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學總是走在各種思潮的最前端,帶領著不同的藝術前進。德國的浪漫主義文學從 興起到沒落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年,但是對文化、藝術的影響卻是延續了整個十九世 紀。而浪漫主義文學中最大的成就在於詩歌,由於詩是濃縮的語言,也是四大文體中藝 術性最高的一種,因此也最能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瑞爾斯塔生長在浪漫主義文學的極 盛時期,也積極扮演一位詩人的角色,他的詩作完全呈現出浪漫主義文學的特色。這些 特色包括:歌頌大自然、華麗的辭藻、誇張及對比、憧憬未來、想像力豐富,以及濃郁 的感情等。雖然瑞爾斯塔在文學領域的重要性不若同期的海涅、豪夫、塞德爾(Seidl, 1804

~1875)等人,但是他在音樂與文學兩個領域中都有極高的素養,於是他成功結合了這 兩方面的才華,不但開創了自己的音樂評論事業,還靠著媒體的力量,使他的影響力更 廣及普羅大眾。至於他的詩作被作曲家青睞而譜成歌曲,可以想見是有一定水平的,筆 者將在往後的章節中說明其中的緣由。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 、 、 舒 舒 舒伯特 舒 伯特 伯特與德文藝術歌曲 伯特 與德文藝術歌曲 與德文藝術歌曲 與德文藝術歌曲

第一節、 德文藝術歌曲的發展

「藝術歌曲」(德文 Lied,複數:Lieder)是以詩人的詩作為歌詞,並且以鋼琴來伴 奏的獨唱歌曲,通常作曲家會以其特有的手法以及風格來傳達出詩詞的內涵與意境。不 過「Lied」這個字在德語中原本只是表示「歌曲」的意思,若要更精確的表達「藝術歌 曲」,德文還有比較少被使用的「Kunstlied」這個字,以區別一般性的歌曲。31本節以概 述舒伯特之前的德文藝術歌曲發展為主。

「Lied」具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紀的愛情歌手(Minnesingers) 的「愛情歌曲」(Liebeslieder),他們用克魯達琴(Crotte)、豎琴,或魯特琴來伴奏。典型 的曲式是「巴爾式」(Barform),即兩段韻律相同的詩節以同一旋律演唱,再加上一段新 旋律的詩節所組成的(AAB)。另外歌手還以唸謠的方式述說著國王、騎士的故事,或者 歌頌神話、歷史、童話等為題材自編的傳說,此一類型的歌曲稱為「敘事歌」(Ballade),

廣泛流傳在民間。而在奧地利,尤其是在阿爾卑斯山區,從中古世紀就一直流行和著樂 器伴奏的民謠(Volkslied),它也豐富了德文歌曲的內涵。

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之後,許多國家的作曲家都創作出許多獨唱歌曲,第一部重要的

「Lied」曲集於 1736 年在萊比錫出版,名為《普萊塞河上的歌曲繆司神》(Singende Muse

an der Pleisse)32,此曲集是以原作為鍵盤小曲的旋律曲調,再填入新創作的歌詞。此後 這類的歌曲集相繼問世,並在柏林、漢堡等地逐漸流行,以格勞恩(Carl Heinrich Graun,

1704~1759)和卡爾.巴赫(C. P. E. Bach, 1714~1788)的作品為代表,形式以多段反覆式

31 見廖葵,《德國藝術歌曲之探討》(臺北:海豚,1979),3。

32 編者為修爾策(Johann Sigismund Scholze, 1705~1750,筆名 Sperontes),西里西亞詩人。

歌曲(Strophenlied)為主,風格猶如民歌,伴奏簡單自然。十八世紀下半葉德國歌曲愈加 興盛,出版了 750 多集的鍵盤伴奏歌曲,重要的作曲家有舒爾茨(Johann Abraham Peter Schulz, 1747~1800)、賴夏特,以及策爾特,他們採用詩人如歌德、席勒的抒情詩,並 以符合詩體韻律的形式來創作歌曲;其中賴夏特首創在反覆式歌曲中重複相同的伴奏來 配合不同的歌詞,對後世也造成了影響。另外歌德、席勒等詩人將原本屬於民俗性的敘 事詩提升了藝術性,便開始吸引一些作曲家將這些敘事詩譜成聲樂歌曲。德國作曲家楚 姆斯蒂格(Johann Rudolf Zumsteeg, 1760~1802)就提升了敘事歌的抒情性、戲劇性,以及 伴奏的表現力,對舒伯特以及呂偉(Carl Loewe, 1796~1869)有很大的影響。

在奧地利方面,1788 年奧國皇帝約瑟夫二世成立了「國家歌唱劇協會」(The National

Singspiel),並且在成立的大會上,演唱音樂總監烏姆勞夫(Ignaz Umlauf, 1746~1796)33

《礦工》(Die Bergknappen)這齣歌唱劇34,並獲得極大成功。從此歌曲的創作在奧地利 就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史第凡(Joseph Anton Steffan, 1726~1797)、霍夫曼(Leopold Hofmann, 1738~1793)、弗里貝特(Carl Friberth, 1736~1816)、魯普希萊特

(Martin Rupprecht, 1758~1800)35,以及舒伯特的老師霍爾策(Michael Holzer)等人,都寫 了不少的歌曲。

德文歌曲到了維也納古典樂派最重要的三位大師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的手中,又 達到新的境界。海頓的歌曲不甚豐富,而且他的英文歌曲較之德文歌曲更為傑出,儘管 如此他仍有一些德文歌曲的抒情佳作,如〈美人魚之歌〉 (Die Seejungfer)、〈英吉利水

33 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與中提琴演奏家。

34 大部分的歌唱劇(Singspiel)由類似「Lied」的歌曲組成。Donald J. Grout《西方音樂史》(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汪啟璋、吳佩華、顧連理 譯 (北京:人民音樂,2006),529。

35 史第凡為十八世紀波希米亞作曲家兼大鍵琴演奏家;霍夫曼為奧地利作曲家;弗里貝特為奧地利男高 音、作詞家與作曲家,曾任職海頓宮廷樂長所轄之首席男高音;魯普希萊特為奧地利作曲家與男高音。

手之歌〉(Englisches Matrosenlied)、〈靈魂的歌詠〉(Des Geistes Gesang)、〈致友誼〉(An die Freundschaft)等。海頓另有一些歌曲則具有歌劇詠嘆調的風格,如他的〈忠誠〉(Treue)、

〈滿足〉(Genügsamkeit)和〈同情〉(Sympathie)等。之後莫札特的歌曲則有更大的突破,

他繼承了前人的創作成果後,發展出通作式歌曲(Durchkomponierte Lied)的形式,其中 他以歌德的詩所譜寫的〈紫羅蘭〉(Das Veilchen, 1785)即為其代表作,這首作品在德文 藝術歌曲的發展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到了貝多芬早期的歌曲,也是以多段反覆式為主,

譬如以歌德詩作譜寫的〈五月之歌〉(Mailied),而貝多芬的顛峰之作《致遠方的愛人歌 曲集》(Liederkreis an die ferne Geliebte)則為一組六首的歌曲傑作,不但集藝術歌曲寫作 之大成,更開創了「聯篇歌曲」(Lieder Zyklus)的新形式,對舒伯特產生最大的影響。

十九世紀初期浪漫主義思潮風起雲湧之後,德文歌曲的發展才算是真正確立了藝術 歌曲的形態。舒伯特除了承襲和發揚前輩們的創作風格之外,更真正深植了浪漫主義的 思想於藝術歌曲的創作之中,將詩與音樂融合為一體,並使詩詞的意念轉化成美妙的樂 曲,也透過音符的色彩幻化出動人的詩篇。藝術歌曲在舒伯特手中發展到極致之後,便 成為了德奧音樂中的傳統,關於其歌曲寫作上的特點將於本節之後再行探討。在舒伯特 之後的作曲家汲取其所奠基下來的歌曲創作技法,再將它注入不同的新靈魂。對文學有 極高造詣的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不但更加提升了鋼琴的地位,也開創出 許多新的和聲與音樂語法。而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則講究鋼琴的音色 變換與聲音的響度,並搭配其特有的純樸熱情與民歌風格。兩者在藝術歌曲上都是舒伯 特之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到了十九世紀後期調性解放的年代,藝術歌曲也與時俱進,

沃爾夫(Hugo Wolf, 1860~1903)掌握語言音韻的技巧超越所有人,他以詩為主的全然自 由寫作格式,也為德文藝術歌曲開創了新風貌。之後的藝術歌曲演變實際上也是跟隨著 整個時代的音樂走向,例如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與理夏德.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的管弦樂歌曲(Orchesterlieder),前者富有哲學意味、後者則表達出 各種不同鮮明個性。到了二十世紀百家爭鳴,五花八門的音樂風潮紛湧而至,藝術歌曲 自然沒有在音樂的舞台上缺席,雷格(Max Reger, 1873~1916)、荀白克(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克納普(Armin Knab, 1881~1951)、魏本(Anton Webern, 1883~

1945)、謝克(Othmar Schoeck, 1886~1957)、辛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是其 中的佼佼者。

藝術歌曲是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是所有音樂類型當中最精緻的藝術,也是最能代表 浪漫主義的音樂類型之一。德文藝術歌曲的發展歷史中,舒伯特無疑是最關鍵的一位人 物,儘管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卻仍為後世留下了如此豐碩的音樂果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