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2-80)

本研究利用產業經濟學中的賽局理論模型分析休閒遊憩廠商在比較廣 告,遊憩服務價格,以及遊憩活動總類相關議題的決策。同時,亦探討這些 決策對社會福利的影響效果。在第二章中,利用二階段賽局探討比較廣告支 出的價格競爭以及對社會福利的影響效果,我們獲得以下主要結果:

一、在廠商間無勾結的情況下,我們獲得在高忠誠度區隔時,廠商的比較廣 告支出可增加消費者對品牌之忠誠度與偏好,而消費者忠誠度的增加,

對廠商的廣告支出、產品價格與利潤顯然有正面的影響。若在低忠誠度 區隔時,消費者之忠誠度對廠商間比較廣告支出,價格競爭與利潤水準,

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效果。

二、在廠商間有半勾結的情況下,我們發現廠商透過半勾結活動,其比較廣 告水準高於不合作之競爭水準,也提高了產品價格水準,當然也就提高 了廠商利潤水準。因此,比較廣告在半勾結情形之下,阻礙市場之價格 競爭。就此而言,在半勾結情況之下,產業內廠商間的價格競爭可能被 減弱。也就是消費者利益受到傷害,而廠商之利益卻有顯著增加。換言 之,整體而言,比較廣告可以改善社會福利。

三、對判斷比較廣告是否具經濟效率或是否能提高社會福利,顯然必須評估 消費者的忠誠度區隔(或比較廣告效率)。在不(或相對不)明顯的忠誠度 區隔下,廠商從事半勾結活動是有利於社會福利的。但在忠誠度區隔明 顯之下,廠商從事價格與廣告競爭則是有利於社會福利。

其次,在第三章中,我們在考量遊客遊憩消費型態,人潮效果(或擁擠效 果)與掃興成本之下,經營休閒遊憩之廠商如何決定其不同類型遊憩服務之價 格,以追求利潤之極大。我們獲得以下的意涵:

一、在型Ⅰ市場中,若遊客是屬於熱鬧型的情況,我們發現廠商會對A 型遊 客收取較高遊憩價格,但是A 型遊客人數並不會相對降低,反而是相對 較高。透過這種差別取價,廠商的利潤水準顯然是可以大幅增加。當遊 客是屬於清靜型的情況下,廠商的利潤水準是相對較低的。這因為相對 願意付高價格的A 型遊客人數減少而願付低價格的 B 型遊客雖有增加,

但整體的淨效果仍然使得廠商的利潤維持在較低的水平。

二、廠商在面臨異質的遊客偏好時,若只提供一種遊憩服務則其利潤水準會 相對偏低,雖然廠商可以獲得超額利潤,但是這種超額利潤仍可經由提 供兩種類型遊憩服務而獲得更高的水準。廠商若受限於外在因素只能提 供一種類型的遊憩服務時,而且在面臨遊客對遊憩服務有異質偏好的情 況下,廠商要決定提供何種類型遊憩服務時應考量的因素是,兩類型遊 客分別對其選擇遊憩服務不滿意的總合掃興成本的相對比率以及兩類型 遊客對遊憩服務的相對評價。

三、在型Ⅱ市場中,廠商可以利用免費的基本遊憩服務,來區隔遊客類型,

以便有機會獲得較高的利潤水準。廠商經由提供免費的基本型遊憩服務 而仍可獲得較高的利潤水準,主要是其所擁有的市場力量所造成的。但 是該市場力量基本上仍是來自於廠商對遊客消費型態(或生活型態),遊 客對人潮效果的態度以及遊客對遊憩服務不滿意所產生的掃興成本差 異,有充分認知並加以利用的結果。

再者,在第四章中,我們得到以下的分析結果:

一、在兩家廠商皆提供遊憩活動之下,隱含特定型態遊客人數的增加會產生 所謂的正向人潮效果使得屬於該型態的廠商願意提供更多的遊憩活動,

因而也提高了該型態遊客的福利水準。當非A 型遊客所選擇的廠商提高 其遊憩活動的專屬性後,對A 型遊客是不利的。雖然 A 型遊客會轉移對 廠商 A 的遊憩活動時間至廠商 B 遊憩活動,但其福利水準反而是降低 的。所以,遊客遊憩時間的變動與遊客偏好的變動一樣,皆會影響廠商 的市場佔有率。

二、在僅有一家廠商提供遊憩活動時,遊客生活型態分配的變動(或人口參 數的變動)雖然會增加傾向於某類型廠商所提供的遊憩活動,但是對遊 客而言,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動是否對其有利,須視遊客的相對遊憩時間 而定。換言之,在考量遊客的遊憩活動時間變動對遊客與廠商的影響效 果,我們得知兩類型遊客的遊憩時間增加皆會提高其遊憩福利水準,而 相對應的廠商類型的市場佔有率亦會提高,但非其類型廠商的市場佔有 率則會下跌。

三、廠商提供具有專屬性的遊憩活動未必對其有利,因為考量遊客的遊憩時 間與其生活型態後,廠商其實只要提供異質的基本的遊憩服務設施,再 利用競爭對手廠商提供具有專屬性的遊憩活動後,其市場佔有率反而會 增加。換言之,廠商A 雖然不提供遊憩活動,但仍可因廠商 B 遊憩活動 專屬性(或吸引力)的提高而獲利。

最後,就未來的研究方向而言,本文的研究架構亦可延伸至休閒遊憩廠 商如何決定其入園費以及入園費是否可抵扣遊憩服務價格。同時,就目前的 觀光休閒旅館或飯店皆有對消費者收取服務費率,本文的研究架構亦可探討 該服務費率要如何決定以及對社會福利的影響效果。這些都是未來值得發展 的方向。

參 考 文 獻

1. 尤欽賢(1999),「具產品數據訊息之廣告效果-以間接比較廣告為例」,交 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鑫(2003),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3. 交通部觀光局(2003),「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交通 部觀光局。

4. 朱曉幸(1997),「理性及感性訴求方式在不同產品涉入程度下的比較效 果」,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 吳宗瓊(2002),「部落觀光慶典活動影響之研究-遊客認知面向的探討」,

旅遊管理研究,第二卷,第二期,第39-56 頁。

6. 李銘輝、謝文豐、高儀文(2000),「主題遊樂園服務品質與遊客購後行為 關係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第五卷,第二期,第71-88 頁。

7. 沈進成、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

-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旅遊管理研究,第三卷,第一期,第79-95 頁。

8. 周逸衡、巫喜瑞(2002),「台灣地區休閒農場假日遊客旅遊決策行為之研 究」,第一屆服務業行銷暨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21 頁,嘉義大學:

嘉義。

9. 林于稜(2002),「台灣地區休閒農場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中興大學應用經 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林志鴻、張春桃(1991),「廣告效果的福利分析」,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 二十七卷,第八期,第65-73 頁。

11. 林晏州(1988),「社會心理遊憩容許量之研究」,東海學報,第二十九期,

第819-848 頁。

12. 林晏州(1990),「健行步道遊憩容許量之評定」,東海學報,第三十一期,

第613-627 頁。

13. 林晏州(2000a),「社會遊憩容許量評估方法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季刊,

第十三卷,第一期,第1-20 頁。

14. 林晏州(2000b),「遊憩區選擇行為之研究-敘述偏好之應用」,戶外遊憩 研究季刊,第十三卷,第一期,第63-86 頁。

15. 林進財、黃美玉(2000),「台灣地區週休二日國內旅遊區隔之研究」,觀光 研究學報,第五卷,第二期,第1-20 頁。

16. 邱麗玉(1999),「比較方式、比較屬性與比較對象對產品評價的影響-以 行動電話預付卡業務為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洪華偉(1997),「比較性廣告對品牌態度與購買意願之影響」,成功大學企 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張宮熊、林鉦棽(2005),「休閒事業管理」,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 曹勝雄(2001),「台灣生態旅遊市場之分析」,第一屆永續生態旅遊研討會 論文集,第87-98 頁,成功大學:台南。

20. 陳沛悌、林晏州(1997),「秀姑巒溪泛舟活動社會心理容許量之研究」,戶 外遊憩研究季刊,第十卷,第三期,第19-36 頁。

21. 陳桓敦(2002),「台灣地區休閒旅館遊客消費行為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 學系碩士論文。

22. 陳肇堯(2000),「旅遊需求與不同市場結構下遊憩經濟效益分析-以台灣 地區國內旅遊市場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23. 陳肇堯、姜渝生(2000),「台灣遊憩區經營之經濟特性:Translog 成本函數 之估計與分析」,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三卷,第一期,第21-40 頁。

24. 陳墀吉、李奇樺(2005),「休閒農業經營管理」,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

25. 陳墀吉、陳桓敦(2005),「休閒農業資源開發」,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

26. 游慧琳(1998),「比較性公益廣告之廣告效果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27. 黃旭男、張德儀、孫仁和(2002),「台北市溫泉遊憩區遊客行為之研究」,

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五卷,第二期,第1-22 頁。

28. 黃宗成、沈進成、李謀監(2001),「宗教觀光之發展與研究」,旅遊管理研 究,第一卷,第一期,第125-142 頁。

29. 歐聖榮、姜惠娟(1997),「休閒農業民宿旅客特性與需求之研究」,興大園 藝年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第135-147 頁。

30. 蔡宜靜(2000),「不同廣告類型與產品涉入對廣告效果之影響-以運動 鞋、運動飲料平面廣告為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鄭健雄(2000),「休閒服務業的行銷聯盟類型與趨勢」,2000 年台北國際加 盟研討會論文集,第155-163 頁,大葉大學:彰化。

32. 鄭健雄(2001a),「渡假民宿經營利基與行銷策略之研究」,第三屆永續發 展管理研討會論文集,第328-337 頁,屏東科技大學:屏東。

33. 鄭健雄(2001b),「農業旅遊行銷通路與策略聯盟之研究」,農業組織學刊,

第三期,第89-116 頁。

34. 鄭健雄、劉孟奇(2001),「墾丁地區遊客度假生活型態與休閒消費行為之 研究」,台灣旅遊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 73-86 頁,景文技術學院:

台北。

35. 鄭健雄、陳昭郎(1996),「休閒農場經營策略思考方向之研究」,農業經營 管理年刊,第二期,第123-144 頁。

36. 鄭健雄、劉孟奇(2002),「台灣本土化度假生活型態量表信度與效度之檢 定」,第一屆服務業行銷暨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20 頁,嘉義大學:

嘉義。

37. 蕭元哲、張國謙(2003),「溫泉觀光休閒事業之服務品質研究-以烏來溫 泉區之某溫泉旅館為例」,旅遊管理研究,第三卷,第一期,第97-118 頁。

38. 謝淑芬(2003),「性別、家庭生命週期、家庭休閒參與頻率與休閒阻礙之 相關研究」,旅遊管理研究,第三卷,第一期,第1-21 頁。

39. 鍾溫清、王昭正、高俊雄(2004),「觀光資源規劃與管理」,國立空中大學。

40. Agrawal, D.(1996), “Effect of Brand Loyalty on Advertising and Trade Promotions: a Game Theoretic Analysis with Empirical Evidence,” Marketing Science, Vol.15, No.1, pp.86-108.

41. Aluf, Y., and O. Shy(2001), “Comparison-Advertising and Competition,”

http://econ.haifa.ac.il/~ozshy/.

42. Bagnoli, M. and S. G. Watt(2003), “Selling to Socially Responsible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2-8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