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接出口的目標地區會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類為版權交易,乃將握有版權的 圖書透過版權代理商,或是直接與海外出版社接洽等,再販售書籍版權至其 他國家,再由該國的出版社進行翻譯出版、銷售,此方式最為容易,但是收 入較低,銷售狀況不容易增進改善;第三類成本最高,即出版社直接至海外 市場成立出版社,投資海外市場,再由在當地成立的子公司進行出版、發行、

銷售的業務。

至紙本新書到達讀者手中後,圖書出版就完成其「內容創作→編輯出版

→經銷發行→通路販售→消費者」的簡易價值產業鏈。

第二節 經營策略之探討

一、何謂策略

策略(Strategy),亦作戰略,最早是軍事方面的概念用詞。在西方國度,

「Strategy」一詞乃源自於希臘語「Strategos」,其意為軍事將領、地方行政長官。

後演變成軍事術語,指軍事將領指揮軍隊作戰的謀略。

策略的定義因其制定需要同時考慮外部環境與本身資源,牽涉的變數非常多,

很難有絕對周延的邏輯,最好的策略主要是憑藉著創意與創新,才能使人有意想 不到的效果,才能為企業帶來極大的成功。企業領導者必須跳脫以往將焦點放在

「競爭者」的策略思維,而是要將重點放在「價值創新」。並主張策略是一種對外部 機會、威脅及其內部的優勢與劣勢之因應,可據以達成競爭優勢。許士軍(1980) 策略是代表為達成某一特定目的所採取手段,表現為對重要資源的調配方式,為 一種手段,又有特定目的,並要與資源有關。

策略可分為定位、取捨及配適三個層次;一是定位:策略是創造一種獨特、

有利的定位,會涉及各種不同的經營活動。二是取捨:策略是在競爭中做出取捨,

選擇不做哪些事情。三是配適:策略是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之間建立一種配適。

依策略的內容,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策略包括目標及達成目標的手段;

狹義的策略則僅指達成目標的手段。

Drucker(1954) 策略是決定「企業經營的事業為何」以及「如何經營 事業」。

Chandler(1962) 策略的概念為「策略是企業的長期基本目標,以及為 了達成這些目標所採行的行動方案與資源配置的決 策」。

Skinner(1969) 策略是一群計劃與策略的組合,而公司的目標在於透 過這些計劃與政策來超越其競爭對手以取得優勢 McNichols(1977) 策略是運用企業所具有的技術和資源,在最有利的情

況之下,完成基本目標的一種科學和藝術。

Rogers(1977) 主張策略是如何分配有限資源,以取得競爭優勢達成 目標。

Hofer&

Schendel(1978)

以手段和目的來詮釋策略的意義,就手段而言;策略 scope )、成 長向量(growth vector)、競爭優勢

(competitive advantage),以及綜效(synergy)

四要素所交織而成的。

Mille ﹠Dess(1999) 認為策略是為了幫助組織實現其期望的目的,所擬定 的計畫或是已經採取的行動。

資料來源:本研究綜合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上述策略是統合企業內相關資源之整體性的指導原則,絕非行銷、生產、人 事、財務等各行其是的片面做法。企業為戰勝競爭對手,須配合企業決策環環相 扣的特性,將人力、財務、行銷、生產、研發等企業資源做合理化的運用與分配;

各單一管理功能的努力均需指向同一目標,方能統合成一體的策略。

二、經營策略之定義

經營策略是企業在競爭的環境中,考量本身的優劣,據以形成優勢和創造生 存與發展空間所採取的反應。經營策略不能一成不變,必須隨內部條件、外部環 境的變動而調整。我們認為,所謂經營策略,就是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為了實現 某一經營目標,在一定的市場環境條件下,所有可能實現經營目標採取的行動及 其行動方針,方案和競爭方式,均可稱為經營策略。它規定了在一種可能遇見和 可能發生的情況下,應該採取的行動。由於經營策略活動是一項艱巨的用腦活動 和理性思考的創造性活動,正確運用經營策略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要按順序採 取行動,那種以後不能修改或遵循的,以不變應萬變的行動,不能稱為經營策略。

二是未來將會出現的情況是不確定的,如果可能發生的情況是確定的,就不必制 定經營策略了。三是發生情況的不確定性隨著信息的獲取而減少,要及時對得到 原不確定事物的信息做出反應。

表 2-4 國外學者暨國內研究者對經營策略的定義

學者(年代) 經營策略的定義

A. Chandler(1962) 經營策略是指擬定企業的長程目標,以及達成目標之 行動方案的選擇與所需資源的分配。

K. Andrews(1965) 經營策略是目的或目標的組型(pattern),以及達成目 標的主要政策和計畫,用來說明所經營企業目前或未 來的情況,和公司目前或未來的類型。

J. Ansoff(1965) 經 營 策 略是 組 織 活 動與 產 品 市場 間 的連 線 (common thread),用以說明組織目前狀況和計劃的未來情況的 基本性質。

Schendel(1978) 經營策略是目前與未來資源配置和環境交互活動的基 本組型(fundamental pattern),用以指示組織將如何 達成目標。

Quinn(1988) 經營策略是一種計劃,用以整合組織的主要目標,政策 和活動順序,使之結合成一體。

Thomas(1988) 經營策略是組織的活動和計劃,使組織的目標能與它 的使命相配合,併在有效的方式中,使組織的使命能與 其環境相配合.因此,經營策略就組織而言,是達成使 命或目的之方法,而它也可能成為組織中較低階層的 目的或績效的衡量。

Jauch& Glueck(1989) 經營策略是一種一致的,綜合的和統整的計劃,它使公 司的優勢和環境的挑戰相關聯,用以確保企業的基本 目標能經由組織適當的執行而達成。

Kaplan&Norto (2001) 提出一個企業的價值,在知識為基礎的競爭年代裡,

最重要的考量點,是企業應著眼於該企業是否有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經營策略之型態

(一) 學者 Miles and Snows (1978)在組織策略、結構與流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據 組織對於環境改變,企業選擇解決問題之策略方式,可區分為四種類型:

1. 防禦者策略(Defenders):所經營之產品與市場範圍較狹窄,也無意向經營範 圍外之領域發展,所以很少調整組織、程序或生產技術,主要著重在作業效 率之提升。

2. 前瞻者策略(Prospectors):常不斷尋找市場機會,成為產業變動的來源。因重 視產品與市場的創新,故其組織運作效率不高。

3. 分析者策略(Analyzers):此類型者,會同時在兩類產品與市場範疇內營運,

其中一個市場較穩定,另一個則變動較大。在穩定的市場中,以正式化的組 織、例行的程序進行有效率的營運;而在變動的市場中,則密切注意競爭者 的動向,隨時採取模仿跟進的策略。

4. 反應者策略(Reactors):能夠發覺環境的變化,卻無法有效反應。由於缺乏穩 定的策略組織關係,所以無法立即因應變化,直到不得不改變時才能反應。

(二) Porter 的競爭策略模型:

依麥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1985)研究,企業競爭優勢有三個基本類型;

包括成本領導(Cost Leadership)、差異化(Differentiation)與聚焦(Focus)。

1. 成本領導策略(Cost Leadership Strategy ):從規模、效率以及經驗等面向,

努力追求降低經營成本,加強成本的控制,使企業在兼顧品質、服務之考量 下,相對於其他競爭者花較低的成本,得以取得高於產業的平均報酬。

2. 差異化策略(Differentiation Strategy):企業可透過差異化為顧客創造更高的 附加價值,提供消費者被產業內視為唯一之服務或產品,因此可提高售價,

進而獲取超越產業平均的報酬。

3. 聚焦策略(Focus Strategy):企業因專注於特定的市場區隔,提供特定的產 品服務,若對該市場區隔有深入的瞭解,則能比其他目標市場廣泛的競爭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更有效率,同時也達到差異化的效果,獲得高於產業平均的報酬。亦即以利 基市場(Niche Market)為目標,鎖定在大的競爭者沒興趣的小眾市場,並建立 競爭門檻。

(三) Abell (1980) 的競爭策略模型:

根據企業的產品範圍、競爭差異化程度、與產品在不同市場區隔的差異程度,

進行一般性策略的分類,將策略類型分為三大類:

1. 差異化(Differentiation):指營業範圍較廣的企業單位,會在其所處的不同市 場區隔中,搭配運用不同的競爭武器。

2. 非差異化(Undifferentiated):指營業範圍較廣的企業單位,在不同的市場區隔 中,使用相同的競爭武器。

3. 集中化(Focus):指營業範圍較狹窄的企業單位,僅運用單一的競爭武器。

(四)Aaker(1998)的競爭策略模型:

Aaker 認為廠商制訂之競爭策略重點,應是如何凝聚企業焦點,以發展與維 護具有意義的資產與能力,充分運用有限資源在選定的策略行為上。

1. 差異化策略:將企業形象,原料、產品、品質、顧客服務、創新及市場區隔 分成差異化。

2. 集中化策略:將產品線、市場區隔、顧客層、及價值活動集中。

3. 低成本策略:將材料來源、產品生產、產品設計、產品創新、地點優勢、行 銷通路及經驗曲線等成本降低。

4. 綜效:將所有事業單位及部門價值活動結合,以建構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使企業以最少投資、最低成本來提供最好產品給顧客,以增加銷售額及營 收。

5. 搶先機:企業應掌握適當時機,比競爭對手在生產系統、供應系統、產品創 新、市場行銷及配售通路等,可早先搶得機會,以取得產業的競爭優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經營策略之層級

依 Hofer & Schendel(1978)二人對經營策略廣義之觀點,係指組織內部能力 與外在環境機會、風險間所做的調適配合。主張企業之經營策略可依其組織之不 同層級區分為三種:

1. 公司總體政策(Corporate Strategy):

本層次是最高策略的最高層次,決定企業的各事業單位的範疇以及資源分配。

主要說明「企業要進入何種產業」的決策。企業不僅考慮應該選擇進入哪些事業 領域以達成組織其獲利的極大化。同時也須考量應以何種方式進入有關的事業領

主要說明「企業要進入何種產業」的決策。企業不僅考慮應該選擇進入哪些事業 領域以達成組織其獲利的極大化。同時也須考量應以何種方式進入有關的事業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