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網絡關係

網絡觀念基於社會心理學和組織間的關係理論( inter-organizational theory)而被提 出(Benson, 1975),後再逐一擴展至相關的經濟學與組織理論,並展開網絡現象的相關 研究於不同領域之中(曾紀幸,1996);而Barnes早於1954年認為在過往的研究中,於 傳統分析團體之結構功能理論解釋不夠完整,因此提出「社會網絡」一詞,來強調正式 關係與組織外之非正式連結(石易平,2001),並進而擴展應用在不同研究領域上如:

人類學、社會學及心理學等領域上;而社會網絡理論則認為所謂的社會結構是一群人與 團體組織之間的網絡連結關係,這種網絡關係是透過個人節點(nodes)與組織節點的 眾多連結關係所形成的網狀結構(張笠雲&譚康榮,1999;Kilduff & Tsai, 2003)。Thorelli

(1986)更進一步將網絡定義為兩個(含)以上的組織具備長期關係,且其間的關係建 立不單透過組之間的市場交易關係,也可能存在不同組織結構的官僚階層關係中,而 Jarillo(1988)則對組織的網絡關係更深入的規範到,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透過組織 網絡間的連結去結合而成的,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在於促使組織內的網絡成員們具有更多 的競爭優勢,因此相對於網絡外的成員來說,更容易降低組織成員的交易成本,在市場 上的經濟與利益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Kamann & Strijker(1991)則對於網絡做出更廣泛的定義,認為所有組織之間的各 種互動關係,都可以納入網絡的範疇中,因此,任何兩個有互動的組織都可以被列為同 一個網絡關係中,再者,亦有學者將網絡定義為市場與內部組織間的交易形式,這樣的 交易模式乃是透過一群獨立且互相依存的實體混合運作而成(吳思華,1996),透過這 種長期經濟交換活動的關係中,組織之間有著專業分工與資源互補的現象,並可憑藉網 絡關係的建立而較容易取得資源,並進而提昇競爭力;在工業市場中的網絡關係,則存 在於供應商與顧客間的長期關係(Wind, 1970; Blois, 1972; Guillet De Monthoux, 1975;

Webster, 1979),其中,Webster (1979)觀察到工業市場中往往為了策略目的,主要的行 銷核心並非是落在產品或市場,而是在強調購買者與銷售者之間的關係,因此Johanson

& Mattsson (1987)認為藉由在網絡的活動,企業可以在市場上拓展關係並取得重要的資 源與可供銷售的商品,進而創建出更好的優勢競爭(陳思圻,2003)。

-12-

不同於產業網絡著重在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互動關係,Johanson & Mattsson(1988)

所謂的產業網絡,亦即產業中的從製造生產、到配送銷售、以及產品與服務的使用廠商 的組合,統稱為關係網絡;這些產業網絡中所包含的連結公司包含了,不論是從事生產、

或使用互補或競爭性的產品(Hakansson, 1989),葉匡時(1994)則認為透過建立長期 穩定關係,產業網絡的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嘉惠組織的收益,因此,歸納以上學者對網

Thorelli (1986) 將網絡定義為兩個(含)以上的組織具備長期關係,

且其間的關係建立不單透過組之間的市場交易關係,

也可能存在不同組織結構的官僚階層關係中

Jarillo (1988) 則對組織的網絡關係更深入的規範到,是為了達到某 種目的而透過組織網絡間的連結去結合而成

Johanson & Mattsson

(1988)

所謂的產業網絡,亦即產業中的從製造生產、到配送 銷售、以及產品與服務的使用廠商的組合

Hakansson (1989) 產業網絡中所包含的連結公司包含了,不論是從事生 產、或使用互補或競爭性的產品

Kamann & Strijker (1991)

二、網絡關係形成原因

組織為求永續生存,因此必須尋求種種資源提供給組織作為營運之供給,而這些 資源之獲得則有賴於組織間的權力強弱與依賴關係(Pfeffer & Salancik, 1978),因此事業 的經營往往取決於其組織間的網絡關係,唯有不斷且持續的獲得所需資源,組織才能得 以持續生存。Penning (1981)認為組織之間的網絡關係形成,主要目的是為了透過關係 的轉換來獲取組織經營的資源,而其動機分別以效率導向、競爭導向、及資源導向等三 方面作為訴求,在效率導向中,期望透過長期的網絡關係經營中,來降低成本分擔與進 行風險分散,而在競爭導向的動機中,則是藉由組織間的網絡關係維持來強化現有的競 爭態勢,再者,網絡關係的維護也能為組織提供如何掌握各類經營資源的取得,以及確 保既有資源的維持,甚至是為了取得資源互補而形成網絡關係(Teece, 1986)。

在為了取得互補性資源,網絡關係可以將不同屬性的資源與技術進行鏈結與結合 運用(Laage-Hellman, 1987),這種強調組織網絡關係的形成主要是為了獲得互補性資 源,而透過特殊資源的獲取與經營成本與資產的共享,將各種不同的資源與技術將相互 結合,藉此來刺激組織快速成長以超越競爭對手,並藉由強化競爭力的效果來獲取組織 收益,並降低營運成本與風險,加速規模經濟的生成與克服學習曲線來獲取知識 (Harrigan & Newman, 1990; Cibrra, 1992)。吳思華(1992)透過研究歸納網絡關係的形成要 因在於交易成本的降低、對稀有資源的依賴、特殊資源的交換、環境不確定因素的降低、

資源獲取的正當性、及對較高權威機構的要求生存等因素。

Gulati & Martin (1999)認為組織間彼此互賴程度如何、組織間既有直接與間接內嵌 的關係數目、組織是否處於網絡中心、以及原組織間網絡關係結構的差異化程度為何,

隨著這些因素的增加,可以提高組織網絡關係的形成與建構;Doz, Olk & Ring (2000) 則認為,組織網絡關係形成可歸納為九個動機:

1. 在環境的互賴方面上,由於組織對於開發新市場的考量以及激烈的競爭環 境影響下,或者是受政府法規政策的影響因素而形成。

2. 為取得各種類型的資源、或類似產品及生產製程的研發、提升組織的績效,

因而在相似的利益或目的方面中而形成。

3. 為強調網絡中的個體、核心公司、與政府機構的涉入之實體結合(Triggering Entity)。

4. 尋求組織對於目標、營運或經營結構的相似觀點、資訊共享程度等領域的

-14-

5. 對於在網絡關係中,接觸者的開放程度與其接觸的廣泛程度之牽引。

6. 對組織內外的網絡關係成員,有著額外或延續性的承諾。

7. 關於組織的規模或技術移轉網絡關係成員的正式化結構範疇。

8. 藉由非個人機制加強對網絡關係成員,對於企業技術與報酬移轉的效率學 習。

9. 對於網絡關係中的組織成員相互承諾與滿意度的增加。

Gulati, Nohria, & Zaheer (2000)則認為組織所在的產業結構特性為何、組織在於產 業界中的定位、無法被取代的組織資源與競爭能力、有關成本降低的接觸面與協調力、

及組織參與網絡所能帶來的各種經濟利益等五項關鍵因素,是組織形成網絡的五大關鍵 因素。

表 2-4 網絡關係形成原因摘要

學者 論點摘要

Pfeffer & Salancik (1978)

組織為求永續生存,有賴於組織間的權力強弱與依賴 關係獲得營運之種種資源

Penning (1981) 主要透過關係的轉換來獲取組織經營的資源,而其動 機分別以效率導向、競爭導向、及資源導向

Teece (1986) 藉由組織間的網絡關係維持來強化現有的競爭態勢,

也能為組織提供如何掌握各類經營資源的取得 吳思華(1992) 形成要因在於交易成本的降低、對稀有資源的依賴、

特殊資源的交換、環境不確定因素的降低、資源獲取 的正當性、及對較高權威機構的要求生存等因素 Doz, Olk & Ring (2000) 組織網絡關係形成可歸納為九個動機,如受政府法規

政策、獲取得各種資源、強調與網絡涉入實體結合 (Triggering Entity)、尋求不同領域的共識、受接觸者 的程度牽引、對組織內外的額外或延續性承諾、規模 或技術移轉網絡關係成員的正式化結構範疇、加強網 絡關係成員對企業技術與報酬移轉的效率學習、增加 組織成員相互承諾與滿意度

Gulati, Nohria, &

Zaheer (2000) 則認為組織的產業結構特性、業界中的定位、難以取 代的資源與競爭力、成本降低與協調力、及參與網絡 所能帶來的各種經濟利益等五項關鍵因素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5-

三、網絡關係類型

由於網絡是呈現多面向的,因此司徒達賢(2001)就從常見的組織機構中,將網絡類 型依照組織型態、關係型態、分工型態與合作內容進行區分,洪清德(2004)則認為在網 絡關係中,應包含上下游的供應商網絡、以及內外的客戶網絡、組織與組之間的策略聯 盟、合資事業體、少額投資及互換董事等產業合作型態網絡關係,另一方面吳淑貞(2002)

從分工的角度進行網絡關係類型分類,透過組織的上、中、下游的垂直分工、與同業之 間的水平分工,以及貿易商與製造商的分工,而依其網絡關係的功能別方面進行分類,

則可區分為生產製造、財務融通、行銷、研發、資訊交流等不同功能所構成的網絡關係 組織,而依其組織型態方面進行分類,則主要的類型有包含外包協力網絡體系、中間衛 星體系、跨產業領域交流、組之間的策略聯盟、集團化企業體系和貿易體系等,另外一 方面,Tichy, Tushman, & Fombrun(1979)更從社會網絡關係之觀點,將組織視同不同 的關係運作而所連結成的體系,進而透過組之間的連結交易內容區分為情感表達、影響 力的運作、資訊的交換、產品或服務的交換的四種網絡類型,Snow, Miles, & Coleman (1992)的網絡類型,則是按照組織架構進行區分為三種型態,分別為內部型、穩定型和 動態型,概述如下:

1. 內部型網絡關係組織:其組織特性甚少向外尋資源與協助,大多述的組織

1. 內部型網絡關係組織:其組織特性甚少向外尋資源與協助,大多述的組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