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新育成中心陪伴地方企業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創新育成中心陪伴地方企業之研究"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綠色科技產業碩士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烱錫 博士 郭煌村 博士

創新育成中心陪伴地方企業之研究:

以國立臺東大學為例

Study of Local Enterprises to Accompany With Innovation Incubator Center--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研 究 生:楊春桂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三 年 七 月

(2)

國立臺東大學綠色科技產業碩士專班 碩士論文

創新育成中心陪伴地方企業之研究:

以國立臺東大學為例

Study of Local Enterprises to Accompany With Innovation Incubator Center--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研 究 生: 楊春桂 撰

指導教授: 劉烱錫 博士

郭煌村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三 年 七 月

(3)
(4)
(5)

I

誌 謝

首先感謝能高育樂休閒股份有限公司王文清董事長的全力支持本校綠色科 技產業碩士專班,讓我有進修的機會,並提昇專業能力在我的工作達到加乘效 果。

離開學生生活有好長一段時間,這次再重拾起書本回到學校,實是一件很大 挑戰。經工研院產服中心郭煌村資深經理的鼓勵並共同指導本論文,時時引導關 注論文的方向、創新研究…等,在我工作上或論文上遇到挫折時,一直在旁給我 開導、指引、目標…等,真是我人生光明面的導師。更要感謝另一位指導教授劉 烱錫院長,不論在工作上或論文上,堅持在綠色、友善環境的理念、時時刻刻鞭 策,增進我的思考能力及邏輯,一一克服所有障礙。

除了感謝指導教授外,另要感謝第一屆林政佑學長的經驗分享及各項提醒與 協助。及馮千芝小姐,協助我英文文獻的翻譯。還有本班九條好漢,嘉村、亞萍、

韜局、敏琪、永傑、麗珺、嘉瑩、怡君同學在這其閒的共同互相夫扶持、加油、

與鼓勵。另還有創新育成中心辦公室助理及工讀生們的貼心的協助,得使我的論 文順利完成。

當然,還有我最親愛的家人,這二年來感謝先生的體恤、兒子的配合,才能 無後顧之憂的完成論文。

最後,特別特別感謝台灣創新育成心的鼻袓:袁建中教授,願接受我的非結 構式訪談並且冒著強烈大風大雨仍擔任我的口試委員,得以口試順利進行,才能 順利畢業。

楊春桂 謹誌 2013 年 7 月

(6)

II

論文摘要

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早在 1996 年成立,為全國最早重要成立的 8 個創育 中心之一,2010 起理工學院院長劉烱錫教授兼任育成中心主任,秉承對臺東社 區環境保護重視,結合「綠色科學博覽會」成為台東年度重要聖典活動,利用蝴 蝶緊閉雙翅待飛象徵台東,也正是代表東大創新育成中心標識即將隨著台東的產 業展翅高飛。

國立臺東大學為提升創新育成之能量,透過執行輔導計畫與工業研究院石資 中心技術團隊長期合作,特聘校友柴松林教授、工研院東部產業技術服務中心資 深專案經理郭煌村等專業顧問到校教授產業相關管理課程,深切體驗到臺東地方 產業屬性及輔導模式有非常特殊處,為能啟動臺東未來產業發展之鑰建立臺東微 型企業育成陪伴模式,特徵詢指導老師同意進行「建構國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 心陪伴模式-以國立臺東大學為例」作為碩士論文題目。

本研究分析 36 家進駐廠商陪伴成效,建構台東創新育成陪伴模式,並從中 探討研擬一套客觀可行的「國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模式」的方法,提供 給主管機關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以及其他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未來在建制各育成 中心的參考與運用,可以建立完整且清楚之陪伴模式,亦可以清楚的篩選資源給 不同程度之廠商。探討台東微型企業育成陪伴模式、建構台東地方特色產業陪伴 機制、建議台東大學育成推動陪伴模式。歸納整理進駐廠商,透過國立台東大學 創新育成中心所精心安排之陪伴,從前育成、中育成、後育成等三階段,讓廠商 擁有的穩定的創業基礎,台東多數微小型企業階段式陪伴模式、客製化廠商需求,

透過「群聚模式」讓台東部落經濟微型企業穩定成長,形成多元化產業群聚,完 成創業之夢想與任務

將自身體驗經歷系統化探討,同時也藉機蒐索文獻引證世界上同屬多元部落 經濟型態微型產業發展與培育模式,除亟企盼對台東產業發展有所助益,能在台 灣創新創業育成服務模式區隔對台東特色之企業陪伴模式有更厚實理論及經驗 支持,更期盼此專題能拋磚磚引玉,觸動更多專家學者及優質研究學人參與評論 持續探討。

關鍵字:育成中心.台東產業.陪伴模式.群聚產業、鄉村育成

(7)

III

Abstract

National Taiwan Taitung Innovation Incubator centre was built in 1996. It was one of eight the earliest in Tawain. Since 2010, supervisor of science department and innovation incubator centre, Dr. Jessie Liu, combine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ng and community with green science exhibition to be a significant activity. The logo of NTTU Innovation Incubator centre was deigned by butterfly with the close wing to present Taitung.

In order to raise ability in NTTU Innovation Incubator, cooperate with project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h Institude for a long time. NTTU invited the professional consultant to teach the manage courses, such as professor Chai, Song-Lin, senior project manager Guo, Huang-Cun etc. They deelply felt the industry in Taitung and special accompany model. The topic of study asks advice with supervisor about

“To structure accompany model in National Taiwan Taitung University Innovation Incubator Centre.”

This study adopts half-structure interview. The result bases on 36 company entre NTTU Innovation Incubator and what service the NTTU Innovation Incubator provide. From the final statistics, the services what NTTU Innovation Incubator Centre provide is more satisfied with beginning enterprise.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and case study (case: Genova, Illinois in U.S.) in rural incubator shows the difficult and battle neck what rural incubator face. Rural incubator can integrate small enterprise to be “Cluster Incubator Model.”NTTU structures the accompany model special industry in Taitung by cluster model. This model assists small enterprise, pre-enterprise and the beginning of enterprise to be mature enterprise. After the mature enterprise graduated, NTTU Innovation Incubator provides the service, such as: family alliance, information exchange platform, integrated the resource in order to create the value and efficiency incubator centre.

Except of exploring the systemically, meanwhile, to collect the literature about developing the economic micro business and accompany model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se literature assist industry in Taitung through theory and experience to structure innovation incubator service model. This study is beginning. The study wish appeals to others professional scholars and consultant to discussing and judgment.

Key words:Incubator,Iindustry in Taitung, Accompany model,

Cluster industry, Rural incubator

(8)

IV

目次

誌 謝 ... I 論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次 ... IV 圖目次 ... V 表目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創新育成的定義 ... 5

第二節 各國創新育成發展 ... 8

第三節 鄉村企業育成 ... 11

第四節 在地廠商現況 ... 15

第五節 新育成模式 ...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0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2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22

第三節 企業表現評量 ... 34

第四節 創新育成陪伴評量 ...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37

第一節 企業表現 ... 37

第二節 創新育成努力程度 ... 38

第三節 創新育成努力程度與企業表現的關係 ... 4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49

參考文獻 ... 52

附錄 ... 55

(9)

V

圖目次

圖 1 台灣地區、宜蘭縣、花蓮縣等地區之農林漁牧業、工礦業、服務

業統計 ... 15

圖 2 以不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作物面積之有機農場 ... 17

圖 3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之進駐創新育成中心五階段 ... 19

圖 4 本論文研究架構 ... 21

圖 5 國立台東創新育成中心進駐流程 ... 51

(10)

VI

表目次

表 1 102 年東部產業類別統計分析 ... 2

表 2 各學者專家解釋創新育成中心... 7

表 3 廠商基本資料整理 ... 33

表 4 整體育成努力程度一欄表 ... 39

表 5 企業體質評比表 ... 42

(11)

1

第一章 緒論

透過本論文研究者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為建構台東地區產業陪伴模式,藉由 研究者任職於國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之經驗,探討台東地區產業模式,並且 進一步建構台東地區產業特色之陪伴模式。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013 年 3 月,英國的營運持續協會(BCI, The Business Continuity Institute)公 佈一份調查報告,統計發生營運中斷事件的次數排序,前四名分別是 H1N1, 資 通訊中斷、惡劣氣候、能源短缺。隨著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問題持續惡化,全球 環保意識日益提昇,產品的環境影響已成為一項重要採購指標,綠色產品與服務 市場快速崛起。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掌握永續力量—綠色創新滾動市場商 機”一書中表示,為順應全球綠色潮流,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自 2011 年起實施「綠 色貿易推動方案」,以國際行銷為主軸,藉由輔導、培訓、行銷三大重點工作項 目,協助台灣廠商因應國際綠色趨勢進行轉型升級,以提供全球市場更多優質的 綠色產品及綠色服務。

然而,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早在 1996 年 11 月,成立【臺東師範學院中小 企業創新育成中心】,為全國最早重要成立的 8 個創育中心之一。重要成果有羊 胎萃取胎盤素、廚餘有機處理完全系統開發,於 2001 年計畫終止。在 2008 年 12 月再次成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籌備處」,由資訊管理系王聖銘老師擔任籌 備處主任,隔年 4 月,承接教育部「臺東縣 98 年度數位機會中心輔導計劃」立 下基礎,2010 年 2 月通過審查,且當年 6 月因王聖銘老師生涯規劃因素,轉任他 校服務,育成中心主任一職由理工學院院長劉烱錫教授兼主任迄今,以統籌理工 學院各學系與各中心之學術研究與推廣業務,投入在地產業的創新育成服務。

臺東大學的前身是師範體系,一向以培育優秀教師的教育為主,在 1948 年 成立臺東師範學校,並於 1969 年改制為東師範專科學校,在 1987 年轉為台東師 範學院,更在 2003 年為平衡東部高等教育資源之不足,改制為「國立臺東大學」, 是臺東縣唯一的國立大學,除了原有的師範學院,亦增設科系有理工、人文等學 院。

其中,國立臺東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劉烱錫教授,對於臺東環保非常的重視,

自接任國立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後更是發起「綠色科學博覽會」,使之成為每 一年重要活動之一,然而,代表著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蝴蝶」的標識,正是 意指臺東地形就像一隻蝴蝶緊閉雙翅樣貌。由此開啓國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之 路。

(12)

2

為提升創新育成中心之能力,特別聘請國立臺東大學第三屆校友柴松林教授 為精神領袖,邀請工業技術研究院東部產業服務中心郭煌村經理兼產業顧問與綠 色科技產業碩士班創新創業課程教授,敦聘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蘇振明教授 兼美術總監,敦聘資訊管理系謝昆霖主任擔任首席諮詢委員。

但因,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處於人事尚未確定,導致育成事務無法進入運 作軌道,當時的執行目標僅止於完成【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補(捐)助公民營機構 設置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計畫】之基本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簡 稱 KPI),並未有其他發展,再者,對於校內教授領域範圍不熟悉,無法突顯創新 育成中心平台之角色,將在地產業連結臺東大學教授,基於以上種種因素,導致 創新育成中心制度尚未成型,學校相關資源難以連結,拜訪廠商時常因人情因素 影響,勉強進駐成為陪伴對象,但成效不彰。

再加上,根據以下宜蘭、花蓮、臺東進行產業類別的分析,分別以農林漁牧 業、工礦業、製造業、營造業、批發零售業、及住宿餐飲業等產業類別進行統計 與分析,得知台東產業欠缺外部資源的聯結與市場上的刺激,這也是台東大學所 看見的台東產業,因此藉由經濟部於 1996 開始籌設「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 」, 並積極推動中小企業創新育成政策,期以既有之軟硬體資源,整合技術、資訊、

人力及實務經驗,以培育中小企業或個人在進行技術創新、研發或創業為標的,

來加速台灣中小企業的產業升及升級(經濟部中小企處,2002)。

表 1 102 年東部產業類別統計分析 縣市/

產業別

農林漁牧業 工礦業 製造業 營造業 批發零售 住宿餐飲

台東 204 65 300 842 6262 2158 花蓮 180 175 656 1993 9578 3203 宜蘭 2127 130 2403 2652 12062 2804

資料來源:102 年東部產業類別統計分析

本論文研究者是典型的臺東女兒,以農為業自小與家庭從事台東特色農產維 業父親還是農會活耀分子,研究者自小耳薰目染與這塊土地結下深厚緣分,除與 家人參與台東典型自然農作,也因個性外向活潑喜好與人廣結善緣,所以 1989 年開始於臺東縣農會工作,逐步接觸到台東特色農作產品、純真農夫與對台東農 特產品有深厚情感及偏執的消費族群朋友們,除對台東土地產生難以割捨情感,

在因緣際會之下,台東豐沛天然風土人文特色,卻缺乏現代化技術產品加值更無 營運機制,讓在地鄉民與外地尋寶者急於探索台東,接觸台東後卻找不著門路,

(13)

3

在地方仕紳奔走握籌下,終於成立臺東原生植物園,以台東代表之植栽藥草特作 作物為基材、導入現代化加工製成致造成各式樣農產加工食材配方等,以現代化 股份公司營運模式建立最具特色東台灣特色館,研究者幸運參與園區草創及後續 經營,負責產、銷兩端連結及市場消費族群需求動機探索與創新產品開發,任職 20 年期間結識許多產銷班特色產品,尤其是原民特作作物及臺東八大部落產業 生態,在營運期間,更直接感受到何謂從一級產業農作產品直接跳升到觀光服務 及生活體驗之創意產業,隨著台灣產經社會變遷國立臺東大學在理工學院劉炯錫 院長接掌育成中心逐步將臺東大學與產業密切連結,研究者就在台東大學育成中 心任職期間,以在地特有模式協助微型業者,招引業著帶著自身產品進駐育成中 心成立「國立臺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協助販賣,透過產協合作建立產品開發 及環境改進及經營型態創新設定,每家業者研究發展題目邀集學校老師及研究單 位專家餐與協助共同向政府單位研提輔導補助計畫,自 2010 年起,以理工學院 與進修部成立綠色產業碩士學程,培植台東未來產業專型發展專業人才,研究者 有幸獲得森之風渡假村籌備處王文清董事長推薦及經費支援,同時蒙國立臺東大 學創新育成中心主任劉烱錫院長與東部產業技術服務中心經理郭煌村首肯,選定

「建構國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模式-以國立臺東大學為例」並同意為論 文共同指導老師。

在東大育成中心期間,除全面性主動關懷訪視在地業者,擇定幾家體質優廠 商深入輔導,因專業技術需求盤點深獲學校各領域教授支持熱情參與,因中小企 業育成計畫安排與全國各區育成中心及產業業有密切往來,因執行輔導計畫與工 業研究院石資中心技術團隊長期合作,深切體驗到臺東地方產業屬性及輔導模式 有非常特殊處,其執行過程互動模式需求計畫推東及資源整合與西部大規模產業 運作大異其趣,為能啟動臺東未來產業發展之鑰建立臺東微型企業育成陪伴模式,

特徵詢指導老師同意進行「建構國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模式-以國立臺 東大學為例」作為碩士論文題目,除將自身體驗經歷系統化探討,同時也藉機蒐 索文獻引證世界上同屬多元部落經濟型態微型產業發展與培育模式,除亟企盼對 台東產也發展有所助益,能在台灣創新創業育成服務模式區隔對台東特色之企業 陪伴模式有更厚實理論及經驗支持,更期盼此專題能拋磚磚引玉,觸動更多專家 學者及優質研究學人參與評論持續探討。

(14)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前一節動機與背景可知,本研究之目的是透過分析 36 家目前已進駐廠 商陪伴成效,以利建構台東創新育成陪伴模式,自 100 至 102 年度共三年度之營 運效率,並從中探討研擬一套客觀可行的「國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模式」

的方法,提供給主管機關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以及其他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未來 在建制各育成中心的參考與運用,如此一來,可以建立完整且清楚之陪伴模式,

亦可以很清楚的篩選資源給不同程度之廠商。其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台東微型企業育成陪伴模式 二、建構台東地方特色產業陪伴機制 三、建議台東大學育成推動陪伴模式

第三節 研究限制

由於各校育成中心之 KPI 指標都由經濟部統一規範制定,進行量化分析恐 有影響在地育成中心真正發展之因素,故本論文採取質化分析的方式進行研究。

然而,育成中心所屬學校類型不同,相關內部重要資料的搜集與取得,誠屬不易,

此為本問問研究限制之一。

此外,由於牽涉到財務、資源、利益、商業機密,在地培育之廠商通常都會 非常謹慎且保守的態度,不願正面透露相關財務、策略等適宜。在面對訪談的同 時,容易出現實問虛答的問題,無法實際取得訪談的效果。

再者,由於台東地區產業與國外鄉村產業類型相似度極高,但是國內關於鄉 村育成比較沒有實際案例做分享,以及相關文獻有限,故在研究鄉村育成有相當 的困難度,此為本論文之研究限制之三。

然而,本文選擇訪談對象中,並未選擇農業以外之產業,係因台東以農業產 業崛起至今,正面臨農業轉型與升級,但並未對農業轉型的過程作詳細的介紹等 相關記錄,故透過本論文之研究,將其轉變過程一一記錄與呈現。

最後,本研究論文最大的研究限制在於台東相關產業與政府部門公開資訊呈 現與現在時間有距離,且在地缺乏專業人才進行研究與發展,藉由本次論文研究 呈現台東鄉村農業的陪伴策略與發展趨勢,進而作為日後可研究之依據。

(15)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藉由已有之定義創新育成文獻和各國創新育成發展,探討與研究鄉村企 業育成的發展現況與台東地區在地廠商現況,歸納整理建構台東地區在地創新育 成模式。

第一節 創新育成的定義

Drucker(1988)認為企業的功能就是不斷地創新,企業不一定要越來越大,

卻必須提供更好及更多的產品與服務。創新」根據字面上的解釋,以一個舊有企 業來說就是將既有的產品、營運制度、服務、研發技術上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有 更上一層的意思。

另外,Drucker (1995)最早對創新(Innovation)下定義,他認為創新是賦 予資源創造財富的新能力,並且認為創新是可以訓練、可以學習而來的,且強調 創新系統化的重要性。

根據 Drucker 對於「創新」之解釋,在此做個歸納與整理,所謂的創新,正 是將企業提升其技術、產品、行銷策略等工具,而創新是可以透過學習與訓練,

並且將其創新之過程形成系統化。

施珮芬(2005)「創新育成 incubator」一詞,原意是孵蛋器、是孕育早產兒 的保溫箱,透過各種養分、孕育與協助,使在孵化初期的新生命都能夠順利成長。

此外,其他學者也將對「創新育成」做了不同的解釋與定義,袁建中(1996)

將「育成中心」定義為育成中心是一個創新設施組織,它本身是一個經營事業體,

其服務對象是擁有技術的創業者與其新生公司; 藉由提供負擔得起的出租空間、

共用設備、各種商業服務與法律諮詢、專業技術與管理援助和管道,且有效締結 和租戶、資金、技術、專門知識(Know-How)與市場資訊,創造了一個可以引 導創業、生存與企業早期成長的整體培育環境,以降低技術商業化過程中的成本 與風險,減少環境對企業在創業初期階段對商務的不熟悉和巨大壓力,藉以提升 新創企業成功的機會。

袁建中(1996),將育成中心定義為「創新設施組織(Innovative Facility Organization)」本身就是一個創新事業體,提供創新初期需要的軟、應體設備、

資源、經營管理、財務管理、人才培訓、技術指導、與專業諮詢,綜合以上條件 滿足新創事業起步。

溫肇東(1996)認為育成中心是一個提供創業者初期需要實驗、營運空間與 技術支援平台。

吳思華(1998)認為育成中心是以節省成本方式租借廠房設備並透過育成中

(16)

6

心此一平台,集結學者專家之技術與商業諮詢等資源共享,降低新創事業體草創 時期成本之開銷。

龔鴻裕(2000)認為育成中心具有無形與有形之資源共享平台,有形的資源 如,營運空間、實驗設備、辦公設備等; 無形的資源如,商業技術、行政管理與 輔導、研發與專業人才等,引導新創企業體生存、茁壯成長,並趨向穩定營運發 展,使新創企業將知識轉為實體商品行銷。

郭慶瑞(2001)認為育成中心是一個新創事業的幕後推手,對於有想法、有 潛力的企業體,成立初期對於經驗、資金、品牌薄弱時期給予協助和技術支援,

藉以提升就業機會、促進在地經濟效應、成就新產品發表或新事業體的誕生。

許雪貞、陳佩佩(2001)視育成中心為一種分享的組織,出租低價之營運空 間、共享商場資源、並且協助新創公司成立,階段性引導趨向穩定發展,期間給 予適當適切之協助,營造新技術、新產品、新公司或企業轉型之發展的環境。

陳盈太(2002)指出育成中心是協助新事業體創立的領頭羊,引導新創公司 成就新產品、新事業,透過實體空間的租用、財務與法務上的管理、產品創新、

研發等技術支援等,降低新創公司在初期的成本控制與失敗機率,逐漸朝向穩並 發展成為新事業體。

杜紫軍(2003)認為育成中心提供孕育新產品、新公司、新技術環境,藉由 辦公空間的租用、專業技術的管理與支援、各領域之專家諮詢、金融財務上的管 理、商業服務與法務諮詢,綜合以上影響因素有效地將軟、硬體設備、技術、財 務以及市場資訊分享在育成中心提供之服務項目利用,減少大環境對初創事業的 衝擊,藉以提升新事業之穩定成長。

彭青郎(2005)認為育成中心是一個孕育新事業的組織,提供新事業、新產 品、新事業、甚至是中小型企業轉型升級之空間租用、行政管理、技術培養、資 金籌措及相關法務諮詢等服務與協助,降低初期之風險與成本。

根據龔慧玲、蕭子誼(2008)一文中針對育成中心(Incubator Center)之定 義為「孵蛋器」或「保溫箱」解釋,就像母雞在孵育小雞的角色,延伸之意為企 業初創時,設備、資金、技術上之缺乏,故透過育成中心提供創業初期所需之行 政、技術、營運空間、硬體設備、專業諮詢、財務諮詢等服務,營造一個低成本 且有利於創業的發展環境。

根據台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給「育成中心」的定義是孕育新事業、新產品及 協助中小企業升級轉型的場所,借由提供進駐空間、儀器設備及研發技術、協尋 資金、商務服務、管理咨詢等各項協助,並有效結合多項資源,降低創業集研發 初期的成本與風險,創造優良的培育環境,提高事業成功的機會,為了協助台灣 中小企業創業與創新,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自 1997 年起結合政府、研究機構、大

(17)

7

學校院與民間企業推動育成政策,鼓勵設立育成中心。

表 2 各學者專家解釋創新育成中心 學者 年份 創新育成中心定義

Drucker (1988) 認為企業的功能就是不斷地創新,企業不一定要 越來越大,卻必須提供更好及更多的產品與服務。

Peter Drucker (1995) 最早對創新(Innovation)下定義,他認為創新是 賦予資源創造財富的新能力,並且認為創新是可 以訓練、可以學習而來的,且強調創新系統化的 重要性。

袁建中 (1996) 育成中心是一個創新設施組織,它本身是一個經 營事業體,其服務對象是擁有技術的創業者與其 新生公司。

袁建中 (1996) 將育成中心定義為「創新設施組織(Innovative Facility Organization)」本身就是一個創新事業體,

提供創新初期需要的軟、應體設備、資源、經營 管理、財務管理、人才培訓、技術指導、與專業 諮詢,綜合以上條件滿足新創事業起步。

溫肇東 (1996) 認為育成中心是一個提供創業者初期需要實驗、

營運空間與技術支援平台。

吳思華 (1998) 認為育成中心是以節省成本方式租借廠房設備並 透過育成中心此一平台,集結學者專家之技術與 商業諮詢等資源共享,降低新創事業體草創時期 成本之開銷。

龔鴻裕 (2000) 認為育成中心具有無形與有形之資源共享平台。

郭慶瑞 (2001) 認為育成中心是一個新創事業的幕後推手。

許雪貞、

陳佩佩

(2001) 視育成中心為一種分享的組織。

陳盈太 (2002) 指出育成中心是協助新事業體創立的領頭羊,引 導新創公司成就新產品、新事業。

杜紫軍 (2003) 認為育成中心提供孕育新產品、新公司、新技術 環境。

彭青郎 (2005) 認為育成中心是一個孕育新事業的組織

(18)

8

龔慧玲、

蕭子誼

(2008) 一文中針對育成中心(Incubator Center)之定義為

「孵蛋器」或「保溫箱」解釋,就像母雞在孵育 小雞的角色,延伸之意為企業初創時,設備、資 金、技術上之缺乏,故透過育成中心提供創業初 期所需之行政、技術、營運空間、硬體設備、專 業諮詢、財務諮詢等服務,營造一個低成本且有 利於創業的發展環境。

台灣經濟部中 小企業處

(2014) 「育成中心」的定義是孕育新事業、新產品及協 助中小企業升級轉型的場所。

資料來源:本研究歸納整理

根據以上不同專家學者對於「創新」、「育成中心」做了不同的詮釋和定義,

簡而言之,「創新育成中心」是一個孕育新事業之資源共享平台,同時給予新事 業初期,在成本有限的情況下提供各種軟、硬體之設備支援,並且在陪伴期間,

給予資源共享之平台,可藉由資訊交流、資源交換等方式,提升並創新其企業。

工業技術研究院東部產業服務中心,資深專案經理兼產業顧問與綠色科技產業碩 士班創新創業課程郭煌村教授認為育成中心核心價值在企業核心價值 DNA 凝聚,

透過育成中心的技術、專業人才諮詢、產業脈絡並且降低新創企業初期的風險,

以及陪伴該企業穩定成長,下一節,歸納整理各國創新育成的發展現況。

第二節 各國創新育成發展

延續上一節透過不同的學者提出「創新」、「育成」、以及「創新育成中心」

不同的見解之外,也同時歸納整理各國「創新育成」之發展,「創新育成」開始 於美國,根據邱邵成(2002)整理,早在 1959 年 Joseph L. Manusco 改變位於美 國紐約州的 Batavia 的一塊工業用地,提高其價值成為一個商業中心,並且提供 租戶使用,提供新創業者初期所需要的軟、硬體設備,歸納整理各國創新育成發 展現況,如下:

一、美國

美國是全世界最早設立育成中心的國家,1950 年代末期美國政府為因 應經濟蕭條而導致企業生存困難,進而對社會民眾造成的衝擊,推展一系 列優惠補助措施,鼓勵大學院校或民間企業支援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

(19)

9

藉以降低新創事業發展初期的營運風險; 1959 年在紐約 Batavia 成立的「巴 塔維亞工業中心」(Batavia Industrial Center)為美國最早的育成中心; 1984 年美國聯邦中小企業處(SBA,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首度召開全美 育成中心會議,指出育成中心對於經濟再造與產業發展俱有相當注意,並 且 1987 年發佈的白皮書大力讚揚與廣軒,導致美國育成中心的家數載 80 年代末期快速增加,根據美國 National Business Incubation Association(簡稱 NBIA)官方網站顯示培育家數已經由第一年的 40 家增加至 2006 年 1600 家培育廠商。

二、英國

在歐洲,英國育成中心的發展可追溯自 1979 年,因佘契爾夫人削減大 學預算開始,迫使大學紛紛尋找出路,藉由本身擁有的技術與科技資源與 當地的企業分享資源,逐漸形成區域性的科學園區,如有名的 Oxford、York 等,開始效法美國成立科學園區模式創辦育成事業的發展環境,根據英國 科學園協會(The United Kingdom Science Park Association,簡稱 UKSPA)官 方網站培育廠商資料顯示,科學園區已從 1982 年的 2 座園區增加至 2014 年大約有 105 座科學園區協助在地廠商,至今,目前已有超過 100 的地區 支援 4000 家培育廠商。

三、日本

日本於 1999 年 6 月成立全國性的企業育成組織(Japan Association of New Business Incubation Organization,簡稱 JANBO),在日本全國 47 縣、12 個主要城市成立以政策擬定、資訊交流、人員訓練等目標之培育平台環境。

其組織成員包括育成中心、大學、研究機構、創投公司與銀行、技術移轉 公司、會計師、律師等專業從業人員。

由統計資料顯示,在 2010 年,日本全國約有 400 所育成中心,由育成 中心所培育的企業,可以提供 150,000 個就業機會,使日本國內失業率從 4.7%降為 3.7%。日本政府為了提高育成中心經營成效,準備出資培育 600 位專業經理人,讓每一個育成中心都有 1.5 個專業經理人可以負責執行育成 中心各項業務,除此之外,日本政府更是訂定辦法、提供租稅優惠作為培 育新創科技企業的誘因,鼓勵私人企業員工、大學教授朝向新創事業發展,

同時,也積極媒合私人企業和大學產學合作機會。

四、中國

(20)

10

自 1987 年政府的「火炬計劃」開始推動,同年 6 月在武漢成立第一家 企業孵化器,1996 年經過中國科學與技術委員會公佈「國家高新技術創業 服務中心認定法」,使國家企業孵化器有了具體的規定,並且以主導與分配 重要資源賦予權利。孵化器的成立至今已超過 465 家以上。

五、印度

企業的育成是設計是使既有的企業成功和在創業的初期穩定發展,很 典型地,(印度的創新育成中心的設計目的即是提供創業者在初期時能穩定 的發展。

他們提供分享的空間、企業建議、企業服務、媒合投資者、國際市場 網絡、專職的指導、有經驗的管理團隊。

企業育成是加速企業公司透過一連串的資源的支援、服務而邁向成功 之路,育成者用很多方式提供他們的服務,他育成的組織結構中,他服務 各式各樣類型的客戶,企業育成成功的競爭計劃增加了發展的可能性,使 得新創公司長期留在公司內部。

印度的創新育成中心對於新創公司提供了一連串的資源協助及服務,

及培育的競爭計畫,協助新創企業邁向成功之路。這與台灣創新育成中心,

對於新創公司所提供的輔導資源及營運計畫書之撰寫是類似的。

企業育成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提供公司創造工作、良善的溝通。企業育 成很自然地塑造企業的發展,當企業在脆弱的時候給予適合地協助並且在 新創時期成長。

印度的創新育成中心是主要的目標是:企業育成提供了在地公司的服 務支援,例如:導覽、計劃和維持預算。育成通常也是提供公司有彈性的 租用空間、分享辦公室的服務和設備的使用。

印度的創新育成中心提供的服務項目:

(一)、提供專業的服務: 例、導覽、計劃和預算等服務。這與本中心所提 供的服務:專業技術/商務/法務/管理等諮詢及顧問服務、經營管理/工商管理 等培育推廣課程、)管理諮詢服務(包括市場評估、新產品發展評估、風險 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創投資金規劃等)、指導計劃書之撰寫等類似。

(二)、提供辦公室、設備等的租用。這與本中心所提供的服務: 實驗室 及辦公室及會議室空間之提供租借,是相類類似的。

(21)

11

第三節 鄉村企業育成

根據印度的創新育成中心對於新創公司提供了一連串的資源協助及服務,及 培育的競爭計畫,協助新創企業邁向成功之路。這與台灣創新育成中心,對於新 創公司所提供的輔導資源及營運計畫書之撰寫是類似的。

企業育成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提供公司創造工作、良善的溝通。企業育成很自 然地塑造企業的發展,當企業在脆弱的時候給予適合地協助並且在新創時期成 長。

印度的創新育成中心是主要的目標是:企業育成提供了在地公司的服務支援,

例如:導覽、計劃和維持預算。育成通常也是提供公司有彈性的租用空間、分享 辦公室的服務和設備的使用。

印度的創新育成中心提供的服務項目:

(一)、提供專業的服務: 導覽、計劃和預算等服務。這與本中心所提供的 服務:專業技術/商務/法務/管理等諮詢及顧問服務、經營管理/工商管理等培 育推廣課程、)管理諮詢服務(包括市場評估、新產品發展評估、風險管理、

成本效益分析、創投資金規劃等)、指導計劃書之撰寫等類似。

(二)、提供辦公室、設備等的租用。這與本中心所提供的服務: 實驗室 及辦公室及會議室空間之提供租借,是相類類似的。

在美國有 99%是由小企業組成,99%裡有一半是雇用在私人部門。能夠支撐 在印度國家中的鄉村地區的因素是多元性的,在它的歷史中,標示課程的學習與 練習有以下幾點:

(一)鄉村和部落的挑戰:表現於企業,企業上的育成,以小企業的成長

(二)企業育成的重要的組成和企業上的物質

(三)企業育成的潛在優勢,特別是在印度國家的鄉村

(四)美國人詳細分析案例支持

熱那亞市是以育成小型公司為出發點,提供的營運公司的品質、空間、以及 專業的評委,除此之外,育成一間公司的首要工作則是營造友善的企業形象、科 技的協助、改善組織。此一目標做為育成成功案例,打造一個創新育成中心,並 將該社區視為拓展創新和吸引新創企業的概念形象。以下為該社區必須完成的的 項目:

1. 鼓勵新創公司

2. 使其產品和服務可滿足市場之需求 3. 透過廣告行銷推廣

(22)

12

4. 協助節稅

5. 提供額外的交通服務,可增加新顧客

該地區之育成,提供新創企業的益處為: 低價的空間租金、以及設備使用、

各種領域的專業指導、協同合作形成群聚商業,頓時,育成成為該地區新創事業 的催化劑,透過為期約 12 個月的計畫育成新創企業,以下為計畫期間執行項目:

1. 新創企業之商標與命名: 包含企業的目的、以及產品的目標市場。

2. 建立資源網絡: 產、官、學、研跨部會合作,異業結盟形成群聚效應。

3. 建立工作團隊: 控管專案期程、財務管理、廣告行銷、保險、合法性、房地產、

大專院校、國際商會、公部門、經濟成長、經營管理…等,團隊的建立非依時半 刻即可建立,則是循序漸進形成。

二、對於企業在鄉村在面臨的阻礙

在鄉村,企業第一個面臨的挑戰,就是人口少,較難建立市場和創造工作機 會,且專業人才短缺,缺少有經驗之專業經理人,另外,距離偏遠交通不便利,

導致公司增加了交通運輸的成本,鮮少有資源與工作可以借力使力,在鄉村地區 市場上的活動也較不活躍,

二、對於印度國家的面臨鄉村的阻礙

由於鄉村地區較以自給自足,與銀行、財務等服務少有往來,且貸款的利率 不同,以及土地的使用權,執政者的短期就任,欠缺永續性的發展計劃,教育程 度普遍偏低,工作機會與工作能力受限於教育程度,歷史文化上的發展相較於其 他都市化的經濟發展慢。

三、鄉村地區企業的育成

設立於鄉村地區的企業,反觀都市的企業,透過育成的陪伴,可以節省新創 事業在起初所必需消耗的成本,經由育成的陪伴與媒合可以進行專業諮詢,透過 專業的診斷企業發展需要加強的部分,進行目標設定,鄉村地區的企業較容易連 結,形成區域企業網絡。

其提供的服務,根據 Adkins(2001)將其服務範圍列出,包括企業基本的財 務規劃範例、協助新創企業取得相關資源、資訊平台的租用、各項專業的服務(如:

會計、市場、法規、經營管理等)、以及知識平台的聯結、更重要的是人才培訓 以及在職訓練等多項服務。

然而,在陪伴新創企業的同時,創新育成中心內部的人員以及基本配備,如:

專業的有經驗的經理人、能夠有效運用的資金、承租辦法、經濟上的成長弧度、

(23)

13

以及良好的地點,更重要的是評審制度的完整度,其陪伴的目標,就是達成新創 企業的存活時間、協助該公司收入成長、以及創造就業機會,並且鼓勵在用當地 回饋於當地,以達到鄉村區域之均富。

以美國伊利諾州熱那亞市(Genoa, Illinois)為例,熱那亞市位於伊利諾州的中 北部大約 15 英里的地方,它被發現於 175 年前,主要的服務範圍為鄰近的鄉村 地區,農業為其主要的工業,亦是重要的經濟,近幾年,這地區吸引了很多芝加 哥的西部的求職者來此求職。

在一個經營管理非常好的育成,在經濟的成長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解 決問題的能力,通常結果是有效率的運用資金來源,為了達到創造就業機會和企 業的成長,根據 NBIA 的研究中發現,有 15 家鄉村育成,有 6 個是低成就的鄉 村育成,擁有較少的顧客、畢業、或創造工作的機會,在這 15 鄉村育成中很少 在財務上是自主經營的。

然而,台東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產業,其規模皆較小,根據經墨西哥 2002 年 所提出之 APEC 會議的重點議題之一定義為員工人數在 20 人以下的企業稱之。

台東產業大多數以微型企業為主。

微型企業概念創始於 1970 年代,許多開發中國家輔導微型企業,主要為減 少貧窮,改善弱勢民族的生活。外國微型企業近年來逐漸興起,營運方式如一般 小型企業,其發展的原因主要有兩項,一為追求叫自由的生活形態與有彈性的工 作時間,如 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SOHO)族。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的盛行及科 技進步,創業家可以於自己住家設立公司,減少投資成本,發展所謂「Home-Based Business」。

曹君言(2010)歸納整理微型企業主要特徵有二:小規模、低資產。多數微 型企業因為規模不大,在面對變動快速的環境,能夠保有靈活應變能力; 為資產 不足之原因,讓多數微型企業面臨「資本額小、體質弱、力量分散」困境; 由於 微型企業不需投資大量金額即可開始運作營業,所以當社會掀起某種商業熱潮,

總是會吸引多數人進入競爭市場,同職業者如雨後春筍冒出,到處林立又迅速消 失,證明微型創業市場變動快速,因此微型企業需要運用取得適用資源,結合所 長,因硬環境的變化,找到立基市場,創造新價值,並能預測創業成長動態發展,

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而立於不敗。

因台東地處偏遠,與其他臨近城市之合作機會較少,近而參考產業群聚模式,

聚集在地產業並且提升該地之經濟發展,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即可以發展最小的 企業,與降低產業成本與風險。

早期的文獻認為群聚是經由相關部門正式生產鏈的合作,並不是關心地理區 位是否接近,因為產業間的相互交易是超越州或國家界線的。

(24)

14

群聚產業就廣義而言,可視為一種聚集經濟現象,亦即某區域因具備廠商在 生產上所需的要件,因而希望廠商在空間上聚集的現象。Weber(1929)藉由內 部經濟與外部經濟解釋聚集對廠商所產生的利益,是為聚集經濟相關理論之緣起。

其後,Hoover(1948); Nourse(1968)等學者都有進一步的解釋,但不外乎將聚 集經濟對廠商的影響,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地方化經濟、都市化經濟及運輸經濟 等可以降低廠商成本之聚集誘因。

Porter (1998)認為,對於國家整體競爭力而言,群聚產業扮演一個很重要 的角色,常常存在其空間中具有促進其他相關產業發展、吸引外來投資、提高就 業率與提升人力資源水準等等,有助於提升整體國家經濟成長之成效。此種產業 群集的發展模式,是提升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是相互依賴性很強的企業(包括 專業供應商)、知識生產機構(包括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機構(創新育成中心 或咨詢顧問)和客戶透過價值鏈相互聯繫形成的網路。產業透過此種組織方式獲 取新的互補技術、從互補資產和利用知識的聯盟中獲得利益、加快學習過程、降 低交易成本、克服市場障礙、取得經濟合作效益、分散創新風險。

Luger (2001)認為群聚是由一價值鏈,同的產品及原料市場所鏈結的許多 公司、相關機構所組成,這些鏈結具有地理上的專業性,任何公司的競爭力來自 於群聚其他成員們的競爭力。

Rosenfeld (1995)解釋群聚為一群可以互相達成合作效果的相似、相關產 業廠商在地理範圍上的聚集。

Porter(1998)認為產業群聚幫助產業客服內在的慣性與僵化,破解競爭過 於沈寂的危機,主因是不斷有新加入者的刺激。進入群聚的廠商經過競爭與合作 的激盪,建立了競爭優勢力,而這也構成了該產業群聚的競爭優勢。廠商集群的 特別優勢,還包括透過大量買賣仲介與資訊交流增加市場競爭力,容易取得專業 維修、有力共享基礎建設、降低新創企業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性等優勢。

閻永祺(2004)根據地區、文化與特色之差異歸納影響群聚產業的關鍵因素,包 括產生過程的可分割、產品可運輸、資源優勢等必要條件,以及專殊化長形價值 鏈、競爭的多樣性、網絡之創新密度、市場的易變性、合作的意願等充分件。

(25)

15

第四節 在地廠商現況

台灣從民國開始以來,莫不以農為本,直到 2004 年成立農糧署,為更能協 助地區農業發展。然而,台東縣位於台灣東南部,因地理環境地處偏遠,交通較 為不方便,因此,台東早期是以農業自給自足, 根據 2009 年行政院主計處人力 資源調查統計台灣地區、宜蘭縣、花蓮縣等地區之農林漁牧業、工礦業、服務業,

在下圖圖表研究顯示,台東縣一級產業相較台灣地區比率高。

圖 1 台灣地區、宜蘭縣、花蓮縣等地區之農林漁牧業、工礦業、服務業統計

資料來源:2009 年行政院主計處人力資源調查統計

根據 102 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補(捐)助公民營機構設置中小企業創新育成 中心計畫中提及,當前政府施政計畫以「愛台 12 建設」為實質建設主軸,行政 院國際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前經建會)已將政府繼續執行中,以及未來將 開始推動的新計畫在「愛台 12 建設」架構下彙整為施政計畫,以增加就業機會 及促進經濟成長。

於2011年6 月13 日立法院制定花東地區發展條例並在同年6 月29 日公佈 施行,主要以推動花東地區產業發展,維護自然生態景觀,發展多元文化特色,

提升生活環境品質,增進居民福祉為目的,擬訂四年一期之綜合發展實施方案,

提出觀光及文化建設、原住民族群生活條件及環境之改善、產業發展等12項內容。

台灣地區 宜蘭縣 花蓮縣 台東縣 服務業 58.87 62.06 66.78 54.98 工礦業 35.85 31.31 24.08 19.61 農林漁牧業 5.28 6.64 9.15 25.41

5.28 6.64 9.15

25.41 35.85 31.31 24.08

19.61 58.87 62.06 66.78 54.98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服務業 工礦業 農林漁牧業

(26)

16

目前在行政院國發會正是前經建會與經濟部的主導,以及縣政府的配合之下,未 來已計畫透過花蓮石藝研發創意園區、台東深層海水產業園區、國家水產生物種 原庫台東支庫、深層海水低溫利用暨多目標技術研發模廠等重大計畫,進一步建 構花東產業創新走廊。此外,台灣東部亦為發展優質生活產業、有機休閒農業與 再生能源產業之勝地,透過這些優質且新興的產業,提供迥異於西部的創新產業 發展環境,進而提升東部區域的整體競爭力。藉由台東觀光產業的崛起,以及深 層海水產業之發展,台東地區農業逐漸轉型為觀光農場,並且利用臺東地區特殊 水資源,結合既有的產業,不僅達到產業與品質之升級、更是增加專業人與技術 的培養,更有效利用與發展台東產業現況,透過東部特色水資源之利用,獲得產 業升級的廠商,如:山公司研發之深層海水咖啡、曲公司深層海水枇杷梅、福公 司深層海水封仔餅、東公司深層海水旳金萱茶、東太陽的深層海水葡萄酒酒、佳 公司深層海水洛神蜜餞。

另依據行政院於2009 年8 月24 日核定之「觀光拔尖領航方案行動計畫」,

運用國際交通與旅遊資源建設,發展臺灣成為東亞觀光交流轉運中心及國際觀光 重要旅遊目的地,規劃方向以發展國際觀光,提升國內旅遊品質,增加外匯收入 為重點,並重新定位區域發展主軸。規劃方向以發展國際觀光,增加外匯收入為 重點。其中東部地區重新定位區域發展主軸為-「慢活的臺灣」、離島地區為-

「特色島嶼的臺灣」。自2011年,台東縣政府增加辦理各項國際賽事,如:國際 衝浪節、國際馬拉松、國際熱氣球節等,邀請各國選手,也帶動發展國際觀光遊 客抵台,更是活動在地經濟與觀光熱潮,根據中央觀光部統計,2013年來臺觀光 人之國外旅客有5,479,099人,其中來東部海岸線觀光旅遊之人數為216,616人,相 較2012年8月155,361人,增加將近一倍之人數。

另外,經濟部為協助中小企業利用特色產業為基礎,配合知識經濟概念為前 導,針對所得偏低及人口外移之鄉鎮,本「一鄉一產品」的精神,創造高附加價 值的新型態群聚式經濟體,協助其發展特色傳統產業,並透過策略聯盟及系統整 合行銷通路,讓地方特色產品行銷全台與國際,以促進發展落後地區的經濟繁榮,

增加就業機會。隨著產業經濟全球化與產業特色地方化的趨勢興起,政府提出各 項輔導政策與優惠措施以鼓勵投資意願。有鑒於此,本計畫將針對東部產業提出 具體策略,協助投入政府資源,輔導及吸引民間投資,以擴大東部特色市場規模 與產值,帶動東部新興產業商機的潛力。2014年台東地區共有五組,以新形態群 聚是經濟體,「天農八部」群聚乃是由國立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廠商共同 組成之,是由八位從事農產相關的農人所組成,並且以友善環境、維護自然生態 的有機耕種方式與消費者健康的綠色產業為群聚宗旨。

經濟部在 2011 年 9 月起,提出「三業四化」及「三中一青」策略。在提振

(27)

17

經濟藍圖中,調整結構是行政院認為當前提振經濟最重要的重點之一,行政院將 以「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傳統產業特色化」之「三業四化」

為產業發展策略,引導產業界力行調整結構,並針對「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 南部、青年」重點扶植。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於 2012 年發佈「農 村再生青年回鄉築夢試辦計劃原則」,其宗旨為協助農村活化與永續發展,鼓勵 青年人回鄉服務並且從事農事,根據國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營運計劃書記載,

自 2010 年至迄今,總共陪伴 28 家青年創業廠商,青年創業廠商佔總陪伴廠商 36 家比率高達約 70%。

2009 年政府提出「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促進台灣農業永續發展,期望 邁向「健康、卓越、樂活」等農業三大構面推動。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是普查 處,以有機農場連結普查資料中,以不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作物面積觀察,呈現 花蓮縣、台東縣以及嘉義縣為規模較大之前 3 縣市,則若以縣市可耕作地面積比 率比較,前兩名為花蓮縣、台東縣。由以下圖表得知,台東地區多數以農作產業 為主,進駐於國立臺東創新育成中心 36 家廠商之中,有 14 家進駐廠商,主要是 以「有機」之廠商,在國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特色營運項目中,其中一項則是「有 機農夫市集」該市集創立於 2011 年 5 月 15 日,成立宗旨不僅協助在地農地轉型 為有機耕作農地,並且強調台東純淨無污染以友善環境、維護自然生態的有機耕 種方式的有機產業,藉以凝結微小農業產業意識與觀念,並且提供資訊交流平台,

進行形成群聚產業模式,共同經營品牌行銷。

圖 2 以不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作物面積之有機農場

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國事普查處

(28)

18

第五節 新育成模式

目前台灣之創新育成中心有多以學術機構為開發主體,主因為能有效利用校 園內原有之軟、硬體設施,來降低育成中比添購硬體設備之成本,並藉助學校技 術能量,透過產學合作及技術轉移的方式,來協助中小企業創業。經濟部鼓勵公 民營機構設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來協助中小企業,歷年已挹注 26 億元,

截至為 102 年累計補助共有 131 所育成中心,目前台灣仍以學校型為主,累計有 90 所、法人型 15 所、民間 3 所、以及南港軟體育成中心、南港生技育成中心、

高雄軟體育成中心,分佈於 20 縣市。

國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公開之進駐五階段,分別 為(一)簽約前之招商說明會、協助撰寫營運計劃書、篩選優質產學合作廠商、

(二)簽約之擬定輔導計劃、審查會、進行簽約程序、(三)育成中之校內資源 提供、校外資源導入、衍生產學案、產品行銷推廣、(四)畢業之辦理畢業程序、

成果記錄、(五)畢業後之育成家族聯誼會、畢業廠商追蹤輔導、後育成服務、

衍生新創公司服務。(如下圖 1.4.1:創新育成中心進駐流程)

進駐廠商經營農產事業者占多數,為了凝聚向心力、以及定期聚會,借由聚 會進行產業交流、以及活絡廠商彼此之間關係,借由有機之概念,自 2011 年創 建「國立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更明確訂定每周日上午 8 點至 12 點,除了產 業交流之外,更是向學校、市公所爭取行銷推廣之場地,該場地位於國立台東大 學臺東校區左側之人行道旁。

國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依照在地廠商需求,提供相關服務項目,如:不 定期辦理課程與展售活動,透過課程與活動活絡廠商,形成資訊交流網絡,建立 廠商之間有善橋梁,藉由大企業帶領小企業之模範模式,該模式可見於建立國立 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

99 年起招商之廠商類型受台東地理環境影響,大多數以一級產業為主,大 多數以農業為主,台東地形狹長廠商分佈較廣,彼此之間較難聚集,特此創立「國 立台東大學有機農夫市集」提供場地讓在地農業得以發揮,並訂定每周日上午 8 點至 12 點,對外販售在地有機農特產品,藉由聚會的時間,凝聚意識、資訊交 流,並且不定期地辦理相關課程與活動,藉由市集形成產業群聚。

(29)

19

圖 3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之進駐創新育成中心五階段

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新育成中心進駐流程

(30)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

根據前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範圍為台東地區目前在地產業的模式與國立台東大 學創新育成中心的陪伴模式,並以 99 年至 102 年之進駐廠商為主。

本研究之架構分為五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說明本研究背景與動機、目的、研究限制、與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定義創新、育成、創新育成,透過整理各國創新育成發展歷程,歸 納其共同點,再依照台東目前產業現況,做一個簡單的分析與討論。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論文的之研究方法,資料來源主要是以訪談:以 99-102 年進駐廠商為 主要訪談對象、第一手資料:包括進駐廠商的介紹、歷年來的成果報告書、

以及次級資料有歷年來KPI指標達成率、鄉村育成:(舉美國、印度例子)

其他相關文獻,進行第三章的討論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整理訪談後的資料,歸納廠商自身體質與育成中心提供的服務項目,歸 納為 10 點作為討論的項目,討論該廠商的成敗因素,以及育成中心可提供 服務的項目是否適合台東在地產業,進而規劃在地特色的陪伴模式,第四章 提供台東大學相關育成陪伴模式機制,作為日後經營與陪伴之方向。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彙整研究做成結論,並建構適合台東地區產業之陪伴模式,最後則對國 立臺東大學、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

(31)

21

圖 4 本論文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本論文歸納整理

從 2010 年至 2013 年進駐國立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的 36 家廠商中,本研 究進行訪談的主要構面可分為廠商、育成中心兩方面著手進行分析與討論。廠商 面,主要是分析廠商身體質以及育成中心提供的服務項目,藉由分析與討論的方 式建構一套屬於台東在地產業之育成中心陪伴模式。

前一節提及,藉由分析台東產業,剖析台東產業由一級農業逐漸提升精緻農

(32)

22

業過程,在分析歷年來進駐國立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之進駐廠商,大多數以農 特產品零售商,且其資本額大約在新台幣 10,000 元,在企業的類型中,被列為 微小型企業,面臨的問題就是在財務管理的部分,在台灣財稅法規中,農特產品 並不列入申報營業稅之內,故收集資料時,財務管理的觀念薄弱,比較沒有記帳 的習慣,無法確切得知其營業額的統計,所以將訪談的題目以有無聘請專業會計 管理為選擇的條件。因此,企業在設立種類時,以商業登記為主要設立,其原因 為可免用統一發票。

第二節 研究對象

訪談方式分類為結構性訪談、非結構訪談、及半結構訪談,本研究採用質性 研究的訪談方法,訪談方法又可以分為結構性訪談與非結構性訪談。所謂非結構 訪談方式,即指沒有提出問題的標準程序,只給一個題目,由訪談者和受訪者一 題目自由交談,提出問題的方式或次序都不統一,非常有彈性,訪談者與受訪者 可以自由隨意地談出自己的意見與感受。

台東產業皆屬於微小型企業,以傳統農產業、零售業及觀光服務業居多,年 度營業額易受氣候、天災等不可抗拒因素影響企業之營業額。依中小企業認定之 標準第三條本條例第四條第二項所稱小規模企業,係指中小企業中,經常僱用員 工數未滿五人之事業。以台東的企業以此類型居,員工人數未滿五人的小規模企 業。

根據國立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自 2010 年至 2013 年期中報告歸納整理,共 有 36 家進駐陪伴廠商,其中有機農業共計 13 家,食品加工品共計 10 家、通路 商共計 3 家、其他共計 10 家,資本額低於 55 萬以下者,佔 22 家。員工人數在 5 人以下者,佔 30 家。歸納整理進駐一年期之廠商,如下:

1. 樺公司:設立時間為 2009 年 06 月 10 日,資本額 1,000,000 元,員工人數為 8 人,屬新創企業。負責人為女性,歸類為婦女青年創業,產業類別為農產品 零售業,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3 月 9 日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止。參與第一屆綠色科學博覽會、丹尼斯百貨展售、台東大學創新育成 諮詢會議暨有機農產品研討會、生物產業創新育成事業課程-撰寫營運計畫書、

協助「中小企業微型企業貸款」案、2010 年度成果推廣發表會。

此為第一家進駐廠商,台東產業受地理環境,企業距離行政區域距離較

(33)

23

遠,一方面是為了與其他企業的交流與學習,另一方面則是在地人情關係進 駐並承租育成中心提供之空間,樺公司負責人為台東縣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

專長領域消防器材業,對於生技產業或食品業有濃厚的興趣,但鑽研不深,

此時,工研院在台東來成立生技產業聯盟,借此催生設立生技公司,並與工 研院合作,以台東特產作物「樹豆及洛神花的來創新應用」結合工研院的技 術共同提案,然而,公司負責人身兼數職,經營管理不易,在人力缺乏與經 驗不足的情況下,進駐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

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3 月 9 日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止),除了提供空間、行政、商務的支援外,在行銷通路上,從未間斷持 續陪伴一連串的展售活動,如本校於 2010 年 9 月開設了「生技產業創新育 成課程,創新課程撰寫營運計畫書課程、第一屆綠色科學博覽會、丹尼期百 貨展售、台東大學創新育成諮詢會議暨有機農產品研討會、乃至 100 年元月 份的「臺東大學員生消費合作社的招幕會員展售會」等,本中心都一直是該 公司往前成長的最大支援。但在該公司考量人力及決策上,決定與育成中心 合作至進駐合約到期,並未續約進駐。(依照 2010 年申請須知規範裡,需要 有實體進駐承租合約才是進駐廠商,無其他種合作合約、服務合約等)。

2. 初公司:設立於 2008 年 09 月 02 日,資本額為 100,000 元,員工人數為 4 人,

屬新創企業。產業類別為農產品零售業。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8 月 1 日至 2011 年 7 月 31 日止。參與第一屆、第二屆綠色科學博覽 會有機農夫展售、2010 年 11 月 8 日深層海水有機農業座談會、第八屆全國有 機素食暨農產品展售、工研院 2011 年院慶園遊會、2012 年深層海水工坊、深 層海水研討會、協助爭取政府資源案、2010 年度成果推廣發表會。

3. 打公司:設立於 2010 年 12 月 7 日,資本額為 3,000 元,員工人數為 4 人,屬 新創企業。負責人為女性,歸類為婦女青年創業產業,類別為農產品零售業。

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11 月 1 日至 2011 年 10 月 31 日止。

生物產業創新育成事業課程-撰寫營運計畫書、協助爭取政府資源案。

4. 塔公司: 設立於 1998 年 4 月 29 日,資本額為 240,000 元,員工人數為 6 人,

屬創新企業。產業類別為食品什貨批發業。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 自 2010 年 11 月 1 日至 2011 年 10 月 31 日止。整合台東咖啡並協助指導咖啡 其烘焙烹煮方法。

5. 鴻公司: 設立於 2008 年 4 月 23 日,資本額為 50,000 元,員工人數為 1 人,

屬新創企業。產業類別為農產品零售業。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11 月 1 日至 2011 年 7 月 31 日止。

十年前從桃園來到台東置產,當時的負責人是擁有一家紡織廠,他說:「其實

(34)

24

自己從來沒有脫離務農,每每遇到家裏農忙時,就會排開其他工作,好專心 回家幫父親的忙。」從小就是農家子弟的負責人,每天都得到田裏幫忙,分 攤父親的工作,回想起當時雖然勞累,但卻單純快樂。當農民不能整日埋頭 苦幹,負責人說:「自己的時間是務農、學習、展售各三分之一,自然草耕的 農園,只要環境夠好,作物就能生長好,多餘的時間,就是學習新知、與當 地農民交流,還有行銷產品。」來台東十年的負責人,為了能融入當地,他 加入產銷班,與農民交流學習,也認真地參與各種農學課程,「來台東就是要 過生活,要成為被認同的在地人,就得放下過去,重新學習。」把專屬台東 品牌的天然手工特作產品推廣到台灣各地,負責人跟著台東農業團隊四處展 售。

現今,台東已成他的第二故鄉,並且參加本校 2010 年 9 月開設「生技產業創 新育成課程,創新課程撰寫營運計畫書課程、協助「中小企業微型企業貸款」

案獲得貸款 500,000 元、2011 年台灣銀髮族暨健康照護展。

6. 馬公司: 設立於 2008 年 9 月 19 日,資本額為 3,000 元,2009 年 7 月 13 日增 資為 100,000,員工人數為 5 人,屬新創企業。產業類別為農產品零售業。台 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11 月 1 日至 2011 年 7 月 31 日止。

位於台東南橫入口處的海端鄉,有座栽種水果的有機農場,順著中央山脈小 路蜿蜒而上,走在其中,可聞到淡淡的果香,隨著清涼微風飄散山林間,讓 人好不舒爽。佔地近 40 公傾的有機農場,綠意盎然,充滿生氣,種植水蜜桃、

梨子、蜜蘋果、龍眼、咖啡、甜柿、連霧等作物,還有那 1 萬 5 千棵的原生樹 種,是果樹們的防颱守護員,更是農忙時遮蔭乘涼的好地方。

當擇蔭而席時,負責人告訴我們,這「小小自然有機農場」可費盡了他一生的心 血。為了生病的父親,放棄了出國遊學,也放棄了當畫家的夢,毅然投入農務工 作,承接父親耕種的祖業,堅持採用自然農法,栽種有機水果,26 年的默默努 力,不僅讓大地恢復生機,也讓山林間充滿果香。參與台東大學大機農夫市集、

參與綠色科學博覽會、2012 年起台東大學健康樂活館展示平台。

7. 池公司: 設立於 2003 年 9 月 17 日,資本額為 1,000,000 元,員工人數為 3 人,

屬創新企業。產業類別為糧商行。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11 月 1 日至 2011 年 7 月 31 日止。

該公司創立於民國 29 年,位於台東縣池上鄉,池上鄉位於中央山脈及海岸山 脈之間,海拔 250-300 公尺的花東縱谷上,日夜溫差大,稻米生長期長,加 上具備好山好水且無污染的天然環境,得天獨厚的環境十分適合栽種水稻,

現為第三代傳承經營在地老店。並於 2002 年創立自有品牌,並開發米的週邊 產業,有米博物館、米冰淇淋、米蛋糕、便當店等提升附加價值,2010 年、

(35)

25

2011 年協助台東有機農夫市集展售活動。

8. 樂公司: 設立於 2009 年 10 月 6 日,資本額 200,000 為元,2011 年 11 月 15 日 增資為 2,520,000,員工人數為 2 人,屬新創企業。產業類別為農產品零售業。

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11 月 1 日至 2011 年 7 月 31 日止。

「樂公司咖啡園」位於臺東知本溫泉後山,海拔 450 公尺~600 公尺,座西朝 東園區種植面積 3.5 公頃,主要以有機咖啡、蔬菜生產、加工產品及銷售,

是臺東第一間由產銷班轉型的公司,雖是公司型態,其運作如同產銷班運作 模式,主要業務為咖啡採收後調製加工及咖啡豆銷售,提供咖啡產銷班班員 之服務項目如:咖啡去皮處理、咖啡發酵處理、咖啡烘乾處理、咖啡烘焙處 理、咖啡分裝等項目。2010 年公司獲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實質合作案」輔 導,計畫主要以品牌組織改造與行銷整合,計畫執行後,成效斐然,廣受消 費大眾之信賴,同時與國立臺東專科學校簽訂產學合作,長期配合,提供咖 啡園做為教學園區,並指導產銷班班員咖啡田間栽培管理。

於 2011 年度參加「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科技產業促成與農企業扶育計畫提 案」,獲選通過「科技農企業自主改善提案計畫」,研發咖啡發酵槽設計,進 而改善繁鎖的後製程序,藉以提昇品質,並於同年年度臺東縣現有傳統產業 結合深層海水先期開發深層海水咖啡醋,副產品延伸,增加咖啡農戶收益。

101 年 2 月參加日本第一屆臺灣產學智慧財產展,榮獲銀賞獎。參與 2011 年 的創新課程撰寫營運計畫書課程,接著協助爭取政府資源案、並安排參與 2011 年台灣銀髮族暨健康照護展。

亦積極參與本校 2010 年 9 月開設「生技產業創新育成課程,創新課程撰 寫營運計畫書課程。

9. 金公司: 設立於 2010 年 8 月 18 日,資本額為 230,000 元,員工人數為 2 人,

屬新創企業。產業類別為農產品零售業。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伴期間自 2010 年 11 月 1 日至 2011 年 7 月 31 日止。農場位置在台九線由市區往初鹿牧 場的地方,是一個生物多樣的生態農園,從事有機農業 14 年來,農場已形成 自我循環的生態環境。農園的雜草不使用除草劑,放養 70 多隻雞,雞隻以牧 草、天然的昆蟲、和掉落無法販售的蔬果餵食。健康雞的雞屎就是植物的天 然肥料,供應養分讓蔬果長得很好。參與台東大學大機農夫市集每週日展售、

參與第一至第四屆綠色科學博覽會、2012 年、2013 年深層海水相關研討會、

協助爭取政府資源案、2012 年起台東大學健康樂活館展示平台。

10. 福公司: 設立於 2011 年 2 月 21 日,資本額為 100,000 元,員工人數為 4 人,

屬新創企業。產業類別為食品什貨、飲料零售業。台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陪 伴期間自 2010 年 11 月 1 日至 2011 年 7 月 31 日止。位於在台東市區內的第二

數據

圖  3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之進駐創新育成中心五階段
圖  5 國立台東創新育成中心進駐流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r a polytomous item measuring the first-order latent trait, the item response function can be the generalized partial credit model (Muraki, 1992), the partial credit model

O.K., let’s study chiral phase transition. Quark

We showed that the BCDM is a unifying model in that conceptual instances could be mapped into instances of five existing bitemporal representational data models: a first normal

Advantages of linear: easier feature engineering We expect that linear classification can be widely used in situations ranging from small-model to big-data classification. Chih-Jen

The Hull-White Model: Calibration with Irregular Trinomial Trees (concluded).. • Recall that the algorithm figured out θ(t i ) that matches the spot rate r(0, t i+2 ) in order

The Hull-White Model: Calibration with Irregular Trinomial Trees (concluded).. • Recall that the algorithm figured out θ(t i ) that matches the spot rate r(0, t i+2 ) in order

A marble texture can be made by using a Perlin function as an offset using a Perlin function as an offset to a cosine function. texture = cosine( x +

With λ selected by the universal rule, our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 (1)–(3) can be seen as a functional data generating process in the sense that it leads to an estim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