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研究建議…

一、 教會學校與我國家政教育發展之社會背景 

(一) 中國社會背景 

1.

中國傳統學校無女子教育 

教會女學創辦之前,受到傳統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等觀念 的影響,中國沒有正式的女子教育,女子沒有資格到學校接受教育,

只能留在家庭向母親學習女紅、操持家務等。 

2.

近代家政教育始於教會學校 

女子教育從無到有,歸功於西方傳教士創辦教會女學,開我國女 子教育之先河。五口通商以後,傳教士在通商口岸設立女學,教授聖 經、西學及家政等課程。女子開始有機會進入學校讀書,並學習家政,

如縫紉、烹飪等,家政技能的訓練從家庭教育轉至學校教育。 

(二) 西方社會背景 

傳教士之所來華建立教會女學,並重視家政教育,與 19 世紀歐 美國家的女權運動興起、海外宣教熱潮及美國家政教育發展有關。 

1. 女權運動興起 

19 世紀歐美國家女性覺醒,興起女權運動,婦女爭取與男子一 樣同受高等教育。來華的傳教士帶著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來華,提倡 興女學,並創辦教會女學,打破中國傳統不重視女子教育的陋規,使 女子有機會進入學校讀書。 

2. 海外宣教熱潮 

受到 19 世紀海外宣教熱潮的影響,美國教會呼召大學生成為海 外宣教士。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青年男女自願到中國來宣教,部分願 意委身於教育工作,教會學校擁有良好的師資,有助教會女學的產生

121

與發展。 

3. 美國家政教育蓬勃發展之影響 

由於美國家政教育已蓬勃發展,教會學校如中西女中,直接引用 美國家政課程,民辦學校如經正女學、務本女學起而效法。隨著家政 高等教育的發展與赴美學習家政的女留學返國任教,我國家政教育,

深受美國家政教育的影響。 

4. 實用主義之影響 

20 世紀,美國受杜威(John Dewey)博士的實用主義之影響,強 調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為了適應生活作準備,故注重實用性課程。實 用性課程有二類:(一)是為就業生活作準備,如工藝、製圖、生計 教育等;(二)是為日常生生活作準備,如家政、性教育、衛生和健 康等(白月橋,1996)。教會學校注重家政課程的實用性,培養女子 成為賢妻良母、服務社會的人才。 

二、 教會學校與我國家政教育發展之政治背景 

(一) 外力入侵,促成近代家政教育的建立 

清末受到外力入侵,使傳教士東來,將家政科學輸入我國,促成 近代家政教育的建立。我國近代家政教育的建立,可歸功於教會女學。

我國家政教育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 萌芽期(1844-1894):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被迫開港通商,

傳教士來華宣教,秉持男女平等觀念,設立教會女學,使中國女子教 育從無到有,並引進西方家政課程,如烹飪、縫紉等。此時期的教會 女學多為初等教育階段。 

2. 發展期(1895-1911):甲午戰爭後,維新派人士推動戊戌變 法,並提倡女學,促使民間興起辦女學的風潮,紛紛仿效教會女學辦 學;庚子事變後,清廷實施新政,1907 年官方也開辦女學。公私女 學均將家政教育納入學校的課程。由於官方普遍辦學,需要大量師資,

122

再則教會學校為了能與公私女學競爭,以吸引優秀學生就讀,於是率 先朝向中、高等教育發展,家政師資的質量得以提升。 

3. 成長期(1912-1943):辛亥革命成功後,民國成立,男女平 等受到憲法保障,公立女子中、高等教育開始發展。北京女子高等師 範學校首設家政系,但教會家政高等教育無論在課程、師資、設備等 皆引領先鋒,派遣學生赴美留學培育本土大學師資及培育優秀中小學 家政師資與幼教老師。國民政府普遍成立國立高等師範學校與師範學 院,設有家政系,以培育中、小學家政教師。此階段家政高等教育所 培育的家政師資,對於我國家政教育的發展助益良多。 

(二) 五四運動後,首倡男女都應學家政教育 

五四運動婦女解放,形成女子是否應學習家政教育的論戰,華南 女院的陳佩蘭教授主張治內治外男女平權,提出「相對的賢妻良母」,

她認為家事教育為最基本的生活教育,而家庭為兩性所共組,男女都 應該學習家政教育,互為內外助(陳佩蘭,1942)。 

三、 探討教會學校對我國家政教育發展之影響 

(一) 首設家政課程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家所創辦教會女學為我國首先於學校教育設 立家政課程。 

(二) 引進西方家政課程 

教會學校引進西方家政教育,尤其以美國家政教育對我國家政教 育有極深的影響。 

1.教會小學的家政課程:以家政技能訓練為主,內容包括:縫紉、

烹飪、紡織、刺繡、園藝等。目的在培養賢妻良母。 

2.教會中學的家政課程:注重家政科學的教授、家政技能的訓練、

實習制度等,設有家政專科教室、實習專用的家政房等,課程有:家 庭科學、家庭經濟、家庭佈置、家庭財務計畫管理、儀容服飾、育兒、

123

縫紉、烹飪、紡織、刺繡、園藝等。主要目的為培養賢妻良母、幼教 老師及小學家政師資等。 

3.教會大學的家政課程:包括家政學、衣服紡織學、家庭佈置學、

烹飪學、兒童養育學兒童發展、兒童健康、托兒所管理、普通心理學、

營養學、膳食與疾病、烹飪學、生理學等。主要目的在培善於持家的 養賢妻良母、營養人才幼教老師及中小學家政師資等。 

(三) 西方家政師資的注入 

教會中小學家政課程由傳教士的妻子、女兒或單身女傳教士來擔 任教師。教會大學建立後,開始有美國專業的家政師資來華設立家政 系或任教,有助我國近代家政高等教育的建立。 

(四) 重視中國家政師資培育 

教會女學為培養自身師資,並發現中國幼教、初等教育、中等 教育師資不足的問題,於教會學校體系首先開始師範教育,中學設師 範科與成立師範學校、大學設立教育系、高等師範教育等,為我國培 育中小學家政師資及幼教師資。 

(五) 留學生對家政高等教育的貢獻 

教會大學家政系對師資的需求,鼓勵學生赴美攻讀家政。赴美學 習家政的女留學生,返國後對我國家政教育貢獻有: 

1.於大學、中學從事教職。 

2.翻譯家政方面的學術文章。 

3.編寫中等教育、大學教育、師範教育的家政教科書或參考書 籍。 

4.撰寫研究論文。 

5.推廣家政教育,提倡男女都應學家政教育。 

 

 

12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一、 對家政教育學者之建議 

1.提家政教育的轉化歷程,有助家政教育的推廣及加深。 

如能提供家政教育發展的歷史,使社會大眾瞭解家政教育內容 興革受到社會變遷之影響,將有助於目前家政教育的推廣及加深。 

2.瞭解家政教育發展的歷史,可收歷史鑒往知來之功效。 

透過瞭解過去的家政教育的歷史,可以增進現在家生活教育的 內涵,進而幫助學習者認識現在、規劃未來。 

二、 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1. 本研究從美國家政教育的發展史來說明對我國家政教育之影 響,未來可再與其他各國家政教育發展史作比較,「他山之石可以攻 錯」,以他國實施的家政教育作為借鏡,可達到擷長補短之功效。 

2. 本研究主要以基督教學校的家政課程為主,可再從天主教教會 學校與我國各級學校的家政課程內容、師資素質、家政設備等再進行 深入的研究分析,以完善我國家政教育史之內涵。 

3. 本研究的研究範圍為 1844-1949,未來研究可從 1949 年中華 民國政府遷播來台後,針對在台灣發展的家政教育進行研究,並可與 在中國大陸時期的家政教育作一比較,以完備我國家政教育的發展 史。 

4. 可再就教會所提供關於婚姻教育、親職教育等家庭教育課程及 其成效,進行深入的研究。基督教的教義重視家庭,教會注重家庭教 育的工作,尤其重視成人教育,在管萃真女士的推動下,1930 年代 興起基督化家庭運動,如號召會領袖研究如婚姻問題、家人相處等家 庭問題、在教會、學校及家庭推動基督化家庭運動週、出版家庭讀物 及相關教材,如和諧的家庭生活等、舉辦活動、於農村辦「福村教育」,

以推動家庭教育等(中華續行委辦會調查特委會編,1987)。教會成

125

為我國最早推動家庭教育工作的機構,直到如今,教會機構仍成為提 供婚姻教育、親職教育等課程的重要管道,為我國家庭教育作出貢獻。

因此,對於我國家庭教育的研究,可再從教會所辦的家庭教育進行深 入分析研究。 

   

                           

126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Edward﹐D.W.(2005)。燕京大學(劉天路譯)。珠海:珠海出版社。 

Goodsell﹐W.(1926)。美國最近二十年之女子教育(胡衡之譯)。載 於教育雜誌,18(12)。 

Lutz, J. G.(1988)。中國教會大學史(1850‐1950)(曾鉅生譯)。浙江教育 出版社。 

Mann﹐S.(2005)。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楊雅婷譯)。

臺北:左岸文化。 

Wallace﹐L . E.(2005)。華南女子大學(朱鋒、王愛菊譯)。珠海:珠 海出版社。 

中華續行委辦會編輯(1983)。中華基督教會年鑑(1929‐1930)。臺 北:橄欖文化。中華續行委辦會編輯(1983)。中華基督教會年 鑑(1933)。臺北:橄欖文化。 

中華續行委辦會編輯(1983)。中華基督教會年鑑(1934‐1936)。臺 北:橄欖文化。 

中華續行委辦會編輯(1983)。中華基督教會年鑑(1934‐1936)。臺 北:橄欖文化。 

中華續行委辦會調查特委會編(1987)。1901‐1920 年中國基督教調查 資料(蔡詠春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尹文涓(2007)。歷史.性別.社會:北京市基督教女子中學初考-以 貝滿女中為中心。載於尹文涓(主編),基督教與中國近代中等教 育(P346‐38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立新(2008)。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社。 

王奇生(1996)。教會大學與中國女子高等教育史。載於陳三井(主編),

127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P135‐166。 

忠欣(1999)。基督教與中國近現代教育。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非曼(1936)。家事教育之重要及其實施載於教育雜誌 26(12),

P91‐94。 

王倫信(2002)。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硏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王倫信(2002)。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硏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