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規律運動行為現況及影響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進行探討。第一節規律運動行為現況及影響、第二 節運動自我效能概念和相關研究、第三節影響規律運動行為的相關因 素。

第一節 規律運動行為現況及影響

一、 規律運動現況與實施策略

教育部 104 年運動城市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參與運動人口微幅升至 83.0%,規律運動人口亦增長為 33.4%(等於每三人就有一人為規律運 動之人),相較於 103 年成長 0.4%;在參與運動主要目的仍為「為了健 康」,不運動主要原因,仍以「沒有時間」比例較高。教育部體育署(2016)

學生有規律運動習慣的比率(每週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以上)以國小 76.1%最高,國中 61.4%、高中職 49.5%,大專院校 45.8%最低。

探討國內對於不同學級學生規律運動研究顯示國小、國中生從事規 律運動比例約 45~55%;高中(專科)約 40~45%;大學生約 35~40%,碩 士約 20%(李彩華、方進隆,1998;柏佩蘭,2010;張世沛、施國森、

高文揚、黃素珍,2012;陳子怡,2011;陳美昭、賴香如,2006;黃貝 玉,2004;黃淑貞、劉翠薇、洪文綺,2002;黃瑞榮、李崑璋,2014;

10

楊亮梅,2004;龍炳峰,2000;韓瑪琍、黃娟娟,2014),其運動行為 隨年紀而有遞減情形。

Rowland(1990)提到,學生若能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其健康狀 況會比缺乏運動的學生為佳。柏佩蘭(2010) 調查臺北市 241 名五、六 年級學生較常參與運動總類分別為籃球、腳踏車、慢跑;而影響國小學 童運動三個因素分別為天候因素(如太冷、太熱)、身體因素(身體不 適)、課業因素(功課太多)等。課業壓力亦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規律運動 行為(王淑芳、顏效禹、李思招、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2007;李 彩華、方進隆,1998;Wu & Jwo, 2005)。

新加坡 1992 年推行國家健康生活型態計畫,建議靜態生活作息較 長的人有每週 5 天、每天 30 分鐘的運動,時間可由每次 10 分鐘以上的 運動累積而成;另外,建議身體活動較多的人,每週 3 次、每次 20 分 鐘的費力活動,如慢跑、游泳等(教育部,2007)。

11

表 2-1-1 不同學級學生從事規律運動行為百分比

學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從事規律運動行為比例

(百分比) Kumar, Ray, Roy,

Ganguly, Dutta, Mahapatra,&Banerjee

Gonzalez-Suarez &

Grimmer-Somers

註:MVPA(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56.1~65%

註:MVPA(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44.4%

12

二、 規律運動對身心影響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2000)建議長 期從事規律運動,不僅可促進健康,更可降低疾病的發生。為了獲得良 好健康與體適能,就必須經常性的從事規律且適當的運動。許多研究已 證實規律運動能降低死亡率與罹患高血壓、冠狀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

肥胖、氣喘誘發、結腸癌、乳癌、骨質疏鬆症以及憂鬱症等疾病的機率,

而身體活動量不足則會增加罹患這些慢性疾病的風險(吳一德,2006;王 偉德,2011;林啟川、莊林貴、周麗卿、許義章、張秋煉,2001;Bouchard, Shephard, & Stephens, 1994;Reaven, Barrett, & Edelstein, 1991;Haines

& Kim, 2013)。

迪魯.法納奧、吳育儒、黃國欽、黃森芳、陳怡靜(2013)規律運 動並達到每次30分鐘之運動時間,不但可以降低體脂肪、腰臀圍比及皮 膚電流反應,同時可以提升最大攝氧量的預估值,增強運動的能力。吳 品錞(2012)在校足量運動,對於提升學生體適能、流暢力、獨創力、

精密力、及對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亦有顯著影響。

劉翠薇、黃淑貞(1999)運動能促使身體健康、增進體能、促進新陳 代謝、增強心肺功能、保持理想體重及讓人感到有活力。心理學家及精 神科學家均認為,運動是改變心情最有效的一種技巧之一,因此他們運 用運動來治療一些身心疾病患者的機會相對提高許多(Thayer,Newman &

13

McClain, 1994)。

教育部認為學生之學習皆與健康體適能有關,尤其是有氧(心肺)

適能,有氧適能好,腦部獲取氧的能力較佳注意力持久性會較好(教育 部,2012),而學齡兒童從事運動有助提升在校學習表現(Taras, H., 200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