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第六章、結論

筆者從第二章開始反省對於憂鬱症理解的方式,從生物心理社會模式開始反 省,試圖討論解「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把人過度簡化成為生物、心理還有社會三 個個別獨立的面向的,傾向用症狀的方式來去理解精神疾病的存在,規定在三個 層面的相關徵候,以並列的方式面對「完人」。之後筆者反省有沒有其他更好的 方式理解精神疾病,除了外顯的行為或症狀被當作是精神疾病的考量因素,是否 還有其他因素對於精神來說是應該關注的,可以由主觀描述所呈現的。所以筆者 切入存在分析主義,試圖透過存在分析主義了解分析主體的描述的方式,透過主 觀的描述重構他的精神世界樣貌,這方式或許是一個值得效仿的方式,透過主觀 世界的建構而貼近他的精神狀況。之後進入的是詮釋現象學,詮釋現象學目標不 是以建構世界的方式了解患者精神狀況,不單只是側重於個案的生活史以此分析 他的精神狀況,更多著墨在於治療師與個案諮商的過程中的對話,透過這些對話 而形一個文本,分析文本的目的是重現個案的精神狀態。最後是進入到現象學,

尤其是以梅洛龐蒂的觀點,來理解憂鬱症患者的精神狀況以及生存方式。筆者嘗 試的找出現象學之中所探討的主題,從中了解作為「人」的知覺結構的樣貌,知 覺結構反映主體存活在世界的方式。跟存在分析主義的立場相互呼應的是,筆者 也相信存在結構是作為人的最根本的結構,所有的生存的變化或者是精神疾病也 都是圍繞在這個存在的結構公轉而自轉。到了第三章,介紹梅洛龐蒂的身體概念 以及第四章互為主體性的概念筆者嘗試還原一個人類的本質、一個他與世界接觸,

活在世界之中的真實狀態,然後筆者相互對照憂鬱症的體驗並嘗試從知覺結構進 行憂鬱症體驗的分析。

從第三章介紹梅洛龐蒂的身體概念開始,首先了解到身體存在於這世界之中,

主體都會有他的身體圖示,身體圖示保留著身體與世界相互接觸的軌跡,這軌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是主體行為在世界中的樣子,不僅只是保留現實真實之物形象如何作用於主體意 識,且保留著主體在行為所接觸的不同虛擬的樣態並保存在這個身體之中。之後 說明身體的功能,除了保留這些軌跡之外,主體透過身體其行為過程也是創造出 空間,一種可感受的空間、屬於自己的空間,從這空間之中定位自己對未來的方 向,僅管憂鬱症患者朝向的是憂鬱症的未來,而非走向一種重生的未來。筆者接 續討論身體是種身體感,這種身體感是透過統覺才有可能,因此才能夠反省憂鬱 症體驗中的感受,嘗試以一種氛圍中去把握自身憂鬱症的狀態。

第四章中談論到互為主體性,筆者先點出憂鬱症的幾個基本現象或心理現實,

他對於他人的想法的固執以及處在於一種孤立的情況。筆者藉由分析梅洛龐蒂的 互為主體性,來說明憂鬱症的孤立狀態並非真的只有自己,而憂鬱症患者意識中 總是帶有他人的影子也不表示憂鬱症患者擁有健全的互為主體性,嘗試說明在憂 鬱症的意識之中所出現的他人並不是實際的他人,而是患者自我形構的他人,那 僅是他人形象之一,那透過梅洛龐蒂對他人定義,了解到主體作為一個互為主體,

而他人是作為打破這個互為主體視域的存在,而作為一位超越者。因此他人的超 越性幫助筆者理解到憂鬱症的互為主體結構已經有所損毀,憂鬱症患者沒有辦法 進行視域的轉換,在這個轉換的失敗,是因為他已經失去互為主體性之中的知覺 的無名氏的主體,因此我們開始分析知覺的無名氏的主體在憂鬱症體驗中的狀態,

如何影響到患者的匿名性的主體。因此分析出憂鬱症患者無法感受到一種基本的 支撐,一種生存結構中最基本的背景,這讓憂鬱症的體驗總是感受到與世界隔絕,

而陷入負面思考。

最後們進入到第五章憂鬱症的生存狀況,描述憂鬱症患者的實際的處境,在 他生活之中,他所面對自己的處境,憂鬱症對他的影響,讓患者形成一種不安定 性。而在這種不安定性的氛圍之中,確實表達憂鬱症的存在狀況,而筆者試圖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點出如何超越這種存在狀況。因此筆者點出重生之道來描述憂鬱症的存在變化的 可能性,透過探討知覺的無名氏主體以及匿名性的主體的分析,憂鬱症患者不同 於一般人,他的互為主體性是他是缺乏可以投入世界的基礎,人的世界是一個有 文化、有人的世界所以他的身體已非具有正常的結構來投入世界,他無法與其他 人共處、共在的情況,導致他只能陷入到他自己的私人世界裡面。所以當治療師 要幫助憂鬱症患者,應該嘗試的喚醒他的知覺的無名氏主體,使他的身體恢復行 為,恢復一種能夠在世界之中創造一種共在的空間。感受到他人的存在,這對於 憂鬱症幫助很大,讓他可以再去面對不同的事情或者是進行視角的移動時,他能 去感受到一種支撐性,使他不會陷入一種孤立感,而這種治療方向已經蘊含在現 有的治療方法之中。只是筆者進一步處理的問題是現今的治療者已經有一個陪伴 的動作並與個案處於共在的狀況,起碼是面對面的諮商,在其中同理個案,從不 同的方法中嘗試的去喚起互為主體性的特徵,但最終這種互為主體性能否成功地 讓個案在他的生存情況,能夠感受到身體知覺的支撐,這點在目前既有的治療方 法中還沒有明確的定論。正常的身體藉由行為處在空間有安心的感受是再自然不 過的事實。就很像動物自然而然使用不同的方式劃出他自己的地盤,那麼知覺的 支持性目的也是讓他獲得這種生存空間性的感受,這讓憂鬱症患者在進行視域的 移動中能夠有個基本的定向,才不會隨著他的觀點擺盪而無所適從。而治療師的 陪伴或者他人的共在,也能加強個案的信心,讓他對於這種以往投入世界的方式 得到肯定。而不會被他慣性地孤立以及負面思考的行為所拉回到私有的世界。

筆者最後想透過梅洛龐蒂的身體以及交互主體的概念,點出有意義的世界,

不是僅僅只有人文的意義,還有自然的意義,身體是介於中間,身體的意義與人 文的意義都是過往的哲學家們嘗試區分的,並闡明一種生活世界之中所帶來的豐 富性,從文化面以及自然面來看一直以來都是相互解釋,但梅洛龐蒂的身體概念,

告訴我們有種模糊性的事實,這一事實讓我們開始反省到身體真正具有的功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身體的感受包含著文化面以及自然面,更重要的是它帶出身體自己的意義,身體 具有辨識能力一下子把握所有意義的能力,它早已作為一種範疇支撐著能指所指 的結構。主體的身體圖示表明了行為包含了人文的意義和自然的意義,主體能夠 理解這些意義才能對當下做出合理的行為,但是一但失去了身體作為範疇,主體 才能真正的體驗到人文意義和自然意義的分開,發現這兩者無法透過意識結合在 一起,而在這種體驗之中,察覺到了世界的另一種深層的意義—中性—無意義,

所有行為被化約成為時間的疊加,這是作為意識的整合能力,而非身體的意義。

另一方面,知覺的想像能力,劃出私有的世界,這一事實,讓我們發現到身體的 另一種意義,在知覺的無名氏的主體之中平衡人文意義和自然意義,因而能夠在 意識之中呈現一種生命的朝向性,當身體一但失去這種能力,私人的世界就可以 完善的被建構出來,從無意義的世界之中建構了私有的世界,主體不朝向生命的 自然,而是朝向意識的自然。在這種情況之中而主體可以連同外部世界一同都當 作客體,或者反過來連同外部世界都當成是意識主體而無法區分生命和無生命體,

一切都是「有意義的」,僅以意識所賦予的意義而言。而憂鬱症的重生之道點出 了從意識出發重建身體的意義,從意識的可能性領域找尋到他人身體的意圖,找 到他人的超越性進而限定了意識賦予意義的能力。實際的在他人的意圖之中,找 到我的意圖,找到我和他人共在的身體,而找到我存在在世界中的,我才佔據世 界一個位置,身體才作為一個活著的身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參考文獻

中文

吉爾・德勒茲和克萊爾・帕爾奈(Gilles Deleuze and Claire Parnet),2019,《對 話》, 董樹寶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

安東尼・貝特曼、傑瑞米・霍姆斯 (Anthony Bateman, and Jeremy Holmes),2004,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 : 理論與實務》,林玉華、樊雪梅譯,臺北市:五南。

米歇爾・福柯 (Michel Foucault),2001,《臨床醫學的誕生》,劉北成譯,南京 市: 譯林。

——,2016,《古典時代瘋狂史》,林志明譯,臺北市:時報文化。

艾文・納維斯編(Edwin C. Nevis, eds),2005,《完形治療 : 觀點與應用》,蔡瑞 峰、黃進南、何麗儀譯,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艾倫・霍維茲和傑洛米・維菲德 (Allan V. Horwitz, and Jerome C. Wakefield,2017,

《我的悲傷不是病 : 憂鬱症的起源、確立與誤解》,黃思瑜、劉宗為譯,

新北市:左岸文化。

艾爾文・威納爾(Irving B. Weiner),2007,《諮商與心理治療》,劉英蘭譯,臺 北市:五南。

李玉琪、周汎澔、王秀紅,2015,〈失志的概念分析〉,《護理雜誌》,62(3),

李玉琪、周汎澔、王秀紅,2015,〈失志的概念分析〉,《護理雜誌》,62(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