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

除了藝術歌曲之外,舒伯特也寫有像第八號《未完成》(Unfinished)交響曲這樣的大 型管弦樂傑作,不過一般對舒伯特的評論,多認為他不適合創作大型樂曲。他的交響曲、

奏鳴曲作品具有優美的旋律,但整體效果卻缺乏系統化的發展擴充。41 因此舒伯特將他 與生俱來的旋律天賦運用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上,確實是最適當的選擇,他將歌曲真正提 升到了藝術的層次。本節將試著從歌曲的形式、題材、鋼琴伴奏、和聲與調性運用等不 同的方向,來闡述舒伯特藝術歌曲的樣貌。

一、 歌曲的形式

一般來說,德文藝術歌曲的形式可以分為三大類,也是舒伯特常用的三種類型,即 是「多段反覆式歌曲」、「變化多段反覆式歌曲」(Variertes Strophenlied),以及「通作式 歌曲」三種。42

「多段反覆式歌曲」是極為常見的類型,指不同的數段歌詞搭配著相同的旋律反覆 吟唱。早期的德文歌曲以及民謠多以此種手法創作。例如:舒伯特的〈野玫瑰〉

(Heidenröslein)、〈致音樂〉(An die Musik)等。通常詩作本身在段落間比較不會有太大的 音韻差異,表達的情境也都較為統一或相似,才能配合得上相同的曲調旋律。而歌者與 伴奏在演唱、演奏時也必須要思考如何在相同的旋律當中去表現出不同歌詞的意義。

「變化的多段反覆式歌曲」顧名思義就是將多段反覆的歌曲再稍加作變化,也是作 曲家在面臨無法妥當使用相同旋律去表達不同段落的詩文時的變通手法,通常僅有部分 段落在旋律、調性、節奏或伴奏上稍作修改。例如:舒伯特的〈菩提樹〉(Der Lindenbaum)、

41 楊沛仁,《音樂史與欣賞》(臺北:美樂,2001),229。

42 此三種形式常有不同的中文譯名,筆者選擇較能明瞭其字面意義的譯名。

〈鱒魚〉(Die Forelle)等。

「通作式歌曲」則是無論詩作段落如何皆不加以反覆,曲子從頭到尾像說故事一般 以不同的旋律或音樂動機來貫穿全曲。由於打破了反覆的形式束縛,詩與音樂的搭配更 能細膩地、密切地自由運用。舒伯特的代表作〈魔王〉即是一首最典型的歌曲。其他還 有〈流浪者〉(Der Wanderer)、〈戰士的預感〉(Kriegers Ahnung)等。

除了上述較常見的三種形式之外,尚有一些不同的樂曲結構形式,例如:「巴爾式」、

「三段式」(Ternary Form:aba)、「二段式」(Binary Form:aabb)、「迴旋曲式」(Rondo Form:

abca)等。舒伯特在運用這些形式時相當的自由,不一定會完全依照詩文原本的段落分節 去編排,他會根據詩的涵義、長度、節奏韻律等做變化調整,有時將兩段詩節當作一段 處理,有時則會重覆三節詩的其中一節成為四節詩,手法相當多元。43

二、 歌曲的題材

舒伯特將許多著名詩人的詩作譜成歌曲,像是歌德、席勒、史雷格爾兄弟、諾瓦利 斯、烏蘭特、馬提松(Matthisson)等詩人,由以歌德的詩作最多。他也替一些當時深具潛 力的年輕詩人譜曲,像是繆勒、瑞爾斯塔、海涅、塞德等。另外舒伯特使用的詩作還常 出自於身邊那群朋友之中,他們都是一些稍有文學造詣的青年,像是史帕文、麥耶霍夫、

蕭伯、巴恩費爾德、胡登布萊納等人。雖然他們的詩不見得都是多麼優異的,但是舒伯 特基於對朋友的熱忱,還是將之做最妥善的處理。

舒伯特對詩詞題材的選擇相當廣泛、五花八門,這與他經常結交許多文人墨客的朋 友有關。依照題材的不同,舒伯特的歌曲大致可分為「情感」、「大自然」、「流浪」、「死

43 見席慕德,《舒伯特三大聯篇歌曲》(臺北:世界文物,1995),16-17。

亡」、「宗教」、「希臘神話」,以及「其它」等七大類別。44 在此分別概述並略舉相關之 歌曲如下:

(一) 情感:浪漫主義原本就歌頌愛情,並且強調個人內心的情感的抒發。舒伯特有 非常多關於情愛的歌曲,例如〈紡車旁的葛麗卿〉、〈小夜曲〉(Ständchen)、〈永 不止息的愛〉(Rastlose Liebe)等都是有名的作品。

(二) 大自然:崇尚自然是浪漫主義的一大特徵。舒伯特也非常喜愛親近大自然,他 經常到鄉村去呼吸新鮮的空氣,放鬆財務、健康所帶給他的壓力。這些歌曲有 時候只是藉景抒情,以大自然景物寄託詩人的內心情感,但也有純粹描寫大自 然事物的曲子,例如著名的〈鱒魚〉、〈野玫瑰〉、〈水上之歌〉(Auf dem Wasser zu singen)、〈春之信念〉(Frühlingsglaube)等。

(三) 流浪:浪漫主義者對於故鄉、祖國總是抱著一股濃烈的情懷,有時候是既想逃 脫現實世界,但又難以割捨的一種心境。舒伯特擅長將這種絕望、漂泊不安與 懷抱夢想的詩詞意境表現出來。著名的作品有〈流浪者〉(Der Wanderer)、〈流 浪者之夜歌〉(Wanderers Nachtlied)、〈流浪者寄月之歌〉(Der Wanderer am den

Mond),本論文主題中的〈居所〉(Aufenthalt)、〈在遠方〉(In der Ferne)也是這 一類的曲子。

(四) 死亡:死亡的題材也是浪漫主義者經常關注的焦點,它能夠表現出個人內心中 最深沉的「痛苦」、「恐懼」,以及「解脫」的渴望。1822 年舒伯特染上梅毒的 不治之症後,便承受著死亡的壟罩陰影,1823 年的聯篇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少 女》最後的結局也是死亡。有關的歌曲有〈死神與少女〉(Der Tod und das

44 筆者參考陳榮光,《舒伯特獨唱歌曲之研究》(臺北:全音樂譜,1995)第三部分—「舒伯特獨唱歌曲的 內涵分析」當中的六大類別:「流浪、宗教、大自然、情感、死亡、其它」,再逕自加上「希臘神話」一 類。

Mädchen)、〈魔王〉、〈死亡的音樂〉(Todes Musik)、〈致死亡〉(An den Tod)等。

(五) 宗教:舒伯特出身於皇家神學院的唱詩班,宗教性的歌曲對他來說自然是非常 熟稔,他自述雖然從未公開表示自己對信仰的心意,但從他的歌曲裡已將他的 虔誠之心表現得相當明白。45 他一生中大約創作了四十首有關宗教的歌曲,例 如最早的第一首歌曲〈夏賈的悲歎〉(Hagars Klage),還有〈你是安寧〉(Du bist die Ruh)、〈聖母頌〉(Ave Maria)等。

(六) 希臘神話:希臘是現代西方文明的根源,希臘的神話以及史詩故事自文藝復興 以來便一直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與藝術家,他們可以從中汲取豐富的創作靈感 泉源。其故事內容雖不脫離人神的愛恨情仇、七情六慾,但往往皆具有寓言的 性質以及耽美的氛圍,因此希臘神話除了能夠反映出人性的真實面貌之外,也 是詩人對那遙遠理想天地的憧憬。舒伯特關於這方面的歌曲非常多,有〈一位 船夫致雙子神之歌〉(Lied eines Schiffers an die Dioskuren46)、〈奧菲歐之歌,當 他走進地獄之時〉(Lied des Orpheus47, als er in die Hölle ging)、〈甘尼梅德〉

(Ganymed48)、〈阿特拉斯〉(Der Atlas49)等。

(七) 其它:舒伯特的歌曲當中除了上述的類別之外,還有一些其它的題材,通常是 人對事物的描寫或稱頌,例如〈木匠之歌〉(Tischlerlied)、〈獵歌〉(Jagdlied)、〈致 音樂〉、〈搖籃曲〉(Wiegenlied)等。

三、 鋼琴伴奏

45 見 Peggy Woodford,159-160。

46 Dioskuren 是希臘神話中雙子星天神,也是航海人的守護神。

47 Orpheus 是希臘神話中的音樂家,他到地獄尋找妻子 Euridice 的故事最為知名。

48 Ganymed 是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被宙斯擄到眾神山上侍酒。

49 Atlas 是希臘神話中的巨人(Titan),因反抗宙斯失敗被處罰永遠扛著地球。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除了曲調優美之外,鋼琴伴奏也非常吸引人。在他之前的作曲家 通常只將鋼琴作為純粹伴奏的功能,舒伯特則大幅提升了鋼琴在藝術歌曲中的地位。他 在歌曲的伴奏上有許多重要的創新的手法,例如他拋棄了鋼琴伴奏始終都寫有歌唱旋律 的習慣,而使伴奏部分能自由地與歌唱相輔相成;再者他善於利用鋼琴的特性創造更豐 富的音色與音響效果,生動地描繪歌曲中各種情景。常見的例子像舒伯特寫有許多以小 溪為背景的歌曲,用鋼琴輕快的琶音音群來描寫水流潺潺的聲音;抑或著名的〈魔王〉

裡頭那右手八度音快速的敲擊象徵在暗夜裡奔跑的噠噠馬蹄聲。這種場景描繪的手法可 以帶領聽眾融入整個詩意的境界當中,是舒伯特對藝術歌曲最大的貢獻之一。

四、 和聲與調性運用

舒伯特在樂曲的和聲運用上也有許多獨樹一格的新做法,尤其是他後期創作的歌曲 最為明顯。他利用大膽的轉調去表現情緒的突然轉變,其轉調方法不再拘泥於傳統的近 系轉調,而是毫無預兆的使用遠系轉調。再者,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常常特意安排相 同的歌詞反覆兩句或三句,在這種歌詞反覆的樂句的調性安排上,舒伯特往往會使兩句 相同的歌詞之間形成大小調的對比,用以代表著人物內心深處不同的複雜感受。在舒伯 特的藝術歌曲中,大小調的交替使用相當廣泛,可以說是貫穿其音樂創作的始終,他習 慣於用這種方法來表達兩種互為對立關係的情感,像是本篇論文中研究的〈小夜曲〉就 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另外《冬之旅》中的第五首歌曲〈菩提樹〉亦是如此,全曲不停地 迴盪在美好的回憶與殘酷的現實中。舒伯特用 E 大調來代表回憶的美好,而用 e 小調來 傳達現實的殘酷。晚期的舒伯特還使用減七和弦以弱化調的感覺,或者是旋律在大調上 而伴奏卻在小調上的特殊情形。舒伯特用這種調性模糊的手法藉以表達歌曲中迷惑與徬 徨的情緒。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 、 七首歌曲與天鵝之歌 、 七首歌曲與天鵝之歌 七首歌曲與天鵝之歌 七首歌曲與天鵝之歌

第一節、 歌曲創作背景

1828 年是舒伯特生命的最後一年,由於舒伯特是在感染傷寒的情況下意外病逝的,

他罹患的長年痼疾雖然讓他健康情形時好時壞,但並未帶給他致命性的影響。在這年秋 天以前,舒伯特的創作力與經濟狀況其實都還相當穩定,他除了舉辦個人第一場音樂會 之外,也期待著有機會能夠到奧地利北部旅行。8 月是這一整年當中舒伯特創作力最旺 盛的時候,包括瑞爾斯塔的七首歌在內,他一共譜寫了十五首歌曲,50 是他生命中最後 一個重要的創作期。事實上,舒伯特早在這一年的春天就曾經以瑞爾斯塔的詩譜寫了三 首歌曲,分別是〈在河上〉(Auf dem Strom)、〈生存的勇氣〉(Lebensmut)以及〈秋天〉(Herbst)。

〈在河上〉是一首男高音、法國號與鋼琴伴奏的歌曲,這首作品在 3 月 26 日那場舒伯 特唯一的個人音樂會上進行了首演;而〈秋天〉是一首簡單的反覆式歌曲,當時舒伯特

〈在河上〉是一首男高音、法國號與鋼琴伴奏的歌曲,這首作品在 3 月 26 日那場舒伯 特唯一的個人音樂會上進行了首演;而〈秋天〉是一首簡單的反覆式歌曲,當時舒伯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