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產業革命中,結盟者不只是合夥人,結盟者不僅直接承擔風險,也直接分 享成功的報酬。

第二節 經營成效之定義與影響因素

一、經營成效之定義

成效或績效(performance)一詞,原是指表現的程度,用在組織行為學時,成

效績效用意是指包括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及效力(efficacy)三者之 整體表現(鄭永忠,1996)。

Steers(1975)將企業經營績效之衡量標準分為兩大類:單一標準績效評估及多 項標準的績效評估:

(1)單一標準績效評估(univariate effectiveness measures)

以單一標準作績效評估。雖然簡便,然往往因個人主觀意識或因欠缺周延 性,而無法測出績效的全貌。

(2)多項標準績效評估(multiv- variate effectiveness measures)

將可能影響組織營運的一些重要變數,綜合建立為一多變數的模式。希望藉 多重標準測量以達到周延性的需求。

Hitt(1979)認為良好的績效評估準據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 評估準據應以組織的目標為原則。

2. 應能提供組織再不同環境下執行不同功能及營運時的可比較性。

3. 除生產性的指標外,應包括其他相關範疇。

4. 應包括正、反兩面的衡量。

5. 應能有效地衡量組織效率等表現。

6. 應採各種不同的分析層次以決定衡量準據。

7. 該準據必須能符合組織的獨特性。

Woo & Willard(1983)指出十四種常用的績效衡量變數,包括:投資報酬率、

銷售額報酬率、銷售收入、現金流量/投資、市場佔有率、市場佔有率之取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對競爭者的產品品質、相對競爭者的新產品活動、相對競爭者的直接成本、產 品 R&D、投資報酬率(ROI)差異、ROI 變動率及現金流量/投資百分比變動率。

Venkatraman & Ramanujam(1986)則提出三種不同類型之組織績效:財務績效 (financial performance)、事業績效(business performance)及組織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Flood et al.(1994)主張績效可用以下四個概念說明:生產力(productivity)、效 率(efficiency)、組織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及成本有效性(cost

Effectiveness)。

經營成效或績效是企業檢視其企業競爭力的成效指標;一個良好的經營績效反映 出業者經營模式、產業投資環境、政府相關政策有所成效。企業用以衡量經營績 效的指標極多,主要有報酬率、成長率、周轉率、甚至股價指數等等,在此茲將 相關經營績效衡量標準,略述如后:

Campbell(1991)研究衡量企業績效的指標,包括有整體績效、生產力、銷率、

利潤、品質、意外事件頻率、成長、曠職率、流動率、工作滿足、動機、士氣、

控制、衝突、凝聚力、彈性與調應力、計畫規範、處理人際關係技巧、管理工作 技巧、資訊處理與管理、準備狀態、環境的運用、外在實體對組織的評價、穩定 程度、人力資源的價值、參與與影響力、強調訓練的發展、強調成就。

Dalton et al.(1980)主張企業的經營成效分為硬性績效(Hard Performance)與軟 性績效(Soft Performance)兩種。硬性績效是指銷售金額、毛利、生產數量、佣金 收入以及所提供服務等,以量性衡量的績效指標。而軟性績效則指企業主管的評 估,以及自我知覺相對競爭對手等質性的衡量績效指標。

Damanpour & Evan(1984)認為企業的經營成效可採用營業比率、服務率、投 入比率以及產出比率,來作為客觀測量企業的績效指標。

Ruekert et al.(1985)將組織經營績效分為效能(Effectiveness)、效率

(Efficiency)、適應性(Adaptability)三構面,效能通常以銷售成長率、市場佔有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來衡量;效率乃指投入與產出的比例,一般以財務上的投資報酬率或稅前純益率 來衡量;適應性是指企業面臨環境與威脅的應變能力,如新產品成功推出的銷售 量。

Venkatraman & Ramanujam(1986)則建議組織經營成效的衡量方式應涵蓋組 織目標及多重利害關係人的期望。提出的組織績效包含三種不同構面:財務績 效、事業績效與組織效能,分述如下:

(1)財務性績效(Financial Performance):為傳統策略最常用的績效變數。如銷售成 長、 獲利率、每股盈餘等。

(2)事業績效(Business Performance):是指除了財務績效之外,尚包括作業績效,亦 即事業績效是此兩者總合,其中作業績效是指市場佔有率、新產品開發週期、

產品品質、行銷效能等。

(3)組織效能(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為最廣泛的組織績效定義,除包括前兩者 外,同時也包括達成組織各種相互衝突的目標以及各種利害關係人之目標的 滿足,此種指標較少被使用。

Keegan et.al.(1989)認為經營成效評量必須有層級差別,如分析對象為策略事 業單位時,應使用策略事業單位的績效衡量標準,倘若分析的對象為企業,則應 使用企業層級的績效衡量標準;並提出適合企業層級的衡量指標:(1)投資報酬 率;(2)長期股東利益;(3)企業的市場價值。

Yeung et.al.(1991)在衡量組織經營成效的時,採用與競爭者相較的方式來進 行。並將組織績效的衡量指標分為財務與非財務兩類,分別是電腦管理資訊系 統、顧客認同、顧客滿意度、設計產品與服務的能力、配銷通路、財務管理、全 球化、政府關係、人力資源實務、銷售額、購併、組織結構、生產力、整體財務 狀況等。

Miller(1990)則運用投資報酬率、投資的現金流量、市場佔有率、佔有率穩 定性、價本差距及員工生產力來衡量組織績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Delaney & Huselid(1996)以認知的組織績效及認知的市場績效來衡量企業績 效。其中認知的企業組織績效包含產品或服務的品質、新產品或服務的開發、吸 引人才的能力、顧客滿意度、管理者與員工的關係、員工間關係。認知的市場績 效包含了,營收成長率、市場佔有率、獲利率、行銷能力等。

Huselid(1997)等學者主張組織經營成效應由下列三個指標來評估:員工生產 力、淨資產報酬率與 Tobin’s Q。員工生產力可反應出員工的努力,但是無法衡 量到完整的組織績效,也無法反應組織的獲利率。因此,Huselid 等學者亦將淨 資產報酬率與 Tobin’s Q 一起列入考量。又淨資產報酬率是一個以會計為基礎的 獲利指標,可以反映短期的獲利率(Hall et al.,1988)。而 Tobin’s Q 則是以市場為 基礎的獲利指標,其為一具有未來導向,且可以調整風險(Risk-Adjusted)的資本 市場衡量指標,它可以反映出目前與預期的獲利能力(Hall et al.,1988)。

Morbey & Reither(1990)為探討研究發展強度與利潤、營業收入之間的關係,

以 1978 年至 1987 年美國 134 家企業為樣本。企業經營績效選定毛利率資產報酬 率、與每人營收為代表,研究發展變數則是平均研究發展支出平均每人研究發展 支出、以及平均研究發展強度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發展強度與營業收入成長以及每 人營收呈現顯著正相關,與毛利率則無顯著關係。

康信鴻、廖光將(1999)認為衡量企業報酬率之指標有報酬率、成長率、周轉 率、流動性比率…以及風險分散能力等,其中報酬率、成長率、周轉率、流動性 比率越高代表企業的經營績效越好,但風險則是越小越好。

柯清雲(1993)在評估台商赴海外投資之經營成效時,以「財務績效」與「非 財務績效」指標,檢視台商經營成果。財務性經營績效指標採用每年平均投資報 酬率,非財務性指標則是指達成公司目標之綜合滿意程度。

何雍慶(1994)亦應用「財務績效」與「非財務績效」兩層面來衡量一個組織 的經營效能。

陳國嘉(1994)於策略群組、移動障礙與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紡織業為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中,則以「每股盈餘」「銷售成長率」「獲利率」為績效衡量標準。

翁明祥(1994)提出「技術創新績效」作為經營績效之一環。技術創新績效者 主要包含兩者,「產品創新績效」與「製程創新績效」。主要從研發經費、新產品 上市比率、產品成品降低或利潤創造之貢獻度等幾個構面予以衡量。

邱亭彰(1993)衡量台灣企業對外投資策略與績效時,則以「銷售額成長率」

「利、潤率」「員工流動率」三方面來評估企業經營成效。

馬維揚(1997)採用「收益性」「安定性」「經營力」三大項目評比產業經營績 效。主要評判指標集中在、獲利能力、生產力、及管理成效方面,包括營業利潤 率、淨值純益率、負債比率、總資產周轉率、員工生產力等。

另如將醫療視為一『投入、過程、產出』流程,則績效指標也可依結構、過 程及結果三構面分為三類(Flood et al.1994):

1. 結構面指標(structural indicator)

評估組織特性,如特殊儀器的數量與類型、有執照醫護人員的比例、各部科之作 業標準規定、人員教育訓練等,國內外的評鑑內容大多數為衡量結構面部分。

2. 過程面指標(process indicator)

在醫療面主要評估所提供服務品質與數量或執行過程的正確性與效率,如感染 率、手術後傷口感染率等。非醫療面則是評估財務的效率與人員生產力,如流動 力比率、每病人平均成本、住院人次與員工數比等。

3. 結果面指標(outcome indicator)

在醫療照護方面,主要測量病患健康狀況的改善,如死亡率、滿意度等。在非醫 療面則是評估組織的營運利潤、資產報酬率、人員流動率、員工滿意度等。

二、影響經營成效之因素

張哲郎(1999)則以「產業集中度」、「市場佔有率」、「資產總額」、「負債比率」

及「電腦周邊設備成長率」五個構面探討印刷電路版業之績效。利用多元迴歸分 析發現,電腦周邊設備成長率與廠商績效呈負相關,產業集中度、市場佔有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資產總額、負債比率則對廠商績效呈正相關。

毛遠誠(1995)在其檢視半導體業經營績效時,以電子、資訊業景氣、國際景 氣、匯率、研發比例、相關產業生產及政府政策等政經因素為影響績效之主因。

其研究發現,我國半導體產業以外銷為主,故國際景氣與匯率變動對產業績效有 顯著影響,而政府政策則以免稅或獎勵優惠政策較具正面影響。研發比例對以代 工為主的台灣半導體產業績效較不具顯著影響。

康信鴻、涂仁貞(1996)於其對台灣資訊電子業進出口與匯率的研究中,發現 在出口需求方面,當主要貿易對手國經濟成長為正及國民所得增加時,對我國資 訊電子產品需求增加;而台幣匯率的上升會使得各國對我資訊產品需求下降,轉 移訂單。而出口供給上,匯率平穩與政府優惠政策則為兩項主要影響因素。

康信鴻、陳俊誠(1993)研究匯率變動與電機電器業進出口時,也肯定匯率、

對手國與本國所得及國際景氣對進出口之影響。

馬維揚(1997)探討我高科技產業經營環境與策略時,將影響企業高科技產業

馬維揚(1997)探討我高科技產業經營環境與策略時,將影響企業高科技產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