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7

第五章 結語

完成了企鵝貓《下了一場蘋果雨》專輯及兩場演唱會,距離當時思考高更畫 作及劉若英歌曲已過半年多,我對於「自我認同」這個主題的了解,除了 Erikson

(1950, 1980)的理論外,還增加了專輯中的虛構故事、表達時間軸的方法、一 些流動的旋律、演唱會上氛圍、背吉他導致駝背的可能性、來回四個小時的錄音 路程、在表演前一天什麼都隨它去的這種想法……。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被新增 至我的人生經驗事件資料庫裡,等待哪天資料重組,而產出未來某天隨意的一個 想法,錯!現在該明白所謂「隨意」皆是其來有自,這半年的所有記憶被納入 Erikson(1950, 1980)所說自我認同的「連續性」特性中,使我透過這些經驗事 件更明白自己的想法。

現在,除了個人主觀的感受外,也將回到本文作者的三個身分-「研究者」、

「音樂創作者」、「傳播者」之間的對話,對本研究及創作的成果進行反思:

一、 研究者<=>音樂創作者

許多領域皆對「人們自我探索過程」有不同說法,但作者選擇 Erikson(1950, 1980)為宗師的心理社會發展學派理論為藍本,並選定 Marcia(1966)認同狀態 分類方式,是由於其理論發展已經成為重要典範,參考資源豐富,加上其假設能 符合作者創作觀點。在研究上,要討論一個主題,也許採用單一學派的觀點仍不 夠全面,但在創作上,心理社會發展學派的理論已經相當厚實,要釐清創作主軸 還得去蕪存菁。因此,儘管作者整理出自我認同的四個特性-「一致性」、「連續 性」、「獨特性」、「有意義的相同點」,進入創作階段,卻只聚焦在「連續性」的 展現,一方面是因為「連續性」比起另外三者更能轉換為具象的形式,另一方面,

則因為作者認為以「連續性」為主軸,也能將其他三者納入其中;在 Marcia(1966)

所作出的四種認同狀態分類中,作者也只選定「未定者」作為主角,除了身為一 個創作者自然的關心之外,也因為相關理論所述,音樂在人們混亂的階段適時地 提供了許多補償,且音樂是一個有力的表達和管理情緒的工具(Well & Hakanen, 1991),作者期待若鎖定「未定者」為對象,能產生較大的影響力。

於是,以「未定者」為主角的音樂創作誕生了,加上歌詞繪本故事和專輯設 計而成為企鵝貓《下了一場蘋果雨》專輯,現在已經在三百位購買者的手裡了。

回頭檢視一下,當時立下的兩個創作目標是否達成了呢?

目標一、傳達自我認同要素中「從過去經驗了解自己」的「連續性」發展概念。

作者使用「故事角色」和「歌詞本格式」來創造連續性的概念。在「故事角 色」方面,未定者(未來的小孩)與小孩(過去的未定者)的互動,為展現回顧 過去對於建構自我認同的功能,以及現在也會造就未來的想法;在「歌詞本格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8

方面,從兩側邊開始翻頁向中間閱讀的設計,試圖創造出與故事相應的時空交疊 感受。不過,實際觀察讀者閱讀的方式並未符合作者原先設想,讀者並未從兩側 向中間閱讀,而是由一側開始閱讀直至另外一側,要改善這個狀況,也許在兩側 封面加上閱讀指示是一個辦法。儘管如此,還是有讀者抓取到作者的原意,一位 朋友在作者 facebook 貼文如下:

「…歌詞本的內文設計和圖我都很喜歡喔~!!(就是前面一半跟後面 一半的對話)我第一次翻開看的時候覺得好感動~」 -擷取自聽眾 facebook 留言

目標二、代為表達「未定者」的想法與感受,使他們覺得被了解。讓處在負面情 緒中的「未定者」,能覺察到自己目前不明的狀況頗有一些趣味,也許能 換個角度思考。

關於「被了解」的感受,作者並沒有對聽眾做量化調查,暫且將「被了解」視為 聽眾對歌曲或表演者產生「共鳴」、最終引發「感動」感受的結果。部分聽眾的 回饋列舉如下:

「今年過了個暖暖的冬至。雖然外頭下著冷冷的雨,但是女巫店裡企鵝 貓的歌聲卻溫暖著所有人的心。近距離看著演出, 內心滿滿說不出的感 動, 聽著音樂與歌詞的當下,好像可以慢慢體會企鵝貓想說的故事。

當掌聲響起,可以看到大家臉上真誠的笑容,我想大家都被感動了吧!

如果可以的話, 可以再下一場蘋果雨嗎? =w=」-擷取自某聽眾上傳的 表演照片註解

「給企鵝貓:有一種人,一開口唱歌,就會多幾個朋友,除了你歌裡被 唱出生命的朋友,還有受到感動,變成朋友的新朋友。你好棒>///<!」

-政大場表演聽眾回饋小卡

「每首創作都超讓人感動~這是我看過最精彩的 live 了^^謝謝妳所給的 這一個美好的夜晚,妳真的太棒了!!!!!」-政大場表演聽眾回饋 小卡

「…這首獻給媽媽的歌,也呈現了遊子歸巢的期盼,在這深夜渲染了 我,相信也寫入了許多走過這麼一遭的人的心坎裡,好期待我們相約的 12/22!!!」-擷取自聽眾轉貼企鵝貓 MV 之留言

關於轉化負面情緒及創造溫暖的感受,部分聽眾的回饋列舉如下:

「這個早晨實在太哀傷,只好聽@企鵝貓的歌撫慰一下心靈。」-擷取 自聽眾轉貼企鵝貓 MV 之留言

「企鵝貓的創作都好好聽~~今天腦中一直浮現這幾首歌的旋律~~心裡 暖暖的^^」-擷取自聽眾轉貼企鵝貓 youtube 頻道之留言

「剛剛去聽了企鵝貓,然後人剛到就不小心抽中 EP (炫耀炫耀 X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9

雖然沒位置坐但自在的拿著飲料站在吧檯旁邊看也超棒,小小的場地有 大大的溫馨,表演很有共鳴真的很讚,雖然是很冷的冬至心卻被溫暖了

~… 真的超棒!!! 每首歌都有共鳴!」-擷取自聽眾 facebook 留言 在作品之外,部分聽眾更注意的是認真、努力、勇於追求夢想的企鵝貓,雖 然這和作者所設定的創作目標不相干,但聽眾對企鵝貓的理解,就好像是參與了 企鵝貓的自我認同過程一般,或多或少得到了一些激勵的感受。

最後,回到音樂與情緒,仍需探討作者用以傳遞訊息的音樂類型之適當性。

在文獻當中提及,帶有反抗氣息的金屬樂、饒舌樂與搖滾樂,特別會吸引在社會 中遭遇到困難的憤怒青年,也常被用以表達反抗權威(Bleich, Zillmann, & Weaver, 1991;Zillmann & Gan, 1997)。這樣看來,使用上述音樂類型來表達「未定者」

的情緒是適當的,可能擁有淨化憤怒的效果。而作者所使用的主要創作樂器為木 吉他,在音樂類型上也許會被歸類為「民謠」,是否能精確傳遞作者欲傳達的訊 息呢?作者音樂作品所呈現出的音樂風格,一方面是受限於作者自身樂器使用能 力和音樂偏好,另一方面則由於欲表達的主題-「自我認同」較為內觀,並非想 要表達對外的反抗、憤怒,作者認為不一定要金屬、饒舌或搖滾音樂類型才合適,

重點應該在於創造一個思考的情境,並與聽者的重要記憶相連結,進而對聽者產 生意義。

二、 音樂創作者<=>傳播者

由於本音樂作品以理論藍本,作者對作品完整性之重視優先於行銷活動,因 此在規劃行銷活動時作品業已完成,無法以市場最大需求進行考量。儘管如此,

從市場角度重新檢視作品是一個重要過程,需再次對作品進行篩檢,在現有作品 的限制之下開創行銷路徑。此外,「自我認同」並非是個簡單易懂的主題,要在 一張海報、酷卡中呈現出來是個挑戰,明確地說又太過嚴肅,該如何選定傳播訊 息的確是可再咀嚼的課題。

若說表演本身也是一種傳播活動,這個過程將汲取回饋給音樂創作者。作者 想要我傳遞「自我認同」的概念給觀眾,才發現聽眾對自己的「自我認同」建構,

也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這呼應了深度訪談中,受訪者說「感動」這件事,不僅 是音樂本身,還包含了表演者和觀者之間的連結。

三、 傳播者<=>研究者

在行銷階段,作者進行了深度訪談及量化調查,其結果符合理論中關於「未 定者」之描述。這個過程,也許可以說是將學術研究轉化成可被市場運用的資料,

藉由能反映現狀的陳述,擬訂行銷策略。只是,在理論當中,所談及的自我認同 領域相當多元,包含職業選擇、意識形態等,到了市場量化調查,作者將焦點置 於「職業選擇」,是因為這是大學生普遍面對的課題,也許未能容納所有自我認 同的思考,但在傳播上能較為明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0

總體而言,本研究、創作、行銷的過程,是作者創作路上的開端。三個領域 雖因關注焦點不同而互相限制,卻也能相互印證、加成,因「研究」而使得欲傳 達的概念有所本,再透過「創作」轉化抽象概念為具體,最後藉由「行銷」擴大 作品的意義。這是作者第一次進行這樣的嘗試,未來也將持續練習,在上述三個 面向上努力,讓創作整體更為完整。

--- 後記:

論文寫完了,不論有幾個身分,我還是我,日子還在繼續,但究竟「我們從 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還是沒有標準答案。帶著相同的疑問,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怎麼回答成就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命。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2nd ed.).

Australia ; Belmont, Calif. : Brooks/Cole Cengage Learning)

郭靜晃(2006)。《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洪葉。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3)。《發展心理學》。台北:揚智。(原書 Barbara M.

N & Philip R. N. (1991).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psychosocial approach

(5th ed.). Tampa: Thomson)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葉光輝譯(2005)。《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台北:雙葉。(原書 Lawrence A. P, Daniel C., & Oliver P.J. (2004).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asearch (9th ed.). New York: Wiley.)

羅惠筠、陳秀珍譯(1994)。《現代心理學:生活適應與人生成長》。台北:美 亞。(原書 Morris C.G. (1990).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and effective behavior (7th ed.). U.S.: Addison-Wesley.)

Adams, G. R., & Fitch, S. A. (1982). Ego stage and identity status development: A Cross-sequenti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

Adams, G. R., & Fitch, S. A. (1982). Ego stage and identity status development: A Cross-sequenti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