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綠色消費行為之相關因素

本節尌所蒐集的國內外綠色消費之相關研究,探討影響綠色消費 行為之相關因素,以作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及問卷設計之依據。共分 成四個部分來探討,分別為社會人口學變項、綠色消費知識、綠色消 費態度、綠色消費自我效能。

一、 社會人口學變項

在影響綠色消費行為的社會人口學變項中,本研究依性別、年級、

環保資訊接觸經驗、家庭環保程度、每週去夜市消費的頻率、家人是 否有吃檳榔的習慣、家庭社經地位等變項進行探究。

(一) 性別

許多研究發現性別在綠色消費行為具有顯著差異,如:廖家新 (2002)、李淑清(2002)、包沛然(2004)、李明相(2006)、黃仁珍(2006) 劉佳琦(2007)、洪詵青(2008)等研究。而且許多國外的研究發現女性 在綠色消費行為的表現上優於男性,如:Peattie(1993)、Coddington

(1993)、Ottman(1993)、Shrum, et al.(1995)與Roberts(1996)

等研究(引自賴月雲,2006)。國內的研究如:李淑清(2002)、謝珮珊 (2003)、羅博銘(2003)、包沛然(2004) 李明相(2006)也發現女性比 男性有較好的綠色消費行為。

但也有研究發現性別不會影響整體綠色消費表現。賴月雲(2006) 針對台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研究,只 有在「重複使用」方面女生優於男生,其他方面性別的不同並不會造 成整體綠色消費表現的差異。杜宜展(2006)以高雄餐旅學院學生為對 象所做的大學生綠色消費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也發現女生只有在「節約 與重複利用」方面優於男生,其他方面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綠色消費 行為的總分並無顯著差異

(二) 年級

李明相(2006)針對屏東縣國小學童的綠色消費知識與行為之調 查研究,發現在綠色消費知識的表現為六年級學童顯著高於四年級學 童。賴月雲(2006)針對台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綠色消費知識態 度與行為研究,發現越高年級其整體綠色消費表現越佳。王柏崴等人 (2009)以台北市某國中之綠色消費行為意圖之研究,發現七年級學生 不論在各項或整體綠色消費行為意圖的表現皆優於八、九年級學生。

此結果與車參賢(1995)的研究結果類似。

林淑玲(2008)針對台北縣新莊學區所做的國中生綠色消費之調查 研究,發現在綠色消費知識上九年級顯著優於七年級,但在綠色消費 行為上九年級反而表現不如七年級。莊博閔(2009)以台北縣某國中為

研究對象,發現綠色消費態度與行為表現皆七年級優於八、九年級。

另外還有研究指出年齡與環境行為無關(謝欣佐,2001;謝珮珊,

2003)。

從以上研究可發現,年級的差異是否影響受詴者綠色消費表現其 結果並無定論,高年級生對於綠色消費的認知程度或許比較高,然而 其行為與認知卻可能不一致,本研究亦將性別變項納入討論。

(三) 環保活動經驗

彭雯君(2003)研究大專學生個人價值觀、產品屬性、綠色態度 與綠色消費行為之關聯性,發現有參與過環保活動的學生較願意配合 環保活動,沒有參與過環保活動的學生對於綠色消費意識會抱持較為 負面的態度。

陳靜宜(2003)對高雄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綠色消費知識、態度 與行為之調查發現,曾參與環保活動者之綠色消費知識、態度、再利 用及資源回收表現明顯優於未參與過環保活動者。

李惠敏(2005)調查研究台北市松山區國中三年級學生之綠色消 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表現發現,當過相關幹部、參加環保活動及參 加過環保社團或環保團體,確實會影響到綠色消費行為,使綠色消費 行為更正向。

賴月雲(2006)以台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為對象之調查研究發 現,發現參與環保活動次數越多的學童,其綠色消費整體表現較佳。

黃彥文(2007)以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生為對象的綠色消費行為 研究,也發現有參加環保社團或曾有環保活動參與經驗者,其綠色消 費知識、態度及行為的表現均顯著優於沒有相關經驗者。

王柏崴等人(2009)的研究也發現,環保活動參與經驗越豐富者,

其綠色消費行為意圖也愈強烈。莊博閔(2009)研究發現,環保活動參 與經驗有參加過者在綠色消費態度及行為與環境敏感度的表現上顯著 優於從未參加過者。

(四) 家庭環保程度

林玉貴(2001)針對青少年的食品綠色消費研究發現,父母越重視 環保,其食品綠色消費行為表現越佳。賴月雲(2006) 以台南市國小中 高年級學童為對象之調查研究發現,家庭生活環保程度越高,學童的 綠色消費行為越好。黃彥文(2007) 以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研究大學生綠 色消費行為,發現父母親較重視環保資訊者其綠色消費態度與行為較 好。莊博閔(2009)調查台北縣某國中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研 究發現,學校家庭成員遵行環保政策遵行者具有較好的綠色消費行 為。王理彥(2009) 南部四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綠色消費認知與態度之

研究發現,家庭生活環保程度越正向,其綠色消費認知與態度也越正 向。

(五) 家庭社經地位

Ottman(1998)研究發現,一般所謂綠色消費者大多有以下特質:

年輕、教育程度高、來自所得較高的家庭、女性及較高的職業地位。

李淑清(2002)對鳳山市住家進行家庭因素對家庭綠色消費傾向 影響之研究結果發現,家庭所得越高,「環保意識」越高,「綠色消費 認知」越佳者購買綠色商品金額越高;「綠色選購」、「資源回收」行為 則和家庭所得呈正相關,妻子職業為公職者,對推行再生減量、綠色 選購工作較積極。陳靜宜(2003)以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父母 教育程度越高者,學童的綠色消費傾向也越正向。李惠敏(2005)對 台北市松山區國中三年級學生之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表現之調 查研究也發現,家中主要教導者之職業是影響學生綠色消費知識、態 度與行為之重要因素。

李明相(2006) 以屏東縣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發現,父母親教育程 度愈高,父母親職業是教師、公務員或商業的學童,其綠色消費知識 和行為有較佳的表現。王柏崴等人(2009)以台北市國中生為對象的研 究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越高者,其綠色消費行為意圖也越強烈。莊博

閔(2009)以台北縣國中生為對象的研究發現,自覺家庭經濟狀況較佳 者在綠色消費態度與行為的表現上高於較差者。

林玉貴(2001)針對青少年的食品綠色消費研究發現,家庭社經地 位對於食品綠色消費認知有顯著影響,社經地位越高表現越好,但在 態度、行為意向與行為方面則無顯著影響。

也有些研究發現家庭社經地位對綠色消費行為雖然有正相關的影 響,但對綠色消費態度的影響則不顯著。如:賴月雲(2006)台南市國 小中高年級學童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黃仁珍(2006)南部 高中職生對於綠色消費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李珮菱(2008)比較都 會區與離島地區學童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王理彥(2009) 南部四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綠色消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發現家庭社 經地位越高,受詴者的綠色消費知識與行為表現越好,但綠色消費態 度則無顯著影響。

(六) 每週去夜市消費的頻率

夜市消費為台灣文化的一大特色,夜市中經常出現所謂的「一次 性商品」例如:保麗龍碗盤、塑膠餐具、免洗竹筷等。根據研究者的 觀察,逛夜市也是國中生帄常喜愛的休閒活動之一,藉此研究,研究 者想了解「每週去夜市消費的頻率」是否影響國中學生之綠色消費行

為,因此本研究將「每週去夜市消費的頻率」列為變項之一。

(七) 家人是否有吃檳榔的習慣

根據研究者的觀察,在研究者任教的國中附近區域檳榔攤為數不 少,甚至連夜市也有賣檳榔,推測雲林縣當地居民吃檳榔的比例應該 不低,而檳榔是一種會破壞山坡地水土保持的作物,家人吃檳榔的習 慣是否影響學生家庭的綠色消費行為,是研究者有興趣想探討的部 份。因此研究中納入研究者觀察到的雲林在地特性加以討論,也藉此 瞭解學生家長吃檳榔的現況。

二、綠色消費知識

不論研究對象為何,大多數研究都指出,綠色消費知識與綠色消 費行為有密切的正相關。呂正成(1994)對主婦聯盟所做的研究中發 現,綠色消費認知與綠色消費行為間呈正相關。車參賢(1995)研究 台北市國中生的資源回收行為,發現資源回收知識越高的學生越會從 事資源回收行為。黃述祺(1998)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綠色消費 認知與綠色消費行為間有密切的相關性。李淑清(2002)研究發現,

鳳山市住家綠色消費認知越好越會購買綠色商品。廖家新(2002)研 究發現,當消費者對綠色產品所持有的意向愈強或愈正面時,其進行

「綠色消費行動」將會提高。當消費者若具有正確的「綠色產品認知」

時,又會加強對綠色產品所抱持之意向。

謝珮珊(2003)發現研究對象之食品綠色消費知識愈高,食品綠 色消費態度愈正向。陳靜宜(2003)、李明相(2006)、賴月雲(2006)、

王柏崴等人(2009)、莊博閔(2009)等研究均發現,綠色消費知識越高 的學童,其綠色消費行為也越正向積極。

三、綠色消費態度

Hines等人(1986)針對環境行為相關研究進行綜合分析,發現個 人環境態度越正向,則越可能表現出負責任的環境行為。Balderjahn

(1988)在1945位受測的德國民眾中發現,對於生態保護的生活價值 觀具有正面態度的消費者,會購買及使用綠色商品。

在國內對學生進行綠色消費之研究,也都發現綠色消費態度與綠 色消費行為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如:林玉貴(2001)、謝欣佐(2001)、

陳函馨(2004)、李惠敏(2005)、賴月雲(2006)、黃仁珍(2006) 黃彥文(2007)、王柏崴等人(2009) 、莊博閔(2009)。

陳函馨(2004)、李惠敏(2005)、賴月雲(2006)、黃仁珍(2006) 黃彥文(2007)、王柏崴等人(2009) 、莊博閔(200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