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在文檔中 碩 士 論 文 (頁 64-74)

環境態度較重視者,使用環保餐具的意向較高。尤其對於年齡在 41 歲以上的男性,

雖然自訴使用環保餐具的比例不高,但是實際上使用環保餐具的比例最高,因此可以 針對該年齡層的男性加強宣導和鼓勵,促進使用環保餐具的意願和表現;另外,20 歲以下的年齡層實際使用環保餐具的比例最低,由於該年齡層主要為年輕族群,為未 來社會的中堅份子,其行為意向與環境行為對未來環境影響至關重大,因此有必要透 過老師、家長等管道,在主題遊樂區訪前、中、後的過程中,隨時擔任環境教育言教 與身教的角色,並深耕年輕族群的環境責任意識為本研究的主要建議之一。

二、自我效能因素

遊客對於未來的自我效能呈現正面的表述,然出門用餐準備 餐具部分又顯現出 遊客對於出門前準備的擔憂,環境行為的認知能力足夠,但在行動部分須有更多支持 力量。

因此,主題遊客區遊客環保行為的推動以家庭為宣導單位持續推動,在環境責任 感中,最高比例的題目為我擔心使用免洗餐具會影響下一代的環境,同時也是四項面 中分數最高的一項,此外,從自我效能的構面選項中「對我來說,自備環保餐具是一 件有意義的事」分數最高,表示遊客中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意識平均分數有4以上,且 對於下一代的環境有責任感,故為推動使用環保餐具之環境行為的重要族群。

三、主觀規範因素

使用環保餐具的美觀是遊客認為影響的重要因素所之一,認知因素遊客有正向的 受到家人的影響及政府宣導的效果影響程度性越大,因此,然生活習慣的方便性也影 響遊客是否使用環保餐具的因素之一。因此政府及相關單位仍需進行宣導,同時鼓勵 環保餐創意設計,讓環保餐具有美觀及實用的便利性,有助於提升環保餐具的使用。

此外,研究中發現,性別之間行為意向與環境行為中的差異性,存在某種程度的落差,

是否因為受到不同性別在社會中所被期待的角色表現而不自覺地反映在行為上,例如

女性生態主義(eco-feminism)的觀點是否影響著或產生女性行為意向與環境行為之間 的落差,諸此此類問題,值得後繼研究者持續探索。

四、外在環境因素

雖然認知因素因遊客有正向的受到家人的影響及政府宣導的效果所影響,然生活 習慣的方便性也影響遊客是否使用環保餐具的因素之一。使用環保餐具的遊客,受到 政府相關單位或是外在環境的便利性及園區獎勵性的外部性因素(exterior

factors),都是影響遊客使用環保餐具的重要因素,其中主題遊樂園兌換活動及設置 清洗區都是遊客提升使用的效能。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方偉達(2009)。休閒設施管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方偉達、鄒淑蘭(2009)。公共空間忠誠度研究-以科博館戶外間活動者為例。中華人 文學報,11,46-70。

王惠芬(2002)。主題樂園遊客行為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六福村及九族文化村為 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閔慧、林揚智(2006)。中部四縣市國小教師外食時自備餐具行為意向之研究。環 境教育學刊,5,1-25。

王懋雯(1994)。態度-行為形成理論與研究法。環境教育,22,28-3 頁。

王懋雯(1997)。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 台灣師範大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立法院(2010)。99(12),院會紀錄。

行政院衛生署(2007)。免洗筷中聯苯之檢驗方法。96.09.26 署授食字第 0961800308 號公告。

行政院衛生署(2006)。食品衛生法規彙編-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台北。

朱正明、張美華、高雅敏、施養志(2009)。藥物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27,230-236。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0)。98 年度一次用產品源頭減量推動計畫,台北。

沈進成、許淑祉(2005)。利用主題遊樂園資源達成國民小學校外教學目標之研究—

以劍湖山世界主題遊樂園為例,旅遊管理研究,6(1),1-19。

車參賢(1995)。台北市國中生對資源回收的知識、態度、行為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文財(1990)。國小六年級兒童的環境行動策略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吳瓊斌(1997)。台北市大學生的綠色消費行為與其所關切的環境議題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新竹市。

吳鵬兆(2001)。偏遠與都市地區高級中學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

李仲翔(2010)。國小學生打掃行為與環境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台北市。

!

李明和(2002)。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

李思屏(2001)。遊客對生態旅遊之環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台北市。

李思屏、林晏州(2001)。遊客對生態旅遊之環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關渡自 然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4(3),15-36。

林佑真、徐彩莉(2007)。免洗筷限制使用措施推廣成效之探討-以台北市某大學為例,

學校衛生。50,121-13。

林玉貴(2001)。青少年及青年食品綠色消費認知、態度及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新沛、周佳蓉(2003)。回收行為研究中主觀規範的測量與解釋問題。臺北大學資 源管理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主編)。環境資 源經濟、管理暨系統分析學術論文集,83-98。

周秀蓉(2008)。遊憩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顧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影響--以六福村 主題樂園為例。明新學報,34(2),267-288。

高翠霞(2002)。論析環境教育研究方法與議題趨勢。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55-82。

郭金水(1998)。國民小學學生環境責任概念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1:251-286。

黃英峰(2008)。惠蓀林場遊客環境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台中。

黃政傑(1988)。台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學生環境意識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台北。

靳知勤(1994)。從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間的關係論環境教育目標之達成。環境教 育,23,31-39。

楊文燦、吳佩芬(1997)。主題園遊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遊樂園 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0(2),67-92。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楊書銘(2000)。強制垃圾分類政策對民眾資源回收行為之影響評估(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陳君凱(2004)。量販店消費者自備購物袋與索取塑膠袋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所,高雄市。

陳秋澕(1998)。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陳國正(1996)。公共職訓機構學員環境知識、態度及環境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所,高雄市。

陳敬中(2003)。花蓮縣政府人員之環境知識、環境典範及環境行為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所,花蓮縣。

陳靜宜(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綠色消費知識, 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高雄縣市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新竹市。

趙育隆、林新沛(2006)。以後設分析法探討台灣地區民眾人口變項與與資源回收行 為關連性。環境與管理研究,7(2),1-13。

劉潔心、晏涵文、劉貴雲、邱詩揚、李佳容(2000)。社區居民綠色消費行為及相關 之訊息傳播調查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13,189-212。

蔡孟宜(2000)。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相關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台中市。

蔡瓊嬅(1998)。消費者對不同綠色廣告之廣告態度研究-以台北市三所國立大學生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新竹市。

鄭時宜(2004)。影響環保團體成員三種環境行為意向之因素的比較(未出版之博士 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謝佩靜(2000)。國小學童生態平衡概念與環境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簡秀如(1995)。大學生對於環保的態度以及其實際環保行為之研究-以台大學生為 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新竹市。

蕭涵之(2009)。荒野青年團義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台北市。

羅鳳恩、黃光輝、王惠芬(2006)。學校師生對主題樂園開發之環境影響認知研究--以劍湖山世界、六福村主題樂園及九族文化村為例。環境與管理研究,7(2),

67-86。

惠芳、許明滿、鄭秋真、蔡佳芬。75 期,1。

二、網站資料

關西六福莊生態渡假旅館(2010 年 10 月 3 日)。取自http://www.leofooresort.com.tw/lrg/

交通部觀光局(2010 年 10 月 8 日)。取自 http://admin.taiwan.net.tw/indexc.asp

行政院環保署(2009 年 10 月 14 日)。環保署邀請您「一『筷』做環保 時尚又有型」,

取自 http://ivy5.epa.gov.tw/enews/fact_Newsdetail.asp?InputTime=0981229165422 康健雜誌(2000 年 10 月 13 日)。免洗餐具毒不完,取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1871

三、西文資料

Agyeman ,A.,and Kollumus,J. 2002. Mind the Gap,Why do people act environmentally and what are the barriers to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8(3):239-260.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Kuhl, J. &

Beckmann, J.(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11-39.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50, 179-211.

Banerjee, B., and McKeage, K. 1994. How green is my value: exploring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ism and materialism. In C. T. Allen, & D. R. John (Ed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47–152. Provo, UT: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Baron and Kenny.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Vol.51 , No. 6 , pp.1173-1182.

Fishbein, M., and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Gollwitzer, P.M., Bayer, U.C., and Mc Culloch, K.C. 2005. The control of the unwanted.

In J.A. Bargh, J. Uleman & R. Hassin (eds.): Unintended thought , vol. 2, pp.

485-515.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在文檔中 碩 士 論 文 (頁 64-7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