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20 13 D r.

Tu ng

Ch u ng

Ts a i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說明研究背景、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重要名詞解釋以及研究的範圍 與限制。本章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 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各節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屏東縣位處臺灣本島的最南端,地勢南北狹長,共包含三十三個鄉鎮,資源 多集中於北區或少數鄉鎮市內,城鄉區域的發展差異極大;而其餘的鄉鎮許多地 處偏遠,其中山地原住民鄉鎮數量更高居全國縣市之冠,總計八個。如此隨之而 來的即是常見的隔代教養情形,就醫治療也極度不便;於此,學校教育顯得格外 重要。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偏遠地區國中小地理資訊查詢系統截至2019 年 5 月 27 日 的資料顯示屏東縣逾半數鄉鎮內的小學屬於偏遠、特偏甚或極偏地區,計有十七 個鄉鎮(參見附錄三)。另由教育部統計處教育統計查詢網統計結果得知,屏東縣 106 學年度偏遠地區國小學生數為 15770 人,佔縣內比率 44.22%;特偏地區國小 學生數為2937 人,佔縣內比率 8.24%,結果僅次於金馬澎湖地區及臺東縣。

在屏東縣境內的國小,近半數為六班以下的學校,逾三分之二為十二班以下 的學校(參見附錄四),而學校規模的大小關係著資源班能否成立以及行政人員的 配置數量。在規模較小的學校,通常無法成立資源班或特教班,校內沒有專任的 輔導教師或特教老師,輔導與特教業務常由普通教師兼任,可提供的協助多不及 擁有專業背景的輔導教師或特教老師。張雅婷、黃玉枝(2015)的研究也發現屏 東縣國小普通班導師缺乏社區資源的協助,較無相關專業人員或機構可供諮詢與 溝通。

研究者執教十餘年來,調任過兩所學校,一直都在小型學校服務,須同時兼 任級任教師及行政業務,但發現不論班級學生人數多寡,都面臨同樣的困境─學 校輔導及特教資源的缺乏。身為教學現場第一線的班級導師,當發現孩子有某些 症狀,需要特別的資源或協助時,在校內常常是求助無門,無法找到立即且有效 的方法,只能向外尋求支援。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簡稱 ADHD)

是目前普遍常見的疾病,學齡期的盛行率為5~10%,成人期則約 4%。雖然 ADHD 的致病成因以目前的科學研究來說仍無法有明確的定論,但若確診須服用藥物,

小學低年級是藥物治療的最佳時機。教師往往是第一線發現學童可能患有 ADHD

2

© 20 13 D r.

Tu ng

Ch u ng

Ts a i

的人(洪儷瑜,1998),也在其診斷與處遇上扮演著重要角色(黃舒微,2011)。

級任教師整日陪伴孩童,很快便能發現某些孩童有嚴重的注意力問題,但面對課 堂上的眾多學童以及有限的教學時間,常出現力有未逮之感。由於ADHD 學童常 有學業、社會關係和家庭關係等行為問題,教師所遭遇到的難題,除了管理他們 的行為之外,也需協助其課業,兩者皆足以令教師大傷腦筋,而且學習問題和行 為問題又往往有著惡性的交互影響(楊坤堂,1997)。因此,想了解級任教師在面 對ADHD 兒童時面臨了哪些教學困擾,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其實ADHD 學生的問題相當複雜,其症狀應在小學之前便已出現,但多數卻 是在進入小學以後才被發現與診斷,且其中個別差異頗大,即便外在的行為問題 容易觀察,但內向行為問題既不穩定也不易被發現,每個學生所需要的有效方法 也不盡相同。對於不專心、過動的孩子,可給予行為治療,也需改善親職技巧,

同時學校的補救教學也是不可或缺的治療策略,面對盤根錯節的問題,若缺乏適 當的策略與技巧,可能只能提升其正面行為或短暫改善問題,但效果難以持久。

然而,學校教育所能給予的支持協助究竟有多少?因此,想了解教師在面對這群 罹有ADHD 的孩子時,會採取哪些因應策略來幫助他們,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依據本研究的研究動機,其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如下:

一、研究目的

依據本研究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暸解國小普通班級任教師在面對ADHD 兒童時所面臨的教學困擾。

(二)暸解國小普通班級任教師在面對ADHD 兒童時所採取的因應策略。

二、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訂定研究問題為以下二點:

(一)探討國小普通班級任教師在面對ADHD 兒童時所面臨的教學困擾為何?

(二)探討國小普通班級任教師在面對ADHD 兒童時所採取的因應策略為何?

3

© 20 13 D r.

Tu ng

Ch u ng

Ts a i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包括下列重要名詞: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國民小學普通班級任教師、

因應策略、教學困擾及支持系統。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注 意 力 不 足 過 動 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簡稱 ADHD)是一種早發性的精神疾病,一出生便已存在,只是在不同時期被發現診斷 出來。ADHD 可分為三種類型,不專心型約 30~35%,過動 / 衝動型約 15~20%,

合倂型約 50~55%。學齡期兒童的男女比約 9:1,青春期約為 2~3:1,性別不同 在共病症狀上會有所差異(高淑芬,2011)。

ADHD 的主要核心症狀是不專心、過動和衝動。不專心方面的臨床表徵包括 沒有注意到細節、粗心大意、注意力分散、需要不停地提醒日常生活的事情、東 西很亂、忘東忘西、丟三落四、弄丟常用的東西、沒有時間觀念等等。

在過動方面的臨床表徵有:跑來跑去、爬高爬低、不怕危險、精力旺盛、坐 不住甚至離開位子、坐時身體扭來扭去、動來動去或玩弄手指、動作較粗魯、運 動協調不佳、肢體動作多、易惹人厭或被誤會打人、愛講話、甚至在不該說話時 講個不停等。

而在衝動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則包括沒有耐心、打斷或干擾他人、話多、

插嘴、沒耐心聽別人講完,就急著接話或回答、好管閒事、熱心過度、難與他人 輪流、無法等待(高淑芬,2011)。

本研究所稱之ADHD 兒童,為經醫生評估後取得醫院診斷證明或經縣市政府 鑑輔會鑑定核准之兒童。

二、 國民小學普通班級任教師

本研究所稱普通班教師,係指任教於屏東縣公立國民小學之現任教師,且班 上有安置ADHD 學生並擔任普通班班級導師之教育工作者。

三、 教學困擾

本研究所稱「教學困擾」,主要探討普通班教師在面對ADHD 學生時,在教學 上所遇到的困難,包括教學與評量、專業知能、行政支持、親師溝通等因素。本 研究所指教學困擾(teaching problems)為:教師在從事教學的過程中,無法有效 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導致內在心理的失衡狀態。

四、 因應策略

本研究所稱「因應策略」,主要探討普通班教師在面對ADHD 學生時,為了處

4

© 20 13 D r.

Tu ng

Ch u ng

Ts a i

理教學上所遇到的困難而採取的行動。本研究所指因應策略為:教師遭遇教學困 擾時,為免於產生威脅或解除壓力,而努力處理問題的動態歷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以經醫生評估後取得醫院ADHD 診斷證明或經縣市特殊教育學生 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簡稱鑑輔會)鑑定為ADHD 學生之級任教師為主,非融 合教育中其他障礙學生之導師。

二、 研究範圍

研究限制本研究範圍針對屏東縣為研究範圍,其結果只適合解釋 108 學年度 屏東縣國民小學普通班ADHD 學生之級任教師所遇困難及其因應教學策略現況,

若用於其他地區與時間,只適合作比較研究,並不適合作為推論的研究。

三、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對象為ADHD 學生之級任教師,不宜將結果推論至其他障礙類 別及相關科任教師與行政人員。

(二)本研究對象為國民小學普通班ADHD 學生之班級導師,不宜將結果推 論到幼稚園、國民中學、高中職以及大專等階段。

(三)由於本研究是以訪談方式進行,因此無法以大量樣本進行研究,基於 研究時間以及研究對象意願的因素,僅能由屏東縣地區選出代表性的對象作訪 談,無法進行全面性的訪談。

(四)由於ADHD 異質性高,本研究所擷取的只是少數受訪者的意見,因此 不適合推估至母群體,也無法推論至其他ADHD 學生之級任教師身上。

(五)本研究以半結構訪談方式進行,受試者在回答問題時可能因主客觀因 素影響,而作出不符實際之回答,導致結果有測量誤差之存在,以致本研究在內 容分析及結果的推論上可能會有所偏誤。

5

© 20 13 D r.

Tu ng

Ch u ng

Ts a i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