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章 結論

本論文研究眾生與佛在如來藏三義思想的「一致性」與「差異性」。

從差異性的「一致性」來說,本文對如來藏三義同整更整合性的說法,提供 如來藏思想的解脫學(soteriology)之整體脈絡與演示的可能,這樣的「一致性」

表示,在《寶性論》為主的如來藏思想的解脫學(soteriology)是一種循環過程,

而非單向從眾生到佛的解脫學。所以,成佛不是終點,因為佛還是需要教化眾生。

從一致性的「差異性」來說,本文了解眾生與佛都有智慧、法身、佛性,但 是有其修行的差異,1、眾生修行道佛的過程: 凡夫→發心→初地→色身(後得 智)。 2、佛教化眾生的過程:法身等流→色身(後得智) →習所成種性→色 身。因此雖然學者:印順長老、小川一乘等等試圖分析如來藏三義的差別,無論 是試圖區分眾生與佛的差異,因而說明佛法身遍滿、真如如來平等、皆實有佛性,

或者嘗試從如來藏三義的六種概念:真如、後得智、法身、色身、本性住種姓、

習所成種姓來考量,但是學者都沒有進一步站在「有為法」、「無為法」、「所纏」、

「出纏」的四種面向同時來考慮其差異性,也就無法真正在六種概念之間做比較 的研究,因此無法了解眾生與佛的差異性。

舉例來說,登山有很多條路徑,以《寶性論》為主的如來藏解脫學提供其中 一種路徑,路途中有不同登山布條(代表不同位置),一個一個路標上去,一個 一個路標下來。而所謂的習所成種性,表示體力有差;本性住種姓則表示大家都 是同樣體力。

第一節 解決的問題

一、了解如來藏思想基本的困難

本文我們已經解決如來藏思想的基本困難,同時說明眾生與如來的相同之處,

另一方面還說明彼此之間的差異:這是由於眾生與佛如來的「本性相同」但是「現 象不同」,因此,說明眾生與佛有一致性,也能說明眾生與佛有差異性。

從「相同之處」來說明,這是由於真如、真如智的「不可分割」,表示眾生 有真如就會有真如智,是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眾生也有出纏佛如來的智慧、功 德。這是從存在學面向、本質上來說,智慧在所纏眾生與佛無差異,因此,所纏 眾生有佛智慧是沒有矛盾的。

從「差別之處」來說明,在於佛與眾生在「現象上」呈現煩惱的差異,這樣 的差異使得所纏眾生在「顯現智慧」有其差異,這是由於現象界的眾生被煩惱覆 蓋,因此無法去瞭解真實的智慧,所以眾生才以為自己與佛智慧是矛盾的。總而 言之,從上述兩種條件,我們說眾生與如來的本性相同,現象上有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兩種智慧與二種法身之間的對應關係

(一) 空性智慧、現象智慧的定義與對應

智慧分為兩種:空性智慧、現象界的智慧。在第三章的部分,我們特別去解 釋兩種智慧與兩種法身的對應關係。

「空性智慧」在《寶性論》被認為不是用言語來表達、不可思量的智慧,有 力量能夠對治一切貪嗔癡,這樣的智慧被排除二乘人獲得,我們也可以稱「空性 智慧、無分別智慧」。

其次,「現象智慧」並不是上述非語言概念能形容的智慧,而是一種世俗智 慧,也就是從眾生的觀點來了解的現象界,透過眾生語言概念來傳達所認識到的 智慧,是如實發生與顯現種種功德與智慧,這樣的現象界是需要依賴語言、依賴 因緣而有的真實,我們稱為「現象界的智慧」。

「空性智慧、現象智慧」可以分別對比「無分別智、後得智慧」,因為「空 性智慧」與「無分別智」都一樣表示有力量、排除言語的表達,另外,「現象智 慧」與「後得智」都是依賴語言來表達,並顯現種種功德。因此兩種智慧有其相 對應的關係。

(二)無分別智、後得智慧對應兩種法身

「無分別智、後得智」相對應於「法身、色身」,這是因為「無分別智」被 解釋為煩惱去除後的清淨。另一方面,「後得智」是被解釋佛各種功德狀態的「顯 現」(nidarśana)。因此我們可以說,前者「無分別智」對應法身,後者的「後 得智」對應色身。

其次,「後得智」又能表示在「初地以上菩薩」所證得,這是因為初地以上 菩薩已經有能力教化眾生,能為眾生說種種佛法,因此,初地以上菩薩不僅僅能 證得無分別智,也有後得智慧。換言之,「後得智」能夠在出纏色身、所纏的初 地菩薩所證得。

三、兩種法身與兩種空如來藏的所纏、出纏之關係

(一)回答法身到色身問題

在第四章的部分,根據「第一種法身」的解釋:法身稱為完全清淨的「法界」

(dharmadhātu)是以無分別智得自證,並被認為是無為,也就沒有生住滅等種 種分別。

在「第二種法身」的解釋:最極清淨法身「等流」到「出纏色身」,「出纏色 身」能夠對「所纏眾生」說明真理,眾生聽到真理法進而去修行,才能夠得到「出 纏法身」。換言之,法身與眾生的關係,形成出纏法身「等流」到出纏色身,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且這樣的出纏色身可以為了所纏眾生說法。

因此,有關「法身如何到色身」的問題,即是因為法身能夠「等流」到色身,

這樣的色身又能對不同根性的所纏眾生說種種有為之法,也就是「無為法身」等 流到「有為色身」的概念。

(二)空、不空之所纏、出纏問題

「不空如來藏」表示「佛法功德」,然而,眾生與智慧兩者的關係存在「依 附關係」,譬如月亮的本質與形狀、亮度無法區分,因此我們說眾生、佛的智慧 功德也無法區分,表示眾生與佛都有一樣的佛法功德。

並且,吉藏大師的《勝鬘寶窟》與唐代沙門窺基撰的《勝鬘經述記》、《妙 法蓮華經玄贊》都把「不空如來藏」解釋為「有煩惱」覆蓋。但是強調不空如來 藏「不離煩惱」的看法,也不違背《寶性論》認為不空如來藏強調「佛法不空」。

這是因為解釋在眾生之中「不空如來藏」也存在於「所纏眾生」,只是,所纏眾 生目前無法彰顯不空如來藏的「佛法功德」。因此,「不空如來藏」同時適用於

「所纏、出纏」情況。

其次,「空如來藏」表示眾生「煩惱的自性是空的」,由於眾生的煩惱與清淨 心是不相影響,因此,眾生雖然有煩惱,但其空的本性是不會改變,換言之,所 纏眾生仍舊有空如來藏。

總而言之,經過筆者的考察,「空、不空如來藏」都適用「出纏、所纏」的 狀態,並且,有關兩種空如來藏也能對比兩種法身的關係,即出纏的「不空如來 藏」可以對比「色身」,「空如來藏」則可以對比「法身」。

(三)法身、色身能有「有為」的教化眾生

在第四章我們提到,色身作為「出纏」,然而,若色身是「出纏」又如何「有 為」的教化眾生?

這是由於不生不滅的「無為法身」,還是能夠「自然」的利益眾生。因為法 身的大悲即便是「無為」的,對於眾生來說,仍舊感受到「有為」的力量與利益 功能。譬如:色身之一的「報身」,具有不可思議的顯現形式,最完美音聲的宣 說,令眾生可以感受到佛德性的純淨嗅覺、最高味覺的體會、以及崇高的學說。

因此,我們可以說,無論是無為法身或者有為色身,都可以在現象界的所纏 眾生心中展現「有為的」種種功德。

四、兩種種性的所纏、出纏之關係

(一)兩種種性所纏到出纏的困難與解決方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寶性論》的「本性住種姓」不能夠自己達到出纏,而是需要透過「外在條 件」幫忙達到出纏。也不像是《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把本性住種性 作為存在、擁有的,或者以「種子」角度說明本性住種姓。再者,也不像《大乘 起信論》表示,能夠透過自己的真如起內薰,則自己就可以成佛。

我們在這裡的解決的辦法是,在本性住種姓如同有煩惱覆蓋在上面,需要透 過「外在」修行移除煩惱,然而,這樣的外在修行並不影響「本性住種姓」本身 的不變化。

再者,我們了解「習所成種姓」是表示之前已經有學習過的基礎,透過這個 基礎,還需要透過不斷聞思修方可完成的種姓,這就是從「所纏到出纏」的努力。

然而,就著目前的所纏眾生還在持續修習的狀態來說,眾生仍舊是尚未出纏,因 此習所成種姓目前則是「所纏」的狀態。

(二)兩種種姓「得」法身與色身的意思

其次,本文了解《寶性論》的「本性住種姓」被「得」(āpti)第一身是「法 身」;第二種「習所成種姓」被「得」第二種「色身」的意涵。

在本文我們了解「本性住種姓」作為無為法,修行是需要透過外在的幫助去 除煩惱,因此本性住種姓「獲得」法身的意思,就如同無為的寶礦、燈的譬喻,

需要被去除外在的煩惱,才有可能獲得法身。

而習所成種姓「獲得」第二種色身的意思,是表示習所成如同「有為法」的 種子,透過不斷練習,有獲得佛果的能力。雖然習所成種姓也已經具備一些基礎 與能力,也可以適時的幫助他人,但是,習所成種姓仍舊是還在努力的「所纏眾 生」,需要從「所纏」往「出纏」努力,但是,所纏眾生目前尚未獲得「佛果」

或者「色身」,因此習所成種姓「不能說」已經等同「色身」。

(三)兩種種姓對比兩種智慧

有關兩種智慧對比兩種種姓的證明。從「本性住種性」來說,我們了解「本 性住種姓」被等於法身、真如;並且,真如與真如智又被認為不可分割來說,因 此,我們可以說「本性住種性」也能相對應「真如、真如智」。加上在地三章我 們已經說明,「無分別智」被表示為「煩惱去除後的清淨」,也對應「無為法」的 法身,對比的本性住種在本質上也是煩惱去除後的清淨,只是現象上被覆蓋而已,

因此,從本質上的無分別智、本性住種姓都是清淨、無為法,表示「本性住種姓」

可以相對真如智、無分別智或法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再者,「後得智」可以在現象界展現智慧、利益眾生,這是從色身的「後得 智」可以利益眾生來說,因為色身能夠利益眾生,則眾生受到利益有「習所成種

再者,「後得智」可以在現象界展現智慧、利益眾生,這是從色身的「後得 智」可以利益眾生來說,因為色身能夠利益眾生,則眾生受到利益有「習所成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