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原於一

米歇爾.傅柯曾說過:「權力無所不在。」《莊子》一書向來被視為是一本蘊 含智慧的靈性之書。而莊學向來被視為方外之學,莊子也被認為是避世的隱逸之 士。本文在寫作時,不停的思考莊子思想的初衷為何?是否真的如前賢們所說僅 僅是為了避使而產生的思想嗎?然而,《莊子》天下篇開宗明義便談道:

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 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262

莊子從個體思考出發,最根源的關懷還是立基在整個世界之中。無論任何人、任 何事,所有的一切實際上都存在於共同的世界之中。正因為明白天地萬物如同莊 子所說的「原於一」一般,皆原於一個不可分、不可逃的共有世界,才更要了解 如何面對權力關係中的各種分別與對立,並因此活得更好。

本文以「權力觀」為題,首先面對到的便是概念定義的問題。在本文的定義 下,「權力」是一種必然發生於互動關係之中的影響力。它具有通過意志的運用 以達到某種目的的能力,往往具有強制性的力量。但必須依附於主體之中(例如 語言、制度)才能存在。依據這個定義,進一步將權力觀的討論分為兩部分。首 先,從第二章《莊子》內七篇權力世界的想像開始,逐步建構《莊子》時代所面 對到的權力世界,配合第三章罪與罰施加於身體的種種怵目驚心的慘狀,勾勒出 一個固著僵化,充斥著各種權力蠻橫的固態權力世界。本文依據這樣的固態權力 世界,提出「固態權力觀」的概念。其定義是「在權力場域中,具有一個明顯中 心權威的權力主體,能夠強力的影響、甚至是控制整個場域間的各種具體的、形 上的價值事物。並使關係之間呈現單向性、絕對性,甚至是不再具有溝通、理解 以及變化的可能性。最終使權力關係呈現出看似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僵化固定 之形態。」,透過固態權力觀的概念建構,作為本文權力觀批判的基礎。

第二個部分是期待透過在《莊子》內七篇中對固態權力世界的批判中,尋找 一種具建設性的理想權力觀,試圖解決古代以至於當代的權力問題。因此,本文 透過文本的梳理,提出了「流動權力觀」的概念。所謂的流動權力觀,基本上具 有幾項特點:

一、微觀的、動態性的權力場域。

二、權力是複數的、共享的型態。每一個權力個體都具有內化於生命之中的 力量去行使自己的權力。因此權力者之間無所謂本質上的地位之分。

三、其目的不是為了進行權力的馴化或是建立一顛撲不破的標準,也不是為 了打破已知的所有文明體制,而是為了使身處權力場域中的彼此打通管 道,增加彼此理解的可能性,而能使個體與群體都能達到更好的狀態。

透過流動權力觀的提出,本文進一步勾勒一個有別於固態權力觀下的權力世界─

262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民 93),頁 106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友伴型的權力場域」。其目的是創造一個既肯定個體存在,又重視社會群體的 權力關係。因此,文章的最後,本文希望透過理想權力觀與權力場域的提出,建 構一個具有他者倫理關懷的社會。所謂的「他者倫理」,指的是「倫理」必須奠 定在與他者的關係之中。因此,理想的權力互動必須要考慮到「他者」是存在的,

意即需要對於所遭遇的情境或立場加以考慮,而不是以第一人稱的主觀意念作為 思考的主導者。這樣的互動模式,凸顯了對於他者的重視與關懷,同時也從促使 自身進行反思與調整,以逐步獲得進入他人、感受他人認知想法與情感認同的能 力。人共同生存於一個休戚與共的關係場域中,同時,個體又需要被感受、被理 解、被關懷。如何能既維持具有良好秩序與合理的流動變化的群體社會,又能夠 對每一個個體做到充分肯定、溝通理解與真誠關懷,是本文最終的研究重點。

本文的研究範圍僅侷限於《莊子》內七篇。此外,對於「權力」概念相關研 究的掌握也仍有缺漏。以至於在建構本文的權力定義以及幾個重要概念時,都有 許多不足之處。有鑑於當前學界以「權力觀」的視角來討論《莊子》書中關懷的 研究還並不多見。因此期待未來有機會能就《莊子》外篇與雜篇中的權力觀的變 遷與概念的部分繼續探索深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一、古籍

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王邦雄 曾昭旭 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臺北縣:鵝湖月刊社,民國 71 年) 吳毓江,《墨子校注上》,(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市:學生書局,1979 年)

張素貞 校注,《新編韓非子》,(臺北市:國立編譯館,民國 90 年)

清 郭慶藩 輯;王孝魚 整理,《莊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民國 93) 陳鼓應 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年) 楊伯峻 編注,《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 80 年) 楊家駱主編,《韓非子集解等九種》,(臺北市:世界書局,民國 56 年)

漢 司馬遷著 瀧川龜太郎 會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年)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中華書局編輯部 編,《漢書》,(臺北市:中華書局,

民國 55 年)

漢 劉向 撰 向宗魯 校注,《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7 月) 戰國 商鞅 撰 貝遠辰 注譯;陳滿銘 校閱,《新譯商君書》,(台北市:三民書局,

2017 年)

二、專書

Barry Smart 著 蔡彩秀 譯 《傅柯》,(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98 年)

D.F.Bouchard 編 ,《 Language,Counter-Memory,Practice: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by Michel Foucault. Blackwell,Oxford,1977

Thomas R. Dye 著 羅慎平 等譯《社會科學概論─權力與社會》,(臺北市:五南 圖書出版公司,民 85 年)

于奇智,《傅科》,(臺北市:東大,民 88 年)

丹尼斯 朗著 高湘澤、高全余譯,《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臺北市:

桂冠圖書公司,1994 年)

石田秀實著,楊宇譯,《氣‧流動的身體》,(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3 年) 伊利亞德著 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

年)

吉爾伯特 萊爾著 劉建榮譯,《心的概念》,(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91 年) 朱淵清,《再現的文明:中國出土文獻與傳統學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1 年)

朱誠如 主編《中國皇帝制度》,(武漢:武漢出版,新華經銷,1997 年) 艾利森 立 布朗 著 聶保平 譯《福柯》,(臺北市:中華書局,2014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何乏筆 編,《若莊子說法語》,(臺北市: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 年)

何乏筆 編,《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臺北市: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 心,2017 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4 年)

余連,《勢:中國的效力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6 月)

佛蘭克·古德諾 著 豐俊功 譯,《政治與行政─政府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12 年)

林明照,《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 年,9 月) 青木鄭兒等著、戴燕等譯:《對中國文化的鄉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年)

埃利希 佛洛姆 著 劉宗為 譯,《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臺 北市:木馬文化,2005 年)

特倫斯 鮑爾著 鄧正來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政法大 學出版社,1992 年)

張光直 著,〈商代的巫與巫術〉,《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北京:三聯書局,

2013 年 3 月)

畢來德 著 宋剛 譯,《沉默的中國》,(高雄市:無境文化,2015 年) 畢來德 著,宋剛 譯,《莊子四講》,(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1 年) 畢來德,《駁于連-目睹中國研究之怪現象》,(高雄市:無境文化,2011 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孔墨的批判》,見《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二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 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 年)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 年 8 月) 傅柯 著 汪民安 編,《自我技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年 11 月) 傅柯 著 謝強 馬月譯,《知識考古學》,(北京:三聯書局,1998 年)

傅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92 年)

彭懷恩 編譯《政治學─現代政府與政治》,(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民 79 年) 湯瑪斯.戴伊,《權力與社會》,(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2000 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年) 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36 年)

楊儒賓 張再林 主編,《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臺北市:台大人社高研院 東亞儒學研究中心,民 106)

葉維廉,〈道家美學、中國詩與美國現代詩〉,《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 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福永光司 著;陳冠學 中譯,《莊子》,(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 年)

劉師培,〈古史原始論〉,見《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年)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臺北市:正中書局,民國 83 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市:麥田出版,2005 年)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評與文化更新》,(臺北:臺大出

版,2013 年)

薩伊德,《知識分子論》,(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

羅洛 梅 著 朱侃如 譯,《權力與無知》,(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3 年) 邊沁,《敞視式監獄》,《作品集》,(愛丁堡:1843 年)

三、期刊論文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18 卷(2008 年 12 月)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22 卷,第 3、4 期(2012 年 9 月、12 月),「畢來德與跨 文化視野中的莊子研究」專輯(上冊、下冊)

宋剛,〈莊子之怒─試論古代中國一種權力批判〉,收錄於 何乏筆 編,《跨文化 漩渦中的莊子》,(臺北市: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 年) 林明照,〈《莊子》他者倫理中的情感性〉,(《哲學論集》 第四十九期) 林明照,〈《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境與因應之道〉,(《東華漢學》第 6 期) 陳霞,〈在相對中尋求理解與超越─試析莊子相對主義的認識論〉,(《道家文化

研究》,二十九輯),(北京:三聯書局,2015 年))

勞悅強,〈人間世如森林─莊子內篇中的政治辯說〉,收錄於《東亞莊學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文系,2012 年 5 月)

葛瑞漢,《鶡冠子:一部被忽略的漢前哲學著作》,中譯本,(《清華漢學研究》

第一輯,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年)

四、學位論文(碩士部分)

李信宮,〈莊子應帝王政治哲學向度解讀〉,(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民 100) 周志豪,〈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民 92)

林俊宏,〈莊子的政治觀一個思想典範的詮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 79)

林鈺清,〈莊子淑世思想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民 92) 金登懋,〈莊子的政治思想〉,(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 89) 涂宜伶,〈莊子政治思想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民 100) 郭應哲,〈莊子明王之治思想〉,(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民 79)

陳家祥,〈用世之難 莊子人間世之文本分析與詮釋〉,(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

民 104)

陳康寧,〈莊子以與世俗處的倫理關懷〉,(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民 1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陳順德,〈莊子政治思想中個人與國家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系,民 86)

五、學位論文(博士部分)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民 97)

蕭裕民,〈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清華大學:

中文研究所,民 9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