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以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 EMBA 學生於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行為改變 階段與運動知覺利益、運動知覺障礙、運動自我效能間之關係為研究主題。本章內容 區分為五節,區分為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 四節:名詞解釋、第五節:研究範圍。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現代人的教育水平普遍高於過去,進入競爭激烈的工作場所後,每天幾乎都會承 受工作壓力,而運動的習慣,將成為自我征服困難的優勢。根據哈佛大學生理學家沃 爾特·坎農(Walter Cannon)的早期研究,早期的人們,人類的生活環境惡劣,壓力主 要來自糧食和戰鬥的獲得,身體活動即是對壓力的反應,大多數大肌肉群的活動則是

「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心理是現代人的壓力最大來源,當壓力引起心跳加快、

血壓上升,血液流通至四肢等反應,但不能通過運動緩解時,它可能導致消化系統疾 病,免疫功能下降,自然會逐漸降低競爭力,並且身體變得虛弱,疲勞和工作表現變 差。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8)統計資料顯示,107 年十大死因排名依序為 1.惡性腫瘤;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事故傷害;7.慢性下呼 吸道疾病;8.高血壓性疾病;9.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0.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而 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在醫學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的一份研究顯示,

每天只需運動 15 分鐘,平均預期壽命延長 3 年,這不僅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 20

%、癌症死亡率降低10%,總死亡率也減少了 14%。研究並且也顯示,如果再另外增 加運動時間15 分鐘的話,則可將死亡率再減少 4%。

而跨理論模式是在強調行為健康的一直改變的過程,且非只維持前進的改變行為,

而是會有前進及後退階段的產生,而運動行為的養成,是會經過不斷的改變過程及運 用不同的執行方法;隨著運動習慣的維持,身體對於壓力的抵抗性,也將逐漸增強。

而EMBA 學生在職場上幾乎都是公司的中高階主管甚至是企業主,工作壓力自然不在 話下,故藉此研究來了解個人背景因素與運動階段之關連性,並以跨理論模式(包含 運動行為各階段、運動知覺利益、運動知覺障礙及運動自我效能)來探討EMBA 學生 各變項的關係。

2

國內在人口統計變項中,以跨理論模式探討運動行為之差異,摘錄些許研究結果 如下:研究對象以國、高中及大學階段學生(陳嘉成,2005;林曉薇,2003;林麗鳳,

2004)及國小女教師(黃鈺婷,2011;江衍偉,2004;許妮茜,2008)為主,而研究結 果在國、高中及大學階段學生方面以人口統計變項中,受測者之個人背景因素(性別、

自覺健康狀況、參與運動社團)為主要影響個人運動階段;在國小女教師方面,則是 受測者之個人背景因素(年齡、最小子女年紀、自覺健康狀況、參加運動社團經驗等)

變項影響個人運動階段,並無探討對象為 EMBA 學生之研究,而 EMBA 學生均屬各 行業之中、高階主管,藉由此研究探討職業別、職務屬性及年收入,是否會有所影響;

而上述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學生及女性教師較無固定運動行為,且發現運動的階 段與知覺運動利益與知覺運動障礙呈現線性關係,在第一階段:無意圖期,會發生知 覺利益小、知覺障礙則是大,而靠近第五階段:維持期,則是知覺利益大,知覺障礙 小,故想藉此研究來探討EMBA 學生是否因工作壓力、社會地位及職務階層等因素,

在運動行為上是否會有所差異。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 EMBA 學生的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行為改變階段 與運動知覺利益、運動知覺障礙、運動自我效能間的關係。歸納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臺師大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及運動階段之分布情形。

二、探討臺師大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於五個運動階段之差異情形。

三、探討臺師大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之差別。

四、探討臺師大EMBA 學生運動階段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之差別。

五、探討運動知覺利益與運動知覺障礙對運動自我效能之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如下:

一、 臺師大EMBA 學生不同個人背景因素之運動階段有顯著差異。

二、 臺師大EMBA 學生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有顯著差異。

三、 臺師大EMBA 學生不同運動階段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有顯著差異。

四、 臺師大EMBA 學生之運動知覺利益與運動知覺障礙對運動自我效能有顯著預測 力。

第四節、 名詞解釋

與本研究有關之重要變項或名詞的定義說明如下:

一、EMBA 學生:

指曾就讀於臺師大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全體學生。

二、規律運動(Regular exercise):

空暇時間,每週運動三次以上,每次 20 分鐘以上中等強度之運動,也就是運動中 感覺呼吸會喘且有流汗情形。

三、運動行為改變階段(The Stage of change for exercise):

係指受測者於近半年內的運動行為表現,並以行為改變階段的 5 個階段:無意圖 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當作運動行為的階段分期;參考 Niaura and

4

Rossi(1992)所設計運動階段分類量表來施測。

四、運動社團參與:

係指受測者在近半年內參加學校運動社團的情形。

五、知覺運動利益(Perceived benefits of exercise)

受測者在限定情境中,自評自己採取規律運動行為可得到的利益程度;參考

(Marcus, Selby, N iaura, & Rossi,1992 : Muto, Saito, Sakurai, & Adachi, 1992;黃 鈺婷,2011;林育燕,2011; 高 毓 秀 , 2002)量表所設計量表,並配合 EMBA 學生 生活型態修訂而成。

六、知覺運動障礙(Perceived barriers of exercise)

受測者在限定情境中,自評自己採取規律運動行為可遇到的窒礙程度;參考

(Marcus, Selby, N iaura, & Rossi,1992 : Muto, Saito, Sakurai, & Adachi, 1992;黃 鈺婷,2011;林育燕,2011; 高 毓 秀 , 2002)量表所設計量表,並配合 EMBA 學生 生活型態修訂而成。

七、運動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受測者在限定情境中,自評自己能突破困難,進而從事規律運動的把握程度;參 考(Marcus, Selby, N iaura, & Rossi,1992 : Muto, Saito, Sakurai, & Adachi, 1992;

黃鈺婷,2011;林育燕,2011; 高 毓 秀 , 2002)量表所設計量表,並配合 EMBA 學 生生活型態修訂而成。

第五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以臺師大 EMBA 學校為主體,共計發出 266 份問卷,其中 245 份為有效 問卷;其中研究變項包含: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行為階段及運動社會心理因素等部分。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