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綜合討論

本研究採取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其中,在量的方面,先根據研究假設做 統計考驗;在質的方面,根據統計結果採事後訪談,本研究依據第一節之統計分 析結果,進行下列之綜合討論:

一、量的方面

(一)就性別而言

不同性別的國小普通班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在態度的「情感」、「行為傾 向」、「態度總分」上有顯著差異,但是在「認知」上則無顯著差異。在「認知」

上無顯著差異部分,此與彭源榮(2003)研究結果相吻合;然而,在「情感」上女 生態度優於男生,此部分則與張靜雯(2003)、彭源榮(2003)、黃淑惠(2007)、Bossaert et al.(2011)、Nowicki(2006)的研究結果相吻合;在「行為傾向」上女生態度優於 男生,此與林福乾(2002)、張靜雯(2003)、彭源榮(2003)、Bossaert et al.(2011)、

Nowicki(2006)的研究結果相吻合;在「態度總分」上,女生態度優於男生,此 與張靜雯(2003)、彭源榮(2003)、黃玉嬌(2006)、Bossaert et al.(2011)、Nowicki(2006) 的研究結果相吻合。研究者以此研究結果與三十位國小普通班、資源班和特教班 教師討論,其推測:國小女生的心理成熟度較男生好,也比較懂事,較不會受到 對智能障礙同儕的表面印象之影響而對他們產生排斥感,同時國小女生也比同年 紀的男生較富有同理心,可以接納跟自己不太一樣的智能障礙同儕,因此對智能 障礙同儕在情感態度上能有更正向的態度,此亦符合李美枝(2000)提出的論點:

女性基於母愛的天性,較具同情心,且受到傳統社會對於女性的角色期許,使得 女性較容易表現出接納智能障礙同儕的態度,而受到社會文化、及大眾傳播媒體 的影響,使得男女有了不同的行為模式,女性也比較具社會情感取向的人格特 質。除此之外,研究者另以「化約論」(reductionism)來進一步分析『為何在態度 的「情感」上,國小普通班女生對智能障礙同儕的接納態度會優於男生』,其所

63

包含之面向乃為生物性、心理性及社會性等三種層面(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 根據李美枝(2000)的論點:「女生基於同情心,及擅於照顧人的個性,比較容易 接納智能障礙同儕」來看,女生會這樣做是因為基因或賀爾蒙決定的(生物性);

女生有這樣的動機,也是因為人格特質而表現出來的心理反應(心理性);或者 女生比男生更希望獲得教師的口頭肯定或社會性增強(社會性);因此,女生在 社會期待的環境下,自願和主動協助智能障礙同儕的行為皆優於男生(社會性)

是因為她們在心理上比男生來的成熟(心理性),而這成熟的根源是來自於基因 或賀爾蒙的因素(生物性)。因此,若以「化約論」(reductionism)之詮釋為主軸,

再參考國小普通班、資源班和特教班教師的看法,其認為國小普通班女生會受到 基因或賀爾蒙(生物性)、心理反應(心理性)、及社會環境(社會性)的影響,

是根據大腦的構造,女生大腦處理感情的部分是分布在大腦的各個地方,所以在 人與人的情感交流的方面,其實是處理得比男生好,可能從遠古時代就延續母性 要照顧下一代的基因,就導致女生在感情的反應和細膩度都會比男生還要好,所 以女生就會更有同理心去體會智能障礙同儕的生活是比較辛苦的,因而產生較為 正面之態度。而根據接受事後訪談之國小特教班教師在體育融合課程的觀察:男 生、女生在大體而言,他們從事不一樣的活動,女生較從事靜態活動,男生則從 事動態活動,在動態活動中,男生很快就發現智能障礙同儕的手眼和身體協調能 力比一般學生弱,因此像是有規則性的躲避球活動,智能障礙學生會因為其認 知、身體、手眼協調較弱的原因而遭到國小普通班男生的排斥,所以不容易快速 地融入男生的團體遊戲,而女生從事的活動較為靜態,智能障礙學生就比較能融 入,所以國小普通班女生較容易接納智能障礙同儕。綜合上述理論和實際訪談結 果,從中可見:國小普通班女生對智能障礙同儕的看法會因為「生物性」、「心理 性」的內在因素而去影響其「社會性」的外在行為因素,因此在這兩種因素的影 響下,國小普通班女生在態度的情感上,對智能障礙同儕能產生較同年齡男生為 正向的態度。

64

根據黃富廷(1996),態度可分為內在成份及外在成份,「認知」可視為理性 的心智活動,而「情感」則屬於感性的心智活動,兩者皆屬於態度的內在成份;

而內在成份:「認知」及「情感」會影響個體的外顯行為,即是「行為傾向」,屬 於外在成份。若進一步分析性別對於態度的影響,則或可參考 Piaget 之兒童認知 發展理論:在認知發展上,八歲或九歲(中年級)的孩子處於具體運思期,而十 一歲或十二歲(高年級)的孩子則進入形式運思期(洪蘭譯,1997)。因此男、

女生在理性思考的差異性不會太大,故在態度的「認知」上,不會呈現顯著差異。

而 Davis, Luce 和 Kraus(1994)研究了基因因素,發現:遺傳構成了同理心的兩個 情感面向(個人痛苦與同情的關懷),但並不構成認知上的同理。在研究者之事 後訪談中,教師們表示:在教學現場觀察到的情況亦是如此,男女生對智能障礙 同儕在態度的「認知」上不會受到性別的影響,因為男女生接受的教育機會均等,

知識獲得的來源和內容無明顯落差,因此在認知上不會因為性別不同而有差異。

基於上述討論,吾人可以得知: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生對於智能障礙同儕之態度的

「認知」方面雖然沒有顯著差異,不過,在「情感」方面卻已經存在顯著差異,

其對於智能障礙同儕之態度的「內在成份」可能較受「情感」之影響,因而造成

「外在成份」之「行為傾向」亦隨之出現顯著差異。由於不同性別之國小普通班 學生在對於智能障礙同儕態度的「情感」與「行為傾向」方面皆已達到顯著差異,

因而在「態度總分」方面,自然呈現出『國小女生對於智能障礙同儕之「態度總 分」明顯優於國小男生』的結果。

(二)就接觸程度而言

不同接觸程度的國小普通班學生,在態度的「認知」上,未接觸過智能障礙 同儕的國小普通學生的態度顯然優於有接觸經驗者,此與張靜雯(2003)、黃玉嬌 (2006)的研究結果相吻合;在態度的「情感」上,未接觸過智能障礙同儕的國小 普通生的態度顯然優於有接觸經驗者,此與林福乾(2002)的研究結果相吻合;在

65

態度的「行為傾向」上,未接觸過智能障礙同儕的國小普通班學生的態度則與有 接觸過者無顯著差異,此與林福乾(2002)、彭源榮(2003)、黃玉嬌(2006)、Bossaert et al.(2011), Nowicki(2006)的研究結果相吻合;在「態度總分」上,未接觸過智 能障礙同儕的國小普通學生的態度顯然優於有接觸經驗者,此與林福乾(2002)、

張靜雯(2003)、黃玉嬌(2006)的研究結果相吻合。綜合上述可見:未接觸過智能 障礙同儕的國小普通班學生的態度皆明顯優於有接觸經驗者。張蓓莉(1998)曾經 指出:在普通學校中身心障礙學生最常接觸者即為普通學生,然而,身心障礙學 生常因課業落後、溝通困難、行動不便、情緒障礙或外表不討好等因素,而使一 般學生容易拒絕與排斥他們。由此可見:舊有之接觸經驗有可能讓國小普通班學 生對智能障礙同儕在態度上產生負面影響。另外,一般學生與智能障礙同儕處於 同一班級之中,卻可能不知道如何與之相處,其互動方式與技巧缺乏,可能因此 而遭致互動不佳,因而使得曾與智能障礙者同班之國小學生的態度,未必一定產 生較為正面之現象。Baron 與 Byrne 指出: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和直接體驗 (direct experience)對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楊語芸譯,1997)。 根據事後訪談,受訪者一致認為:有接觸經驗的國小普通班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 會因為過去不好的社會互動經驗──如:智能障礙同儕所表現之不好的衛生習 慣、問題行為、以及攻擊性行為,而產生負面態度。態度是透過直接或間接的與 人、事、物的互動經驗,及所屬社會群組之影響而學習來的(Antonak & Livneh, 1988)。因此,對於智能障礙同儕之間的接納態度也多是從互動中學習而來的。

Tesser(1993)認為:可能是因為遺傳基因直接影響個體的氣質與人格特質,而後 者會影響態度的形成,亦即某些態度的形成可能與遺傳有間接的關係,不過多數 態度的形成主要是依賴社會互動。因此,有接觸過智能障礙同儕的國小普通班學 生態度會因為與智能障礙同儕間的不好社會互動經驗,而產生比未接觸過者更加 負面的態度。

在態度的認知方面,根據 Kelly(1955)發表的認知理論:個人的認知各根據

66

其個人架構(personal construct)意旨一種概念的分類,亦即個人感覺他的世界的一 種方法,這是基於個人的經驗,對外在的世界在知識層面予以架構(引自沙依仁 等人,2003)。而自我知覺理論與認知失調理論皆證明:當個體做出某個行為時,

如果他對行為的對象物原先並沒有立場清楚的態度,或是只有模糊的態度,又缺 少他為何會做出這個行為的理由時,他會認為自己具有符合行為的態度(引自陳 皎眉,2002)。研究者根據事後訪談發現:未接觸過智能障礙同儕的國小普通班 學生並不了解智能障礙同儕(行為的對象物),也不清楚他們在認知、生活自理、

及其他方面(模糊的態度)跟普通學生在實際上的差距有多大,因此在態度的認 知上,無接觸經驗的國小普通班學生會根據他們對於智能障礙同儕的模糊認知來 填答問卷;而有接觸經驗的國小普通班學生會因為他們對智能障礙同儕的不好社 會互動經驗而產生負面態度。

及其他方面(模糊的態度)跟普通學生在實際上的差距有多大,因此在態度的認 知上,無接觸經驗的國小普通班學生會根據他們對於智能障礙同儕的模糊認知來 填答問卷;而有接觸經驗的國小普通班學生會因為他們對智能障礙同儕的不好社 會互動經驗而產生負面態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