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彙整研究做成結論,並建構適合台東地區產業之陪伴模式,最後則對國 立臺東大學、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

21

圖 4 本論文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本論文歸納整理

從 2010 年至 2013 年進駐國立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的 36 家廠商中,本研 究進行訪談的主要構面可分為廠商、育成中心兩方面著手進行分析與討論。廠商 面,主要是分析廠商身體質以及育成中心提供的服務項目,藉由分析與討論的方 式建構一套屬於台東在地產業之育成中心陪伴模式。

前一節提及,藉由分析台東產業,剖析台東產業由一級農業逐漸提升精緻農

22

業過程,在分析歷年來進駐國立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之進駐廠商,大多數以農 特產品零售商,且其資本額大約在新台幣 10,000 元,在企業的類型中,被列為 微小型企業,面臨的問題就是在財務管理的部分,在台灣財稅法規中,農特產品 並不列入申報營業稅之內,故收集資料時,財務管理的觀念薄弱,比較沒有記帳 的習慣,無法確切得知其營業額的統計,所以將訪談的題目以有無聘請專業會計 管理為選擇的條件。因此,企業在設立種類時,以商業登記為主要設立,其原因 為可免用統一發票。

第二節 研究對象

訪談方式分類為結構性訪談、非結構訪談、及半結構訪談,本研究採用質性 研究的訪談方法,訪談方法又可以分為結構性訪談與非結構性訪談。所謂非結構 訪談方式,即指沒有提出問題的標準程序,只給一個題目,由訪談者和受訪者一 題目自由交談,提出問題的方式或次序都不統一,非常有彈性,訪談者與受訪者 可以自由隨意地談出自己的意見與感受。

台東產業皆屬於微小型企業,以傳統農產業、零售業及觀光服務業居多,年 度營業額易受氣候、天災等不可抗拒因素影響企業之營業額。依中小企業認定之 標準第三條本條例第四條第二項所稱小規模企業,係指中小企業中,經常僱用員 工數未滿五人之事業。以台東的企業以此類型居,員工人數未滿五人的小規模企 業。

根據國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自 2010 年至 2013 年期中報告歸納整理,共 有 36 家進駐陪伴廠商,其中有機農業共計 13 家,食品加工品共計 10 家、通路 商共計 3 家、其他共計 10 家,資本額低於 55 萬以下者,佔 22 家。員工人數在 5 人以下者,佔 30 家。歸納整理進駐一年期之廠商,如下:

1. 樺公司:設立時間為 2009 年 06 月 10 日,資本額 1,000,000 元,員工人數為 8 人,屬新創企業。負責人為女性,歸類為婦女青年創業,產業類別為農產品 零售業,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3 月 9 日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止。參與第一屆綠色科學博覽會、丹尼斯百貨展售、台東大學創新育成 諮詢會議暨有機農產品研討會、生物產業創新育成事業課程-撰寫營運計畫書、

協助「中小企業微型企業貸款」案、2010 年度成果推廣發表會。

此為第一家進駐廠商,台東產業受地理環境,企業距離行政區域距離較

23

遠,一方面是為了與其他企業的交流與學習,另一方面則是在地人情關係進 駐並承租育成中心提供之空間,樺公司負責人為台東縣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

專長領域消防器材業,對於生技產業或食品業有濃厚的興趣,但鑽研不深,

此時,工研院在台東來成立生技產業聯盟,借此催生設立生技公司,並與工 研院合作,以台東特產作物「樹豆及洛神花的來創新應用」結合工研院的技 術共同提案,然而,公司負責人身兼數職,經營管理不易,在人力缺乏與經 驗不足的情況下,進駐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

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3 月 9 日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止),除了提供空間、行政、商務的支援外,在行銷通路上,從未間斷持 續陪伴一連串的展售活動,如本校於 2010 年 9 月開設了「生技產業創新育 成課程,創新課程撰寫營運計畫書課程、第一屆綠色科學博覽會、丹尼期百 貨展售、台東大學創新育成諮詢會議暨有機農產品研討會、乃至 100 年元月 份的「臺東大學員生消費合作社的招幕會員展售會」等,本中心都一直是該 公司往前成長的最大支援。但在該公司考量人力及決策上,決定與育成中心 合作至進駐合約到期,並未續約進駐。(依照 2010 年申請須知規範裡,需要 有實體進駐承租合約才是進駐廠商,無其他種合作合約、服務合約等)。

2. 初公司:設立於 2008 年 09 月 02 日,資本額為 100,000 元,員工人數為 4 人,

屬新創企業。產業類別為農產品零售業。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8 月 1 日至 2011 年 7 月 31 日止。參與第一屆、第二屆綠色科學博覽 會有機農夫展售、2010 年 11 月 8 日深層海水有機農業座談會、第八屆全國有 機素食暨農產品展售、工研院 2011 年院慶園遊會、2012 年深層海水工坊、深 層海水研討會、協助爭取政府資源案、2010 年度成果推廣發表會。

3. 打公司:設立於 2010 年 12 月 7 日,資本額為 3,000 元,員工人數為 4 人,屬 新創企業。負責人為女性,歸類為婦女青年創業產業,類別為農產品零售業。

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11 月 1 日至 2011 年 10 月 31 日止。

生物產業創新育成事業課程-撰寫營運計畫書、協助爭取政府資源案。

4. 塔公司: 設立於 1998 年 4 月 29 日,資本額為 240,000 元,員工人數為 6 人,

屬創新企業。產業類別為食品什貨批發業。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 自 2010 年 11 月 1 日至 2011 年 10 月 31 日止。整合台東咖啡並協助指導咖啡 其烘焙烹煮方法。

5. 鴻公司: 設立於 2008 年 4 月 23 日,資本額為 50,000 元,員工人數為 1 人,

屬新創企業。產業類別為農產品零售業。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11 月 1 日至 2011 年 7 月 31 日止。

十年前從桃園來到台東置產,當時的負責人是擁有一家紡織廠,他說:「其實

24

自己從來沒有脫離務農,每每遇到家裏農忙時,就會排開其他工作,好專心 回家幫父親的忙。」從小就是農家子弟的負責人,每天都得到田裏幫忙,分 攤父親的工作,回想起當時雖然勞累,但卻單純快樂。當農民不能整日埋頭 苦幹,負責人說:「自己的時間是務農、學習、展售各三分之一,自然草耕的 農園,只要環境夠好,作物就能生長好,多餘的時間,就是學習新知、與當 地農民交流,還有行銷產品。」來台東十年的負責人,為了能融入當地,他 加入產銷班,與農民交流學習,也認真地參與各種農學課程,「來台東就是要 過生活,要成為被認同的在地人,就得放下過去,重新學習。」把專屬台東 品牌的天然手工特作產品推廣到台灣各地,負責人跟著台東農業團隊四處展 售。

現今,台東已成他的第二故鄉,並且參加本校 2010 年 9 月開設「生技產業創 新育成課程,創新課程撰寫營運計畫書課程、協助「中小企業微型企業貸款」

案獲得貸款 500,000 元、2011 年台灣銀髮族暨健康照護展。

6. 馬公司: 設立於 2008 年 9 月 19 日,資本額為 3,000 元,2009 年 7 月 13 日增 資為 100,000,員工人數為 5 人,屬新創企業。產業類別為農產品零售業。台 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11 月 1 日至 2011 年 7 月 31 日止。

位於台東南橫入口處的海端鄉,有座栽種水果的有機農場,順著中央山脈小 路蜿蜒而上,走在其中,可聞到淡淡的果香,隨著清涼微風飄散山林間,讓 人好不舒爽。佔地近 40 公傾的有機農場,綠意盎然,充滿生氣,種植水蜜桃、

梨子、蜜蘋果、龍眼、咖啡、甜柿、連霧等作物,還有那 1 萬 5 千棵的原生樹 種,是果樹們的防颱守護員,更是農忙時遮蔭乘涼的好地方。

當擇蔭而席時,負責人告訴我們,這「小小自然有機農場」可費盡了他一生的心 血。為了生病的父親,放棄了出國遊學,也放棄了當畫家的夢,毅然投入農務工 作,承接父親耕種的祖業,堅持採用自然農法,栽種有機水果,26 年的默默努 力,不僅讓大地恢復生機,也讓山林間充滿果香。參與台東大學大機農夫市集、

參與綠色科學博覽會、2012 年起台東大學健康樂活館展示平台。

7. 池公司: 設立於 2003 年 9 月 17 日,資本額為 1,000,000 元,員工人數為 3 人,

屬創新企業。產業類別為糧商行。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11 月 1 日至 2011 年 7 月 31 日止。

該公司創立於民國 29 年,位於台東縣池上鄉,池上鄉位於中央山脈及海岸山 脈之間,海拔 250-300 公尺的花東縱谷上,日夜溫差大,稻米生長期長,加 上具備好山好水且無污染的天然環境,得天獨厚的環境十分適合栽種水稻,

現為第三代傳承經營在地老店。並於 2002 年創立自有品牌,並開發米的週邊 產業,有米博物館、米冰淇淋、米蛋糕、便當店等提升附加價值,2010 年、

25

2011 年協助台東有機農夫市集展售活動。

8. 樂公司: 設立於 2009 年 10 月 6 日,資本額 200,000 為元,2011 年 11 月 15 日 增資為 2,520,000,員工人數為 2 人,屬新創企業。產業類別為農產品零售業。

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11 月 1 日至 2011 年 7 月 31 日止。

「樂公司咖啡園」位於臺東知本溫泉後山,海拔 450 公尺~600 公尺,座西朝 東園區種植面積 3.5 公頃,主要以有機咖啡、蔬菜生產、加工產品及銷售,

是臺東第一間由產銷班轉型的公司,雖是公司型態,其運作如同產銷班運作 模式,主要業務為咖啡採收後調製加工及咖啡豆銷售,提供咖啡產銷班班員 之服務項目如:咖啡去皮處理、咖啡發酵處理、咖啡烘乾處理、咖啡烘焙處 理、咖啡分裝等項目。2010 年公司獲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實質合作案」輔 導,計畫主要以品牌組織改造與行銷整合,計畫執行後,成效斐然,廣受消

是臺東第一間由產銷班轉型的公司,雖是公司型態,其運作如同產銷班運作 模式,主要業務為咖啡採收後調製加工及咖啡豆銷售,提供咖啡產銷班班員 之服務項目如:咖啡去皮處理、咖啡發酵處理、咖啡烘乾處理、咖啡烘焙處 理、咖啡分裝等項目。2010 年公司獲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實質合作案」輔 導,計畫主要以品牌組織改造與行銷整合,計畫執行後,成效斐然,廣受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