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維也納的音樂觀光歷史與音樂之關係

第二章 維也納的音樂遺產簡述

第二節 維也納的音樂觀光歷史與音樂之關係

(一) 從感官到心靈之旅

John Urry 在《觀光客的凝視》中提出了以「凝視」(gaze)作為研究觀光行為 與社會學的角度。他特別提到:「視覺是典型的觀光旅遊經驗裡發號施令的器官。」

54。事實上,城市設計學家Kevin Lynch 在 1960 年時,就曾經提出:「判讀外在形 體和辨別環境是動物的本能。」,及「視覺上特別容易捕捉到特定的象徵性符號。」

55,來說明視覺對於城市形象解讀的重要性。1985 年,Michael Southworth 根據 Lynch 提出的具象化(imageability)(Southworth, 1985),說明外在的特性會使人們在腦 海中構成城市的圖像,但觀察者卻可藉由意識自由地解讀城屬於個人的意義,成 為記憶的一部分56。這個解讀的層次就進入心靈及大腦,如同Lynch 在書中提到,

有別於其他動物,人類對於外在環境,還另外有心靈的層次57

Urry 根據 Judith Adler 在 1989 年的文章,指出大約從 1600 年到 1800 年間,

討論旅行的文章開始從談學論道,轉移成大開眼界的體驗。因此旅遊經驗開始進 入「視覺化」(visualisation),而成為「凝視」旅行模式的開端58。Urry 也指出,17 世紀盛行的「古典式」(classical)「壯遊」(grand tour)59(Layton-Jones, 2009),

當時所記錄與討論的立場總是以情感中立為觀察的基礎,但是到18 世紀時,壯遊 已經成為「浪漫式」(romantic),強調以個人化的方式體驗美學與美感60。Urry 以 巴黎為例,說明體驗和觀光行為可能只是幾秒鐘或一瞬間(拍完照即結束),但是

      

54:John Urry 著, 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 2007, p. 250 註55:Kevin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 1960, p. 3

56:Michael Southworth,《Shaping the City Image》, 1985, p. 52 註57:Kevin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 1960, p. 3

58:John Urry 著, 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 2007, p. 24

59:壯遊(Grand Tour)是十七世紀結束前已經定立根基,只限於當時歐洲中上階級的青年們所 興起的一種追求藝術、文學、建築或音樂的旅行方式,主要是文藝復興的一種追尋之旅,在 當時的上流社會蔚為風尚,較大型的壯遊甚至長達數個月或數年。

60:John Urry 著, 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 2007, p. 25

要能體會巴黎的浪漫之處,則需要慢慢沉浸其中61

筆者認為,旅遊是多重感官的。所有的觀光行為的動機都是為了滿足感官上 的刺激與滿足為目的,然而在旅途的進行中,感官的刺激與主觀的感受,則主宰 了旅遊的結果。視覺的意象通常是最直接的聯想,通常到任何一個地方旅遊很難 不利用視覺來觀察。視覺的建構往往是五官裡最直接且快速建立的。視覺所建立 的城市形象可以根據:建築物、城市空間設計、藝術品、都市裝置藝術以及街景… 等,因此除了觀光目的地的景物與建築,藝術與城市的聯想也常是建構在視覺的,

例如名畫作:莫內(Claude Monet)的「蓮花池」(Le Bassin aux nymphéas)讓人 聯想到法國的吉維尼(Giverny),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隆河上的星空」(Nuit étoilée sur le Rhône)及「夜晚露天咖啡座」(Terrasse du café le soir)聯想到南法的 阿爾勒(Arles)…等,這些畫作,將所繪製的地點,印製在觀光客的腦海中,成 了這些地點的意象,深植在每個人的心中,隨著作者的知名度增加、紀念日或節 慶的到來,世界各地的旅客便為了一睹畫作中的地點,不遠千里從各地來欣賞。

美食與美酒的意象,也是可以建立在視覺上。味覺與嗅覺,可以投射到圖片或照 片,例如:法式甜點的馬卡紅(macaron)與瑪德蓮(madeleine),義大利的比薩

(pizza)與義大利麵(spaghetti)、西班牙的海鮮飯(paella)、比利時的巧克力、日 本的壽司與生魚片…,我們總是很容易地對這些美食美酒與產地產生聯想,即使 沒有嘗過,但視覺上的刺激,馬上就可以讓我們有美食在前的臨場感,讓我們飢 腸轆轆,對著照片依然可以垂涎三尺。

此外,聽覺也可能是旅遊中的另一種感官刺激。不同的音樂可能給人不同的 國家或城市聯想,例如:想到圓舞曲(Walzer)通常會聯想到維也納,爵士樂則聯 想到紐奧良(New Orleans),古典歌劇則多半聯想到義大利、佛朗明哥(Flamenco)

音樂與西班牙、探戈(Tango)舞曲與阿根廷、聽到宮崎駿的卡通配樂,馬上聯想 到日本…。因此城市的觀光形象也可能是由聽覺建立,例如:城市中的音樂表演、

      

61:Kevin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 1960, p. 100

節慶音樂會或露天音樂表演…等。從聽覺建立的城市形象顯得較為抽象,有時候 必須藉由教育或者是解說,才能使觀光客形成某種特定的意象。文獻中指出幾個 知名的樂曲與地方連結的例子,如莫札特的音樂令人聯想到奧地利宮廷的士紳貴 族,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令人聯想到維也納的森林和田園62。也有學者認為,有 的音樂形式必須聽覺伴隨著視覺同時發生,例如 Richard Leppert 就提出,音樂與 視覺及情境互動有關,例如歌劇的觀賞,需要觀眾「看見」音樂,並用耳朵聆聽63

全世界眾多的城市中,讓人有聽覺印象的城市不如視覺上或美食的多,即便 許多人對於某些城市的音樂節慶活動很熟悉,卻不一定能馬上能直接聯想某些曲 子,或具代表性的音樂風格。維也納是一個典型讓人有具有聽覺印象與聯想的城 市,除了上述所提的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還有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小約翰史 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等等,都具有維也納的意象,這些聽覺記憶雖然需要教育和 較多對音樂上的認知才能建立,但對絕大多數的旅行者而言,聽覺與視覺的印象 都可輕易地藉由導覽和文宣,深刻地建立起對維也納的記憶與形象。

筆者認為旅遊所建立對城市的感官印象可以是:本能或直覺反射的,以及經 過學習、教化、政策宣導或媒體包裝及渲染的。Lewicka 提到,城市的歷史與過去 可藉由:寫作、口耳相傳或其他物質資源的方式被記憶與認知64(Lewicka, 2008)。

有人實際體驗過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有許多人對這些感官刺激的意象,無論 是視覺、味覺、嗅覺或聽覺,只是單純從廣告、電視節目或雜誌而來,未必真切 地體驗過。藉由不同的感官記憶,每個城市都不只有一個面向或某種特定意象,

對不同的觀察者也有不同的意義和聯想。藉由分析各種意象與感官的連結,可使 得人們對於城市的輪廓更為鮮明,感受也更為直接。

感官所建立的記憶可以是一種短暫的經驗與體驗,屬於淺層的記憶。而真正       

62:Cris Gibson, John Connell,《Music and Tourism : On the Road Again》, 2005, p. 30

63Richard Leppert《The Sight of Sound: Music, Represent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the Body》, 1993, p.

122

64:Maria Lewicka,《Place attachment, place identity, and place memory : Restoring the forgotten city past》:「藉由媒體、歷史教材、教科書,不斷訴說的傳說、歌曲、城市遺址、家庭故事等,

讓人經由對歷史感到興趣而成為認知的一部分。」, 2008, p. 210

深刻並持久的城市形象記憶,則需要心靈層次的引導。也可以說,外在感官所觀 事性」與神秘色彩(Echtner & Ritchie, 1993; McKercher & Cros, 2002; Tilden, 1967)

686970。而且這些形象可能隨著時空與不同的事件發生而產生改變,即使外在的建

      

65:李珮禔,劉虹麟,「都市文化策略:節慶活動、文化形象與認同」(劉俊裕主編),《全球

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 2013, p. 71

66:Kevin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 1960, p. 6 註67:Kevin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 1960, p. 2

68:Freeman Tilden,《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Chapel Hill books):「詮釋(或翻譯)

(interpretation)從最早有文化活動時就存在,並藉由說故事的方式“教育”參觀者…無論是 任何古蹟與遺產都需要有故事性來使參觀者能更投入情感。而參觀者則渴望一些美麗、神 祕、具有激勵性、精神性靈上有意義的聯結。」, 16, 1967, p. 3, 4, 29

69:Bob McKercher, Hilary Du Cros,《Cultural Tourism》:故事性,指故事發生的地點,以及敘 述故事的方法。「所有成功的文化觀光吸引力都必須有敘述故事性,說故事的方法很多,觀 光客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或深或淺地參與其中」。2002, p. 122

70:Charlotte M. Echtner, J.R. Brent Ritchie,“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認為目的地的形象,往往與目的地的故事性有關,想像力(imagination)刻造

築與外觀是一樣的。這些城市形象後來成了影響觀光者的旅遊動機之一,同時也 影響了觀光行為和模式。在人們腦海中已建構的城市形象,經旅行實地參訪並用 自身的感官體驗來應證71,不同個體最後重新詮釋對各個景點與對城市新的認知,

進而再將相關經驗傳遞與影響他人。

Lynch 認為,觀察者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其實是可以被「訓練」的。世界各國許 多城市的印象,多半經過媒體的宣傳、旅遊書的介紹、廣為流傳的照片或官方政 策的包裝,不斷地重複刻印(repetition)與強化,而在觀光客的心中漸漸形成一種 刻板的印象,或相關性的連結72。筆者列舉出以下例子作參考:紐約的自由女神像

(Statue of Liberty)、倫敦的泰唔士河(River Thames)、巴黎的塞納河(La Seine)、

東京的鐵塔(東京タワー)、義大利的米蘭教堂(Duomo di Milano)、西班牙的奔 牛節(Los sanfermines)…等。然而,這些城市不只有這些特定的建築物或景點,

或者,對當地人來說並不是最具代表性和最知名的標的物,但是隨著媒體的宣傳,

個人獲得資訊的方式與品味不同,所留下的刻板印象也就不同。

維也納是一個兼具視覺和聽覺混合印象的城市,視覺印象的建立可以從廣告 媒體與觀光宣傳網站或手冊中獲得,但聽覺印象的建立則較需要個人對音樂文化 的探索和音樂教育的養成才能建立。如今,因多媒體科技進步,我們可以輕易地 從動態廣告中看見維也納的景觀,並且搭配「聽見」維也納的代表音樂,讓維也 納的音樂形象不再僅限某種音樂教育水平或高級知識分子,成為廣為人知的「音 樂之都」。

(二) 文化觀光

在過去,文化的追尋之旅曾經非常流行,包括:藝術之旅、古典音樂之旅及        

了形象(image)。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April, 1993, p. 3, 4

71:Kevin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個人經驗是驗證形象的一種實踐方式。」, 1960, p.

14

72:Kevin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 1960, p. 11  

文學之旅。學者們認為,廣義來說從羅馬時期一直到現在,所有的觀光形式或多

文學之旅。學者們認為,廣義來說從羅馬時期一直到現在,所有的觀光形式或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