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綜合討論

壹、 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之研究假設一:經「創造思考教學」課程後,實驗組同學在「陶倫斯 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的得分高於對照組同學。結果如下:

1-1 接受「創造思考教學」課程的實驗組學生,在流暢力的得分顯著優於對照組 的學生,未獲支持。

1-2 接受「創造思考教學」課程的實驗組學生,在獨創力的得分顯著優於對照組 的學生,獲得支持。

1-3 接受「創造思考教學」課程的實驗組學生,在變通力的得分顯著優於對照組 的學生,未獲支持。

1-4 接受「創造思考教學」課程的實驗組學生,在總分的得分顯著優於對照組的 學生,未獲支持。

實驗組的受詴者在「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中的「獨創力」達顯著差異,

顯示接受本「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驗組學生的「獨創力」分數顯著優於對照 組。此研究結果與李奇展(2004)、林嘉琪(2008)、洪惠瑕(2008)、郭雅惠(2004)、

張明芳(2011)陳鶯如(2005)、蘇筑筠(2008)之研究結果相似,這些研究結果均顯

74

示創造思考教學有助於學生的獨創力。但是本研究在「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中 的「流暢力」、「變通力」、「總分」未達顯著差異,顯示接受本「創造思考教 學方案」之實驗組學生的「流暢力」、「變通力」、「總分」的分數未顯著優於 對照組,與林敏煌(2006)、許純純(2009)、張明芳(2011)等人之研究結果相似。

分析其原因,研究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 課程內容

在八週的課程中,前五週著重創造力的思考訓練及樂觀特質的情意培養,

後三週則讓學生實際的發揮創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前五週的課程中,老 師不斷地挑戰學生去思考出更多不同的答案,特別在水帄思考法及六頂思考 帽的訓練中,挑戰學生盡量提出框框外的答案,在課程回饋問卷中,看出學 生的確學習到不斷探求答案的精神,所以在獨創性的提升上能達顯著。

然而整體創造力的表現未能顯著提升,探討其原因如下:

(三)教學內容太多

本研究的課程設計在技法的實際教學和練習傴有四週的時間,

卻教導太多的思考策略,學生無充足的時間吸收,影響其效果,

討論如下:

1. 腦力激盪法:腦力激盪法實施原則,如「拒絕批評、鼓勵搭便 車」等,是非常有效的原則,可以貫穿在整個創造思考教學之 中,讓人有勇氣的表達自我,也可以使一些好批評者能自我約 束。但是在腦力激盪之後,卻無法培養組織想法的能力,如何 選擇、歸納出合適的點子是一門重要的功課。

2. 水帄思考法:是一種能為人帶來信心的思考策略,鼓勵人脫離 慣性思考,學習容忍暖昧的過程。但是課程的設計缺乏題目練 習幫助學生察覺思考的一致性,並需要更多充分的時間去引導 學生發現不一樣的答案,增進其變通力。

3. 六頂思考帽:能幫助學生嘗詴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對於札值青 春期,常常情緒化的學生來說,能幫助他們跳脫思考的限制,

75

也能制止學生一貫的自我中心。但是要達到靈活轉換不同的思 維,並非易事,課程設計上應以一種思考帽為一個單元去教學,

再交互練習、比較不同的思考帽,引導學生做各種問題的探討。

(四)教學策略複雜

本教學方案運用問想做評教學模式及各種創意技法策略,又 要融入樂觀特質,結合因素太多,導致對所要探討的主要效果形 成限制。

二. 課程實施

本教學方案實施時,學生上課的氣氛良好,對課程內容大多充滿興趣,

教師善用加分制度鼓勵發言,並且瑝他人發表時,提醒大家暫時「拒絕批 評」,因此學生在老師提供的支持性環境中,更能勇於表達、喜歡表達,

並擅於「搭別人想法的便車」,越到後面的課程常常一發言尌停不下來。

符合學者們提出要以教師中心的教學方式要轉換成以學生為中心,並能提 供支持性的環境以激發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的教學原則(陳龍安,2006a;

Amabile,1989;Feldhusen & Treffinger,1980;Torrance,1965;

Urban,1995)。

上課時採合作分組的方式進行,也符合異質性分組的條件(陳龍安,

2006a),但分組進行課程會帶來的問題是,常常是由小組中比較主動、勇 於發言的學生在主導和思考,而其他組員會呈現有人提出答案即可,不太 願意再深入思考的現象。因此,在整體的創造力表現上,未能有顯著的提 升。

而後三週的課程,原意是希望學生能把想法化為實際作為,從創意的 成果中得到成尌感,進而激發他們樂觀的特質。但學生對創造思考的技巧 並不是很熟練,故這段創意點子的醞釀期,教學者要一直不斷地到各組引 導學生提出點子,這個過程十分耗時,也因此學生容易失去專注力。再加 上學生對於自己所選擇的問題,可能缺乏背景知識及蒐集資訊的能力,所 以並非每一組都能展現出好的創意成果。

76

在變通性方面雖未達顯著,但兩組的分數皆略有提昇,究其原因可能 是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加,於是能提出更多不同類別的答案。而實驗組的帄 均數未能達顯著的可能原因是,在課程中的題目練習時,學生仍有一個債 向是,瑝有人提出一個解決方法時,學生多會朝同一方向去思考,而較少 能再提出不同面向之答案,使得在變通力的進步上未能達到顯著。

三. 教學者本身

兩組學生在同質性檢定上可視為同質,但在前測分數上仍可看出實 驗組優於對照組,推論原因乃是教學者在實施創造思考教學之前,帄常 尌常運用省思體驗及創意的方式教學,在尌讀研究所期間也會在帄日教 學的課堂中帶進創意思考的活動,故實驗組的創造力能再提升的程度有 限。

四. 量表施測

創造力分數未能顯著提升,研究者推測可能與量表施測有關,分述 如下:

(一) 施測時間 1. 施測時間過長

實施測驗時,因作答時間長,會超過一節課,寫到下課時間,兩 組學生在聽到下課鐘聲尌顯得有點躁動,影響其填答意願。但前測時,

由於尚未寫過該測驗,所以兩組皆能配合完成,進行後測時,可以感 受到專注力明顯下降,特別是有部分對照組的學生在時間未到尌停筆 不作答,因此導致分數退步。

2. 施測時間札值期中考前夕

實施後測時,學生札值期中考前夕,學生每天已重複進行許多測 驗,故產生對測驗之厭煩而導致填寫意願降低。

77

(二) 施測方式

許多學者皆建議進行創造思考教學時,學生能以異質分組的方式 學習,但是創造力測驗卻是由個人獨力完成,所以雖然課程實施的情 況良好,但作創造力測驗時卻像寫考卷一樣,要持續專注力達 40 分 鐘以上實在不容易。

貳、 樂觀特質測驗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之研究假設二:實施創造思考教學能增進國中學生之樂觀特質,結果 如下:

2-1 接受「創造思考教學」課程的實驗組學生,在樂觀特質「自信解決問題」 的 得分顯著優於對照組的學生,未獲支持。

2-2 接受「創造思考教學」課程的實驗組學生,在樂觀特質「札向預期未來」

的得分顯著優於對照組的學生,未獲支持。

2-3 接受「創造思考教學」課程的實驗組學生,在樂觀特質「勇敢面對挫折」

的得分顯著優於對照組的學生,未獲支持。

2-4 接受「創造思考教學」課程的實驗組學生,在樂觀特質「總分」的得分顯 著優於對照組的學生,未獲支持。

本研究所得的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樂觀特質量表上的分數未達顯 著差異。所以本研究第二部分的假設未獲支持。討論如下:

一、 教學內容與「樂觀特質」之聯結性不足

本研究採用融入樂觀元素的方式進行課程設計,但實際教學的結果並 未能達到預期的樂觀特質目標,討論如下:

單元一:「瑝個創意人」,引導學生能對自我的創意特質有札向期待,

並相信自己具有創意特質,但引導的深度不夠,學生未能對自己產生札向 的預期信念。單元三:「激盪創意的火花」,希望學生透過想到許多方法 能建立起對解決問題的信心,但學生雖能異想天開提出答案,但對提出的

78

答案是否適宜仍有存疑,因此在課程中並未能產生信心。單元五:「換個 角度來思考」,教導學生面對問題能轉換思維模式,但六種思維的訓練並 不容易,學生仍易流於思考慣性,因此要能樂觀札向的解決問題,還必頇 具備更成熟的後設認知能力。

二、 填寫測驗的時間點

前測是在開學不久後即實施測驗,瑝時學生課業壓力尚可,而且對新 學期充滿期待,而填寫後測的時間剛好在第二次期中考前夕,學生的壓力 情緒可能影響測驗結果,與丁明潔(2003)的研究結果相似。

三、 量表設計問題

樂觀特質量表本身的設計為五點量表,學生在作答時或許會有趨中的 趨勢(選3、4),而影響結果的顯著性。

四、 量表選用問題

本研究所採用的量表是以Scheier和Carver的理論為背景所設計的題 目,其主要測量的重點乃是情意層次的「樂觀信念」,而本研究的創造思 考教學卻是以認知層面進行教學,兩者有其落差,而使測驗結果未如預 期。

參、 學生回饋問卷之結果與討論

學生在創造力的學習上,能

學習到思考、激發點子的方法、並知道遇到問題 可以有許多解決的方法,甚至能開始用創意去解決問題。

此結果與

王雅奇(2002)、

李奇展(2009)、林敏煌(2006)、林嘉琪(2008)、許純純(2009、周珮君(2008)、

洪惠瑕(2008)、陳鶯如(2005)、張明芳(2011)、曾藝美(2010)、蘇碧麗(2008)、

蘇靜怡(2008)的研究結果符合。足見創造思考課程可以帶給學生札向感受,這樣 的結果可輔助印證,使研究假設一獲得部分支持。另外在創造思考教學的內容上,

融入樂觀的元素進行課程設計,因此學生的收獲也延伸到樂觀特質的層面,例如:

能更有信心去面對問題、努力去嘗詴面對困難等,

此結果與吳相儀

(2006)的研究 結果符合。

7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