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91-111)

第五章 知識密集服務業與科技廠商互動之實證結果分析

第一節 結論

本文對區域群聚之產業創新互動進行分析,並結合新竹與台南地區之空間體系架 構,探討 KIBS 與科技廠商之互動關係,本段則將整合上述研究成果,提出新竹與台 南地區未來產業空間佈局之初步觀點與看法。

從新竹及台南地區調查結果分析了解(表 6-1),於產業創新面向上,客戶最希望 且也認為最重要的皆是成本降低,而為達降低成本之目的,廠商於是朝向藉由提升產 品性能與生產彈性等創新的經營模式;而客戶廠商過去的營業額成長上,與接受知識 密集服務廠商之服務具有顯著的影響關係,知識密集服務廠商與其客戶的互動,有助 彼此的演化能力,以利創新之經營模式的運用。

而在創新互動之客戶區位,新竹地區以公司所在之縣市比例較高,而台南地區則 以公司所在之縣市、周邊縣市及國內其他地區比例相當,此隱含顯示台南地區廠商創 新互動之客戶區位除了所在之縣市,也會和國內其他地區進行創新互動,雖然顯示客 戶的區位特性主要仍強調與客戶互動的空間鄰近性,惟在考量區位特性與進行創新活 動之互動頻率二者間關係時,顯示不具顯著的影響關係,此隱含顯示可能有其他因素 例如組織化的鄰近性影響其中。然而,若僅考量由知識密集服務廠商所主導之創新互 動時,其與空間鄰近性的關係,則具顯著之影響關係,此意味著創新互動由知識密集 服務廠商所主導時,空間鄰近性仍是關鍵因素。

而在公司內部創新面向上顯示,廠商在執行創新計畫時最易遇到障礙的重要因素 為 缺 乏 合 適 人 才 及 資 金 籌 措 , 同 時 廠 商 認 為 未 來 發 展 趨 勢 為 特 定 客 戶 的 商 務 know-how 之重要性漸增、而且和客戶廠商的策略愈趨緊密連結。於是,這些產業環 境之關鍵特性,知識密集服務廠商明顯可藉由對創新的研發費用佔營業額之比例提昇 來加以因應;惟執行創新計畫時缺乏合適人才及資金等,不易藉由投入研發費用佔營 業額的比重來因應,顯示人力資本的培育對廠商而言是困難的取徑。

表 6-1 新竹與台南地區調查結果之比較

問項 新竹地區 台南地區

產 業 創 新 面 向

客戶因與樣本廠商互動

而獲得創新或支援 產品創新、新產品市場的開發、製程創新

比較需要獲得創新支援 的產業

電腦及周邊、積體電路、

光電產業

光電產業、電子零組件、

精密機械 提供客戶廠商服務以利

其產生創新之面向 成本的降低、降低產品性能的障礙

創新互動之客戶區位 其他、公司所在之縣市 公 司 所 在 縣 市 之 周 邊 縣 市、國內其他地區

影響與客戶互動成效的 因素

對該領域有良好認知的 客戶、商談者彼此間層級

對該領域有良好認知的客 戶、相互信任

公 司 內 部 創 新 面 向

過去 3 年建立服務的創 新類型

提供新的或顯著改善的 服務

使用新的或獨特優越的製 程來為顧客提供服務 過去建立之服務創新類

型與市場契合性 提高品質服務、擴大服務範圍

創新計畫執行最易遇到 之障礙

缺乏優秀的人才、資金限 制

缺乏優秀的人才、難以估 算的創新成本

過去 3 年創新費用佔營

業額比例 8%以上

未 來 發 展 趨 勢 面 向

未來發展之特徵趨勢

和客戶廠商的策略愈趨緊 密連結、提供給客戶廠商 之服務內容愈趨廣泛

和客戶廠商的策略愈趨緊 密連結、對外部專業服務 需求漸增且強調其合適性 未來可以再加強合作之

產業客戶

光電、技術研發、半導體、

通訊

技術研發、光電、精密機 械

未來欲再加強合作之客 戶可為廠商帶來提升的 面向

提升專業化服務之內容和品質、擴增與客戶廠商的策 略連結

資料來源:本研究調查整理

新竹地區與台南地區 KIBS 與科技廠商相關性之比較,於前一章節已有結果分析 與相關探討,綜合此部分(表 6-2)顯示, 新竹地區 KIBS 與科技廠商在成本與營業額 方面有顯著相關之互動(p<.05);而台南地區則是在創新類型與空間鄰近性之產品創新、

製程創新及新產品市場開發方面有顯著相關之互動(p<.05),以及在人才重要性與創新 費用方面有顯著相關之互動(p<.05)。由上述結果顯示 KIBS 與科技廠商互動方面,空

間鄰近性以及人才的重要性對於正處於發展階段的台南地區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 子。

總而言之,新竹地區從過去的製造導向走向研發與培育導向,逐漸重視在製程、

產品及經營管理等面向上的創新,此也激發知識密集服務業的浮現與形成;而知識密 集服務業提供的創新支援服務也從財務金融、法律與建築等產業,配合新竹園區之產 業結構演變,轉而以技術研發、諮詢及設計等服務之差異化和多元化為主,在空間尺 度上則趨於全球化,知識密集服務業廠商已從知識提供者轉而為與客戶的共生者,對 客互影響較深層。相對地,台南地區過去以賴傳統產業為根基,漸轉型為知識密集產 業(包括製造與服務)之產業區則仍屬發展期階段,對技術創新、跨國廠商的進駐、

地方制度建置等激發因素之需求較殷,空間尺度以國內為根基,知識密集服務業廠商 仍以知識提供者角色為重,對客互影響較輕微。但無論如何從本研究綜合檢視也發現,

知識密集服務廠商與其客戶之互動,皆有助於客戶廠商與本身演化能力而使之持續創 新發展。

表 6-2 新竹與台南地區 KIBS 與科技廠商相關性比較

問項 新竹地區 台南地區

成本與營業額 + -

創新類型與空間鄰近性

產品創新 - +

製程創新 - +

組織創新 - -

新產品市場的開發 - +

客戶緊密連結與研究費用 - -

人才重要性與創新費用 - +

註:+顯著正相關;-不具有顯著相關

資料來源:本研究調查整理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有關 KIBS 的未來研究方向,未來可以進一步解析 KIBS 與科技廠商之間創新互 動的關係,尤其是在形塑和擴散知識以及培植區域做為創新系統上,KIBS 的角色與 機能,甚至是創新效果、規模效果等。如 Doloreux (2002)所指:「我們並不太理解這 些部門如何涉入區域創新系統的機能中、及他們如何與知識基礎廠商互動。我們並不 知道哪些服務對系統是最關鍵的,而且是否不同區域而有所不同」。以下 2 種研究的 方法,其一,考量 KIBS 對區域創新系統成敗的貢獻;尤其在分析制度條件與機制,

有關 KIBS 在創新區域的角色,似乎有助於去發展出更精確的陳述。其二,未來研究 領域包括提升對 KIBS 中特定人才之角色有更深入之理解,因為根據知識產生與累積,

他們可能的影響至今並未呈現。最後,本研究僅重新檢視空間鄰近性與創新互動之議 題,後續可將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創新面向和技術條件等變數,對 KIBS 和科技廠商 在創新互動夥伴選擇上之影響納入考量,這些特定的 KIBS 結構很難簡單的或從整體 上解釋,因此必頇深入的研究每個地區的情況,而這需要更多的數據和實證分析,作 更深入之探討。

參考文獻

工業技術研究院,(1997-2010),工研院技術移轉縣市別與產業別統計表。

王弓、李雯雯、陳幸雄、許瓊華、陳家樂、曾政光、池惠婷、洪立瑜、楊玟萍、林銘 貴、王慕亞,(2003),台灣未來服務業定位之探討:知識密集服務業發展綱領,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九十一年度委託研究計畫,編號:(92)014.602。

行政院主計處,(1996-2006),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

http://www.dgbas.gov.tw/np.asp?ctNode=2833

金家禾,(2001),全球化與台灣都會區生產者服務業之發展,都市與計劃,28(4):495 -518。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http://www.stsipa.gov.tw/web/indexGroups 新竹市政府主計處,(2010),新竹市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分析報告,

http://dep-auditing.hccg.gov.tw/web66/_file/2197/upload/download/22518/99manpow er.pdf

新竹市政府主計處,(2010),新竹市統計要覽,

http://dep-auditing.hccg.gov.tw/web/SelfPageSetup?command=display&pageID=225 17&page=view&PX=

新竹縣政府主計處,(2009),新竹縣人力資源統計報告,

http://web.hsinchu.gov.tw/accounting/home.jsp?menudata=AccountingMenu&mserno

=200702070027&serno=200810160001&contlink=ap/statistics_view.jsp&dataserno=

201006080001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http://www.sipa.gov.tw/

胡太山、林建元、劉明政(2003),高科技地區生產者服務業發展演變之初探 — 以新 竹地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4(2):178–202。

胡太山,(2006),從地方產業聚群邁向創新城市:浮現、發展與演化,建都文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

胡太山,(2011),地區創新系統演進中知識密集服務產業之角色機能及其與科技廠商 之互動關係,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張素莉、胡太山、林建元,(2004),高科技產業與生產者服務業互動關係之探討:以新 竹科學園區及周邊地區為例,科技管理學刊,9(3): 33-61。

蔡淑韻,(2003),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對新竹地區發展的影響,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論文。

薛立敏、杜英儀、王素彎,(1995),台灣生產性服務業之發展與展望,中華經濟研究 院編印。

賴玫樺,(2010),高科技地區知識密集服務業演化之研究-以新竹與台南地區為例,中 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邊泰明,(1997),生產性服務業區位與區域發展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Alvesson, M. (1995). Management of knowledge-intensive companies. Berlin, New York:

de Gruyter.

Ancori, B., Bureth, A. & Cohendet, P.(2000). The economics of knowledge: the debate about codification and tacit knowledge.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9(2):255-287

Andersen, B. & Corley, M. (2002). The theoretical,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impact of the service economy: a critical review. Paper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er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ynamics of the New and Old Economy—Who Is Embracing Whom?‘ at Copenhagen/ Elsinore, 6–8 June.

Antonelli, C. (1998), Localized technological chang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e European evidence,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8(2):177-98.

Antonelli, C. (1999).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organisation of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3(2):243–60.

Bagdoniene, L. & Jakstaite, R. (2008).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viders and clients of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it‘s marketing. Economics and Mangement:

13.

Baptista, R.& Swann, P.(1998). 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 Research Policy 27(5), 525–540

Barras, R. (1990). Interactive innovation in financial and business services: the vanguard of the service revolution. Research Policy,19:215–37.

Bathelt, H., Malmberg, A. & Maskell, P. (2004). Clusters and knowledge: Local buzz, global pipelines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8, pp. 31–56.

Behrens, K. (2005). Market size and industry location: Traded vs non-traded good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8(1), 24–44.

Bessant, J. & Rush, H. (2000). Innovation Agent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Boden, M.

& Miles, I. (Eds.): Services and 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Series. Continuum, London.

Bettencourt, L. A., Ostrom, A. L., Brown, S. W. & Roundtree, R. I.,(2002). Client co-production in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44:100–28.

Bettencourt, L., Ostrom, A. & Brown, S. (2005). Customer Coproduction i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In A.Bettley, D. Mayle, & T. Tantoush (Eds.). Operations Management (328). SAGE Publications Ltd.

Beyers, W. B. (1985). Export service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y.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57, 33–45.

co-producers of innovation [R]. SI4S project synthesis work package, S3.

Bishop, P. & P. Gripaios (2007). Explaining Spatial Patterns of Industrial Diversity: An Analysis of Sub-regions in Great Britain. Urban Studies 44, pp. 1739–1757.

Boschma, R. A. (2005). Proximity and innovation: a critical assessment, Regional Studies ,39(1), pp. 61-74.

Bramanti, A. & Ratti, R. (1997). The Multi-Faced Dimensions of Local Development. In Ratti, R., Bramanti, A. & Gordon, R. (Eds.):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ve Regions.

Ashgate, Aldershot.

Breschi, S. (2000).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 cross-sector analysis. Regional Studies, 34(3), 213-229.

Bresnahan, T., Gambardella, A. & Saxenian, A. (2001). Old economy‘ inputs for ‗new economy outcomes:Cluster formation in the new Silicon Valleys, Industrial and Corportate Change, 10, pp. 835–860.

Broekel, T. & R. Boschma (2011). ―Knowledge networks in the Dutch aviation industry:

the proximity paradox‖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press).

Bryson, J., P. Daniels & W. Warf, (2004). Service Worlds: People, Organisations, Technologies. London: Routledge.

Cainelli, G., Evangelista, R. & Savona, M.(2006).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services: a firm-level analysi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30:435–58.

Carrincazeaux, C. (2002). The role of geographical proximity in the organisation of industrial R&D, in:M. Feldman & N. Massard (Eds) Institutions and Systems in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pp. 145–179(Boston, MA: Kluwer Adacemic Publishers).

Camacho, J. A., Navarro, J. L. & Rodriguez, M. (2005). From structural change to the global production system: a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service activ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5th International RESER Conference, Granada, 22–24 September.

Camacho, J.A. & Rodriguez, M. (2005). How innovative are servic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Spain.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5(2):253–71.

Clark, C. (1940).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Macmillan, London.

Cook, G. & N. Pandit, (2004). Clustering in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and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i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regions.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in Management, 3, 72–88.

Cooke, P. (2002). Knowledge Economies. Clusters,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Advantage (London: Routledge).

Czarnitzki, D. & Spielkamp, A. (2003). Business services in Germany: bridges for innovation.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3(2):1-30

Daniels, P.W. & J. Bryson, (2002). Manufacturing services and servicing manufacturing:

Knowledge-based cities and changing forms of production. Urban Studies, 39(5/6),977–991.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91-11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