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組織績效

績效在國外多以Performance一詞代表(Wikipedia, 2011),然而performance通常字義 上代表表演或者演出之意,意指透過表演者在台下的投入累積,才能匯聚而成表演精彩 的表演,中文意思中非常接近「十年一刻」的含意,若將其含意帶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中,

一個組織的經營是否有良好的績效表現,往往與組織的管理成功與否有著連帶的關係,

由於組織從事各類商業活動的最終目標均著重在利潤的創造與獲得,因此,組織績效所 代表的意義一直以來備受經營管理者的關注,Dalton(1980)透過對組織的各類活動,將 組織績效區分成為軟性績效(soft performance) 如主管評價或自我感知覺,及跟硬性績效 (hard performance)如營業額、毛利、產量及服務等,而組織的績效(performace)又常 被指稱為組織的總體「表現」概況,Hasenfeld(1983)透過研究分析,認為組織績效相 當於組織整體的表現成果,以企業的營利事業單位來進行探討,各單位是否能秉持效率 原則,來達到公共資源被公平公正的分配使用,皆屬於組織績效如何呈現的範圍當中,

雖然績效會因組織與個人的職能屬性不同而有著不同的評估取向,不過組織效能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的基礎仍以個體成員的表現為主。

Venkatraman & Ramanujam (1986)針對組織的績效衡量,認為組織績效按照不同的 功能屬性,可被區分為「財務績效(financial performance) 」,此類績效屬於最常見之指 標且具備客觀的數據可供參考,比如資產報酬率或者銷售成長率等;「營運績效 (operational performance)」則多與企業營運相關數據息息相關,透過企業公開對外體現 的數據可以了解企業的營運狀況,此類績效涵蓋市場佔有率、產品品質、新產品導入、

附加價值率等;而「組織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泛指組織的財務績效之外,

據抽象性與非財務性質的員工士氣或離職率等類型,Patti(1987)在對服務績效研究中,

定義服務績效在於表現與其反省反應的相關連結層面上,首先,第一個績效層面就是在 組織系統上得到體現,其次才會反應服務品質或是服務順利傳達的技巧與方法上,因 此,「績效」可以說是企業訂定目標後所達到的效果強度(Phillips, Palfrey, & Thomas, 1994)。

-23-

一般企業所指稱的組織績效,較多以財務報表上所體現的數據或組織所獲得的會 計利潤,如總資產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或投資報酬率等為基準,但企業的經營不光 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李建華與方文寶(1996)指出組織績效尚涵蓋如市場佔有率、

員工滿足感…等目標,而組織的績效是作為組織是否有達標的一種衡量指標,因此組織 績效是泛指對組織所有的各類經營目標所進行的總體表現衡量。

洪俊龍(2002)認為組織績效廣義的包含內部效能、市場績效、財務績效、與營 運績效等四種類型,其中組織為了達到良好的營運效果與收益,因此需要不斷的促進內 部效能的提升與加強,藉由不斷強化的內部效能,來留任組織內部優秀人才,並促進管 理階層與員工更暢通的交流與溝通,因此員工更願意對公司進行承諾,並認同公司的發 展願景,進而為組織締造良好企業文化及形象,而透過外部市場的觀點如顧客滿意度…

等,來衡量企業的組織績效則稱為市場績效,財務績效及營運績效皆以財務的相關數據 及資料來說明組織績效表現的依據,有形資產主要在於體現組織的實際生產狀況,而無 形資產則主要著眼於未來的經營表現,因此透過市場股票報酬作為市場對企業組織的績 效評價,另一方面,簡毓汝(2007)則將組織績效定義為一種衡量標準,利用它來評估企 業是否有達成某個預設的目標,除了在內部控制方面,針對組織運用資源的效能與效率 方面進行考核外,也可以藉由績效的評估影響力,糾正過去的錯誤並引導組織對未來資 源的分配方向。

綜合上述研究所認定之組織績效,主要可以按時間的分屬區分為兩個脈絡來進行 探討,對於過去組織經營的目標、投資報酬率等進行檢討與回饋,另外則是對於組織未 來的經營進行預測並對未來的資源配置進行規劃,此時組織績效扮演類似資料庫的角色 提供組織建言,而綜觀上述各家學者的研究後,本研究將組織績效定義為,在企業經營 管理範疇中,為了達到策略性目標及保有產業競爭優勢,藉由公司與員工各方面努力之 下所達到的營運成果,而此透過組織績效的表現,可以為組織帶來持續的競爭力及厚植 企業永續經營的能力稱之。

-24-

表 2-6 組織績效定義摘要

學者 論點摘要

Dalton (1980) 將組織績效區分成為軟性績效(soft performance) 如主管 評價或自我感知覺,及跟硬性績效(hard performance)如營 業額、毛利、產量及服務等,而組織的績效(performace)

又常被指稱為組織的總體「表現」概況

Hasenfeld(1983) 認為組織績效相當於組織整體的表現成果,以企業的營利 事業單位來進行探討,雖然績效會因組織與個人的職能屬 性 不 同 而 有 著 不 同 的 評 估 取 向 , 不 過 組 織 效 能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的基礎仍以個體成員的表 現為主

Venkatraman &

Ramanujam (1986) 針對組織的績效衡量,認為組織績效按照不同的功能屬 性,可被區分為「財務績效(financial performance) 」,此 類績效屬於最常見之指標且具備客觀的數據可供參考,比 如資產報酬率或者銷售成長率等;「營運績效(operational performance)」則多與企業營運相關數據息息相關,透過 企業公開對外體現的數據可以了解企業的營運狀況,此類 績效涵蓋市場佔有率、產品品質、新產品導入、附加價值 率等;而「組織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泛指 組織的財務績效之外,據抽象性與非財務性質的員工士氣 或離職率等類型

Patti(1987) 在對服務績效研究中,績效第一個反應在組織系統上得到 體現,其次才會反應服務品質或服務順利傳達的技巧與方 法上

李建華與方文寶(1996) 組織績效是泛指對組織所有的各類經營目標所進行的總 體表現衡量

洪俊龍(2002) 認為組織績效廣義的包含內部效能、市場績效、財務績 效、與營運績效等四種類型

簡毓汝 (2007) 則將組織績效定義為一種衡量標準,利用它來評估企業是 否有達成某個預設的目標,並藉由績效的評估影響力,糾 正過去的錯誤並引導組織對未來資源的分配

本研究 (2011) 在企業經營管理範疇中,為了達到策略性目標及保有產業 競爭優勢,藉由公司與員工各方面努力之下所達到的營運 成果,而此透過組織績效的表現,可以為組織帶來持續的 競爭力及厚植企業永續經營的能力稱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5-

二、組織績效的衡量

Woo & Willard (1983)透過整理歸納過去研究的結果,指出投資報酬率、銷售額報 酬率、銷售收入、現金流量/投資、市場佔有率、市場佔有率之取得、相對競爭者的產 品品質、相對競爭者的新產品活動、相對競爭者的直接成本、產品R&D、投資報酬率 差異、ROI變動率,及現金流量與投資百分比變動率等十四種常用的績效衡量變數。

由於企業營運狀況常平藉著經營績效來做為衡量標準,因此,企業的組織經營績 效好壞與否對於企業在產業環境的生存有很大的影響力,Chakravarthy (1986)則認為組 織績是一個重要的依據,企業可以藉此來衡量或是判斷組織是否為有效運作,進而說明 企業所擬定的政策或是追求的目標能否成功,過去單方面只依靠傳統獲利率作為衡量方 式已經無法滿足企業對於經營績效的判別,為了更加有效的區別企業經營績效,則將「經 營目標」、「生產力」、「利潤」、及「長期優勢資源」作為四個衡量標準,其中,經營目 標泛指針對企業的年度性計畫與長期策略所欲達到的程度,而生產力為組織各項硬體設 施設備的效能生產狀況,利潤不是單純就資金方面的獲利,而是更廣泛的解釋為組織運 用企業的資源所帶來的各種收益,在綜合上述的衡量指標後,能為企業帶來永續經營,

並促使企業不斷成長的資源則被稱之為長期優勢資源,Chakravarthy認為企業可以憑藉 著這四類指標,為企業的組織績效進行更明確的診斷並進行分析。

Venkatraman & Ramanuijam(1986)認為組織績效的衡量可以區分為財務性指標及非 財務性指標,在一般的研究中,由於財務性指標具備有時記數據可供參考,如資產報酬 率(ROA)、獲利率與稅後純益等,因此被廣泛應用在各類型的組織績效研究中應用 (Delaney & Huselid, 1996; Venkatraman & Ramanjam, 1986; Huselid, Jackson, & Schulder, 1997; Delery & Doty, 1996 );而非財務性指標如滿意度及員工離職傾向等,通常有別於 財務指標的呈現方式。

組織績效的測量方式有以自我評估方式得到認知性績效,也有以客觀的數據資料 來進行評估,相較於具有客觀數據的財務性績效指標,自我評估方法雖也被廣泛採用但 仍容易存在偏失及誤差,Bamberger, Bacharach, & Dyer (1989)指出外部經濟環境波動常 會影響跨產業的組織績效,這樣反而說明有時主觀評估指標在該種情況下反而是較適宜 作為績效指標的,Dess & Robinson (1984)則認為在缺發客觀資料的情況下,自我評估可 做為替代的績效評估指標,而且其表現的結果通常與客觀指標一樣可靠。

Fortuin(1988)認為績效指標是管理階層用來衡量實際結果與預設目標偏差度的

-26-

工具,因此定義為「在一個既定的規範(Norm)、目標(Target) 或計畫(Plan)之下,

能夠指出部份(或整個)過程(或系統)的效果(或效率)的變化」,所以進一步規範 出績效指標必須能具備七個特性:

能夠指出部份(或整個)過程(或系統)的效果(或效率)的變化」,所以進一步規範 出績效指標必須能具備七個特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