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

組織無不希望透過組織學習能力(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的增 進,強化組織的競爭力,促使組織不斷的進步,以提升組織的效能,因

表 2-6 組織學習理論發展時期(續)

資料來源:整理自盧偉斯(1996:28-31)。

1978 年學者 Argyris 和 Schön 所著的《組織學習:行動理論之觀點》

表 2-7 組織學習之定義

年代 研究者/單位 定義

1953 Simon 組織學習是一種組織內成員循序漸進地重新建 構組織問題的過程,其產出即為組織的成果。

1963 Cyert 和 March 主張組織在有限理性的限制下,知覺到環境的 不確定性和風險,而使得決策規劃發生變動,

而此種選擇行為的改變又直接反應在資訊處理 方式上的改變,整個循環過程即為組織學習。

1978 Argyris 和 Schön 組織學習是一種「偵測並修正錯誤的過程」,當 組織實際的成果與原先預期的結果發生差距 時,組織會對這種差距進行主動的偵測和修正 過程:「發現錯誤、發展矯正方案、轉換認知信 念、內化成行動依據」的循環程序,這個過程 就是組織學習。

1979 Duncan 和 Weiss 組織學習不僅是個人學習的總和,它牽涉到將 個人的學習,經由共享、評估、與整合其他人 的一種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須經由公開的 溝通和資訊的交換,形成組織學習的行動與共 識。

1983 Shrivastava 組織學習包括適應性學習、假設的共享、知識 基礎的發展及制度化經驗。組織學習乃是發展 組織的知識基礎之過程。

1988 Levit 和 March 組織學習主要由組織的目標與結果的差異中學 習到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從修改慣例形成組織 行為的改變,獲得學習。

表 2-7 組織學習之定義(續)

1992 McGill、Slocum 和 Lei 組織學習是一個過程,經由此過程組織能夠察 覺到本身經驗的品質、形成及結果,並透過心 智模式的「know-how」與「know-why」相對應。

1993 盧偉斯 組織學習是集體性的社會行動,個人學習無法 累積為集體的學習總和,組織學習的成果大於 個別學習累積的成果。

1996 高協聖 組織學習為經由知識的取得、分享、使用以改 善組織行為的過程。

表 2-7 組織學習之定義(續)

年代 研究者/單位 定義

1998 Guns 可促進組織的維持、成長與發展之一切相關知 識、技能、價值、信念與態度的獲取與應用的 過程。

2001 吳敦誠 組織學習應是一種改進的程序,可以提高例行 性工作效率及改進技術;也是一種改進組織知 識的累積,可讓組織適應環境改變的結果。

2002 施永昭 組織在適應環境、修正錯誤、累積記憶來改善 行為的互動過程。

資料來源:整理自陳怡靜(2006:9-11)及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組織學習可被視為是一種過程。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

傳遞知識與分享資訊等,而這些學習皆由個人層次開始,再經由個人相 互影響轉換到團體層次的學習,再由團體層次轉換到組織層次的學習,

此種知識與資訊轉換的過程即為組織學習的過程。

本研究對於組織學習之定義,採用 Argyris 和 Schön(1978)提出之組 織學習是一種「偵測並修正錯誤的過程」,當組織實際的成果與原先預 期的結果發生差距時,組織會對這種差距進行主動的偵測和修正過程:

「發現錯誤、發展矯正方案、轉換認知信念、內化成行動依據」的循環 程序,這個過程就是組織學習。

三、組織學習的分類

組織學習的分類呈現多元化的觀點,而每位學者所提出的觀點各有 其獨特之處,以下將分述之。

(一) March 和 Olsen(1975)將組織學習分為個人信念、個人行動、組 織行動、環境回應四個構面,如圖 2-3 所示,並說明個人學習 與組織學習間的關係。(引自王彥文,2003)

圖 2-3 March 和 Olsen 組織學習程序圖

資料來源:出自王彥文(2003)。

(二) Argyris 和 Schön(1978)認為組織學習過程包含發現 (discovery)、發明(invention)、執行(production)及一般化 (generalization)四個階段,如圖 2-4 所示:

1. 發現(discovery):發現預期的結果與實際情形存在差異,需要 新的知識來解釋此現象。

2. 發明(invention):分析績效差距並發展可能的解決方案。

3. 執行(production):執行所發展出來的解決方案。

4. 一般化(generalization):將過去的經驗融入組織政策、慣例及 規範。

圖 2-4 組織學習程序

資料來源:修改自 Argyris&Schön(1978)。

發現 發明 執行 一般化

設定目標 發現差距

分析差距 發展解決方案

執行解決方案 經驗融入組織

個人信念 個人行動

組織行動 環境反應

(三) Weick(1979)將組織學習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 制定(enactment):創造新的想法。

2. 選擇(selection):選擇或執行新想法的過程。

3. 保留(retention):確定新的想法是能被接受的。

(四) Daft 和 Weick(1984)提出一個組織進行學習之程序模型,並分 為下列三個階段如圖 2-5 所示。

圖 2-5 組織學習過程

資料來源:修改自 Daft & Weick(1984)。

1. 掃描(scanning):組織觀察環境以蒐集資料的行動。

2. 解釋(interpretation):依據對先前環境的瞭解,將面對的事件 進行解釋、發展觀念並賦予資料意義的過程。

3. 學習(learning):有關組織行動及環境變化之間關係的知識,

以及基於這些知識所採取的行動。

(五) Huber(1991)將組織學習歸納為知識取得、資訊擴散、資訊解 釋、組織記憶四個部分。

1. 知識擷取(knowledge acquistiton):經由天賦、經驗、學習、移 植與搜尋等方法取得知識。

2. 資訊散佈(information distribution):指分享不同來源的資訊而 獲得新的資訊或瞭解新的資訊的過程。

解釋

(賦予資料意義)

學習

(採取行動)

掃描

(資料蒐集)

件、發展共享與概念架構的過程。

4. 組織記憶(organizational memory):指儲存知識以供未來使用 的方法。

(六) Sinkula(1994)則提出組織學習是由資訊擷取(acquisition)、資訊 擴散(dissemination)及分享解釋(shared interpretation)三個階段 構成。

(七) Nonaka(1994)提出組織內部知識創造的過程應包括下列幾個階 段(引自魏鸞瑩,2001):

1. 個人知識的擴大:個人的知織是組織知識的主要來源,是擴 大組織知識的第一步,其包括「可言傳的知識」和「不可言 傳的知識」兩種知識。

2. 分享知識和概念化:個人知識若無法散佈,則對於組織知識 的增加並無幫助。故組織成員藉由彼此對話和互信,將不可 言傳的知識概念化。

3. 具體化:新創造的知識必須進一步具體化。在具體化的過程 中,組織內應用所創造出的觀念,以瞭解新觀念是否可行。

4. 知識合理化:此時收斂、過濾所創造出的知識,以決定新知 識對組織及社會的價值程度。評價知識的人可以是高階主 管、中階主管或一般基層人員,需視組織特性而定。

5. 知識內化:最後將知識整合到組織內的知識網路。

(八) Cross 和 Israelit(2000)將組織學習之程序概分為個人層次、團隊 與社群層次及組織層次之學習程序,如圖 2-6 所示。

圖 2-6 組織學習層次及程序

資料來源:修改自 Cross & Israelit(2000)。

茲將不同學者所提出對組織學習之分類的觀點,彙整如表 2-8 所示。

表 2-8 組織學習之分類

年代 研究者/單位 內容

1975 March 和 Olsen 個人信念、個人行動、環境回應、組織行動 1978 Argyris 和 Schön 發現、發明、執行、一般化

1979 Weick 制定、選擇、保留 1984 Daft 和 Weick 掃描、解釋、學習

1991 Huber 知識取得、資訊擴散、資訊解釋、組織記憶 1994 Sinkula 資訊擷取、資訊擴散、分享解釋

1994 Nonaka

個人知識的擴大、分享知識和概念化、具體化、知識合 理化、知識內化

2000 Cross & Israelit 個人層次、團隊與社群層次、組織層次

資料來源:整理自王彥文(2003)及本研究整理。

組織層次之學習

社群層次之學習 團隊層次之學習

個人層次之學習 策略目標

理論教學程序 實務教學程序

四、組織學習的層次

Argyris 和 Schön(1996)提出組織學習具有單圈學習、雙圈學習及再 學習三種層次。然而學習層次越高,其複雜性也越難達成。因此,在多 數組織中最常見的是單圈學習,而雙圈學習和再學習則是相當罕見。以 下分別說明此三種學習層次,其架構圖如圖 2-7 所示:

(一) 單圈學習(single-loop learning)

當一個行動策略的後果是當事人所企圖達成的,我們可以說在 意圖及後果間是「配合的」,而當事人的使用理論得到確定。若後 果是負向的經驗時,稱其為一項失誤或是「不配合」。人們對失誤 的第一個反應便是尋求另一個可以滿足同一主導變數(governing variables, 即行動者尋求去滿足的價值觀)的行動策略來取代前 者,這種在行動上發生了改變但沒有在主導變數上有任何改變,稱 之單圈學習(夏林清譯,2000:72-73)。

單圈學習強調在既定的組織目標、政策與規範下,尋求行動與 結果的關係並連結方法與目標間的關係。此種學習重點在於:透過 檢視組織整體環境發現錯誤,致使其能符合組織內部的各種規範,

進而提升組織的適應能力。由於只重視解決現存問題,而不會檢視 組織的目標、政策和規範是否合宜,因此單圈學習是一種組織內部 適應的過程(林保良,2003)。

由上述得知,保守及穩定體制的環境,是有利於單圈學習,而 單圈學習微幅調整的特性,使學習者易於接受,不易產生學習的焦 慮及抗拒,且有利於組織持續穩定的效率(王詩菁,2006)。只是 維持現狀與單圈學習不斷相互增強的結果,會使組織失去應變突如 其來的外在變動的能力。

(二) 雙圈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

雙圈學習是指當一個行動策略的結果不符合預期目標,行動者 會改變原來的「主導變數」。它所關切的不只是在一套既定標準之 內,如何在各個不同的行動策略之間作選擇,而是在組織的架構或 典範之間做選擇(夏林清譯,2000:72-73)。

雙圈學習中必須透過集體探究的過程建立一套面對衝突時所 需的新認知與看法,使組織目標與規範更易於達成。雙迴圈學習的 目的在於重新建構組織價值及基本假設以形成有利學習之組織行 動理論。雙迴圈學習為透過支持學習型組織,以開放、彈性、自主 及探究導向之行為態度面對的學習(魏鸞瑩,2001)。

當個人探究產生個人行動理論價值觀的改變,雙迴圈學習是透 過個人進行;當個人以某種方式探究組織行為使得組織行動理論價 值觀有所變動,雙迴圈學習便產生於組織內。此種學習除了內部環

當個人探究產生個人行動理論價值觀的改變,雙迴圈學習是透 過個人進行;當個人以某種方式探究組織行為使得組織行動理論價 值觀有所變動,雙迴圈學習便產生於組織內。此種學習除了內部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