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構方程模式分析(SEM)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9-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資料分析方法

3.5.2 結構方程模式分析(SEM)

一、結構方程式的起源

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是屬多變量統計(multivariate statistics)分析的一環,由社會與行為科學中兩種主要統計技術所構成,分別為:因 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及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其相關的概念首先出於 1970 年代由瑞士籍的統計學家Karl Jöreskog 提出,而後 Jöreskog 與 Sörbom 更進一步發展 矩陣模式的分析技術,來處理共變結構之分析問題,且納入其發展之分析工具

二、結構方程式之表示法及意義

SEM 操作中使用符號如表 3.3 所示,常用路徑圖示如表 3.4 所示。

表3.3 各變項所代表的符號和意義

符號 名 字 定 義 Ζ zeta 內因潛在變項的測量誤差(干擾) Ε epsilon 內因觀察變項的測量誤差

Δ delta 外因觀察變項的測量誤差

Λ lambda 連結潛在變項與觀察變項間的係數

Γ gamma 連結外因潛在變項與內因潛在變項間的係數 Β beta 連結內因潛在變項與內因潛在變項間的係數

◎ 資料來源:邱皓政,2006

表3.4 路徑圖符號意義表

類 別 符 號 定 義 觀察變項

被研究者測量的變項,又可稱 為顯在變項或指標。

變項

潛在變項

一個無法觀察的或是假設的 建構。通常又可稱為因素。

直接效果

或 單一方向的路徑。

互惠效果效果

雙方向的路徑又可稱為回饋 環(feedback loop)

變項之關係

相關或共變

變項間的關係被假設是共變 的,且變項間的關係無任何特 定的假設存在,又可成為未分 析的連結。

殘差變項

干擾

內因潛在變項中無法被模式 中有影響變項所能解釋的變 異。

測量誤差

觀察變項中無法被其所反映 的潛在變項所能解釋的變異。

◎資料來源:黃芳銘,2006

(一)測量變項(measured variable)與潛在變項(latent variable)

在SEM 模型中,變項有兩種基本型態,即為測量變項與潛在變項。測量變項可 稱為觀察變項(observed variable),即為可直接被測量之變項,而潛在變項則是理論

或假設之建構,通常無法直接測量,須由測量變項加以推估求得之變項,亦可稱之為 因素(factor)。在典型的 SEM 分析當中,測量變項之變異係受某一或某幾個潛在變 項的影響,因而又稱為潛在變項的測量指標(indicators)或外顯變項(manifest variables)。一般而言,一個潛在變項須由兩個以上的測量變項來估計,且稱為多元 指標原則。

(二)內衍變項(endogenous variables)與外衍變項(exogenous variables)

內衍變項是模型中,會受到任何一個其他變項影響的變項,也就是路徑圖中會受 到任何一個其他變項以單箭頭指向之變項;外衍變項則是模型中不受任何其他變項影 響但影響他人之變項,也就是路徑圖中任何會指向一個其他變項,但不被任何變項以 單箭頭指向之變項。

SEM 模型當中,變項可被區分為內衍測量變項、外衍測量變項、內衍潛在變項 與外衍潛在變項等四種類型。要判斷一測量變項是為內衍或為外衍變項,須視其背後 潛在變項之性質與角色決定。此外,外衍變項因多不受他人影響,亦所謂的自變項

(independent variables),而內衍變項則多為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s)之用,但 亦可能為影響他人的自變項。

(三)路徑直接(directional)與非直接關係(nondirectional relationship)

SEM 模型當中,變項間的關係有直接關係與非直接關係兩種主要類型。直接關 係表示變項間具有假設性之線性因果或預測關係,而在路徑圖當中以單向箭頭(→)

來表示。非直接關係則表示兩變項之間雖具有線性關係,但兩者間影響關係與方向卻 無法辨認,須以相關或共變來表示,在SEM 路徑圖中,以有雙箭頭的線段(↔)或 曲線表示。另外,在SEM 當中,也可能存有兩變項間互相影響的情形,即兩變項互 為因果,可稱之為互惠關係(reciprocal relationship),此在 SEM 路徑圖中,以兩個 單箭頭符號(')表示[73-74]。

三、結構方程模型

一完整的結構方成模式,其理論原理係由兩部分模式架構而成,為「結構模式」

(structural model)和「測量模式」(measurement model),如圖 3.2 所示。

圖3.2 完整 SEM 模式路徑圖

在SEM 體系中,若單獨使用測量模型做分析,亦是只有測量模型而沒有結構模 型的迴歸關係假設時,即為一般之驗證性因素分析。而若單獨使用結構模型,則會類 似於傳統之路徑分析,可用多元迴歸的概念來說明變項的因果或預測關係。

另外,潛在變項ξ 與 η 間具有因果關係之假設中,即可形成一個結構模型,而在 內衍潛在變項無法被解釋的干擾部分為ζ。再者,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的基本程序可概 分為模型發展與估計評鑑兩個階段。當中模型發展階段可概分為理論發展、模型界定 及模型辨識等三個步驟,此階段在發展與SEM 模型相關的理論基礎,並使得模型符 合特定之技術要求,而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在概念推導與SEM 分析技術原理之考量;

而估計評鑑階段則有抽樣、測量、參數估計、模型契合度評鑑、模型修正及模型解釋 等五個步驟,此階段產生SEM 的計量數據來評估模型之優劣好壞,並進行適切或必

要之修飾,此時著重分析工具與統計軟體(例如LISREL、EQS、AMOS、MPLUS 等)

的操作與應用。

在理論發展中,SEM 分析的第一個步驟,即針對研究者所提出之理論或概念模 式,整合出SEM 原理的研究假設,並發展一有待檢驗之假設模型(hypothetic model)

[73-74]。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