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高雄地區民眾談論政治行為初探

5. 結論與討論

本文使用2006 年及 2010 年兩筆電訪 資料,大致描述受訪者日常生活談論政治的樣 貌及其社群環境。本文雖無法直接檢視審議式 民主(或其他依照標準程序進行的集體式的討 論)背後的預設,但透過我們對兩筆電訪資料 次數分配的描述,讀者初窺了(大)高雄市選 民日常生活談論政治的環境的概況。我們認為 這樣的資料呈現,將有助於學者進一步判讀或 檢視台灣推動審議式民主的前提。

基本的描述統計數據顯示出約一半的

(大)高雄市的民眾生活在同質性高的政治談 論網絡之中,大致符合「人會傾向選擇與自己 偏好相近的對象討論政治」的理論預期。但是 我們看到高雄市仍有相當比例的公民生活在 同質性低(或異質性高)的網絡之中,而且即 使是生活在同質性高的網絡中仍有一定數量 的人際網絡可以包容不同偏好的成員。從樂觀 的角度來看,審議式民主所強調的「多元」與

「包容」的環境雖然沒有遍及公民社會每個角 落,但即使到了選舉前夕、社會可能因此產生 對立時,異質性的政治討論網絡也沒有完全消 失。我們據此相信,如果高雄縣和高雄市的情 形如此,其他都會地區(尤其是像台北市和新 北市等大都會)應該更是如此,異質性政治討 論網路的比例應該會更高。

我們雖然還未能確認高度異質性的網絡 或社群與理性審議發生之間的關係(這是未來 可以進行的研究),但我們若暫且預設這個關 聯,那麼我們可以想像高雄地區公民審議的氛 圍並不低。由於公民之間審議議題或候選人的 能力蘊藏在政治談論的網絡之中,因此只要給 予公民議題和時間,這些近乎選民一半的社群 將會在自然的狀態下出現公民之間理性交換

意見、包容異見的行為。這一半的社群產生的 審議雖然不一定會影響另二分之一生活在同 質性高社群的選民,但可以確定的是,不同的 意見或偏好可以在這個城市中保存得很好。

我們無意貶低同質性高社群的角色,以 及 身處這 樣社 群選民 發動 理性言 說的 可能 性。對我們來說,的要使理性交換意見的行為 在沒有「主持人」的鼓勵下自然發生,除了政 治理論家再三強調、需要有理性和包容的態度 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公民還必須 有 在自己 的政 治網絡 中表 達自已 偏好 的意 願。無論是用語言或文字,偏好的表達其實是 提供了網絡中成員一個思考事情的角度。一旦 公民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意願,有再縝密的審 議流程也無濟於對話的開啟。對於身處異質性 高的網絡的公民來說,生活中啟動審議的關鍵 在於面對投票偏好或政黨屬性相同的家人或 朋友時能否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看法。

雖然這個初步的資料分析並不試圖去否 定公民會議的價值,但這些發現提醒了我們重 新審思公民會議的目的和必要性。若是政府為 了提昇公民的理性審議能力,不見得有必要由 下而下、耗費預算來推動公民會議,而是提供 適當的議題和發佈議題的平台供選民帶回家 庭中分享與討論。如果公民會議的目的是幫助 公民兼聽則明,那麼公民會議舉辦的模式就不 是強調所謂抽樣的合理性或代表性,而是幫助 長期身處同質性的網絡的民眾聆聽到他們網 絡中持不同看法的親朋好友的看法,以幫助這 些網絡中的成員習慣表達自己的看法。

初探了選民政治生活之後,未來的研究 便必須鎖定以下幾個議題,提供解答。除了尋 找上述高度異質性的網絡與理性審議發生之 間的因果關係之外,我們也須要知道「選民在 自發形成的談論公共議題的環境下與制度化 安排下的審議行為有多大不同」。畢竟,談論 政治的行為並非等同於審議的行為。此外,我 們也可以繼續深化「台灣民眾政治談論社群」

的描述工作,後續的研究可以繼續探討,異質 性網絡還有什麼與民主素養相關的關聯、同質 性網絡中若出現了不同的意見如何被接納(或 排斥)、以及影響這個包容或排斥的因素等 等。

本文從經驗政治的角度點出公民會議的預設 與公民政治生活之間的落差,並不是說政治思 想或理論所推論出的審議式民主不切實際,更 不是說經驗證據所呈現出的圖像才是值得追 求的目標。這樣的途徑意味著經驗資料可以作 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樑,可以幫助吾人在對

「現實」有所認識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探討如 何落實或發展審議式民主,或修正實驗的方 向。無論從理論和經驗證據來看,審議式民主 都還未必是被確認為可行且沒有障礙的大 道,實務界和政策制定者在使用這個概念時,

宜更加謹慎。

誌謝

本文所用資料來自第一作者國科會計畫部分 資料

參考文獻

1. 梁文韜(編)(民 99)。審議式民主的理 想與侷限。台北:巨流(付梓中)。

2. Ackerman, Bruce & Fishkin, James (2004).

Deliberation Day.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3. Barber, B. (1984). Strong Democracy:

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

Berkely: Univeristy of California Press.

4. Cohen, J. (1997).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Bohman, J. & Rehg, W. (Eds.), 67-91.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5. Cunningham, F. (2002).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ories of Democrac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124-183. New York:

Routledge.

6. Fearon, J.D. (1998). Deliberation as discussio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lster, J.(Eds.), 44-6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isty Press.

7. Feldman, Lauren & Price, Vincent (2008).

Confusion or enlightenment? How exposure to disagreement moderates the effects of political discussion and media use on candidate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5 (1), 61-87.

8. Fraser, N. (1997). Justice Interruptus: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ostsocialist"

Condition. London: Routledge.

9. Gutmannm, A. & Thompson, D. (1999).

Democratic disagreement. Deliberative Politics: Essays on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Macedo, S. (Eds.), 243-7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Hively, M. H. & Eveland, W. P., Jr. (2009).

Contextual antecedents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adolescent political discussion, discussion elaboration, and network diversity.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6 (1), 30-47.

11. Huckfeldt, R., Johnson, P. & Sprague, J.

(2002). Political environments, political dynamics, and the survival of disagreement.

Journal of Politics, 64 (1), 1-21.

12. Habermas, J. (1990).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3. Habermas, J. (1998).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4. Lee, Francis L. F. (2005). The impact of ordinary political conversation on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Is existence of discord necessary?.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2 (4), 891-909.

15. Lee, Francis L. F. (2009).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discussion in a democratizing society the moderating role of disagreement and support for democrac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6 (3), 379-399.

16. Rojas, H. (2008). Strategy versus understanding: How orientations toward political conversation influence political engagemen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5 (4), 452-480.

17. Young, I. (1996). Communication and the other: Beyo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Contes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Political. Benhabib, S.(Ed(s).) 120-35.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8. How Deliberation Occurs? Examining the Patterns of the Political Discussion in Kaohsiung Voters’ Daily Life before 2006

& 2010 Mayoral E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