含以下四個步

11壯族一般稱青蛙為螞1,但對於農曆正月初一請來的青蛙以「蛙婆」稱呼之。「蛙婆」有吉祥 之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驟。

(一)請蛙婆

農曆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至山地或田野間找尋螞 1,第一個找到者被稱 為「蛙郎」、「蛙父」、「螞 1 郎」,是新的一年最有福氣的人,部分地區的

「螞1 郎」還要負責組織與協辦螞 1 節。

(二)遊蛙婆

當天把找到的螞 1 用木棺或竹棺拿到社亭內,象徵把蛙婆請回村子。簡單 的祭祀後,眾人抬螞1 棺與村裡的銅鼓隊去村裡各戶唱「螞 1 祝賀歌」或「祝 福歌」,進行送祝福的儀式,並收集錢、酒、米、豬肉等物品籌辦螞1 節。

(三) 孝蛙婆

孝蛙婆從大年初一起延續到農曆正月末。之後每三到五天,全寨的人員輪流 聚集在社亭前,以敲打銅鼓、喝酒,唱山歌的方式祭祀青蛙,亦有「鬧社亭」或

「唱螞1」的稱呼。

(四) 葬蛙婆

埋螞1 處距離村子有一定的距離,多位於村口處。祭螞 1 滿一個月後,由 村老、蛙父或蛙郎,拿出前一年埋的螞 1 並觀察蛙骨顏色,以蛙骨大部分呈現 的顏色來預測當年的作物的情況與運勢。主要呈現有褐、黃、黑與白色。褐色是 代表當年作物豐收;黃色亦代表豐收,但程度略次於褐色;黑色代表不吉,村子 有兇事即將發生,村民要請麼公做儀式;白色代表當年棉花收成好。最後舉行葬 螞1 的村寨宴請八方親友賓客,不管認識與否,進門的人越多,主家越有福氣,

可說是「千金難買客登門,殺牛難得親友來」的寫照,到此整個螞1 節結束。

螞1 節的活動流程有眾多學者做過相關的記錄(覃劍萍 1988;覃彩鑾 1997;

覃義生 1999;羅仁德 2005;邵志忠、袁麗紅、昊偉鑌 2006;廖明君 2004; 盧 克剛 2007;安月蘭 2009;羅艷玲 2013)。跟覃劍萍描述的內容相較, 覃彩鑾

(1997)、覃義生 (1999)、廖明君(2004)與安月蘭(2009)對螞 1 節流程 分別有三至四個步驟的描述,且螞 1 節流程內容跟覃劍萍(1988)較相似。螞 1 節流程跟跟覃劍萍(1988)提到內容不同的有羅仁德 (1988)、邵志忠等(2006)、 盧克剛(2007)與羅艷玲(2013)。相異之處主要是記錄部分螞 1 節有舉行給 遊客看的表演活動內容。

廖明君( 2004:83)對於螞 1 節的期程與螞 1 節流程壯語的稱呼,有清 楚的描述:

以祭祀螞1婆(即在節慶中找到的螞1)為主要內容的螞1節……整 個節慶的活動時間一般在一個月左右,主要有以下幾個過程:一、找蛙 婆(青蛙姑娘)。壯語叫「稚牙圭」。二、孝蛙婆。壯語叫「腰牙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陪蛙婆出遊。壯語叫「莫牙圭」。四、葬蛙婆。壯語叫「肯牙圭」。

上述是文獻上的紀錄,而筆者在 2013 與 2014 年春節期間進行田野調查得到 的多點民族誌,請見本研究第五、六章。

三、 銅鼓在螞1 節演出中的重要性

銅鼓在螞1 節敲打的原因有以下三種的解釋:

(一)農耕需求下,銅鼓,青蛙和雨之間的密切關聯性

Cooler(1995:38)、

丘振聲(1996) 、

蒙元耀(2004,2006)與

Andaya

(2011)

的文章,說明銅鼓、青蛙與雨三者間的關聯性。

Cooler(1995:38)提到在實驗室中,銅鼓已被證實所發出的低頻率聲音,

如同青蛙的鳴叫聲,人們聯想到蛙叫的前後都會有降雨的情形。因此, 銅鼓的演 奏會產生的青蛙鳴叫,從中表示銅鼓,青蛙和雨之間的關聯已被世人接受。

丘振聲(1996:100)敘述祭祀青蛙是自然崇拜中的農業活動:

壯族的青蛙崇拜,也是萌芽於昔日落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之上的。當人 們渴求春耕,卻又面臨乾旱這種自然力的壓迫……沒有一定的科學之事 去正確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係時,只好把和雨水有密切關係的 雷電和青蛙人格化……把牠們作為神靈來祭祀。(1996:100)

蒙元耀(2004:65)指出壯族在春耕期間舉行螞 1 節與祭祀青蛙等活動,

背後隱含向上天求雨水之意。蒙元耀先從一、二月動、植物的變化說明此時為 24 節氣中的立春、雨水的氣節,他(同上引:64)提到一開春,農民會說「正 月忙旱地的農活,二月忙水田的農活」。農曆二月最重要的農活是耙田和播種育 秧,而馬山的諺語則提醒大家「柚樹開花耙秧田,蟾蜍下水播稻種」,從一、二 月間綻放的柚花、桃花描述農耕的季節已來到。蒙元耀(2006:76)另以廣西壯 族自治區馬山縣關於鳥的歌曲「一月間徜徉在天空間的燕子,牠們宣告春天的開 始。第二個月換成在濕田地裡找水栗子的八哥,牠們說興奮的昆蟲已來到,而新 生的牛害怕春分的到來」來比喻農耕的季節已來臨。而螞 1 節在農曆正月初一 或初二抓螞1 滿一個月後,在農曆二月二日「春社」的日子埋螞 1,春社,是 祭祀土地神和農神的日子,村民準備祭品祈求豐收、平安、來年風調雨順等願望。

12

Andaya

(2011:21)強調銅鼓在儀式性中求雨的功能,以確保人民的豐收和 土地肥沃的生產力。

12報導人:蒙元耀,口述訪談時間:2014 年 7 月 26 日,地點:廣西民族大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酬神

蔣廷瑜(2005:273)提到銅鼓在螞 1 節的作用是為了酬神,主要是為了取 悅雷公跟青蛙兩位大神。

東蘭地區流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做「東林」的年輕人,或是老奶奶,燙死田間 的螞1,從此連年大旱。布洛陀告訴詢問原因的人們說螞 1 是雷神的孩子,是 下雨的使者,牠的死引起雷公的不悅,致使民間缺雨。布洛陀或雷公要求凡人收 集被燙死的螞 1 分給沿途的村寨,有分到的村子必須在春節期間敲打銅鼓,進 行祭祀螞 1 的儀式,以求得到雷神的寬恕,並藉由敲打跟雷聲相像的銅鼓,讓 雷公知道人間的祭蛙活動(黃桂秋 1996:56);蔣廷瑜(2005:273-275)在《壯 族銅鼓研究》(2005)一書中,也有提到同樣的觀念。

(三)紀念螞1 將軍

此說法流行於天峨縣、南丹縣一帶。天上的螞 1 轉世為一個老漢收養的小 孩,長大後因外表像披著一層螞 1 衣,被稱為螞 1 郎或被稱為龍王寶。螞 1 郎長大後投筆從戎,所到處皆打勝仗,受到大家的歡迎。後來他官拜大將軍,並 成為駙馬爺,但皇后覺得其外表不得體,趁螞1 郎熟睡時,脫去螞 1 衣並燒毀 的動作,反而害死了螞1 郎。人們為紀念他的貢獻,而舉行相關的祭螞 1 郎的 祭祀活動。

四、 銅鼓毀壞而導致螞1 節舉辦地點數量驟減

蔣廷瑜(2005:273-275)指出舉辦螞 1 節時透過敲打銅鼓來讓雷神知道 凡間舉辦的活動,並說明銅鼓在螞 1 節中具有請蛙婆,在山歌會則具有伴歌、

跳舞的作用。

《壯族銅鼓研究》(2005)記錄銅鼓跟螞 1 節分佈的對應關係:

據不完全統計,紅水河流域自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至天峨縣芭暮鄉河 段,1950 年以前經常使用的葬蛙場地達 100 餘處,東蘭縣僅大同一個 鄉葬蛙場地即達 33 處之多。現在這一區域內仍在使用的葬蛙場地已不 到 10 處,而東蘭縣大同鄉,這一活動已經絕跡。究其原因,就是這裡 的 大批銅鼓在「大煉鋼鐵」及「文革」中被毀掉了。(蔣廷瑜 2005:275)

覃義生(1999:69)指出東蘭縣歷史上舉行過螞 1 節的村落有 157 個;1949 年以後舉行此活動的有 98 個。這些村寨主要分佈在東蘭縣中部的紅水河兩畔及 其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