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統計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犯有偏誤選擇的選項為(c)相等,偏誤的可能理由如下:

1.都是兩個硬幣、兩顆骰子;2.都有可能;3.正正、正反、反反所以都是 1/3,所以相同

3.可利用性偏誤

(1)試題出處與設計理念

提及過去的投擲經驗,選擇非正式機率理解,特性為「人們估計事件可能發生情形 時,過度倚賴心智中最易得到特別醒目的特例。」

(2)前測偏誤選項及理由

犯有偏誤所選擇的選項為(A)(B)(C)(D),偏誤理由認為,大多回答利用平時投擲骰子 的經驗。

(3)後測偏誤選項及理由

犯有偏誤所選擇選項為(A)(B)(C)(D),偏誤理由認為利用自己平時投擲硬幣經驗得 知。

第四節、試卷信度分析

就試題與教授、資深老師討論,並做修改後,將此工具進行初步預試。預試時間為 2009 年 3 月,預試人數為 112 人,發現有幾題內部一致性信度未達 0.8。經過第二次修 改討論後,進行第二次預試,預試時間為 2009 年 4 月,預試人數為 120 人,每個題目內 部一致性皆達 0.8,成為最終題目。後測問卷施測於 2009 年 6 月信度達 0.8 以上,成最 後後測試題。

第五節、統計方法 利用同質性卡方檢定檢定來進行下列的分析。

一、利用前測問卷探討以下問題:

1.性別與機率判斷偏誤的關係

(1)性別與前測問卷之代表性偏誤的關係 H0:男女學生犯有代表性偏誤的比率相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H1:男女學生犯有代表性偏誤的比率不同 (2)性別與前測問卷之結果取向偏誤的關係 H0:男女學生犯有結果取向偏誤的比率相同

H1:男女學生犯有結果取向偏誤的比率不同 (3)性別與前測問卷之可利用性偏誤的關係 H0:男女學生犯有可利用性偏誤的比率相同

H1:男女學生犯有可利用性偏誤的比率不同 2.各群組與機率判斷偏誤的關係

(1)分群與前測問卷之代表性偏誤的關係

H0:低分群、中間群、高分群學生犯有代表性偏誤的比率相同

H1:低分群、中間群、高分群學生犯有代表性偏誤的比率不同 (2) 分群與前測問卷之結果取向偏誤的關係

H0:低分群、中間群、高分群學生犯有結果取向偏誤的比率相同

H1:低分群、中間群、高分群學生犯有結果取向偏誤的比率不同 (3) 分群與前測問卷之可利用性偏誤的關係

H0:低分群、中間群、高分群學生犯有可利用性偏誤的比率相同

H1:低分群、中間群、高分群學生犯有可利用性偏誤的比率不同 二、利用後測問卷探討以下問題:

1.性別與機率判斷偏誤的關係 2.各群組與機率判斷偏誤的關係 虛無假設與對立假設的敘述同上。

三、教學前後的比較

1.教學前後學生犯有機率偏誤的情況是否存在性別上的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性別與代表性偏誤的關係

H0:男女學生在前後測是否犯有代表性偏誤的比率相同

H1:男女學生在前後測是否犯有代表性偏誤的比率不同 (2)性別與結果取向偏誤的關係

H0:男女學生在前後測是否犯有結果取向偏誤的比率相同

H1:男女學生在前後測是否犯有結果取向偏誤的比率不同 (3)性別與可利用性偏誤的關係

H0:男女學生在前後測是否犯有可利用性偏誤的比率相同

H1:男女學生在前後測是否犯有可利用性偏誤的比率不同 2. 教學前後學生犯有機率偏誤的情況是否存在分群上的差異 (1)分群與代表性偏誤的關係

H0:分群學生在前後測犯有代表性偏誤的比率相同

H1:分群學生在前後測犯有代表性偏誤的比率不同 (2)分群與結果取向偏誤的關係

H0:分群學生在前後測犯有結果取向偏誤的比率相同

H1:分群學生在前後測犯有結果取向偏誤的比率不同 (3)分群與可利用性偏誤的關係

H0:分群學生在前後測犯有可利用性偏誤的比率相同 H1:分群學生在前後測犯有可利用性偏誤的比率不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