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路德維希.瑞爾斯塔

路德維希.瑞爾斯塔出身於柏林一個具有音樂與文學背景的小康家庭,父親約翰.

卡爾.費德利希(Johann Karl Friedrich Rellstab, 1759〜1813)是一位作曲家、作家、音樂 出版商,也同樣是一位著名音樂評論家,在柏林的音樂界中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8 其 母親卡洛琳.夏洛特(Caroline Charlotte)則是一位法官。瑞爾斯塔還有七個兄弟姐妹,其 中最年長的姊姊,卡洛琳(Caroline Rellstab, 1793〜1813)是一位優秀的女高音,9 而另外 兩位姊妹則成為了鋼琴家。瑞爾斯塔從小對音樂耳濡目染,因此具有非常敏銳的鑑賞力。

1787 年父親約翰發起一系列公眾音樂會,其中也包括了葛路克(Christop h Willib al d Glu ck, 17 14〜1 787 )的歌劇《阿爾賽斯特》(Alceste)在柏林的首演。雖然此系列音樂會 在一季之後便宣告失敗,約翰仍然繼續在自己的宅邸舉辦大量的音樂會。當時柏林最重 要的音樂家都經常出現在他家中,例如李吉尼(V. Righini, 1756〜1812)、賴夏特(Johann Friedrich Reichardt, 1752〜1814)、興梅爾(F. H. Himmel, 1765〜1814)和策爾特(Carl Friedrich Zelter, 1758〜1832)等,皆是當時音樂圈中佔有一席之地的人物。

瑞爾斯塔五歲開始學習鋼琴,並在十歲時演出了莫札特及巴赫的音樂會。除了最初 接受父親的音樂啟蒙外,爾後更接受過作曲家克萊恩 (Bernhard Joseph Klein, 1793〜

1832)10與貝格(Ludwig Berger, 1777〜1839)11的指導。不過年輕的瑞爾斯塔並非一直對音

8 其父約翰創立了一間音樂圖書館,和一間音樂出版社,也自己生產和銷售樂器。此外他也寫有關和聲學 或音樂相關的書籍。他的音樂創作包括一首頌歌、一部彌撒曲,還有許多首清唱劇、藝術歌曲,和一首 歌唱劇《藥房》(Die Apotheke)。

9 卡洛琳曾在 1811 年於布雷斯勞(Breslau)扮演莫札特歌劇魔笛(Die Zauberflöte)中的夜后一角而出名。

10 克萊恩主要是一位寫韓德爾風格的教會音樂作曲家,曾在巴黎短暫的向凱魯比尼(Luigi Cherubini, 1760

~1842)學習,因為他優秀的對位法技巧,人稱「柏林的 Palestrina」。他也寫作鋼琴曲以及超過一百首音 節式的歌曲。

11 貝格是作曲家克萊門蒂(Muzio Clementi, 1752~1832)的學生,他也是一位作曲家兼鋼琴教師。曾執教過 孟德爾頌姊弟(Fanny Mendelssohn, 1805~1847; 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並作有大量的鋼琴曲以 及超過一百首的歌曲。他也寫了一部由瑞爾斯塔所撰寫但並未上演的的歌劇劇本。

樂有著濃厚興趣,個性獨立的他,拒絕繼續學習音樂或其他的人文學科(例如古典語言),

而把精力專注在數學上,他希望能成為一位職業軍人。很顯然地,當時正值拿破崙戰爭 時期,他是受到日耳曼地區全面的愛國主義浪潮所影響。1815 年九月,十六歲的他進入 了柏林的一所軍事學校,而且由於他優異的數學能力,使他成為砲兵隊的數學科指導。

1816 年瑞爾斯塔還在軍中服役,當時柏林有一位政府官員馮.斯泰格曼(Geheimen Staatsrat von Stägemann)的夫人發起了一個文藝沙龍,每週四就會聚會,瑞爾斯塔和他的 老師貝格以及詩人繆勒(Wilhelm Müller, 1794~1827)一同加入了這個愛好文藝的圈子,

其中還有著名的作家布倫塔諾與亞爾寧等人,他們常在一起進行演奏音樂、表演話劇、

討論文學等活動,瑞爾斯塔也因此吸取到更多、更廣博的文學和音樂作品,為他日後的 音樂評論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818 年,他獲任命為中尉。同年他就在柏林的期刊《光》

(Die Leuchte) 雜誌中首次刊登了他的詩作〈艾蕾克特拉〉(Elektra)12,以及一篇短文〈來 自柏林國家歌劇院一位音樂好友的信〉(Briefe eines Musikfreundes über den Zustand der Berliner Oper)。雖然成為了軍官,但是到了 1820 年他開始不再對軍旅生涯著迷,也由

於在一些詩作上的成功,加上他音樂圈中好友的鼓勵(尤其是他的老師克萊恩與貝格),

1821 年 4 月,他決定離開軍旅生涯,並投身文學與音樂的領域。已經獲得經濟獨立的瑞 爾斯塔得到其母親的遺傳,認真的研讀文學以及廣泛的旅行,這些都讓他的眼界大開。

這位年輕人從他一開始工作就知道該如何建立其個人的人脈,以及如何利用每個機會來 獲取利益。他遇到很多在當時最有名氣的文學家和音樂家,例如在法蘭克福,他向歷史 學家馮‧藍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的一位兄弟研習經典語言和古代文學。然 後在同年的夏天他邀請了作家尚.保羅(Jean Paul, 1763〜1825)一同漫遊了拜魯特、德勒 斯登和威瑪。這趟旅程他有很大的收穫。在德勒斯登時,瑞爾斯塔拜訪了作曲家韋伯(Carl

12 Elektra 原是古希臘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著名悲劇。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還有浪漫派作家蒂克,他向蒂克朗讀他的戲劇《大膽卡爾》

(Karl der Kühne),也向韋伯朗讀他的歌劇劇本《迪多》(Dido),皆獲得對方的好評13。瑞 爾斯塔在威瑪則拜訪了女作家約漢娜.叔本華(Johanna Schopenhauer, 1766〜1838)和音 樂家策爾特,並經由策爾特的介紹認識了享譽國際的德國大文豪歌德,雖然歌德對他很 冷淡的接待,並且還拒絕讀他的詩,不過瑞爾斯塔卻與歌德的兒媳婦奧蒂莉(Ottilie von Goethe, 1796〜1872)結識,並且成為了好朋友。

之後的 1822 年到 1823 年之間,瑞爾斯塔在波昂和海德堡大學擔任見習生,在那裡 他特別專心於浪漫主義理論大師史雷格爾14的演講,並且出版他第一部重要的作品,也 就是他的詩集《九首希臘黎明詩》(Griechenlands Morgenröthe in 9 Gedichten,1822 年,

海德堡)。瑞爾斯塔於 1823 年底回到柏林,他的歌劇《迪多》終於被他的老師克萊恩譜 了曲,並且在 10 月 15 日舉行首演,但是沒有能夠成功。接著他和朋友開了一家書店,

但是收入無法支付他的生活開銷,因此他便開始為《福斯日報》(Vossische Zeitung)15進 行下一年度的音樂評論。這是一間他的父親曾經任職過的報社,他可以說是真正繼承了 父親在音樂評論上的事業。1824 年瑞爾斯塔開始定期為《柏林大眾音樂報》(Berliner 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16 執筆,在 1 月 7 日創刊號的主要焦點是瑞爾斯塔的一 首詩—〈她年輕的女神〉(Ihr jünger der Göttin)。之後在這本刊物中比較受到矚目的文章 像是〈詩與音樂結合概論〉(Rudimentary Thoughts on the Union of Poetry with Music),以 及他的第一部音樂小說集《特奧多爾》(Theodor)。

13 在一封韋伯寫給太太的信件中提到關於與瑞爾斯塔的會面:「來自柏林的年輕人瑞爾斯塔已經向我朗讀 一部他的歌劇《迪多》,我覺得非常的棒…他也答應為我寫一部。」Martin Chusid. (Ed.) “A companion to Schubert's Schwanengesang: History, poets, analysis, performa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16

14 史雷格爾兄弟中的哥哥 August Wilhelm Schlegel。

15 該報前身是柏林最古老的一家報紙,立場傾向於自由資產階級。Vossische 是其創辦人的名字。

16 簡稱 BAMZ,由音樂理論家與作曲家 A. B. Marx 所創立,專門評述音樂出版、音樂會以及歌劇。

1825 年初,他的詩〈告別〉(Abschied)在《萊茵花神》(Rheinische Flora)期刊發行,

隨後他又出版了詩集—《傳說與浪漫故事》(Sagen und romantischen Erzählungen),此書 引起了海德堡文壇的濃厚興趣。隨後瑞爾斯塔進行另一趟重要的旅行,此次前往波西米 亞與奧地利,除了途經德勒斯登時再次見了韋伯之外,他還在維也納時與劇作家卡斯泰 利(Ignaz Franz Castelli, 1781〜1862)成為了朋友。這趟旅程中他也欣賞了一些音樂會並寫 下評論,其中包括貝多芬最新的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2 in E flat, Op. 127),這 是一首他不喜歡的作品,儘管他承認可能是自己不夠深入了解這個作品。不過更重要的 是,他帶著韋伯的問候和策爾特的介紹信,以十分惶恐的心情拜訪了大作曲家貝多芬。

瑞爾斯塔希望為貝多芬寫一齣劇本,可惜後來未能如願。不過他還是在幾次的拜訪當中,

留下了八或十首自己最好的詩給了貝多芬。

後來的幾年間,瑞爾斯塔成為了《福斯日報》最重要的評論家。除了《福斯日報》

以及《柏林大眾音樂報》的工作以外,他也為別處的音樂報撰文,像是萊比錫的《新音

樂雜誌》(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他也曾協助創辦短命的《文學與藝術雜誌》

(Allgemeines Oppositionsblatt: Eine 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 und Kunst,柏林,1828-29),然

後接下來的十二年,瑞爾斯塔幾乎是獨自編輯一本著作—《在音樂藝術裡的鳶尾花》(Iris

im Gebiete der Tonkunst,柏林,1830-41)。此書中他報告了當前的音樂活動,和當時最

有影響力的音樂評論家(包括他自己在內)的樂評文章,評論的對象則以葛路克、莫扎特、

貝多芬等作曲家的音樂作品為主。他最著名的一項音樂評論是 1832 年他對貝多芬第十

四號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 27-2 )的第一樂章所作的,他覺

得聽這段樂章就彷彿坐在一葉扁舟,隨著波浪擺盪在月光映照的琉森湖上一樣,從此「月

光」之名不脛而走,大家開始稱這首作品為「月光奏鳴曲」。這首作品在貝多芬在世時

就很有名,瑞爾斯塔可以說是賦予了聽者一個新的想像畫面。

1826 年他用筆名「觀眾自由的嘴」(Freimund Zuschauer)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說〈美麗

的歌手亨莉特,一個我們的故事〉(Henriette oder die schöne Sängerin, Eine Geschichte

unserer Tage),書中他用諷刺的口吻影射一位歌劇界著名的抒情女高音—亨莉特.桑塔

格(Henriette Sontag, 1806〜1854),由於他在書中也嘲諷了英國駐柏林大使,稱他為「Lord

Monday」17,大使對此提出正式控訴。由於牽涉到政治問題,他因此鋃鐺入獄,被監禁

了六週,當他出獄時卻成為英雄。1827 年他又回到監獄一次,這次是因為他在萊比錫刊

出了一篇諷刺短文,標題是〈關於我的人際關係,評論柏林第一作曲家和音樂總監斯彭

替尼(Gaspare Spontini, 1774〜1851),與一個有趣的附錄〉18。在文中瑞爾斯塔諷刺了義

大利作曲家斯彭替尼19的濫用權力,以及他對音樂家和歌唱家的蠻橫態度。經過多次的

訴訟程序之後,瑞爾斯塔又再度入獄六個星期。在反對斯彭替尼那年期間,瑞爾斯塔最

重要的《詩集》(Gedichte)在柏林出版。當中就包含了被舒伯特譜曲的所有的詩作。

瑞爾斯塔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對詩越來越失去興致,他開始去寫歷史的小說。最成功

的是 1834 在萊比錫出版的《1812》,這是關於他所崇拜的拿破崙的故事。這部作品廣受

17 因為桑塔格(Sontag)與週日(Sonntag)諧音,藉此諷刺。

18 原文〈Über mein Verhältnis als Kritiker zu Herrn Spontini als erste Komponisten und General-musikdirektor zu Berlin nebst einem vergnüglichen Anhange〉

19 斯彭替尼是當時非常著名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但去世後幾乎被世人遺忘。儘管斯彭替尼的音樂受到 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的大力讚賞,但是在 1840 年國王死後,皇家的支持不復存在,觀眾們發起反對他的 集會遊行,斯彭替尼因此被迫辭去音樂總監。

歡迎,在一百年內發行了超過三十版,而且被翻譯成許多不同語言。雖然瑞爾斯塔有滿

歡迎,在一百年內發行了超過三十版,而且被翻譯成許多不同語言。雖然瑞爾斯塔有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