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的結果肯定了語言翻譯教學活動能夠幫助提升成人美語學習者的口 說能力之潛力,由教學實驗的統計數據得知,語言翻譯教學在提升受試者的英 文口說能力是有幫助的。透過本實驗課程也希望能夠翻轉一般人對於語言學習 中使用母語的態度,提倡語言翻譯教學活動在語言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具 體而言,本教學實驗課程重點為讓學生理解中英文的差異,讓學生了解在中英 文轉換時,不要侷限在字對字的翻譯,在用英文表達時能使用更多的策略。成 人學習者對母語的掌握度極高,以中文輔助學習能使成人學習者焦慮降低,也 能歸納出中英的異同。在課程中教授給學生的口譯原則讓學生在口語溝通上,

若是遇到了困難可以有解決的策略,提升口語溝通能力。

本研究透過量性與質性方法的收集資料,大部分受試者表示本實驗課程比 起一般的英文課程有更多的練習,也更能體悟到中英之間的差異,認識到中英 語言的特質和異同,進而能夠轉換地更加順暢正確。受試者亦肯定了課程主題 設計的實用性以及語言翻譯教學活動的效果,這樣的發現也可以應用於精進英 文教學方式,本研究提供英文老師有別於主流的教學方法,包含教材以及實施 方式,雖然課堂活動實施仍有多處可以調整,但受試者皆持正面支持的態度,

肯定此教學價值。

二、研究限制

1. 實驗樣本人數有限,不具有代表性:由於受限於資源與時間,而且受試者

只有18 位,因此本實驗所得結果不適用外推到整個成人美語學習者的母 體。且本研究方法為前實驗法,只有一組實驗組,沒有對照組,因此無法 清楚確立變項間的因果關係。本研究結果只代表語言翻譯教學可能有助於 成人學習者的英文口說能力。

2. 前後測成績:受試者前後測結果有進步也可能受到其他變數的影響。有11 位受試者在問卷中表示在參加教學實驗課程的同時也修習其他英語課程,

最少一週花2 小時在其他英語課程上,最多將近 40 小時,但大多數表示每 週花6-8 小時。因此,受試者同時參加了其他英語課程可能使後測的結果 進步更多。另外,受試者在後測時表現可能受到練習效應(practice effect)5的影響,受試者參加前測時,雖然知道考試的題型,但第一次做 這樣的口語測驗可能有些陌生,後測題目與前測不同但形式完全相同,多 少能會有些微的練習效應7,因此可能在後測時表現較佳。

3. 評分者信度:由於研究者即是評分前後測成績的評分者,在六週的課堂中 觀察了所有的受試者在課堂上及作業上的表現,可能會因為月暈效應

(halo effect)8,知道某學生上課特別認真,評分時可能會受到主觀印象的 影響。雖然研究者分兩次評分以達到評分者內信度(intra-rater

reliability),但若資源與時間允許,應尋求另一位評分者以達評分者間信度

(inter-rater reliability),更能提高信度。

4. 訪談內容檢核表:由於訪談法為本研究輔助之研究工具,筆者只將訪談內 容的重點節錄於論文中使用,並未製作完整的訪談逐字稿,亦未將節錄部 分請受訪者檢核內容,未來研究時應請受訪者檢核節錄內容以提升信度。

7 練習效應(practice effect):受試者因為已有做某任務的經驗,可能影響到表現結果。

8 月暈效應(halo effect):根據對某人的印象,推論出這個人的其他特質。可能影響評分者對

三、建議未來研究

本語言翻譯教學練習活動是種實驗性教學,而且實驗人數不足以外推到整 個成人美語學習者的母體,對於課程設計仍有許多需要調整的地方。本研究說 明了語言翻譯教學在成人美語教學中能夠提升口說能力之潛力,未來仍有需要 執行更大規模的實驗,也可以將實驗對象以英文程度來分班實施,以探討語言 翻譯教學對英文程度較高的學生以及英文程度較低的學生幫助的程度。

參考書目

吳恬綺(2005)。國中翻譯試題歐化現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茵茵(2017)。以中進英口譯策略訓練提升台灣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之探討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沈耿立(2014)。英語教學中的翻譯行為:以國民中學師生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周中天(2014)。教學翻譯在中學英語課程中的功用與作法。中等教育,

65(3),65-87。doi:10.6249/SE.2014.65.3.04

教育部(2003)。國小英語教學起始年級漸趨一致。教育部新聞稿。

http://140.111.1.192/primary/importance/920818-2.htm。

張美芳(2001)。中國英漢翻譯教材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張嘉倩(2009)。大學外語科系的中譯英教學:翻譯教學與英語教學的交會 點。英語教學期刊,33(4),119-152。doi:10.6330/ETL.2009.33.4.04

蔡雅琴(1996)。高中英文教室使用中文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 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廖柏森(2014)。翻譯教學理論、實務與研究。臺北市:文鶴。

廖柏森(2016)。英語與翻譯教學:觀念與實務。臺北市:秀威經典。

廖柏森、林俊宏、丘羽先、張裕敏、張淑彩、歐冠宇(2011)。翻譯教學實務 指引:從 15 份專業教案開始。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

Atkinson, D. (1987). 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 A neglected resource? ELT Journal, 41(4), 241-247.

August, G. (2006). So, what’s behind adult English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30, 245-264

Brown, H. D. (201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 cours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Celce-Murcia, M., Brinton, D. M., & Snow, M. A. (Eds.). (2014).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4th ed.). Boston: National Geographic Learning.

Chiou, B. (2014). Rethinking the role of L1 in the EFL classroom. English Teaching

& Learning,38(4), winter, 53-78. doi:10.6330/ETL.2014.38.4.03

Cook, G. (2010). Transl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lisle, J. (1988). Translation: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 Ottawa: Ottawa University Press.

Dornyei, Z. (2007). 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d, R. (1958).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s. Social Forces, 36(3), 217-223. doi:10.2307/2573808

Kern, R. G. (1994). The role of mental transl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6(4), 441-461

Kiraly, D. C. (2000).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

Manchester, UK: St. Jerome.

Krashen, S. D. (1987).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Laviosa, S. (2014).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Nunan, D. (1992).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ym, A., Malmkjaer, K. & Del Mar Gutierrez-Colon Plana, M. (2013).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languag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Stern, H. H. (1992).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nden, A. (1986). Helping language learners think about learning, ELT Journal, 40(1), 3-12, https://doi.org/10.1093/elt/40.1.3

Zojer, H. (2009). The methodological potential of transl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evaluating translation as a teaching tool, In Witte, A., Harden, T., Ramos de Oliveira Harden, A. (Eds.), Transl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tercultural Studies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3, 31-51. Oxford: Peter Lang.

附錄

附錄A:研究參與者知情同意書

研究參與者知情同意書

感謝您參與本項研究,探討語言翻譯教學在培養成人美語口說能力所扮演 的角色。我是陳於勤,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生。此研究是 我的碩士論文,希望能夠瞭解翻譯練習是否能有效提升成人美語學習者的口說 能力,並分享此實驗的結果以及教案設計。您將需要參與一次前測口試跟一次 後測口試,口試過程將會錄音;參與實驗課程時,過程不會錄音、錄影。實驗 課程結束之後,您需要填寫研究問卷,最後隨機抽出 6 位研究參與者訪談,訪 談過程將錄音。

此研究中任何與您有關的資料都會保密,非經您的同意,絕不對外透露。

另外,無論您同意或不同意參加此次研究,都不會影響您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翻譯研究所的關係。

您可自由決定是否參加本研究,研究過程中不需要任何理由,可隨時撤回 同意或退出研究。如果您拒絕參加或退出,將不會引起任何不愉快,或影響日 後研究人員對您的評價,更不會損及您的任何權利。若您決定撤回同意或退出 研究,可透過電郵:60525011L@ntnu.edu.tw 與我聯絡,我將會把您的相關資料 撤除銷毀,如您有需要也會完整歸還。

如果您需要的話,可保留一份此同意書的影本。

本人已詳細瞭解上述研究方法及其可能的益處與風險,有關本研究計畫的疑 問,已獲得詳細說明與解釋。本人同意成為本研究計畫的自願研究參與者。

研究參與者簽名:______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研究人員簽名:______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附錄B:前測題目

附錄C:後測題目

附錄D:Speaking Band Descriptors

(續下頁)

資料來源:英國文化協會

附錄E:問卷 4. 職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填寫)

5. 現在的工作需要用到英文嗎?☐是 ☐否

2. Sight Translation(視譯) 1 2 3 4 5

附錄F:訪談同意書

訪談同意書

我是陳於勤,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生。此研究是我的碩 士論文,希望能夠瞭解翻譯練習是否能有效提升成人美語學習者的口說能力,並 分享此實驗的結果以及教案設計。本次訪談希望能夠了解您對整個實驗課程的感 受以及意見,因此希望您能參與。

如果您同意參與此研究,我會與您約時間面談。訪談時間約需 60 分鐘,而 且過程將會錄音。此訪談沒有任何風險,錄音內容會以代碼註記,不會顯示您的 個人資料。所有資料將由研究者妥善保管。未來論文內容提及研究對象時,會以 匿名形式發表,絕不會洩露任何個人資料。

此研究中任何與您有關的資料都會保密,非經您的同意,絕不對外透露。另 外,無論您同意或不同意參加此次研究,都不會影響您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 研究所的關係。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可以透過電郵:60525011L@ntnu.edu.tw 與我聯絡。如果 您之後想要退出研究,請告知我便可以隨時退出本研究。

如果您需要的話,可保留一份此同意書的影本。

請您決定是否參與本項研究。在以下欄位簽名,就表示您已閱讀過以上的說 明並同意參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加者簽名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者簽名 日期

附錄G:訪談稿

開場白

首先,感謝您參加參與這次教學實驗課程。訪談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同學對 整個課程的感受及意見。現在我的身份不是老師,而是研究者。因此在訪談時 希望同學能將最真實的想法告訴我,才能讓整個教學設計精進。

訪談過程中可以用中文或是英文,由於需要錄音的關係,請盡量大聲,確 保錄音的品質。

請問:

1. 你認為英文口說的哪一個部分最困難?上完實驗課程後你覺得有幫助解

1. 你認為英文口說的哪一個部分最困難?上完實驗課程後你覺得有幫助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