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六節進行探討,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 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界定及第六節研 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指出每年至少有 260 萬人因超重或肥胖而死亡,而兒童超重與肥胖影響健康後果,往 往直到成年時才明顯,包括:心血管疾病(主要有心臟病與中風)、

糖尿病、肌肉骨骼疾病(尤其是骨關節炎)、與某些癌症(例如子宮內 膜癌、乳腺癌與結腸癌)等。蔡忠昌與劉蕙綾(2006)研究證實規律 運動可以提升個人之健康,增進心血管的機能,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 的風險,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加生長激素的分泌與身體脂肪的分 解,可以消耗體內多餘的熱量,達到體重控制的效果,增加腦內啡 (endorphin)的分泌,降低焦慮、提高睡眠品質、增加愉悅的感覺,達 到壓力的解除,並可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增加身體的抵抗力。

Taras, H. (2005)學齡期兒童運動可以幫助兒童發展社交能力,提 升心理健康,減少冒險行為。Powell & Paffenbarger (1985)研究指出規 律性運動習慣對生理及心理有實質益處,且可促進身體健康。

2

美國兒科協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10)提倡每一 位兒童與青少年應該積極參與體育與從事規律身體活動。學齡時期的 運動行為對於個體日後建立持續運動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且早期的身 體活動習慣亦會是決定個體將來成人以後身體活動型式與活動量的 重要因素(Kelder, Perry, Kleep ,& Lytle, 1994)。世界衛生組織(WHO, 2010)發佈的關於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指出,缺乏身體活動 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並對於 5-17 歲兒童及青少年活 動量建議為每日至少 60 分鐘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或每週至少 3 次高強 度身體活動,或是從事有氧活動,而大於 60 分鐘的身體活動可以提 供更多的健康效益。方進隆(1997a)利用運動來增進身體活動能力與 充實生活品質是愈來愈被鼓勵的方法,只要每週至少 2 至 3 次的運 動,且每次達 30 分鐘以上的合理運動訓練,就能夠維持或建立起身 體良好的體適能。

國小階段是義務教育的開始亦是國民教育基礎,特別是國民小學 學童可塑性高,其在校生活中的運動經驗,對將來身心發展、運動習 慣之養成與運動技能培養,實不容緩。因此,及早在國民小學階段瞭 解當前學童規律運動行為現況並對相關因素之深入探討予以協助,應 有助於日後成年生活規律運動習慣養成,進而促進健康體能。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規律運動情形之現況,並探討 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級、運動社團參與、家長教育 程度、身體質量指數)及運動自我效能等,與規律運動行為間的關 係。茲將本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 瞭解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與規律運動行 為現況。

二、 探討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分別與運動自我效能及規律 運動行為的關係。

三、 探討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與規律運動行為的關係。

四、 探討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對規律運動行 為的預測力。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 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及規律運動行為現 況為何?

二、 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分別與運動自我效能、及規律運動 行為的關係為何?

三、 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與規律運動行為的關係為何?

四、 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對規律運動行為的 預測力為何?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一、 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行為會因個人背景因素的不同而有顯著 差異。

二、 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與規律運動行為有顯著相關。

三、 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等對規律運動行為 具有預測力。

6

第五節 名詞界定

一、 國小高年級學生

本研究以新北市新店區某國民小學 105 學年度第二學期國小 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 規律運動行為

參考教育部體育署(2016)體適能健身寶典「333 原則」:每週 至少運動 3 天、每次至少 30 分鐘,運動時的強度達到有點喘但還 可以說話的程度;將規律運動行為界定為研究對象回憶過去一星 期的運動參與行為(除在校體育課時間外),可從事相同或不同屬 性之運動。其從事運動頻率為每週至少 3 天;運動時間為每次至 少 30 分鐘,運動強度:中等程度以上(即自覺運動時達到會喘、有 流汗但還可以說話的程度。

三、 運動自我效能

個體主觀判斷在有阻礙或缺乏支援的特定情境中,對自己開 始或持續規律運動能力的把握程度。本研究使用呂昌明、卓俊辰、

黃松元(2002)編製運動自我效能量表來測試研究對象持續運動 的把握程度(百分比),原 14 題,經專家學者建議修正後版本為 13 題。

7

四、 身體質量指數

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

其指數愈高代表體脂肪愈多(方進隆,1997a)。身體質量指數(BMI)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102 年公布之「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 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詳如附錄一,依身體質量指數(BMI) 的數值區分為體重過輕、體重適中、體重過重、肥胖四個等級。

8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因人力、時間與經費上的限制,僅以新北市新店區 某小學 105 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之五、六年級高年級學生 為母群體,其研究結果僅能推論至當時正就讀的五、六年 級學生,無法推論至其他所有國民小學。

二、 本研究問卷屬於事後回憶設計,研究對象於填答時可能因當 時環境、身體狀況、認真程度、回答意願及回憶偏差等因 素,而造成結果偏差。

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