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罪與罰─《莊子》內七篇的權力觀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罪與罰─《莊子》內七篇的權力觀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罪與罰─《莊子》內七篇的權力觀研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指導教授:林明照博士.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林裕賢 撰. 中 華 民 國 一零九 年 一. 月. 0. DOI:10.6814/NCCU202000175.

(2) 謝辭 經過多年的顛簸,終於在此刻執筆論文的謝辭。人生際遇難以預料,從入學 開始,一路經歷工作、服兵役、結婚,到如今將要迎來第一個孩子,萬千心緒在 此刻交雜不已,然而終歸是許多的感激之情。 本論文能夠順利產出,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 林明照老師。林老師是大學時代的恩師。記得最初的課程是大二時選修的《莊子》 課。印象深刻的是在這一門課程中,開始有了「原來人生還可以有這樣的生存方 式呀!」由於自小就是一位聽話的學生,對於自己、對於未來都沒有認真地思考 過。多虧了林老師的這堂莊子課,讓我能找到新的思考、處世的價值與方式,也 開始有了繼續研究的動機。林老師學貫中西,從課堂上開放且容許思考的氛圍, 一直到論文產出的過程中的循循善誘,無論在思想上、教學上,或是為人處事, 都深刻體現了一位教育家、哲人與長者的風範。在寫作過程中也有賴於老師一次. 政 治 大 此外,由於自己工作的關係,論文寫作歷經多年,也造成老師無數的困擾。在此 立 要特別感謝林老師不厭其煩的教導。. 次的提點,透過討論的方式,陪著我一步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完成這本論文。. ‧ 國. 學. 其次,要感謝在寫作過程中給予我許多幫助的梁評貴學長以及夥伴邱宜嫻。 評貴學長從論文最初構思時,就給予我許多建議與幫助。學長以他就讀博士班的. ‧. 學識與經驗,熱情的傾囊相授,給予前所未有的學術認識,並在許多次遇到寫作 瓶頸時,無私、盡力的幫助。對我而言,評貴學長不僅是學術上的前輩,更是感. y. Nat. 激不盡的好友。宜嫻是從大學時代開始的朋友。宜嫻是在自己的求學路上,少有. sit. 的夥伴。從碩班時的課堂討論與分享開始,就從他身上得到許多啟發。上課之餘,. al. er. io. 一起參加許多研討會,一起分享筆記,一起討論學術的疑惑。也不時互通許多為. n. 了畢業的大小訊息。此外,宜嫻常常在緊急時,給予許多幫助、提醒與關心。多. Ch. 謝宜嫻,碩班的求學路上,有你真好!. engchi. i n U. v. 最後,要感謝口試指導老師趙中偉老師與陳佩君老師。兩位老師以他們豐厚 的學養,給予這本論文許多寶貴的意見。同時也給予我鼓勵與肯定,除了感受到 學者的薰沐,也體會到在學習上還需要更加努力。 此外,要特別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首先是親愛的老婆家英。家英是我論文 寫作過程中最堅實的戰友,無數個日子中,陪著我討論、思考那些不成熟、天馬 行空的概念。同時也是最親密的陪伴者,無論自己再焦慮、情緒再怎麼不穩定, 甚至為了我常常犧牲自己的行程來配合我,也始終那麼溫柔地陪在身邊。再來是 親愛的爸爸、媽媽、兩位妹妹怡馨和怡芬,一路上總是支持著我,為我歡喜,替 我擔憂。讓我能沒有後顧之憂地完成論文。真的很謝謝你們! 儘管只是一本還不夠成熟的論文,但要完成它,卻需要那麼多人的幫助。其 他還有許多無法在短短筆墨中感謝到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抱歉。只能期待未來, 也能如同幫助我的人們一般,可以幫助到更多其他的人。最後,期待之後能有機 會,繼續延續這一條充滿驚奇的學術之路。 1. DOI:10.6814/NCCU202000175.

(3) 摘要 米歇爾.傅柯曾說過: 「權力無所不在。」 《莊子》一書向來被視為是一本蘊 含智慧的靈性之書。然而當前學界以「權力觀」的視角來討論《莊子》一書之關 懷的情況還並不多見。另一方面,由於現今版本的《莊子》一書包含有內篇、外 篇、及雜篇三個部分。雖然可以將其視作一個莊子及其後學學術思想流變的過 程,近似於莊學學術史的概念。然而畢竟不是全部屬於莊子本身的思想。本文將 文本梳理的範圍限縮在被視為莊子自著的內七篇,一方面是囿於學力不足所致; 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將焦點放回到莊子身上,從思想源頭進行理解。 本文以「權力觀」為題,首先涉及到的是概念定義的問題。雖然《莊子》書 中充滿著對於權力的觀察、反省、批判與關懷,卻由於《莊子》書中未曾使用「權 力」二字,使得本文在緒論中借用中西方學者對於權力的看法,將之梳理並融通, 而後據此界定《莊子》內七篇中的權力概念。以此作為權力觀研究之基礎。. 政 治 大 內七篇權力觀的鑰匙。顧名思義,「罪」與「罰」是一個群體性的概念,涉及到 立 社會規範的加諸。然而,作為權力施加的工具,罪與罰不僅在外部的群體展現其. 「罪」與「罰」原本是政治學及法學的概念。在本文中是作為理解《莊子》. ‧ 國. 學. 控制力,還以一種溫柔、不易察覺,並且充滿權力者主觀意念的方式進入身體之 中。而此處的身體,並不僅僅是生理、官能意義上的身體,而是作為「權力施展. ‧. 的場域」出現的。 《莊子》內七篇透過將身體作為隱喻,探討到政治與權力的範 疇,某種層度而言,也進入了身體政治論的脈絡中。. y. Nat. 本文最後透過提出流動權力觀,一方面是為了作為反思《莊子》時代「固態. sit. 權力觀」下所形成的諸多問題之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藉由理想權力型態. al. er. io. 的提出,不只對《莊子》時代的問題做出批判,也展現對於社會群體命運與個體. n. 生存處境的關懷。並期待能為莊子思想研究,提供一種可參考的視角。.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莊子內七篇、權力觀、罪罰、身體、人世關懷. 2. DOI:10.6814/NCCU202000175.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DOI:10.6814/NCCU202000175.

(5) 目次 目次 .....................................................................................................................................4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6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6 二、研究目的:................................................................................................9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2 一、關於本文權力研究的相關文獻回顧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8 一、權力義界 ..................................................................................................18 二、研究版本、範圍與方法 .........................................................................27 第四節 研究內容要旨 ...........................................................................................28. 政 治 大 第二章 《莊子》內七篇權力世界的想像 ..................................................................30 立 第一節 《莊子》時代前後的權力世界 ..............................................................30 一、內容要旨 ..................................................................................................28. ‧ 國. 學. 一、舊秩序下權力觀的轉變─從「巫文化」到春秋末的「軸心突破」. ‧. ...........................................................................................................................30 二、新權力觀的形成─法制秩序的建立 ....................................................36 第二節 禮制到法制之間 .......................................................................................42. y. Nat. ─《莊子》內七篇中對當代權力觀的批判 ........................................................42. sit. 一、 《莊子》內七篇中對巫文化與禮樂制度時代權力觀的批判 ............43. al. er. io. 二、 《莊子》內七篇中對法制秩序權力觀的批判 .....................................48. n. 第三節 小結 ............................................................................................................51. Ch. i n U. v. 第三章《莊子》內七篇的「罪罰」與「身體」的權力意義 ...................................52. engchi. 第一節 內七篇中的「罪罰」論述的建構 ..........................................................52 一、身體隱喻─《莊子》內七篇以「身體」為中心所開展的權力論述 ...........................................................................................................................52 二、身體的罪罰─《莊子》內七篇的罪罰論述與意象 ...........................57 第二節 內七篇中的「身體」論述的建構 ..........................................................68 一、殘缺與變化─《莊子》內七篇的身體意象與論述 ...........................69 二、規訓與自我─《莊子》內七篇身體觀的權力意涵 ...........................74 第三節 小結 ............................................................................................................81 第四章《莊子》內七篇的權力觀與關懷 ....................................................................84 第一節 《莊子》內七篇的權力觀.......................................................................84 一、 《莊子》內七篇對固態權力觀批評 ......................................................84 二、 《莊子》內七篇的流動權力觀 ..............................................................88 第二節 《莊子》內七篇權力觀的人世關懷 ......................................................95 4. DOI:10.6814/NCCU202000175.

(6) 一、明王之治─《莊子》內七篇中的群體關懷 .......................................96 二、逍遙遊─《莊子》內七篇中的個體關懷..........................................102 第三節 小結─從明王之治到逍遙遊 ................................................................107 第五章 結論─原於一 ................................................................................................. 110 參考文獻 ........................................................................................................................ 1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DOI:10.6814/NCCU202000175.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曾說:「權力無所不 在」 。而在《莊子》研究中, 「權力」也是其關懷的中心主題。在《莊子》書中, 特別是內七篇,事實上是圍繞著權力展開論述的。 主觀上,人活在權力關係之中,〈人間世〉中曾藉由葉公子高欲出使齊國前 與孔子的對話中,曾描述到這一情形: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 政 治 大. 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 立. 1. ‧ 國. 學. 人生活在世界上,有兩件事是無論如何都必須面對的─親子關係與君臣關係。親 子關係涉及到的是由血緣所建構的家族互動問題。而君臣關係則反映人與社會間 的群體互動問題。無論願意與否,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在由血緣家族與社會群體所. ‧. 構築起來的權力世界之中。但權力無法以純粹形式存在,而必須透過處在關係之 中才能被體驗。例如上述引文所提及,從葉公子高的擔憂中 2可以發現,國君的. Nat. sit. y. 權力藉由「命令」以及「刑罰」加諸於個體之上,而個體面對權力的施加沒有逃 避或是抵禦的能力,只能在如何達成權力者交代的任務與恐懼中不斷掙扎。這樣. io. er. 一個無所逃的「人道之患」(社會群體的權力壓迫)以及「陰陽之患」(個體面對社. al. n. v i n Ch 所內涵的君臣之間意志與權力上的緊張與衝突, U e n g c h i更是攸關個人生存與自由的實存. 會群體的權力壓迫下所產生的自我壓迫)的兩難問題,如林明照先生所言, 「其中 問題。」3同時反映的,也正是權力的橫行。此外, 〈應帝王〉篇中也提到一個小 故事: 肩吾見狂接輿。狂接輿曰: 「日中始何以語女?」肩吾曰: 「告我:君人 者,以己出經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 4. 1. 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民 93),頁 155 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民 93),頁 152-153:「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問於 仲尼曰: 「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吾甚 慄之。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 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執粗而不臧,爨無欲 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 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語我來!」 3 林明照,〈《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境與因應之道〉 ,(《東華漢學》第 6 期,東華大學中文系, 2007 年 12 月),頁 56 4 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民 93),頁 289-290 6 2. DOI:10.6814/NCCU202000175.

(8) 透過肩吾之口,可以看到君主擁有「以己出經式義度」的力量,使得人「不敢不 聽任權力的支配」 。透過語言與規範,權力順利的創造了屬於它的場域。也因此 可被體驗。林明照先生曾對此做出闡釋: 所謂「經式義度」 ,蓋指禮儀法度而言。禮儀法度具有強制性,特別是 「法度」更具懲罰性力量。這種強制與懲罰性力量,釋放出「人孰敢不 聽而化諸」的威迫性,對於生活在禮法世界中的個人而言,無疑具有著 生存上的壓迫。. 5. 身處在這一權力橫行的人間世,莊子想問的是,在處世中所身陷的諸多兩難的困 境中,個體該如何去因應權力的宰制?而對這些兩難的處世困境的討論,如何與 內七篇所要討論的權力問題連結在一起。 6 權力問題不只展現在個體與群體的關係之間,更直接表現在身體之上。 〈德. 政 治 大 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同師於伯昏無人。子產謂申徒嘉曰:「我 立 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子產. 充符〉中有一個段落描述到兀者申徒嘉與鄭子產間的爭執。. ‧ 國. 學. 謂申徒嘉曰: 「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 止乎,其未邪?且子見執政而不違,子齊執政乎?」申徒嘉曰: 「先生. ‧. 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後人者也!聞之曰:『鑑 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今子之所取大者, 7. y. 爭善,計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io. sit. Nat. 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子產曰:「子既若是矣,猶與堯. al. er. 申徒嘉與子產的爭執在於申徒嘉兀者的身分,在子產眼中,由身體的殘缺連結到. n. v i n Ch 部分。子產以其「執政」的身分,要求申徒嘉的服從,並在爭執中,以申徒嘉的 engchi U 殘缺作為他驕人的基礎。而申徒嘉面對此一困境,有下列的回答: 德行的低下,再由德行的低下轉而為身份地位的低下。身體被視為社會關係的一. 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 5. 林明照,〈《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境與因應之道〉 ,(《東華漢學》第 6 期,東華大學中文系, 2007 年 12 月),頁 57 6 林明照先生對此闡釋道: 「《莊子》透過描述與探討這些兩難困境,一方面呈現人生存處世中的 種種衝突與緊張,同時也分析這些兩難困境產生的根本原因。可以說,這些生存性的描述與分析, 正是《莊子》生命哲思的起點。《莊子》的生命哲學,總是試圖回到原初的生存處境,在由此思 索生命的理想走向,而兩難困境的分析正是此中思考的一環。」 ,參見〈 《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 境與因應之道〉 ,(《東華漢學》第 6 期,東華大學中文系,2007 年 12 月),頁 54。 另外, 在此文中,林明照先生也透過在世處境中的二大戒,來表達權力對個人生存的壓迫。而此對生存 所構成的壓迫,林明照先生解釋道: 「其根本節不再權力的施展上,而是在權力者的個人意志上。 而權力與個人生存之間的張力,正是權力者意志與個人生存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緊張關係。」 ,參 見〈 《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境與因應之道〉 ,(《東華漢學》第 6 期,東華大學中文系,2007 年 12 月),頁 57。 7 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民 93),頁 196-198 7. DOI:10.6814/NCCU202000175.

(9) 命,惟有德者能之。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 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適先生之所,則廢 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與夫子遊十九年矣,而未嘗知吾兀 者也。今子與我遊於形骸之內,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不亦過乎!. 8. 正如同「遊於羿之彀中」般,作為社會關係中的一部分,身體不只是個人所有, 更是權力者「權力」的展現。在此權力場域中,該追求的究竟是「形骸」之外, 亦或是形骸之內? 然而,所謂「身體」指涉的又是什麼?是「誰」處於關係之中?〈齊物論〉 開頭便針對此一現象提出疑問: 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 「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几者,非昔. 政 治 大. 之隱几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 之乎?. 9. 立. 如何認識個體?文中提出兩個組成成分─形與心。當同樣的「形」在不同的狀況. ‧ 國. 學. 下,竟會使人感受到似乎是不同的個體。今之隱几者與昔之隱几者差別為何?差 別在於「形」與「心」的互動,而這一互動關係,也與文中所說的「吾」與「我」. ‧. 的差別有關。另一則在〈德充符〉中的故事:. 丘也,嘗使於楚矣,適見㹠子食於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棄之而走。. Nat. sit. y. 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 al. er. io. 個體中,除了「形」的存在,還有一個「使其形」者。權力不只展現在形體之上,. n. 更延伸至看不見的形骸之內的那一個「使其形者」 。以上述子產與申徒嘉的例子. Ch. i n U. v. 而言,身體殘缺作為標誌,子產作為權力者,要求申徒嘉在相處上必須表現出謙. engchi. 讓的行為,而這一謙讓的行為必須奠定在權力較低者心中願意服從。權力對外在 形體的控制是第一步,隨著權力的滲透,最終的目的是要對內在「使其形者」做 到完全掌握。其手段便是透過「罪名」與「刑罰」的建構。罪名的建構,奠基於 一個群體社會的文化底蘊。包含語言、知識、與規範等等。語言、知識本身就不 純然客觀,因為它們必須藉由其背後的主觀才得以顯現,所以會帶有主觀的意向 性。此外,語言、知識既作為個體表達自我意念的工具,又是群體社會作為權力 展現的手段,其本身便負載著權力的力量。〈齊物論〉中,莊子始終對語言、知 識表達質疑與不安。他曾說: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 其以為異於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 8. 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民 93),頁 199 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民 93),頁 43-45 8. 9. DOI:10.6814/NCCU202000175.

(10) 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 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10. 當一個人的語言、知識無可避免的落到某個固定的場域,例如儒家與墨家之學 說,便會讓自身以那個場域的權力意志所想要的方式來說話、來表達,成為代言 人。因此有各種是非之爭。而罪名更來自於權力者的創造。當權力者以自身利害 為目的來面對語言、知識,並以其利害為核心,創造一套訴諸於內在道德的禮儀 的約束力以及強加於外部身體的刑罰的威嚇力的規範,來裁決這世間的種種紛爭 時,它便使自身超越於是非之上,並進一步利用刑罰的執行,展現其作為權力中 心力量。罪名與刑罰成為權力者藉由語言、知識與規範所創造出來的權柄。如同 作為權力者的狙公,面對朝三暮四的猴子們的憤怒,僅僅是改為朝四暮三,便使 猴子們感到快樂。在權力者創造下的文化權力世界中,透過罪名與刑罰的調整與 解釋,個體與權力者配合無間,心悅臣服的在權力者的操控下快樂生活著,並視. 政 治 大. 之為天經地義而加以維護。這一套由罪到罰的過程,權力也由外而內的浸染了形 骸之內外。. 立. 綜上所述,權力無所不在,內七篇中,藉由「罪」與「罰」的討論,呈現出. ‧ 國. 學. 隱含於那個時代獨斷且蠻橫的權力。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動盪變化最為 劇烈的時期。從西周到秦漢之際,自然環境、思想以及社會的各個層面都經歷從. ‧. 劇烈的崩解到再創建的過程。這一過程涉及到「關係」的重新思考與秩序的再建 立,背後的動力便是權力變化的思索。先秦諸子百家事實上都面臨到這一時代課. y. Nat. 題。若以諸子出現的時間點為斷代,從春秋晚期到秦漢之際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sit. 一、對舊秩序的回應:此一時期以老子、孔子與墨子為例;二、新舊秩序間的思. al. er. io. 想創造:此一時期以孟子、莊子及名家、農家等為例;三、新秩序的建立:此一. n. 時期以荀子、韓非、《呂氏春秋》等為例。本文將以上三個時期視為一個動態的. Ch. i n U. v. 整體。其中,莊子所處的戰國中期,正是戰爭最烈、動盪最劇,但思想最自由蓬. engchi. 勃的時代。因而給予這時期的思想家相對自由的空間去想像一種新的權力關係的 運作模式。舊秩序已然崩解,但新秩序還在建立的這一真空期,本文透過內七篇 中試圖在權力場域之中尋找一股無形的力量,去改變權力者的蠻橫,掙脫罪與罰 的桎梏,使之重新恢復為充滿人性的生命力量,並且創造平等的權力對話場域。 使萬物能在這共有的世界中生活得更好。. 二、研究目的: 人活在權力關係之中,《莊子》內七篇圍繞著權力來建構其文本世界。首先 面對的是該如何面對權力的獨斷與蠻橫?〈德充符〉中有一則故事說到: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 雖今來,何及矣?」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10. 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民 93),頁 63 9. DOI:10.6814/NCCU202000175.

(11) 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 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曰:「丘則陋矣。夫子 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無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 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無趾語老聃曰: 「孔 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 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 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無趾曰: 「天刑之,安可解?」 11. 叔山無趾是一位兀者,與上一章節曾提到的兀者申徒嘉一樣,在身體上都有殘 缺。而叔山無趾是遭受刑罰而失去其足。孔子在此以一個掌握社會話語以及教育 權的權力者的姿態,說道:「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 惡,而況全德之人乎!」刑罰連結著罪惡,在孔子眼中,叔山無趾是一個想要彌. 政 治 大. 補過去所犯罪惡的失德者。於是,權力透過罪名與刑罰,標誌在人的形體之上。 這樣的例子在內七篇中不勝枚舉。因而,順著以上脈絡,內七篇中不單只是莊子. 立. 生命智慧的呈現,個體該如何面對,並且理解這一個透過「罪名」與「刑罰」建. ‧ 國. 學. 構起來的權力世界的討論,成為本文討論的中心。另一方面,如果說權力的蠻橫 是莊子面對的時代問題,那麼在他的反省背後,有沒有提出一種新的權力思維與 詮釋?而這一種批判,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可能性?. ‧. 傅柯在其《自我技術》一書中,曾經提到他的權力研究,其主題不是權力,. sit. y. Nat. 而是「主體」:. 首先,我想說的是,在這整個 20 年期間,我的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既. io. n. al. er. 不是對權力現象進行分析,也不是精心描繪出這種分析的各種基礎。. Ch. i n U. v. 相反,我的目的是創建出一種歷史,這種歷史有多種不同的模式,通過. engchi. 這些模式,在我們的文化中,人被塑造成各種主體。我的工作就是分析 將人變成主體的三種客體化模式。……我研究的總的主題,不是權力, 而是主體。12 而透過本文「權力」的討論,在內七篇中,是否也有一個符應著莊子之「道」的 主體性存在?從〈齊物論〉開頭所說的「吾喪我」中,「吾」與「我」的辨別開 始,到〈德充符〉 「形」與「使其形者」的討論,莊子不斷嘗試利用各種語詞來 表達這一「主體性」的存在。然而這一主體性似乎不是一個確然的存在,而是處 在一個動態的辯證過程。究竟莊子追求的真正的主體性是什麼?而此主體性與道 之間,在莊子的反省中,可以是什麼模樣? 歷來對於道家之「道」的理解,大多將之視為一種生命智慧,一種美學的、 11. 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民 93),頁 202-205 法 傅柯,《自我技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年 11 月),頁 108 10. 12. DOI:10.6814/NCCU202000175.

(12) 情意的境界,或是對於人生缺憾的彌補與安慰。在這些基礎之上,本文認為,透 過「權力」的視角重新審視內七篇的道論與文本世界,可以發現莊子參與世界的 積極性與力量,關於這一點,陳鼓應先生曾經闡釋道: 他(莊子)的逍遙遊並不是出世的,而是寄沉痛於優閒中。在莊子哲學 中,從無另一世界之說,他從不寄願望於彼岸世界。他寫〈人間世〉以 及〈天下〉篇說他『與世俗處』可以為證。. 13. 另外,還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討論。 首先是表現在對人的處境的關懷。內七篇中, 出現了一系列有別於「正常 人」,的畸人。有「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的 支離疏;有兀者王駘、申徒嘉、叔山無趾;有惡駭天下的哀駘它;有拐腳、駝背 且缺嘴的闉跂支離無脤;有一個頸子邊生了一個像瓦罐一般大瘤的甕盎大癭;這. 政 治 大. 些人的樣貌無一不帶有殘缺,在西周封建社會下,一個人的樣貌正代表著其內在 品質。因此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然而莊子筆下這一群殘缺之人又. 立. 該如何自存?另一方面,即使是身體健全之人,處境也未必能比較好。老、死、. ‧ 國. 下,嚎哭道:. 學. 貧、病是人生最難以面對的苦難。大宗師中的子桑,在大雨中,又病又貧的情況. ‧. 吾思乎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 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14. sit. y. Nat. 老病,原是人最不願面對的。大宗師篇中,子輿有病,病況是「曲僂發背,上有. io. al. er. 五管,頤隱於齊,肩高於頂,句贅指天。」而子來有生病,則是喘喘然將死。以. n. v i n Ch 然而這一些人沒有以負面悲哀的形象出現,而是有著能動性的主體性。這也 engchi U 是作為權力討論的基礎。如果沒有主體性的參與,無法形成一個互動的權力場 上無論是殘疾的畸人,或是貧病者,都成為莊子筆下的關懷對象。. 域。對於莊子而言,權力之所以應該被批評,不在於權力本身,而是在於權力在 當時的體制中呈現過於蠻橫僵化的勢態。過往莊子筆下的畸人們,是權力場域中 最為弱勢的一群。既沒有體制帶來的保障,例如貴族身分、執政權柄或是語言知 識等等,連最基本的完整身體也有所缺陷。在外在的完整美好等同內在德行的美 善,強調「文」「質」彬彬的先秦貴族社會中,畸人們不僅沒有發言權,也不被 視作具人格尊嚴的人。他們只是在這個場域中被宰制的附屬品。在沒有獨立且平 等的個體參與下,不存在莊子期望中的理想的權力互動場域。該如何創造一個有 如〈德充符〉中魯哀公和孔丘一般的德友關係,才是內七篇所關注的焦點。正因 為從權力的視角切入內七篇,莊子對於主體間的互動所形成的群體處境的關照才. 13.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頁 313-314。 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民 93),頁 286 11. 14. DOI:10.6814/NCCU202000175.

(13) 更能被凸顯出來。 因此,〈人間世〉中的葉公子高,在面對國君的任務交付時產生的人道之患 與陰陽之患,並不能只以一種生命智慧來解釋,它涉及到的是在人間世中不同主 體性互動過程中的權力問題。同樣的,在〈齊物論〉中彼是方生之說也不全然是 哲學辯證,更是隱含著在權力場域中,不同主體性間的是非之爭。 〈逍遙遊〉中 與惠子對於有用無用的討論,也是對於人處於權力世界下的價值討論。最後,通 過權力的視角, 〈應帝王〉中也藉著陽子居之口道出的「明王之治」 ,表達對於理 想權力場域的想望。如果說「道」的提出是為了使人世更加美好,從權力的視角 進入內七篇,也有同樣的期待。透過權力觀的提出,能給予我們更具創造性、多 元性以及批判性的想像力,來因應當今世界不同文化間相互衝撞的種種問題。 綜上所述,本文希望回應的研究問題整理如下:. 政 治 大. (一)從「權力」的角度,重新審視《莊子》的文本及相關研究,期望在傳統《莊 子》研究的基礎上,賦予《莊子》研究更具多元性及批判性的力量。. 立. (二)以《莊子》內七篇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文本中「罪」與「罰」的討論,. ‧ 國. 學. 探析蘊含其間的權力運作,以及莊子學說的旨趣。. (三)以莊子的權力觀為基礎,探析莊子之道所關照的「主體性」問題以及莊子是. ‧. 如何透過其道論來表達其入世的關懷。. al. n (一)關於權力研究的發展. Ch. engchi. y. sit. io. 一、關於本文權力研究的相關文獻回顧. er. Nat.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i n U. v. 權力無所不在,對於權力的使用以及相關研究在中西方歷史中不計其數。在 中國隨著傳世經典的流傳與王朝的更替,一直到先秦諸子百家各種學說的提出, 都為後世權力觀及制度奠定基礎。《中國皇帝制度》一書對此曾表示: 中國自先秦以降,雖由於政治環境一朝代更迭,實際的權力組織結構與 社會結構之權力分配略有出入,但就理論形式而言變動並不大。而於思 想層面,各時代思想家之思想內容雖仍可偶見新意,但深究其各自理論 闡發之主軸,吾人不難發現大多亦大抵承襲自先秦而為之發揚、轉變與 應用。. 15. 在西方權力概念的使用可追溯至古希臘前蘇格拉底時期,諸如當時哲人謝迪馬索 所言之「正義是強者的利益」 ,以及克里克斯「強者即正義」等語。 16 15. 朱誠如 主編《中國皇帝制度》,(武漢:武漢出版,新華經銷,1997 年),頁 20-21 引用自 周志豪〈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 12. 16. DOI:10.6814/NCCU202000175.

(14) 「權力」原本是社會學以及政治學所提出的詞彙與概念,例如美國政治學家 拉斯威爾表示,研究政治就是研究影響力和有影響力的人。有影響力的人就那些 在可以得到的事物當中,獲得最多的人。據此而將政治學定義為對權力的研究, 並且說明道: 政治是一種過程;一種行動;也是人類為社會生活而表現的一種生活方 式。進一步的說,政治的過程是決定了某些人可取得某些事物的過程。 由於人有需要、慾望、期望,然而滿足人的需求之價值,卻是相對的稀 少,不是每個人都能享有財富、權勢、地位等。因此為了獲取我們所需 要的(即利益),必須付出些代價,如資源、時間、努力等。在此可以假 設,每一個社會必須發現決定如何「分配」利益及成本的方法,這分配 的過程就是政治。. 17. 但是由於兩門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偏重不同,加上對於權力的研究往往與政體論 18. 政 治 大 而言,孔子談禮,韓非言法,雖則在本質上都觸及到權力,但畢竟都是在政體論 立 的架構下討論的。這裡可以看到,「權力研究在「傳統主義 」政治學研究時期 相依附,往往無法專就權力本身做出梳理。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情形。以先秦諸子 19. ‧ 國. 學. 著重在哲學思想與政體制度的討論。此一研究特徵反映在權力研究裡,主要體現 在君、臣、民三種階層位階中之權力關係與互動的探討,以及政體分類的比較研. ‧. 究。於中國係以韓非等先秦法家為代表;而在西方則可上溯自柏拉圖、亞里斯多 德;羅馬時期的波里比斯;文藝復興時期的馬基維里,乃至於近代的霍布斯、洛. y. Nat. 克、盧梭與孟德斯鳩、托克維爾等思想家。 20. sit. 其後,上述研究趨勢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發生些許轉折。德國思想家韋伯進一. al. er. io. 步將權力研究引入抽象性分析。使權力理論的建構邁入一新的里程碑。而後,當. n. 政治學研究於二十世紀中葉邁入行為主義時期後,傳統權力理論研究也隨行為主. Ch. engchi. i n U. v. 92),頁 5-6 17 彭懷恩 編譯《政治學─現代政府與政治》 ,(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民 79),頁 6-8 18 引用自 周志豪〈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 92),注 12: 「所謂「政體論」研究,係指依有關國家型態、政府組織形式、治權所屬及其行使方式的探討。 (參 張金鑑《中國政治制度史》,〈序言〉)或者我們簡單的說,其即是一項以哲學研究途徑來對 政府體制中之權力分配型態(含組織與分配兩個層面)的研究集合。而根據錢穆先生所言,政治制 度研究之所以採用哲學研究途徑為之,乃是因為「研究制度」 ,必須明白在此一制度背後實有一 套思想,與一套理論存在。(參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 ,頁 28 是故以傳統權力研究而言,吾人 自亦可從對各思想家之政體論進行解析及探討中,反向推得該思想家之權力論主張。 19 引用自 周志豪〈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 92) 注 15: 「此一時期在中國泛指自晚周、先秦至民國初年之整個長期發展期間;在西方,此一分期則大抵 係指自前蘇格拉底時期以降,一直延伸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二十世紀中葉行為主義興起(準確 地說,其源頭或還可上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學與心理學科際整合之研究起點)為分野。(參 彭懷恩 《政治學》,頁 6-8) 20 引用自 周志豪〈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 92),第二節 文獻檢閱 13. DOI:10.6814/NCCU202000175.

(15) 義的研究趨勢,將研究對象向個人行為與決策過程等研究層面。這一研究取向在 中國目前尚無可茲稱為代表的學者。而在西方則以拉斯威爾、道爾與路克斯為代 表。不過此一強調具科學性質的研究趨勢隨後卻又因後行為主義的興起,又再度 向傳統主義時期回歸折衷修正。 21 當代有關權力理論的研究,除了對哲學與制度研究進行重新回歸外,也因為 政治社會實際發展的更具多元化與細緻化,研究潮流的走向亦更進一步的將研究 的焦點擴大至對實際反體制之社會運動的關注。另外,又因權力概念的被其他學 科廣泛「科際整合」的使用情形,終以使現代權力研究的面向與內容同時兼具了 規範性、制度性、行為性與多元性等特質,而更加難以捉摸。」 22 (二)關於莊子權力觀研究的相關文獻回顧 關於莊子權力研究的發展,由於「權力」一詞在古代典籍中未被使用,使得 文獻的回顧僅能從間接的方式來操作。最早可以窺見對莊子與權力研究有關的文. 政 治 大. 獻是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立.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 ‧ 國. 學. 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 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 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 之。. ‧. 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 y. Nat. sit.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 al. er. io. 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 n. 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 Ch. i n U. v. 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engchi. 文中除了簡要介紹莊子的籍貫、時代、職業、學說承襲與特色外,最重要的是, 他指出兩點來說明莊子學說與權力的關係。首先是「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莊子的學說並不像其他學說般是為政治權力來服務的,因此不能被政治權力收 編,而成為為其服務的工具,因而在楚威王想要聘用莊子為相時,被莊子當面拒 絕。在司馬遷筆下,明白地顯示出莊子與權力者之間所形成的權力關係。 再者,以學位論文而言,目前能找到的數量相當有限。首先,尚未有同時以 「罪罰」與「莊子」為題的文章。而若同時以「權力」與「莊子」作為題目關鍵 字的論文,僅有一篇於民國 92 年由政治大學政治系的周志豪先生所著〈權力結. 21. 引用自 周志豪〈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 92),第二節 文獻檢閱 22 引用自 周志豪〈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 92),第二節 文獻檢閱 14. DOI:10.6814/NCCU202000175.

(16) 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 23此篇文章將權力的起源、定義、特質等問 題作出釐清,也就權力研究、莊子的權力研究的文獻作出清晰的文獻檢索,並將 傳統權力論與普遍形式的權力圖像作出整理,進一步比較莊子與傅柯關於「主體 論」以及「權力圖像」做出比較。企圖整理出權力理論的分析架構,以解決當前 權力研究被含混理解的問題。內容豐富,是本文重要的參考篇章。 除此之外,由於權力的討論往往與政體論相依附,從哲學研究途徑來對政府 體制中之權力分配型態入手。也就是權力的討論往往與「政治」 、 「用世」等詞語 密不可分。因此由政治觀、政治思想或是用世思想為研究途徑的學位論文,則有 〈莊子明王之治思想〉 24、 〈莊子的政治觀一個思想典範的詮釋〉 25、 〈莊子政治 思想中個人與國家關係之研究〉 26、 〈莊子的政治思想〉 27、 〈莊子淑世思想之研 究〉 28、 〈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 29、 〈莊子應世 思想研究〉30、 〈莊子政治思想研究〉31、 〈莊子應帝王政治哲學向度解讀〉32、 〈莊 子以與世俗處的倫理關懷〉33、 〈用世之難. 莊子人間世之文本分析與詮釋〉34等. 政 治 大 〈莊子明王之治思想〉一文以內聖、外王為途徑,從內聖至體道,再從外王 立 原理連結到明王之治的理想與限制,藉以提出其政治主張與學說價值。 〈莊子應. 文章。. ‧ 國. 學. 世思想研究〉也以內聖外王的途徑,以「即內聖即外王」之說來建構莊子的應世 理論。〈莊子的政治觀一個思想典範的詮釋〉則以「典範」分析莊子學說,呈現. ‧. 出儒家「有為典範」與道家「無為典範」的差異,探討「中國政治思想典範」的 形成與其影響。〈莊子應帝王政治哲學向度解讀〉一文以〈應帝王〉為基礎,提. y. Nat. 出以「無為」來治理天下的概念。〈莊子政治思想中個人與國家關係之研究〉從. sit. 政治的角度出發,圍繞個人與國家間的關係作討論,探討個人如何在亂世中安身. al. er. io. 立命。〈莊子的政治思想〉 、〈莊子淑世思想之研究〉、 〈用世之難. 莊子人間世之. n. 文本分析與詮釋〉則大致從內在修養的角度出發來回應政治問題。最後, 〈莊子. Ch. i n U. v. 以與世俗處的倫理關懷〉一文,透過跨文化批評的視野以及結合西方哲學的資. engchi. 源,探討《莊子》對於人間世的「倫理關懷」 。上述文章在說明莊子如何從其文 本的的思考,來面對當時的政治社會現況上取得許多成果。並且能以不同視角與 理論擴大莊子研究的可能性。例如〈莊子的政治觀一個思想典範的詮釋〉以「典 23. 參 周志豪,〈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 92) 參 郭應哲,〈莊子明王之治思想〉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民 79) 25 參 林俊宏,〈莊子的政治觀一個思想典範的詮釋〉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 79) 26 參 陳順德,〈莊子政治思想中個人與國家關係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系,民 86) 27 參 金登懋,〈莊子的政治思想〉,(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 89) 28 參 林鈺清,〈莊子淑世思想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民 92) 29 參 蕭裕民,〈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 究所,民 94) 30 參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民 97) 31 參 涂宜伶,〈莊子政治思想研究〉 ,(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民 100) 32 參 李信宮,〈莊子應帝王政治哲學向度解讀〉 ,(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民 100) 33 參 陳康寧,〈莊子以與世俗處的倫理關懷〉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民 104) 34 參 陳家祥,〈用世之難 莊子人間世之文本分析與詮釋〉 ,(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民 104) 15 24. DOI:10.6814/NCCU202000175.

(17) 範」分析莊子學說;〈莊子以與世俗處的倫理關懷〉之第三章,所描繪的批判精 神背後的關懷,觸及禮、語言與權力的反思,批判了去除他者化的暴力,並說明 承認他者的異化與自我主體的更新都是在迎向他者的的基礎上產生的。此一說明 對於本文有重要之啟發。然而總觀而言,大抵還是奠基於政體論的基礎上來探 析,未有明確觸及本文的「權力觀」研究。 2007 年以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究所推動了一系列有關跨文化莊子研究 的學術活動。 35提供了一個思考契機去面對《莊子》文本的跨文化潛力。其中, 法語漢學更是對莊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著力點。2009 年「若莊子說法語:畢來 德莊子研究工作坊」以降,有別於傳統解莊的路徑,除了特別著墨在《莊子》的 批判精神外,更開始重視《莊子》書中的權力觀的討論。 在這一系列有關於莊子的跨文化研究的成果,大致可見於《若莊子說法語》 以及《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兩本論文集的文章。此系列的跨文化研究最早是想. 政 治 大 歐洲修養史(以及自我技術、自我實踐、自我關注、生存美學等)的討論與古典中 立 國哲學的研究脈絡,卻一路跨到與瑞士漢學家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1939-) 透過《莊子》研究來深化學界關於晚期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討論。從傅柯有關. ‧ 國. 學. 所談到身體、主體性、氣論與政治的問題場域。畢來德的批判性角度提供莊子的 跨文化研究重要的啟發。. ‧. 首先從畢來德對於余連(François Jullien,1951-)的批評中,表達了對於余連將 莊子當作智慧大師的刻板印象的反對,並強調《莊子》在權力批判方面有其獨樹. Nat. sit. y. 一幟的思想。他論述中華帝國高明的將宰制系統化,並將帝國建立時的暴力以一 種龐大的宇宙論系統包裝起來,予以合理化。即使在後來的歷史中屢經變化,但. io. al. er. 在將權力具體實踐合理化,並同時將之隱藏起來的這一點上,起到一樣的作用。. n. v i n Ch 注莊以來,莊子擔任仕途失敗的安慰劑的不滿 U e n g c h i。例如他曾於〈莊子四講〉中如 36. 因而,對於余連眼中視之為「智慧」的中國思想表達反對,並且批判對於郭象 37. 此批評郭象:. 郭象以及其他注者將一種主張人格獨立與自主、拒絕一切統治與一切奴 役的思想,變成了一種對超脫,對放浪不羈、放棄原則的讚頌,使得那 個時代的貴冑子弟,即使對當權者滿懷厭惡,還是可以心安理得地為他 35. 「身體、動物性與自我技術:法語莊子研究工作坊」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 年 12 月 19 日;本文集的許多篇章曾經刊登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18 捲(2008 年 12 月)的「自我 技術與生命機制:法語莊子研究專輯」 。 「若莊子說法語;畢來德與跨文化視野中的莊子研究工 作坊」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 年 11 月 30 日至 12 月 1 日;此工作坊的論文,後來 出版為「畢來德與跨文化視野中的莊子研究」專輯(上冊、下冊),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22 卷, 第 3、4 期(2012 年 9 月、12 月) 36 整理於 畢來德, 《駁于連-目睹中國研究之怪現象》 ,(高雄市:無境文化,2011 年),頁 57-58。 37 畢氏曾於《駁于連》一書中提到,他和余連對於莊子的看法不同,原因在於于連談論莊子時, 始終守著在帝國時期成為傳統的詮釋法,而他則拋開帝國時代的注解,而以新的眼光來閱讀他。 整理於 畢來德 著,《駁于連-目睹中國研究之怪現象》 ,(高雄市:無境文化,2011 年),頁 69 16. DOI:10.6814/NCCU202000175.

(18) 們服務。他們解除了《莊子》的批判思想,而從中得出他們在權力面前 的退卻,即是說他們的「順從」態度的理論根據。《莊子》便這樣變成 了貴冑文人以及後來的官僚仕紳精神上的安慰與補償. 38. 此一批判,企圖解消莊子避世、去政治化的傳統詮釋。將權力批判視為莊子思想 的核心價值。 另一篇關於權力討論的文章,是宋剛〈莊子之怒─試論古代中國一種權力批 判〉39,此文特別就「權力」觀入手,強調莊子應被視為權力批判者。在他看來, 《莊子》不僅表現出對權力的直率批判,且透過殘缺或邊緣人物的風格化形象, 彰顯社會秩序的暴力。 莊子在對權力的批判當中,首先組織了一種身體的抵抗。他通過創造或 是再造一些人物、一些命運,借助他們的言語與行動全部的鮮活力量, 憑著這些生命衝力對階序壓迫內在邏輯的破壞,展開他對權力的批. 政 治 大 的一些聳人聽聞之事來承載,那是因為,說到底,沒有什麼能比這更直 立 接、更生動地展示權力隱密的暴力。因為權力的控制,是在我們自己身 判。……對權力的批判,之所以是由一些言行詭異、舉止駭俗之人做出. ‧ 國. 學. 上,在跟莊子所敘述的那些生命一樣的生命當中進行的。他與我們自身 的關係非常密切,因為他是透過我們對外在階序未經反思的接受,通過 40. ‧. 我們屈從於既有價值體系、無意識的種種選擇來進行的。. 另外,他也針對知識與權力間的複雜關係做出批判。就文中所言,批判同時也意. Nat. sit. y. 味著對社會的重組,是對社會容貌的一種再發明。不只是在體制機構、與言行舉 止上,更是在於我們的認知與判斷體系。因為構成這一體系的認識(知)與話語. io. al. er. (言),都出於必然有限又相互對立的視角之下,因其分歧對立而不可避免的產生. n. v i n Ch 此篇文章明確的就權力的意涵作討論,並將權力所隱身的場域─政治體制、 engchi U 身體與認知判斷體系作有條理的說明。進一步劃分出莊子所批評的權力場域以及 異化。 41於是,就此揭露了語言、知識作為權力工具的本質。. 莊子心目中理想的權力關係。在批判中又有所建構。 最後談到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一書。在跨文化莊子研究的學術活動 中,賴錫三先生便從身體觀、氣論等角度認為《莊子》書中充滿權力批判的力量。 這一看法在《道家型知識分子論》一書中有更清楚的解釋。在自序中他肯定法國 莊子研究的學者們所主張的將權力批判視作道家思想核心的看法,進一步賦予道 家「知識分子」的形象與責任。本書第一章開頭便指出知識分子的身分不單專屬 38. 畢來德 著,宋剛 譯,《莊子四講》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年),頁 102 收錄於 何乏筆 編, 《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 ,(臺北市: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 年),頁 279-305 40 何乏筆 編, 《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 ,(臺北市: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 年), 頁 286-287 41 何乏筆 編, 《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 ,(臺北市: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 年), 頁 288 17 39. DOI:10.6814/NCCU202000175.

(19) 於儒者,道家知識也分擔這一角色與責任。只是道家型知識分子採用的方式與儒 者不同。在此,賴錫三先生將莊子的知識分子的角色定位為「入遊其樊的庖丁」 的形象。表達莊子「入而不入」的遊歷在這一個無可逃的人間權力場域,卻與權 力中心保持距離,而不為權力收編的的姿態。透過與權力中心的保持距離,對權 力進行冷靜的觀察與批評,解構各種權力的假面。達到其「遊牧型」的道家知識 分子的責任。 本文第三章則是進一步討論到《莊子》的政治批判立場如何表現在身體隱喻 的現象上。焦點是要解構「道體/身體/國體」的中心統御模式,避免為了整體而 取消具多元差異的個體。賴錫三先生曾說: 若以黃俊傑的身體觀三視域來考察, 《莊子》的立場大抵表現為:對「作 為權力展現場所的身體」面向的解構與批判,對「作為思維方式的身體」 面向之肯定與提倡,並透過對社會符碼與權力交纏的身體場所進行超. 政 治 大. 越,以突顯出身體最深層的深度自由,這便是宇宙性的精神化身體之宏 觀氣象。. 42. 立. 透過將《莊子》放入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脈絡來考察權力如何在其中顯現其. ‧ 國. 學. 力量。. 綜上所述, 《莊子》權力觀的研究,從較早期依附於政治、用世、應世來討 論的路徑不同,近來透過跨文化的交流,逐漸突破傳統解莊的途徑,將《莊子》. ‧. 文本中批判的力量突顯出來,並以「權力」本身作為論述的主題。此外,也連結 身體觀來做討論。在此基礎上,本文試圖進一步聚焦在內七篇的文本中,如何對. Nat. n. al. er. io.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權力義界. sit. y. 於「罪與罰」以及身體的描述,呈現出《莊子》權力觀的論述。. Ch. engchi. i n U. v. 本文以「權力觀研究」為題,首先針對此一名詞作出義界。 (一)權力一詞的意涵 中文裡「權力」一詞,是來自於英語 power 的翻譯。Power 是個中性的詞彙, 有時指內在的、個人的力量(字源來自拉丁字 potere,有力量的、有權力的);有 時也指展現的、人際的權力(字源來自拉丁字 posse,能、能夠),意為可以做某 件事 (to be able) 。 43 在英語中,power 一詞最一般的用法是能力(capacity)、技能(skill)或才能(talent) 的同義詞。在這種用法中權力一詞包含著從事某種操作活動的能力(或嚴格的說 42. 賴錫三, 《道家型知識分子論: 《莊子》的權力批評與文化更新》 ,(臺北:臺大出版,2013 年), 頁 120 43 美 羅洛 梅《權力與無知》,(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3 年),頁 3 18. DOI:10.6814/NCCU202000175.

(20) 是「技能」)、對外部世界施加影響的能力以及作為人的一切行為的基礎的體力, 或腦力能量(energies)─亦即「行為權力」(power to act)本身。有的時候,power 一詞也被用作複數,表示與一個人的權力的增減有關的他的總能力、總能量。當 power 意指由人的活動釋放出來的能量時,它就成為一個與物理學的能量概念相 似的概念,表示做工或移動物體的能力,就像在「蒸氣力」或「電力」這兩個概 念中的用法一樣。在這種意義上所說的「power」 ,就等同於「潛能」或等同於一 個演員能夠成功的進行表演的總能力。 44 「權力」一詞原本是社會學與政治學所提出的詞彙與概念,主要用來形容國 家和軍隊的行動。在古羅馬思想中原指「人們通過協同一致的聯繫和行為所具有 的特殊能力。45」根據 Thomas R. Dye《社會科學概論─權力與社會》對於權力的 性質的說明,所謂的權力是「影響力」的一個特別的形式,廣義來說,影響力乃 是有意造成的結果的產品。能夠採取任何手段以產生有意的結果的人,就是有權 力的人。能夠藉著真正使用或威脅去使用獎懲手段以製造出有意的結果的人,就. 政 治 大 學科之中,開始有了更多不同的定義 。 立. 是有權力的人。 46爾後,在社會學奠定的基礎下,權力的概念也逐漸應用到其他 47. ‧ 國. 學. 44. ‧. 丹尼斯朗著 高湘澤、高全余譯, 《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 ,(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1994〔民 83),頁 1 45 特倫斯 鮑爾〈權力〉 ,鄧正來主編, 《布萊克維爾政治百科全書》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2 年),頁 595 46 Thomas R. Dye 著 羅慎平 等譯《社會科學概論─權力與社會》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民 85 年),頁 3-4 47 依據 Thomas R. Dye 著 羅慎平 等譯《社會科學概論─權力與社會》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民 85 年),頁 6-頁 13 所言,關於其他學科中的概念整理如下: 一、人類學:從人類學看來,文化是描繪一個社會的所有共同的生活型態和方式。一個社會是為 了彼此的福祉而互相依賴,而且分享共同文化的一群人。而權力是一個民族文化或生活方式的一 部份。在權力和文化的研究中,將探討文化類型如何決定權力關係,以及權力關係的起源和發展。 二、心理學:心理學是對人和動物行為的研究。由於人格是使一個人具有某種特徵的所有持久的、 有組織的行為模式。在對權力和人格的研究中,為了瞭解影響個人對權力的反應的各種力量,將 探討人格形成的各種理論。 三、經濟學:經濟學是討論稀有財貨和勞務生產和分配的研究,我們從來沒有足夠的財貨和勞務 來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因此,會有所選擇。經濟學研究個人、工廠和國家如何對財貨和勞務做 出選擇。並在資本社會中仰賴市場機制來做出許多決定。此外也會考慮到政治在經濟活動中的角 色。 四、政治科學:政治科學是對政府和政治的研究。政府擁有權威,這是一種特殊的權力形式;也 就是說,對暴力的正當使用。所謂正當的,是指人們一般都同意政府使用這種權力。而且政府對 社會中所有個人和機構都可以行使權力。影響力既大且廣。政治科學家們一直對不受限制和不受 制衡的政府權力所帶來的危險感到關切。 五、歷史學:歷史是對人類經驗的紀錄、敘述和解釋。藉著蒐集被記錄下來的事實,把這些事實 組織成一篇敘事,並解釋這些事實的意義,歷史學家重新創造了過去歷史。也關心時代的變遷。 藉著告訴我們錢人的生活方式,歷史可以提供一個了解現代的觀點。歷史幫助我們了解社會是如 何發展成現在這樣子。權力的基礎隨時代而有所不同。當權力基礎改變時,新的團體和個人獲得 了對這些基礎的控制權。對社會中權力的了解,必須先對權力關係的歷史發展有所了解。 此外,意識形態也是討論權力時一個重要的概念。觀念具有力量。而意識形態是整合起來的觀念 體系,可以使某一種生活方式合理化,建立起「對」和「錯」的標準,並且給行動提供情緒上的 衝動意識形態通常包括經濟的、社會的、心理的和文化的各種觀念,以及對歷史的解釋。意識形 態使社會中的權力合理化和正當化。由於給權力的行使提供一個正當化的理由,意識形態本身成 19.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2000175.

(21) (二)不同學者對「權力」的看法 權力概念的應用廣泛,許多學者都提出精彩的解釋。在作為「技能」或「才 能」解釋的權力概念中,埃利希 佛洛姆將其隱含的「對抵抗性的事務施加控制 或影響」的意思,轉變為其權力的定義─即權力等同於「調控」或「使外部世界 發生明顯變化」的能力。這一調控之對象並不只有外部環境,更有行為者對於自 己所施加的權力。 48吉爾伯特 萊爾認為,作為「潛能」和「調控」的同義詞的 權力概念,無疑是一個「傾向性」的術語,它不是指某種實際操作,而是指行為 者本人所具有的從事某種特殊操作活動的能力和才智。 49英國哲學家托馬斯 霍 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 將權力看作是因果關係,即權力行使者和權力 承受者間的因果關係,並認為權力就是「人為追求一切顯而易見的未來利益而採 用的一切現實手段」;而三百年後的伯特蘭 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1970)則將權力定義為「產生預期的影響」。社會學大家馬克思 韋伯(Max. 政 治 大. Weber 1864-1920)在霍布斯對權力的定義下認為權力是「在社會交往中一個行為 者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其他行為者之上的可能性。」美國社會學家丹尼斯 朗則. 立. 在羅素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定義為:「權力就是一部分人在另一部分人身上產生. ‧ 國. 學. 預期的和預料的效果的那種能力」。. 諸多學者之中,將特別介紹羅洛.梅以及米歇爾˙傅柯兩位學者的權力觀。. ‧. 兩位學者對於權力觀的見解、著重點與學說旨趣各有不同,但是其關懷與《莊子》 內七篇卻有可相互參酌之處。下列將分別說明兩位學者的權力觀。. Nat. sit. y. (三)羅洛 梅(Rollo May,1909-1994)的權力觀. al. er. io. 羅洛 梅(Rollo May,1909-1994),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富有盛名的存在主. n. 義心理分析大師。幼年命運多舛,父母離異、姊姊曾精神崩潰。年輕時為肺結核. Ch. i n U. v. 病所苦,卻因此成為其生命轉捩點。從此勇於面對死亡,並遍覽書籍,尤其耽讀. engchi. 存在主義宗教思想家齊克果的著作。後攻讀精神分析,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臨 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畢生致力於將存在心理學引入美國。 50 羅洛 梅針對「權力」的想法,主要展現在《權力與無知》一書中。羅洛梅 認為,權力是一切生物的根本。尤其是人類生存在世界之中,必須努力求生,在 每一次與天地萬物的競爭中,都必須運用權力來面對挑戰。羅洛梅在《權力與無 知》一書的前言裡曾以自己的患病經驗來說明其對於權力的看法:. 為社會中一個權力的基礎。意識形態把權力「正當化」 ,使群眾能夠接受權力的行使,並增加了 菁英分子的權力。然而意識形態也會影響菁英分子的行為,因為一旦一種意識型態深植在社會中 時,有權者自身也會受到意識形態的約束。 48 埃利希 佛洛姆著 劉宗為譯,《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臺北市:木馬文 化,2005 年),頁 157 49. 吉爾伯特 萊爾,《心的概念》,(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91 年),頁 116-125 整理自 美 羅洛 梅,《權力與無知》,(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3 年) 20. 50. DOI:10.6814/NCCU202000175.

(22) 我在三十歲出頭時,罹患了當時尚無藥可醫的肺結核。有一年半的時 間,我的生死未卜。我所能做的,便是盡可能遵守醫囑。依我當時自己 的解釋,這就意味著接受醫生的休養計畫,並將自己的康復完全交付他 人。因此,我只能躺在床上,注視著天花板上的光影變化,等著一個月 一次的 X 光檢驗,來告訴我肺部的空洞是擴大或縮小。 不久之後我便發現,自己肺部內的那些桿菌,就是利用我這種無知的心 態,而恣意肆虐……無知使我的無助變為消極,這不啻是公開邀請細菌 來傷害我的身體。我也注意到自己會感染肺結核,正是因為我的絕望和 失敗主義態度。……在療養院周遭那些無知的病人身上,我看到染患疾 病者消極接受自己的無助,便是邁向死亡的表徵。 直到我展現出一點「戰鬥力」,產生了是「我」感染了肺結核,是我決 意要活下去的責任感時,我的健康才持續的好轉。我學會以冥想內觀傾. 政 治 大 療是我自己需要親身參與的積極過程。…… 立. 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指導自己何時該運動或休息。我了解到,療癒和治 51. ‧ 國. 學. 這番體悟後來被他應用到精神分析的案主身上,因而發現:. 他們無法與生命中的重要他者有效溝通;當他者(在我個人的譬喻中就 重要他者間的橋梁……它實際上就是權力。. ‧. 是肺結核桿菌)對他們暴力相向時,他們就只能消極地承受。而這道與 52. Nat. sit. y. 1.權力是存有的確認. al. er. io. 古希臘哲學家將權力定義為「存有」─沒有存在是不具權力的。在當代本體. n. 論思想家如保羅 田立克定義下,將權力描述成「存有的權力」(the power of. Ch. i n U. v. being);生命哲學家如尼采的權力意志、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的生命衝動,都在強. engchi. 調所有生命中的權力質素。對他們而言,權力是生命過程的一種表達。羅洛 梅 在此定義上更進一步說明,權力只能與原始的存有權力本身等同,而存有也是從 這種存有權力開始的。他舉例說明: 嬰兒為生活所需爭鬥的能力,成年後便成為自尊與做人意義的奮鬥。後 者是人類生存的心理因素,有別於嬰兒生存的生理因素。人對認同的渴 求成了最重要的心理渴求:我必須能夠肯定自己的存在,在世界中確認 自己,且經由自我肯定的能力,為這個世界賦予意義、創造意義;而且 這必須是在冷酷無情的大自然壓力下做到的才算數。. 53. 如前所說,權力原本是社會學的詞彙,但人們逐漸體會到,權力需要仰賴人的情 51. 美 羅洛 梅, 《權力與無知》,(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3 年), 〈前言〉 ,頁 14-15 美 羅洛 梅, 《權力與無知》,(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3 年), 〈前言〉 ,頁 15 53 美 羅洛 梅, 《權力與無知》,(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3 年),頁 4 21 52. DOI:10.6814/NCCU202000175.

(23) 緒、態度與動機,於是轉向心理學尋求答案。在心理學中,權力的意思是去鼓動、 影響、改變他人的能力。每個人都生活在人際關係的大網中,每個人都互相驅動、 排斥、連結、認同。因此,社會地位、權威、特權等事因,對權力這個問題都很 重要 54。在此,羅洛 梅也利用「價值感」來說明人對自己必定佔有份量、對他 人能起作用,以及能夠得到同僚認同的信念。這一部分是從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角 度,所呈現的內在的、個人的權力面向。 2.權力是人際間力量的相互影響 另一方面,羅洛 梅認為,權力總是在人際間展現的。如果它純粹是個人性 質的,便稱之為力量 55。因而,如同鳩文納爾(Bertrand Juvenal)所說,權力是社 會的,而且是由「一致」行動的團體人所組成。另一個同樣重視「人際」關聯的 學者蘇利文也相信,覺得自己有權力對於自尊的維繫和成熟的過程是很重要的。 因而羅洛 梅表示,所謂覺得自己有權力,是指個人在與重要他人互動的過程中. 政 治 大 的權力形式去,以獲取某種價值的替代品。而這正是暴力的源頭。當一個人沒有 立 獲得相當的權力時,會感到無能為力。甚至連自我肯定也被否決。在沒有任何事 具有影響力。當自己覺得不受重視時,個人往往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變態或神經症. ‧ 國. 學. 物值得他們去肯定的情況下,除了宣洩暴力之外,沒有其他管道。 透過上述所言,羅洛 梅認為權力是奠定在「個人」與「群體」關係的基礎. ‧. 上來談的。維繫一個群體,權力與愛其實是不可分割的。權力是自尊的來源,也 是相信個人在人際關係中受重視的根基,因此每個人都需要權力去肯定自我,同. Nat. sit. y. 時也必須了解自己會對他人產生影響;然而人與人之間需要藉由溝通以互相了 解,並藉此在新的層次恢復人類原初的「我群狀態」。溝通必須有力量,但不是. io. n. al. er. 指藉由暴力。真誠的溝通是在彼此權力相當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羅洛 梅說:. Ch. i n U. v. 除非我們看重對方,認為他值得對話,值得我們花力氣說明我們的想. engchi. 法,否則就不會與他溝通。這不是駁倒或褒獎對方的溝通。溝通背後隱 含了阿德勒所謂的「社會關懷」 。你必須先關心他人,然後才會願意花 時間傾聽他說的話。這表示個人與他人產生關連的方式……是徹底地把 對方當成一個人來看待。溝通會帶動社群的行程─換言之,溝通會帶來 了解、親密,以及過去所欠缺的相互敬重。. 56. 有了溝通,有了敬重與了解,才可能有人際群體形成的可能。如同羅洛梅所說, 慈悲是奠定於人類彼此了解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愛。慈悲是對人類同舟一命、生死 與共命運的體念。慈悲來自於社群的認同,讓我們體會到人類的同胞情誼。但同 時,慈悲雖賦予我們成就權力與愛的人性基礎,但是暴力並不會因此消失。羅洛 54. 整理自 美 羅洛 梅, 《權力與無知》 ,(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3 年),頁 112-113,段落 三 55 美 羅洛 梅, 《權力與無知》,(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3 年),頁 24 56 美 羅洛 梅, 《權力與無知》,(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3 年),頁 310 22. DOI:10.6814/NCCU202000175.

(24) 梅告訴我們,生命是善惡的混合;沒有純粹的善這回事;如果沒有惡的潛能,也 就沒有善的潛能。人生不是脫離惡,才為善,而是雖然有惡,依然為善。 (四)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權力觀 米歇爾˙傅柯(1926-1984),法國哲學家。一生涉略的學術範疇廣泛,舉凡哲 學、思想史、社會理論、語言學、文學評論、性學等,都可以看到他的耕耘。 1970-1975 年間,是傅柯學術生涯的大轉折時期。此期所作的《規訓與懲罰》與 《自我技術》二書,標誌著傅柯哲學對於「權力」的深刻浸潤。 《規訓與懲罰》與《自我技術》是圍繞著「權力」展開討論的。傅柯權力觀 集中體現在這兩本書裡,成為後期傅柯哲學乃至整個傅柯哲學的中心。 57 1.知識就是力量─權力透過具體事物形成的論述展現其影響力. 政 治 大. 傅柯的權力觀,基本而言,可以用「知識就是權力」來說明。知識不是孤立 存在的,而是涉及到他者的共同現象。知識不可能作為純形式而存在,它有著自. 立. 身的具體內容。構成此一具體內容的,是諸如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法律等與 成一種論述來影響人類。. 2.規訓─權力是影響力、人際關係與客觀能力的有機結合. ‧. ‧ 國. 學. 人相關的對象。當知識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與他者的關係時,便會與權力結合,形. 然而,什麼是權力?關於這點,傅柯沒有準確的下定義。但是曾經將權力區. Nat. sit. y. 分為兩種─一種權力針對物而施展,它具有對物進行修正、使用、消費和毀壞的 能力。這種權力既可能來自身體的內在稟賦,也可能由外部工具所傳遞。因而將. io. n. al. er. 此處的權力說成是「能力」問題。 58另一種解釋則更注重「關係」。對於傅柯而. i n U. v. 言,權力存在於由人和人組成的社會間的種種關係之中。比起對權力下定義,他. Ch. 更關心權力如何在關係場域中運作的。. engchi. 我們要分析的權力的特性則是:它在兩個個人(或兩個群體)之間引發遊 戲關係。……如果要談論法律權力、機構權力、意識形態權力;如果談 論權力的機制和結構,它的假定條件是:這是一伙人對另一伙人施展權 力。權力這個詞在此表明的是「伙伴」關係。也有必要將權力關係和交 往關係區分開來。後者通過語言、記號系統或者其他符號媒介來傳遞信 息。無疑,交往也總是明確地作用於某人個人或某群人的方式。但是, 意義要素的流通和生產,無論是作為目的和後效,可能會在權力領域中 出現。後者不單是前者的一個方面。. 59. 因而,權力關係、交往關係以及客觀能力三者,實際上彼此重疊、相互支撐,為 57. 于奇智, 《傅科》,(臺北市:東大,民 88 年),頁 154 法 傅柯,《自我技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年 11 月),頁 123 59 法 傅柯,《自我技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年 11 月),頁 123-124 23. 58. DOI:10.6814/NCCU202000175.

(25) 了讓對方作為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而相互利用。而這三種關係的合作既不同步也 不穩定,但也存在著「聚塊」(blocks)。這些依據審慎構思的方案而彼此適應的 聚塊,構成了我們所說的「規訓」 。規訓表達出,客觀能力,交往系統和權力是 澆融在一起的,同時也展現出不同的接合模式。在以下這段話中,傅柯簡要說明 他對權力的想法: 這個權力,即多少有些含混的設想為圍繞一個中心所組織起來的單一體 系,這個中心同時也是權力的源泉,它也是一個由其內在擴張動力所驅 動的體系。. 60. 權力問題仍然是個未解的謎。誰在運作權力?在什麼場域中運作?我們 現在很理智的知道,誰在剝削別人,誰在獲取利潤,有哪些人涉入……. 政 治 大. 但是對權力……我們還應該探討權力運作的限制─他藉以運作的供給 站,以及他影響往往屬於層級制度和控制形式、監督、禁制和限制中不. 立. 重要層面的程度。凡是有權力的地方,它就會被運作。嚴格說來,沒有. ‧ 國. 學. 一個人對權力有公認的權利;甚至,他經常是以某種特定方向介入,在 某些層面影響某些人,在另一面又影響另外一些人。. ‧. 3.權力是主體的呈現. 61. 在權力關係中互相影響,人也因而被塑造成不同的主體。對於傅柯而言,與. Nat. sit. io. al. er. 確提到:. y. 其說他是在研究權力,倒不如說是研究主體。在《自我技術》一書中,他曾經明. n. 首先,我想說的是,在這整個 20 年期間,我的工作的目的是什麼。他,. Ch. i n U. v. 既不是對權力現象進行分析,也不是精心描繪出這種分析的各種基礎。. engchi. 相反,我的目的是創建出一種歷史,這種歷史有多種不同的模式,通過 這些模式,在我們的文化中,人被塑造成各種主體。我的工作就是分析 將人變成主體的三種客體化模式。……我研究的總的主題,不是權力, 而是主體。62 美 艾利森 立 布朗所著的《福柯》一書中曾經提到: 認知人就意味著去認識人的思想內容。……在他(傅柯)捨棄永恆必然性 和整體化話語的訴求後,傅柯通過概念的沉思,得以開始自我知識那種 意味深長的活動,認識他在權力關係中的位置,發現其可能經驗的範 60. 法 傅柯,《自我技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年 11 月),頁 14 D.F.Bouchard 編,《Language,Counter-Memory,Practice: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by Michel Foucault. Blackwell,Oxford,1977,頁 213 62 法 傅柯,《自我技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年 11 月),頁 108 24 61. DOI:10.6814/NCCU20200017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明德中學 張菊芬、李欣怡 曾恩宥、林郁嬂、李政遠、唐靖、徐皓恩、陳俊融 6 臺中市立. 五權國民中學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

一、依據:臺中市政府 108 年 12 月 26 日府授教秘字第 1080297971 號函暨「臺中市政府各機關學校工 友人力替代方案」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24 南懷瑾《禪宗與道家》,《南懷瑾著作珍藏本》卷 4,頁 48,上海:復旦大 學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一版。. 25

縣政府、基隆市政府、新竹市政府、嘉義市政府、金門縣政府、連江縣政府、衛生福

於報名時繳交 101 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