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 論 文 主 要 由 三 篇 有 關 生 態 旅 遊 之 價 格 競 爭 與 經 營 策 略 的 相 關 議 題所構成,包括「價格競爭與停車 場收費策 略」,「價格競爭,共同套 裝旅遊 與 遊 客度 假生活型態」,「遊客遊憩型態、農產品差 異化 與 生 態 旅遊稅」等三部份,其共通點乃是 利 用理論 模型的建 立 探討業者間價 格競爭的 狀況與經營策略 的 差異化,瞭解遊客生活型態對業者經營策 略的影響。同時考 量整 體 社 會福利,重新闡述休閒遊憩產業經營方式。

而各篇的主題則根據更切 合實務以及配合目前國內生態 旅遊市場實況 的原則,作模型上的進一步發揮。第一篇價格競爭與停 車場 收 費 策略,

主要說 明 停車場收費的差 異 化經營策 略對降 低業者之間商品價格競爭 的影響。第二篇考 量遊客的 度假生活型態以及廠商景點設施的專屬環 境舒適性,分析廠商實施共同套裝 旅 遊的策 略 聯盟對廠商景點設施的 定價與 利 潤水準,遊客旅 遊效用以及對社會 福 利的影響效果。第三篇 則探討遊客遊憩型態,農產品差異 化與生態 旅 遊稅之間的關係對當地 住民與廠商之間 利 益的影響效果。茲將各篇的結論簡 要 說明 如 下 : 一、 價格競爭與停車 場收費策 略

我 們 探 討 在 休 閒 遊 憩 產 業 中 , 兩 家 廠 商 提 供 同 質 的 商 品 消 費 但兩家可提供或 不 提供停 車 場,以及停車費 可 或不可抵扣商品消 費價格的情況下,廠商的停 車場 收 費 策略對 其 商 品 價 格 ,利潤 水 準,以及社會福 利 的影響效果。我們 利用兩 階段賽局為分析架構,

在考量 遊 客 對 尋 找 停車位會產生掃興成本的假設下,我們發現,

廠 商 提 供 停 車 場 並 給 予 停 車 費 抵 扣(或 不 可 抵 扣 )商 品 消 費 價 格 時,廠商間對停 車 費的不 同 處理策 略 會降低廠商在商品價格的競 爭程度 。換言之, 不同的停 車場 收 費 策略是可以做為廠商服務差 異化的策 略,而這 種策略 降 低了廠商 之間的商品 價格競 爭。另外,

從社會 福 利觀點 來 看,在廠商採取相同經營策 略時, 兩 家廠商 不 提供停 車 場的經營策略對全體社會而言,並 不 是不具 經 濟 效率 的 經營策 略,反而是廠商提供“免費”停車場的經營策略才是不具經 濟效率 的經營策 略 。

二、 價格競爭,共同套裝旅遊 與 遊 客度 假生活型態

我 們 考 量 遊 客 的 度 假 生 活 型 態 以 及 廠 商 景 點 設 施 的 專 屬 環 境舒適性並利用無削價均衡(Undercut-proof equilibrium,UPE)觀 念,分析廠商實施共同套裝 旅遊的策 略聯盟對廠商景點設施的定 價與利 潤 水 準,遊 客旅遊效用以及對社會福 利 的影響效果。廠商 無論有 無 參與共同套裝旅 遊 路線的策 略聯盟,其間的價格競爭與 利潤水準皆會受到遊客度 假生活型態屬性傾向強度的 影 響。而遊 客人數 的增加是否會影響廠商間的價格競爭,也需視遊客度假 生 活型態屬性傾向強 度而定。從整體社會福利 觀點而言,在遊客對 廠 商 景 點 設 施 所 專 屬 環 境 舒 適 性 的 總 合 評 價 相 對 較 高 或 充 分 高 的情況下,實施共同套裝 旅 遊的策 略 聯盟才會具有經濟效率。

三、 遊客遊憩型態、農產品差 異 化與生態 旅遊稅

本章探討遊客遊憩型態、農產品差 異 化與生態 旅遊稅對自然 風景區域之當地住民與經營休閒遊憩廠商之經濟影響效果。基於 遊客遊憩選擇的 不 同,我們得到廠商與當地住民的利 益 會在不 同 慕名效果下,將因廠商所面臨的生態 旅遊稅 率,當 地住民之農產 品異質 程 度,以及遊客人 數 對農產品的需求效果而產生 不同的 利 益效果。我們獲得廠商可依慕名效果的差異 而採取不 同的價格策 略,且其 定 價 只 要 考 慮 其 所 創 造 的 遊 憩 價 值 是 否 足 以 吸 引 遊 客 ; 若所創造的遊憩價值愈高,對遊客所收取的價格就可以愈高。而 對當地住民而言,最有利 的情況是在慕名風景地區效果下,且廠 商的生態 旅 遊 稅 相 對 較 低,則 其 可 得 到 的 利 潤 就 可 相 對 比 較 高 。 綜合上述,本論 文已完整的呈現生態 旅遊的價格競爭與經營策 略 觀點。但未來仍有許多空間值得繼續探討。除前文各章小結所提及的 特定未 來 研究方向外,下 列 相關課題也值得繼續研究探討。

一、 模型建 立 的其它考 量或修正

採用不 同的函數 設定形式將對模型的研究結果產生很大的影 響,當然,本論 文基本上仍屬遊客遊憩選擇的設計運用。因此,

在本研究中加入此方向的考慮,看看 不同的函 數設計對研究結果

有何影響?或將導致何種 不 同的經濟意義出現?必定是值得一探 究竟的研究方向。同樣地,考慮其它策略變 數 亦為一值得開發的 研究方向,例如 廣 告 、 產 品 策略等,亦可配合實務納入模型的考 量。 當 然 ,不同性質的策 略 變數自然會造成 不 同的推 論 結果, 若 能以策 略 性替代或互補的觀 念,合併於價格競爭模型中討論, 將 有助於此 領域研究的完整性。另外, 論文中所提及的遊客與廠商 等成員間的關係應具有動態的性質,例如行 銷 通路、長 期的投資、

對手對於非合作 行 為的報 復 能力等,皆非本 論 文所採用的靜態分 析模型所能掌握。因此如何 利用動態分析模型以研究價格競爭的 相關問題,也是一個值得開 拓的發展方向。

二、 本論文各主題的進一步整合

本 論 文 二 、 三 、 四 章 雖 為 獨 立 的 研 究 主 題 , 但 是 其 間 係 為 循 序漸進的實務經營現象,因此其間 不 無相關性存在,值得加以整 合以另出新意。 例 如第四章的生態 旅 遊稅以台灣的實 例 而言,生 態旅遊 中 常見的 專 業 解說 人員隨行 ,每名遊客需支付一定金額 的 費用,使此一活動符合使用者付費與生態旅 遊 總量管 制 的精神 , 其中專業解說人 員 的 隨行 即可歸納於第三章的廠商景點設施的專 屬環境舒適性。因此,上述的概念 應 與 台 灣 生 態旅遊市場後續實 務發展互相配合,以作為 理 論模型的進一步突破。

另一方面,第二章的價格競爭與停 車 場收費策 略問題與第三章價 格競爭,共同套裝 旅遊 與 遊 客度假生活型態問題,就某一角度 而言,

亦有其關 連性可供發揮。以廠商經營的立場而言,其間的價格競爭與 利潤水準皆會受到遊客度 假生活型態屬性的影響,因此遊客應如何運 用此一特徵來謀 求 更大的 利 潤,以及廠商本身應如何抉擇,都 是很有 趣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王鑫(2003),進入生態旅遊的世界,第 21-33 頁,永續生態旅遊協 會。

2. 行 政 院 經 濟 建 設 委 員 會 (2002),「 二 ○ ○ 二 年 魁 北 克 世 界 生 態 旅 遊 高峰會會議報告書」,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3. 交通部觀光局(2002),「生態旅遊白皮書」,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4. 交 通 部 觀 光 局 (2003) ,「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一 年 國 人 旅 遊 狀 況 調 查 報 告」,交通部觀光局。

5. 李 銘 輝 (1991),「 遊 憩 需 求 與 遊 客 行 為 特 性 之 探 討 」, 戶 外 遊 憩 研 究,第四卷,第一期,第 17-33 頁。

6. 林 進 財 、 黃 美 玉 (2000) ,「 台 灣 地 區 週 休 二 日 國 內 旅 遊 區 隔 之 研 究」,觀光研究學報,第五卷,第二期,第 1-20 頁。

7. 曹勝雄(2001),「台灣生態旅遊市場之分析」,第一屆永續生態旅遊 研討會 論 文集,第 87-98 頁,成功大學,台南。

8. 陳 思 倫 、 劉 錦 桂 (1992),「 影 響 旅 遊 目 的 地 選 擇 之 地 點 特 性 及 市 場 區隔之研究」,戶 外 遊 憩 研 究 季 刊,第 五 卷,第 二 期,第 39-70 頁。

9. 黃 旭 男 、 張 德 儀 、 孫 仁 和 (2002),「 台 北 市 溫 泉 遊 憩 區 遊 客 行 為 之 研究」,戶外遊憩研究季刊,第十五卷,第二期,第 1-22 頁。

10. 楊 國 鑫 (2002) ,「 生 態 旅 遊 與 永 續 發 展 - 試 論 生 態 旅 遊 的 商 業 倫 理」,2002 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第 1-13 頁,台北護理學院,

台北。

11. 鄭先祐(2002),「生態旅遊的基本主張與核心價值」,應用倫理研究

通 訊 , 第 二 十 四 期 ,

http://www.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no24/08.html。

12. 鄭健雄(2001),「農業旅遊行銷通路與策略聯盟之研究」,農民組織 學刊,第三期,第 89-116 頁。

13. 鄭 健 雄 、 劉 孟 奇 (2001),「 墾 丁 地 區 遊 客 度 假 生 活 型 態 與 休 閒 消 費 行為之研究」,台灣 旅遊趨勢學術研討會,第 73-86 頁,景文技術 學院,台 北。

14. 鄭 健 雄 、 劉 孟 奇 (2002),「 台 灣 本 土 化 渡 假 生 活 型 態 量 表 信 度 與 效 度之檢定」,第一屆服務業 行 銷暨管 理 學術研討會,第 1-20 頁,嘉

義大學,嘉義。

15. Blackwell, R., P. Miniard, and J. Engel (2001), Consumer Behavior, The Dryden Press.

16. Boo, E. (1991), Making Ecotourism Sustainable: Recommendations for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Nature Tourism Managing for the Environment, Island Express.

17. Bookbinder, M. P., E. Dinerstein, A. Rijal, H. Cauleyand, and A.

Rajouria(1998), “ Ecotourism’s support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Biology, Vol. 12, No. 6, pp.1399-1404.

18. Boorstin, D. J.(1987), Hidden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 Brandon, K.(1996), Ecotourism and conservation : A Review of Key Issues, Global Environment Division, Environment Department ,The World Bank.

20. Brown, P.(1977), Information needs for river recre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Proceedings, River Recre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Symposium, USDA Forest Service General Technical Report NC-28, Minneapolis: USDA Forest Service.

21. Burkart, A. J. and S. Medlik(1974), Touris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22. Caplin, A. and B. Nalebuff(1991), “Aggregation and imperfect competition: on the existence of equilibrium,” Econometrica, Vol. 59, No. 1, pp.25-59.

23. Chu, W., E. Gerstner, and J. D. Hess(1995), “Costs and Benefits of Hard-Sell,”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32, No. 1, pp.97-102.

24. Clemenz, G.(1994), “Competition Via Shopping Hours: A Case for Regulation?,”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Vol.

150, No. 4, pp. 625-641.

25. Cohen, E.(1984),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 : approaches, issues ,and finding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10, No. 3, pp. 373-392.

26. Colton, C. W.(1987), “Leisure, recreation, tourism- A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view,”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14, No. 3, pp.

345-360.

27. Cook, S. D. (1975). A survey of definition in U.S. domestic tourism

studies. (Unpublished).Washington, D.C.: U.S. Travel Data Center.

28. Driver, B. and S. R. Toncher(1974), Elemen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9. Dumazedier, J.(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Amsterdam, Elsevier.

30. Fedler, A. J.(1987), “Introduction: are leisure, recreation, and tourism interrelated?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14, No. 3, pp.311-313.

31. Fennell, D. A., and P. F. J. Eagles(1990), “Ecotourism in Costa Rica: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Vol. 8, No. 1, pp.23-34.

32. Gayer, A. and O. Shy(2004), “Publishers, artists, and enforcement,”

http://www.ozshy.com.

33. Gerstner, E., J. D. Hess, and W. Chu (1993), “Demarketing as a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Marketing Letters, Vol. 4, N o. 1, pp. 49-57.

34. Godbey, G.(1981), Leisure in Your Life, Philadelphia: Saunders.

35. Goeldner,C. R. and J.R.Ritchie (2002), Tourism :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36. Gray, D. and D. Pellegrion (1973), Reflections on the Recreation and Park Movement, Dubuque: Brown.

37. Grenier, D., B. C. Kaae, M. L. Miller, and R.W. Mobley(1993),

“Ecotourism,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 25, pp.1-16.

38. Grilo, I., O. Shy, and J. Thisse(2001) “Price Competition When Consumer Behavior is Characterized by Conformity or Vanit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 80, No. 3, pp.385-408.

39. Honey, M.(1999), Ec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o Owns Paradise?,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40. Horsky, D. and P. Nelson (1992), “New Brand Positioning and Pricing in an Oligopolistic Market,” Marketing Science, Vol. 11, No.2, pp.

133-153.

41. Howarth, R. B. (1997), “Sustainability as opportunity,” Land Economics, Vol. 73, No. 4, pp.569-579.

42. Howe, C.W. (1997), “Dimensions of Sustainability: Geographical,

Temporal, Institu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Land Economics, Vol. 73, No. 4, pp.597-607.

43. IUCN(2001), “Guidelines for Tourism in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 of East Asia”, http://www.iucn.org/.

44. Jansen, V. M. and A. Dietvorst(1987), “Leisure, recreation, tourism: a geographic view on integr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14, No. 3, pp.361-375.

45. Kanafani, A. and L.W. Lan (1988), “Development of Pricing Strategies for Airport Parking- A Case Study at San Francisco Air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Vol. 15, No. 1, pp. 55-76.

46. Kaplan, M.(1975), Leisure: Theory and Practice , New York: John Wiley.

47. Kotler, P. and S. J. Levy (1971), “Demarketing, Yes, Demarket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49, No. 6, pp. 74-80

48. Laffont, J. J. and J. Tirole (2001), Competi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s, The MIT Press.

49. Lan, L. W.(1980),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arking Pricing,”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Journal, Vol. 9, No. 3, pp. 311-326.

50. Lan, L. W. and A. Kanafani (1993), “Economics of Park-and-Shop Discounts,” 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and Policy, Vol. 27, No. 3, pp. 291-303.

51. Lew, A. A. (1998), The Asia-Pacific ecotourism industry : putting sustainable tourism into practice In Sustainable Tourism,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Longman, Essex.

52. London, M., R. Crandall, and D. Fitzgibbons(1977),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leisure: activities, needs, peopl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Vol. 9, No. 4, pp.252-263.

53. Mastny, L.(2002), State of the World 2002: Special World Summit Edition, Worldwat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54. Mathieson, A. and G. Wall (1982),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New York: Longman Inc.

55. Morgan, B. and O. Shy(2000), “Undercut-Proof Equilibria,”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