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音樂與青少年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

第三節 音樂與青少年發展

進入了青少年時期,個體擁有比以往更大的空間,和朋友一起的活動和聚會 變得越來越頻繁,他們認同的對象由父母、師長等權威,轉移至同儕團體。處在 兒童與成人之間的過渡時期,雖然已經可以自己決定一些事情,但還未能獲得全 然地自由,他們企求更多的獨立空間,亟欲逃離師長的管轄,同時他們也渴望得 到同儕的認同,過渡期的特徵直接反映在青少年的媒體使用上。Larson, Kubey,

& Colletti(1989)的研究發現,進入青少年時期之後,個體與家人看電視的時間 減少了,尤其是在週末早上和晚上;他們更常聽音樂,並花更多時間與朋友相處。

青少年通常與家人一同觀看電視,由電視到音樂媒體的轉換,可以說明這個階段 的發展任務。

North, Hargreaves, & O’Neill(2000)認為,青少年喜歡離家的活動其實勝於 聽音樂,他們投入很多時間在音樂活動上,可能是因為環境不允許他們時常離開 家。比起其他生命階段,音樂在人們青少年期或成人早期似乎扮演更重要的角 色,這也是個體最熱烈投入流行音樂的時候。對所有世代的人而言,青少年時期 聽的那些音樂都是最重要的,因為當時他們處在混亂的階段,情緒、認同、社會 位置等尚不明確,音樂則適時地提供了許多補償(Frith, 1987)。

許多學者從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音樂在青少年時期所扮演的功 能和角色,認為音樂滿足了最個人且與青少年年齡相稱的需求 (Larson et al., 1995; Zillmann & Gan, 1997 ; North, Hargreaves, & O’Neill, 2000)。North(2000)

等人的調查發現,美國青少年聽流行音樂的兩個主要原因為認同形成(identity formation)和情緒管理(mood-management)。以下將分別描述,青少年如何使 用音樂,作為自我認同與情緒表達、管理的工具:

一、 音樂與自我認同

音樂與自我認同的關係是雙向的,一方面音樂建構個體的自我認同,另一方 面,個體也透過音樂表達自己的自我認同。音樂營造一個自我概念發展的空間,

促使個體覺察多元自我概念,音樂也與個人經驗相連結,能喚醒認同形成時必要 的經驗素材;同時,個體選擇能夠反映自身認同的音樂,音樂成為一個表達自我 認同的媒介,在青少年的同儕關係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以下分別描述音樂建 構與表達自我認同的方式:

(一) 音樂建構自我認同

大多數的青少年是在獨自的情境下聆聽音樂,私密的情境創造一個青少年進 行反思和自我探索的機會,這正是音樂與電視及其他媒介的不同之處。Larson

(1995)認為音樂獨自使用的特性,促發青少年進行與自我私密的互動、協助個 體發展多元的自我概念,了解自己渴望什麼、害怕什麼。在音樂中,青少年可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

描繪多元的想像背景,自由地與他所認同的議題相連結(Larson, 1995)。

音樂也是青少年建構自我認同的重要素材之一(Frith, 1987; Hargreaves, Miell & Macdonale, 2002; Campbell, Connell, & Beegle, 2007)。音樂作為一個媒 介,承載了情緒、歌詞、氛圍、想法,甚至其他象徵的意涵,大量暴露在青少年 的生活當中,青少年從中選擇合適的概念建構自我認同。其中一個重要面向即是 性別角色認同,青少年在音樂及其他媒體中習得兩性關係、理想的性別形象,包 含外在及行為上的標準。音樂媒體也可能包含職業、政治,或其他任同主題的訊 息,不論這些訊息是好是壞,都可能在未來成為他們自我認同的素材(Arnett, 1995)。Kistler, Rodgers, Power, Austin, & Hill(2010)發現青少年早期音樂媒體 的高涉入度與負面的自我概念相關聯。高度涉入音樂媒體的青少年給予自己「外 表吸引力」和「自我價值感」較低的評價,他們也許將音樂媒體內化為社會比較 的標準。

音樂扮演了類似回憶備忘錄的角色,協助個體組織過去的經驗,形成自我認 同。人們會將過去某一段期間內所聆聽的音樂,與當時的場景、人物、事件等記 憶相連結,當再次聽到熟悉的音樂時,經驗就被音樂喚醒,使人們能夠重溫當時 的感覺與記憶。也可以說音樂像時間結構上的容器一般,收藏了與之相扣連的事 件與情緒,不同時期的記憶被放置在不同的音樂容器當中,建構成為一套包含意 義的音樂時間結構(DeNora, 2006; Frith, 1987)。音樂讓人憶起某些回憶,有助 於個體在自我認同建構過程中,發展出「連續性」感受,了解以往的經驗和現在 的關聯性,因而能對未來做出合理的規畫和承諾。與聽者的重要記憶相連結的音 樂,通常也被聽者認為較有意義(Craig, 2007)。

青少年以音樂作為建構自我認同的素材,在他們探索自我認同的過程中,隨 著自我認同需求的轉變,音樂偏好也會有所改變。音樂就像反映個體自我知覺

(self-perception)的鏡子,同一個人使用不同風格的音樂連接不同的認同,這些 音樂就好比不同的自我樣板,映照出不同的自我。在 DeNora(2006)的研究中,

許多受訪者表示,他們曾在某些音樂中達成認同,但現在卻對那些音樂不再感興 趣了,這就像當一面鏡子不再發揮自我描述的作用時,個體轉而尋找其他能映照 出自我的鏡子。

(二) 音樂表達自我認同

表達自我認同是音樂的社會功能之一,世界各地的作曲者與聽眾透過音樂定 義自己、表達特殊的認同和想法。從一個人流行音樂偏好,可以看出他渴望展現 的自我,也可以推測他把自己擺在社會的哪個位置(Frith, 1987; Craig, 2007),

因為各種類型的音樂夾帶了不同的生命態度與信念,當個人選擇了某種音樂時,

即展現出自己的風格與認同(Craig, 2007)。

音樂作為表達自我認同的媒介,在青少年時期特別重要。為了要適應新的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9

境和經驗,認同持續地轉變,他們開始擺脫家庭認同,渴望成為一個更獨立且有 良好形象的個人。音樂是他們投射內在自我的工具,他們參與那些能夠表達自我 認同、自我定義的音樂次文化 (Frith, 1987; Hargreaves & North, 1999; Craig, 2007;

Hargreaves et al., 2002; DeNora, 2001; Larson, 1995; Larson et al., 1989)。

音樂次文化作為統合青少年的工具,表達了年輕人共享的世界觀(Arnett, 1995)。以金屬樂和饒舌樂為例,Zillmann & Gan(1997)認為兩者在音樂形式 與歌詞中表達對權威的反抗,通常要求社會不要干涉他們,或者不顧權威地擁立 自由。尤其,金屬樂常被認為是不太具有美感的音樂,但他人的反感是他們顯示 個體獨特性的方式,他們想要的正是抵抗會減損他們自由的美感。

青少年對於音樂的認同不只限於音樂本身,還包含了其他喜歡相同音樂的 人,因此音樂也緊密地影響著青少年的同儕關係。流行音樂是青少年談話的重要 主題,在舞會、派對、約會等典型的活動中,音樂扮演了一個社交黏著劑的角色,

他們受歡迎的程度和對流行音樂的熟悉度與使用有相關(Arnett, 1995; Larson et al., 1989)。North, Hargreaves, & O’Neill(2000)發現青少年彈奏或聆聽音樂的一 個很大的原因,是創造一個能與他人連結的印象。這也可以說明,為何青少年喜 歡流行音樂勝於古典音樂,因為古典音樂使得青少年向同儕展現了一個不良的印 象,唯一的好處是討好師長;而此時,同儕關係在青少年的眼中更為重要,流行 音樂定義了青少年與同儕的關係。喜歡相同音樂的青少年,會產生一種互相連結 的感受,讓他們獲得同儕認同的安全感(Larson, 1995)。建立及維持人際關係是 音樂的一項重要功能,渴望被特定社會團體接受的個體,可能會遵從與他人一致 的音樂偏好及評價(Hargreaves & North, 1999)。

二、 音樂與情緒

處在認同危機中的青少年,時常要擔憂許多事情:該認同師長還是同儕?自 己在別人面前表現得如何?未來又該何去何從?他們要為統合這些認同而努力 嘗試,同時卻無法避免招來挫折,這是一個日常情緒狀態比前幾年更常是負面的 時候(Larson, 1995),音樂便成為他們重要的情緒出口。以下先探討音樂影響情 緒的心理歷程,接著描述青少年如何使用音樂,做為情緒表達、管理的工具:

(一) 音樂如何影響情緒

音樂普遍被認為擁有影響個體情緒的力量,Sloboda(1992)發現約有 96%

的一般聽眾,在聽音樂時會經歷到快樂、憂傷、喜愛與否、恐懼、掛慮等情緒,

也正是因為音樂能引起某些情緒經驗,人們才樂於參與這些音樂活動。

音樂如何影響情緒,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說法:認知取向(cognitivist position)

與情緒取向(emotivist position)。前者聲稱聽者以認知的路徑處理音樂,音樂不 會誘發個人真實情緒;後者則認為音樂能使個人展現出真實的情緒。(Tan, Harre,

& Pfordresher, 2010)

可以讓聽者真的流淚(Tan, Harre, & Pfordresher, 2010)。Krumhansl(1997)發現 特定情緒的音樂能引發的相應的生理作用,憂傷的音樂使得心跳速度、血壓、膚 電和血壓增高;恐怖的音樂則使血液流速變快、脈搏增強;快樂的音樂增加呼吸 深度,這些音樂對在生理上造成的影響支持「情緒取向」的說法。音樂能誘發聽 者情緒的特性,是音樂治療領域中促發案主自我覺察的要件,適當地選擇能感動 案主的音樂,有助於引導案主的情緒,間接達成治療的目標(Craig, 2007)。

音樂與情緒的連結,是透過與情緒經驗特徵相應的音樂特徵來表達。例如:

緊張、放鬆或延遲的音樂,配對於相應的心理、故事(Tan, Harre ,& Pfordresher, 2010)。也就是說,要使聽者產生某種情緒,在音樂結構中使用的旋律、節奏、 們會選擇聆聽不同的音樂(Hargreaves, Miell, & Macdonale, 2002)。以使用與滿 足理論來解釋,可以說音樂在不同的時空中滿足了聽者的不同需求,這個需求常

緊張、放鬆或延遲的音樂,配對於相應的心理、故事(Tan, Harre ,& Pfordresher, 2010)。也就是說,要使聽者產生某種情緒,在音樂結構中使用的旋律、節奏、 們會選擇聆聽不同的音樂(Hargreaves, Miell, & Macdonale, 2002)。以使用與滿 足理論來解釋,可以說音樂在不同的時空中滿足了聽者的不同需求,這個需求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