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討臺師大EMBA學生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應用跨理論模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探討臺師大EMBA學生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應用跨理論模式"

Copied!
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管理學院 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探討臺師大 EMBA 學生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 應用跨理論模式 Study for Exercise Behavior of EMBA Students in NTNU by Applying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黃宗輝 Tsung-Hui Huang 指導教授:洪聰敏博士 Advisor:Tsung-Min Hung, Ph.D. 中華民國 109 年 6 月 June 2020.

(2) 誌謝 二年的美好求學時光荏苒而過,隨著論文的完稿與畢業典禮的到來,又完成了一 項人生重要的里程。回首這兩年的研究所生涯,雖然假日都到學校報到,也有許多報 告須完成,但也因為這樣,認識了許多同學。. 記得二年前的龍荃會與同學首次見面,來自不同行業的同學在介紹自己的經歷, 每一位能來到臺師大 EMBA 的同學都是行業中的佼佼者,也各有不同領域的專長。 大家進入校園後,沒有隸屬關係的隔閡,也沒有利益的衝突,真心付出彼此相互學習 與經驗分享,十足展現了「跨界」學習的優勢,並充分展現「沒有你、沒有我、只有 我們」 ,讓我在這兩年內學習到各行業豐富的學術涵養及實務經驗。. 首先非常感謝指導教授洪聰敏博士,在我撰寫論文的期間,給我許多的指導與鼓 勵,使我受益良多,也很感謝黃崇儒教授以及許書瑋研究助理教授在計畫與口試時給 予許多寶貴的建議與指導,使我的論文更臻完整。. 當畢業驪歌響起,心裡不是互道珍重的離愁,而是得到更多好朋友祝福的喜悅。 感謝如同家人般的第八組夥伴,許多夜晚我們一起挑燈夜戰,逐一完成各科目的報 告。宗輝在此致上最誠摯的謝意,感謝這段時間每一位幫助過我或是一起努力過的同 學,沒有你們,求學時光不會有這麼多的美好回憶。. 黃宗輝 謹致於 臺師大 EMBA 109 年 6 月. i.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應用跨理論模式來探討臺師大 EMBA 學生在五個不同運動階段的分 佈情形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法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 266 份,有效回收問卷 245 份,有效回收率達 92.1%。所得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無 母數統計法、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薛費事後比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 分析。研究所得結果歸納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以準備期最多(40.8%) ,其次分別為、維持期(31.8 %) 、意圖期暨無意圖期(18.4%) ,人數最少的是行動期(9%) 。 二、 研究對象會因個人背景因素的不同,在五個不同運動階段中大部分沒有差 異,僅在年齡、自覺健康狀況及參加學校運動社團有所差異。 三、 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利益方面,會因自覺健康狀況、參加運動社團經驗、 等個人背景因素不同而有所差異;在知覺運動障礙方面,會因年齡、職務 屬性、自覺健康狀況、參加學校運動社團經驗等個人背景因素不同而有所 差異;而在運動自我效能方面,會因年齡、自覺健康狀況、參加學校運動 社團經驗等個人背景因素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 歸屬於五個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 運動自我效能上,均具有顯著差異。 五、 運動知覺利益正向預測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知覺障礙則負向預測運動自我 效能。. 關鍵詞:跨理論模式、EMBA 學生、運動行為、運動階段 ii.

(4) Abstract This study used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s and related factors in five different stages for exercise behavior of EMBA Students in NTNU . This survey was using the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Total 266, obtains 245 effective samples. An effectiveness rate of 92.1% was reached.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T 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s post hoc test standardized ,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40.8% of the subjects in exercise stage were in Preparation, 31.8% in Maintenance , 18.4% in Contemplation and Precontemplation, 9% in Action. 2.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among participants’ personal backgrounds of the five stages,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ge, aware state of health,and experiences in exercise school club .. 3. In perceived benefits of exercise, the results various from personal background such as: aware state of health, and experiences in exercise school club. In perceived barriers of exercise, the age, job attributes, and aware state of health. In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it changes from the age, aware state of health, and experiences in exercise school club. 4. The subjects in the five stages vary in perceived benefits of exercise, perceived barriers of exercise, and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5. Perceived benefits of exercise can indicate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positively; however, perceived barriers of exercise is in negative relation with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Keyword: transtheoretical model、 EMBA students、 exercise behavior、 exercise stages. iii.

(5) 目次 誌謝 ............................................................................................................................ i 摘要 ............................................................................................................................ i Abstract..................................................................................................................... iii 目次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研究假設 ............................................................................................. 3 第四節、名詞解釋 ............................................................................................. 3 第五節、研究範圍 .............................................................................................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健康與運動 ......................................................................................... 5 第二節、跨理論模式 ......................................................................................... 7 第三章、研究方法 .................................................................................................. 21 第一節、研究架構 ........................................................................................... 21 第二節、研究對象 ........................................................................................... 22 第三節、研究工具 ........................................................................................... 23 第四節、研究步驟 ........................................................................................... 25 第五節、資料處理分析統計 ........................................................................... 26 第四章、研究結果 .................................................................................................. 28 第一節、臺師大 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及運動階段之分布情形 ............ 28 第二節、臺師大 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於五個運動階段之差異情形 ....... 32 第三節、臺師大 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之差異情形 38 第四節、臺師大 EMBA 學生運動階段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之差異情形 ....... 48 第五節、運動知覺利益與運動知覺障礙對運動自我效能之預測力 ............. 50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 52 第一節、結論 ................................................................................................... 52 第二節、建議 ................................................................................................... 53 第三節、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 ................................................................ 54 參考文獻 ................................................................................................................. 55 中文 .................................................................................................................. 55 英文 .................................................................................................................. 57 iv.

(6) 附錄 ......................................................................................................................... 58 附錄一、正式問卷 ............................................................................................................. 58. v.

(7) 表目錄 表 2-1 : 跨理論模式的內容描述 ............................................................................... 13 表 2-2 : 台灣博碩士論文近年有關跨理論研究之列表 ............................................. 14 表 3-1 : 變項名稱及選項差異合併一覽表 ............................................................... 26 表 4-1-1 : 臺師大 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分布狀況表 ...................................... 29 表 4-1-2 : 臺師大 EMBA 近期學生運動項目分布狀況表 ...................................... 30 表 4-1-3 : 臺師大 EMBA 學生自覺影響運動階段因素分析 .................................. 30 表 4-1-4 : 臺師大 EMBA 學生運動社會心理分數分析表 ...................................... 30 表 4-2 : 個人背景因素與運動階段的 Mann-Whitney U 暨 Kruskal-Wallis 檢定 一覽表 ............................................................................................................ 32 表 4-3-1 : 運動社會心理與性別之變異數分析 ........................................................ 38 表 4-3-2: 運動社會心理與年齡之變異數分析 ........................................................ 39 表 4-3-3 : 運動社會心理與婚姻狀況之變異數分析 ................................................ 40 表 4-3-4 : 運動社會心理與工作年資之變異數分析 ................................................ 41 表 4-3-5 : 運動社會心理與職務屬性之變異數分析 ................................................ 42 表 4-3-6 : 運動社會心理與職業別之變異數分析 .................................................... 43 表 4-3-7 : 運動社會心理與年收入之變異數分析 .................................................... 44 表 4-3-8 : 運動社會心理與自覺健康狀況之變異數分析 ........................................ 45 表 4-3-9 : 運動社會心理與社團參與之變異數分析 ................................................ 46 表 4-4 : 運動社會心理與運動階段之變異數分析 ................................................... 48 表 4-5-1 : 運動知覺利益及運動知覺障礙與運動自我效能之回歸分析係數摘 要表 ............................................................................................................. 50 表 4-5-2 : 運動知覺利益及運動知覺障礙與運動自我效能之回歸分析係數摘 要表 ............................................................................................................ 50. vi.

(8) 圖目錄 圖 2-1: 活動金字塔 .................................................................................................... 6 圖 3-1 : 研究架構 ....................................................................................................... 21 圖 3-2-1 : 研究對象性別比例 .................................................................................... 22 圖 3-2-2 : 研究對象年齡層比例 ................................................................................ 22 圖 3-4 : 研究流程圖 ..................................................................................................... 25. vii.

(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以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 EMBA 學生於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行為改變 階段與運動知覺利益、運動知覺障礙、運動自我效能間之關係為研究主題。本章內容 區分為五節,區分為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 四節:名詞解釋、第五節:研究範圍。.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現代人的教育水平普遍高於過去,進入競爭激烈的工作場所後,每天幾乎都會承 受工作壓力,而運動的習慣,將成為自我征服困難的優勢。根據哈佛大學生理學家沃 爾特·坎農(Walter Cannon)的早期研究,早期的人們,人類的生活環境惡劣,壓力主 要來自糧食和戰鬥的獲得,身體活動即是對壓力的反應,大多數大肌肉群的活動則是 「戰鬥或逃跑」 (fight or flight) 。心理是現代人的壓力最大來源,當壓力引起心跳加快、 血壓上升,血液流通至四肢等反應,但不能通過運動緩解時,它可能導致消化系統疾 病,免疫功能下降,自然會逐漸降低競爭力,並且身體變得虛弱,疲勞和工作表現變 差。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8)統計資料顯示,107 年十大死因排名依序為 1.惡性腫瘤;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事故傷害;7.慢性下呼 吸道疾病;8.高血壓性疾病;9.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0.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而 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在醫學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的一份研究顯示, 每天只需運動 15 分鐘,平均預期壽命延長 3 年,這不僅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 20 %、癌症死亡率降低 10%,總死亡率也減少了 14%。研究並且也顯示,如果再另外增 加運動時間 15 分鐘的話,則可將死亡率再減少 4%。 而跨理論模式是在強調行為健康的一直改變的過程,且非只維持前進的改變行為, 而是會有前進及後退階段的產生,而運動行為的養成,是會經過不斷的改變過程及運 用不同的執行方法;隨著運動習慣的維持,身體對於壓力的抵抗性,也將逐漸增強。 而 EMBA 學生在職場上幾乎都是公司的中高階主管甚至是企業主,工作壓力自然不在 話下,故藉此研究來了解個人背景因素與運動階段之關連性,並以跨理論模式(包含 運動行為各階段、運動知覺利益、運動知覺障礙及運動自我效能)來探討 EMBA 學生 各變項的關係。 1.

(10) 國內在人口統計變項中,以跨理論模式探討運動行為之差異,摘錄些許研究結果 如下:研究對象以國、高中及大學階段學生(陳嘉成,2005;林曉薇,2003;林麗鳳, 2004)及國小女教師(黃鈺婷,2011;江衍偉,2004;許妮茜,2008)為主,而研究結 果在國、高中及大學階段學生方面以人口統計變項中,受測者之個人背景因素(性別、 自覺健康狀況、參與運動社團)為主要影響個人運動階段;在國小女教師方面,則是 受測者之個人背景因素(年齡、最小子女年紀、自覺健康狀況、參加運動社團經驗等) 變項影響個人運動階段,並無探討對象為 EMBA 學生之研究,而 EMBA 學生均屬各 行業之中、高階主管,藉由此研究探討職業別、職務屬性及年收入,是否會有所影響; 而上述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學生及女性教師較無固定運動行為,且發現運動的階 段與知覺運動利益與知覺運動障礙呈現線性關係,在第一階段:無意圖期,會發生知 覺利益小、知覺障礙則是大,而靠近第五階段:維持期,則是知覺利益大,知覺障礙 小,故想藉此研究來探討 EMBA 學生是否因工作壓力、社會地位及職務階層等因素, 在運動行為上是否會有所差異。. 2.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 EMBA 學生的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行為改變階段 與運動知覺利益、運動知覺障礙、運動自我效能間的關係。歸納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臺師大 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及運動階段之分布情形。 二、探討臺師大 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於五個運動階段之差異情形。 三、探討臺師大 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之差別。 四、探討臺師大 EMBA 學生運動階段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之差別。 五、探討運動知覺利益與運動知覺障礙對運動自我效能之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如下: 一、 臺師大 EMBA 學生不同個人背景因素之運動階段有顯著差異。 二、 臺師大 EMBA 學生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有顯著差異。 三、 臺師大 EMBA 學生不同運動階段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有顯著差異。 四、 臺師大 EMBA 學生之運動知覺利益與運動知覺障礙對運動自我效能有顯著預測 力。. 第四節、 名詞解釋 與本研究有關之重要變項或名詞的定義說明如下: 一、EMBA 學生: 指曾就讀於臺師大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全體學生。. 二、規律運動(Regular exercise): 空暇時間,每週運動三次以上,每次 20 分鐘以上中等強度之運動,也就是運動中 感覺呼吸會喘且有流汗情形。 三、運動行為改變階段(The Stage of change for exercise): 係指受測者於近半年內的運動行為表現,並以行為改變階段的 5 個階段:無意圖 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當作運動行為的階段分期;參考 Niaura and 3.

(12) Rossi(1992)所設計運動階段分類量表來施測。. 四、運動社團參與: 係指受測者在近半年內參加學校運動社團的情形。. 五、知覺運動利益(Perceived benefits of exercise) 受測者在限定情境中,自評自己採取規律運動行為可得到的利益程度 ;參考 (Marcus, Selby, N iaura, & Rossi,1992 : Muto, Saito, Sakurai, & Adachi, 1992;黃 鈺婷,2011;林育燕,2011; 高 毓 秀 , 2002)量表所設計量表,並配合 EMBA 學生 生活型態修訂而成。. 六、知覺運動障礙(Perceived barriers of exercise) 受測者在限定情境中,自評自己採取規律運動行為可遇到的窒礙程度 ;參考 (Marcus, Selby, N iaura, & Rossi,1992 : Muto, Saito, Sakurai, & Adachi, 1992;黃 鈺婷,2011;林育燕,2011; 高 毓 秀 , 2002)量表所設計量表,並配合 EMBA 學生 生活型態修訂而成。. 七、運動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受測者在限定情境中,自評自己能突破困難,進而從事規律運動的把握程度;參 考(Marcus, Selby, N iaura, & Rossi,1992 : Muto, Saito, Sakurai, & Adachi, 1992; 黃鈺婷,2011;林育燕,2011; 高 毓 秀 , 2002)量表所設計量表,並配合 EMBA 學 生生活型態修訂而成。. 第五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以臺師大 EMBA 學校為主體,共計發出 266 份問卷,其中 245 份為有效 問卷;其中研究變項包含: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行為階段及運動社會心理因素等部分。. 4.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師大 EMBA 學生於跨理論模式運動行為之探討。本章共包括二 節:第一節健康與運動,第二節跨理論模式等相關研究。. 第一節、 健康與運動 一、 身體活動與運動之定義 何謂身體活動呢?身體活動和運動有甚麼不一樣?什麼又是運動活動?身體活動 (Physical activity):簡單的來說,身體活動是藉由活動身體所產生的能量消耗,依據 Caspersen 等人(1985)的文獻,「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的定義,是藉由骨 骼肌的作用,進而產生身體活動,進而提升能量消耗。依強度可區分為以下幾種:一、 「休閒」偏向於靜止之間活動,如:看書、聊天、聽音樂等;二、「活動」偏向於日 常生活活動,如:打掃、煮飯或曬衣服等;三、「勞動」偏向於日常生活需要的維持 活動,但是運動的強度會比前兩項來的較高,如;家務或職業工作。 運動 (Exercise):身體活動的其中一種其實就是所謂的運動,Casperson et al .(1985). 指出運動是具有計劃性、有組織性、且不斷的重複進行,以提高良好身體. 狀態(健康)之目的的身體活動(如:游泳、跑步、健走)。 運動活動 (Sport):運動活動也是身體活動的一種。通常具有「競爭及競賽性 質」,在固定的「規則」或「規範」律定之下,所進行的身體活動,目的包括尋求樂 趣、自我滿足、社會互動等。 所以運動(exercise)不一定牽扯到運動活動(sport),但運動活動(sport)通常都 需要「運動(exercise)」來提升表現。 二、 活動量建議 究竟什麼程度的運動可以提升身體適能?有關 Park Nicollet Health Source(1997)提 出的身體活動金字塔(ACSM, 2000)被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所引用,金字塔的最底部應該為每天都能做的且無須任何輔助器材,而頂部. 5.

(14) 則為偶爾做的坐式相關休閒靜態活動;而每周各階段均有建議頻率上之建議;並為了 提升成人體的肌耐力及身體組成等因素,建議成人的運動量方式如下: (一)維持每週 3-5 次,時間持續 20-60 分,強度達最大心跳的 60-90%,或最大 攝氧量(VO2 max)的 50-85%,為最佳方法。 (二)每次 8-10 分鐘且到達中度以上的活動量的運動強度,且每日累積至 30 分 鐘以上,亦能達到相同運動效果(ACSM, 1995)。. 圖 2-1 : 活動金字塔 資料來源 : 張慈軒(2017). 「規律運動習慣」在行政院衛生署定義為:一週 3 次、一次運動至少 20 鐘以上, 以為一般民眾達到規律運動的基準(行政院衛生署,1995)。而在促進學生運動方面,教 育部在怎麼提昇學生健康體能裡面的中程計畫─333 計畫中,倡導學生在青少年階段 應達到每週運動 3-5 次,而運動時間維持 30 分鐘,運動強度則讓心跳達到每分鐘 130 次以上的運動量(教育部,1999)。. 6.

(15) 三、 運動與健康之相關性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在「健康」上定義: 「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及精神上的完美狀 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 。這就是大家所指的身心 健康,換而言之,人不只在心理、身體及道德健康上和社會力適應良好等四面向都良 好健全,才稱上真正健康的人。現今,健康的定義不再是如此「單一」、 「狹義」的, 而是「廣義」、「多元」的。相關學者研究亦支持「多元」的健康定義取向。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health/maergg6.html 而運動與其健康有其相關關聯,例如:增進心臟血管機能、減緩老化速度、增強體力、 疲勞消除、壓力釋放等。. 第二節、 跨理論模式 在 1982 年時由 Prochaska and Diclemente 兩位學者所提出,跨理論模式強調行為 改變階段不同,所思考內涵就不一樣,也就應該採取不同的措施方法,此模式在探討 不受專業人士所引導及影響下,能自我改變而至下一個階段,最早被應於戒菸行為上, 後續廣泛的應用在不同關於健康問題及運動行為上;跨理論模式內容分成四大部分: (一)改變階段(stages of change)(二)改變方法(processes of change)(三)決策 權衡(decisional balance)(四)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跨理論模式中主要的中心構念就是改變階段,行為改變是經由不斷改變階段而形 成,總共區分為五個時期: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而這五時 期有可能到達一階段後進而在達到下個階段,並非不會改變,在行為改變時有有可能 退回到前一個階段(林旭龍,2000;Prochaska & Velicer, 1997)。以下介紹在跨理論模 式下的五個行為改變階段(簡曜輝、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廖 主民、盧俊宏 譯,2002): 一、改變階段(The Stages of Change): 此階段為跨理論模式最重要之核心,不管任何行為的改變不外乎透過不斷演化及 改變,產生五個階段: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 Stage) 、意圖期 (Contemplation Stage) 、 準備期(Preparation Stage)、行動期(Action Stage)及維持期(Maintenance)。 7.

(16) (一)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 Stage): 在這一個時期裡,當事人並沒有打算在近半內去開始從事相關健身運動,他們在 日常生活就是上班、睡覺,且上班時間幾乎是維持坐式的狀況。大部分人們在這階段 裡,可能懷疑是否有能力去改變,也可能是對社會壓力有防禦。一般要改變這些人往 往需要費更多時間、方法及耐心,而用對方法才能讓其改變。 (二)意圖期(Contemplation Stage): 大部分人通常都是處於在此階段的行為,人們謹慎的打算在未來半年內,想要去 從事健身運動,與無意圖期相比,此階段的人已經意識到若不運動後問題及存在的意 義,在將問題做出統計分析後,仔細思考行為改變後的利害得失,想當然耳不會快速 有所改變,但已經開始有行為改變的想法。 (三)準備期(Preparation Stage): 處於本期的人已經有開始從事一些健身運動,也許一星期三次,但不是很規律的 在進行,因為只是想要獲得主要的健身運動利益。 (四)行動期(Action Stage): 個體在這一個階段是有規律性的運動(一星期約有三次或是更多,並且每一次活 動中皆長達 20 分鐘或是更久的時間)。這階段是最不可預判,非常簡單因他事的故態 復萌而中斷運動,此階段意味著從「橫躺的馬鈴薯」改變成「行動的馬鈴薯」。 (五)維持期(Maintenance): 個體在此一階段已經從事規律運動超過六個月的時程了,若停留在此一階段長達 五年之久,則他們可能終身持續規律運動,除非因為傷害或健康上的原因,否則會一 直持續在維持階段。 以上五時期行為改變階段,以各時期行為改變之變化來了解研究對象運動行為之 表現,並且了解受試者行為改變的情形。若能夠針對受試者處於的行為改變階段來安 排適切的運動課程,將有助於其更順利的往下一期目標邁進。在青少年這個時期,可 8.

(17) 塑性非常強,只要能夠讓個體於青少年時期就達到維持期的運動習慣,在往後的生活 中也較能有規律的運動習慣。 二、 改變方法(processes of change) 在跨理論模式中總共發展出 10 種的改變方法,其中又包括兩個層面:分別為經驗 認 知 層 面 以 及 行 為 層 面 (Prochaska,DiClemente & Norcross,1992; Prochaska & Velicer,1997),分述如下; (一)經驗認知層面 1. 意識覺醒(consciousnessraising): 提升當事者對不正確問題行為的原因、結果及治療的發掘現象。例如:當事 者知道肥胖會導致身體出現不良狀況,然而用衛教於樂方式使其了解其中利 害關係。 2. 情感喚起(dramatic relief or emotional arousal): 目的是讓當事者知道採取正確的方法,將可避免不必要問題所帶來的影響。 例如:利用成功人士的分享及社群傳播方式,讓其了解正確性避免產生恐慌 的思想。 3. 自我再評價(self-reevaluation) 目的是讓當事者在認知與情感上對自我不正確的方法的自我評價。例如:讓 當事者自評缺乏運動所帶來的影響,並利用心理意象等方法,來確認改變所 能帶來的益處。 4. 環境再評價(environmental reevaluation) 目的是讓當事者在認知與情感上對自己不正確行為的評價,且對社會環境有 所衝擊。例如:去了解自己若不運動會對社會及周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5. 社會解放(social-liberation) 再產生一個具有運動風氣的工作習慣,營造有利社會工作環境。例如:每日 抵達公司後,人員上班前,律定固定集合時間,統一動一動及做伸展運動等。. 9.

(18) (二)行為層面 1. 自我解放(self-liberation) 讓當事者堅定自己能規律運動外,且能堅持自我去實現規律運動;並在公開場 合或重要紀念節慶實施宣示,以強化自我的解放。 2. 情境替代(counter-conditioning) 找尋可以取代不健康行為的方法,也就是發掘其他能改善問題的正確行為。例 如:搭乘公車能提早一站下車、減少搭乘電梯增加走樓梯的行為。 3. 增強管理(reinforcement management) 當事者行為模式有所改變時,則採取賞罰制度,像是實施規律運動時則給予獎 勵或口頭讚賞;反之,則給予處罰,讓好的習慣能持續維持下去。 4. 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 減少不健康行為的誘惑,並增多健康行為改變的宣導。例如:在腳辦公室張貼 文宣廣告鼓勵多爬樓梯取代搭乘電梯,並讓大家養成習慣。 5. 互助之人際關係 (helping relationships) 利用關心、互助及接納他人意見來改變對某種行為的方式。例如:同儕間、親 人及長官部屬間的組織所提供關係。 三、 決策權衡(decisional balance): 決策權衡最早是由 Jannis& Mann(1977)所提出,當事人改變行為時,不外乎會 所含八個概念:自已利益、別人利益、自己成本消耗、別人成本消耗、自己的同意、 別人的同意、自己的不同意、別人的不同意;若是當事者想要行為有所改變時,會先 自我評估改變後對自己與別人的益處及壞處,這就是由 Prochaska, Diclemente and Norcross (1992)所提出:所謂的知覺運動利益與知覺運動障礙。換句話說,當事人覺得 從事運動後,所產生的益處,像是:釋放壓力、增進體能及維持體魄等能大於所產生 的壞處,像是:消耗時間、犧牲陪伴家人時間及運動所導致受傷等,經當事人自我評 估後,將會決定是否去從事運動。 過往研究發現運動的階段與知覺運動利益與知覺運動障礙的關係是呈現所謂的 線性,在第一階段:無意圖期,會發生知覺利益小、知覺障礙則是大,而靠近第五階 10.

(19) 段:維持期,則會知覺利益大,知覺障礙則是小(黃鈺婷,2011;李武雄,2004;黃 婉茹,2003)。 (一)黃鈺婷(2011)提出中之研究,對象以國小女教師為主,並以描述性統計、 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事後比較及 T 值等不同統計方式來進 行分析比較;相關分析結果如下:運動階段以準備期最多,會因個人不同 背景因素中之變項數而產生在運動知覺利益、運動知覺障礙、運動自我效 能及運動階段而有所差異。 (二)李武雄(2004)提出中之研究,對象以 55 歲以上年長者為主,以描述性統 計、t 檢定、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 相關及多元迴歸方法進行分析比較;相關分析結果如下:運動階段以維持 期最多,準備期次之,會因個人不同背景因素中之變項數(年齡、婚姻狀 況、自覺健康狀況、參加運動社團等)而產生在運動知覺利益、運動知覺 障礙、運動自我效能及運動階段而有所差異。 (三)黃婉茹(2003)提出中之研究,對象以職場女性為主,以 t 統計考驗、 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多重比較、單因子多變項分析 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相關分析結果如下:運動階段以 準備期最多,意圖期次之,會因個人不同背景因素中之變項數(年齡、自 覺健康狀況等)而產生在運動知覺利益、運動知覺障礙、運動自我效能及 運動階段而有所差異。. 由上述結果可得知,年長者運動階段以維持期最多,職場女性運動階段則是以準 備期最多,可推斷年齡愈高,愈能了解到運動所帶來的好處,女性人員則因外在因素 過多而降低運動意願。. 四、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最早是由 Bandura (1986)所提出,意指當事人在限定狀況下,能夠達成 狀況的成功率及把握度。而在運動方面自我效能的表示就是在當事人只有自己能去運 11.

(20) 動或是天候狀況不良時等因素,還是能保持運動的把握狀況(林麗鳳,2004;黃婉茹, 2003;呂昌明、王淑方,2001) ,自我效能包含二個方面:信心和誘惑,由高毓秀(2002) 提出,是行為改變進展至行動期和持續期的關鍵因素。換句話說,當事人若自我效能 較低時,很容易透過失敗的經驗而讓自我效能再降低,反之,則會想辦法克服(Bundura, 1977)。所以增加當事人的自我效能,亦會對運動階段有所提升(林麗鳳,2004)。 (一)黃婉茹(2003)提出中之研究,對象以職場女性為主,結果顯示:年齡、 自覺健康狀況及近 6 個月參與運動項目愈多等,則自我效能分數則愈高。 (二)林麗鳳(2004)提出中之研究,對象以大專學生為主,結果顯示:若為男 性、有參加運動社團、自覺健康狀況良好者,則自我效能分數則愈高。. 12.

(21) 跨理論模式的四大部分與其內容,綜整如表 2-1 所示: 表 2-1 : 跨理論模式的內容描述 建構. 描述. 無意圖期 現在沒有想法,也沒有打算在未來半年內有所行動 改 變 階 段. 意圖期. 現在沒有想法,但打算在未來的半年內有所行動. 準備期. 有想在在未來 1 個月內有所行動,並已經構思一些相關作法. 行動期. 已經出現新活動,但尚未持續 6 個月. 維持期. 已經出現新活動,且持續超過 6 個月. 決 權 利益 策 衡 障礙. 活動改變所能獲得利益(好處). 自 效 信心 我 能 誘惑. 健康活動的信心,在不利的狀況下把握度. 活動改變所會遭遇阻礙(壞處) 不健康活動的窒礙,在不利的狀況下把握度. 意識發現 發現特定原因的新事實和觀念 情感消彌 學習採取方法,減少對事件所產生負面的情緒 環境再評 確認個人和社會風氣的影響 自我再評 確認行為改變對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 改 變 方 法. 社會意圖 增加支持想法改變的社會風氣 情境取代 找尋取代不健康行為之方法 援助關係 尋求行為改變的社會支持 強化作法 實行賞罰分明作法 自我解放 堅信自己能改變的承諾 刺激控制 提高健康想法因子,屏除從事不健康行為的想法. 資料來源 :Prochaska, Redding, & Evers, 1997;黃鈺婷,2011;林育燕, 2011;高毓秀,2002;李碧霞,2001. 13.

(22) 表 2-2 :台灣博碩士論文近年有關跨理論研究之列表 編 號 1. 作者 (年代). 論文題目. 高 子 珊 應用跨理論模式 (2019) 探討台南市國中 女教師運動行為 與人際關係之研 究. 出處. 研究發現. 未出版 碩士論 文,國立 高雄師 範大學, 高雄市. 本研究旨在應用跨理論模式了解台南市 國中女教師運動行為之現況,探討與其人 際關係相關之研究。本研究採調查研究 法,以台南市國中女教師為研究對象,進 行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330份,有效回 收問卷277份,有效回收率為83.94%,將 所得樣本之調查結果以描述性統計、獨立 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卡方檢定與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等方 式進行統計分析與討論。本研究主要結果 如下所示: 一、本研究以URICA-E2量表測量台南市 國中女教師之運動行為分期,其中以前 意 圖 期 (37.55%) 最 多 , 其 次 為 行 動 期 (27.08%) , 準 備 期 (23.83%) , 維 持 期 (11.55%),意圖期(0%)為最少。 二、研究對象會因不同人口變項〔子女數、 有無健體領域、過去學生時期(大學)是否 曾參與運動性社團達三個月以上、自覺健 康狀態等〕而在運動行為階段上有差異。 三、研究對象會在不同人口變項〔教育程 度、任教科目、自覺健康狀態等〕與人際 關係呈顯著差異。 四、有規律運動者,其在人際關係中「自 我覺察」與「社交技巧」兩構面顯著高於 無規律運動者。 五、不同運動行為階段在「社交技巧」上 有顯著低度相關。 六、有無規律運動行為之女教師,其在「自 我覺察」 、 「社交技巧」上有顯著低度相關。. 2. 黃惠敏 應用跨理論模式 (2018) 探 討 教 師 運 動 行 為-以基隆國中教 師為例. 未出版碩 士論文, 經國管理 暨健康學 院,基隆 市 14.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基隆區域國中教師運動 行為階段與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現況,並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提出對基隆地區國中 教師參與運動之建議。提供學校及教育主 管機關規劃教師運動相關活動之參考。方 法:以基隆市 104 學年度編制內之國中教.

(23) 師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分 層抽樣,發出問卷 220 份,有效問卷 200 份,有效回收率 91%。依研究問題、目的 及假設,將所得統計資料以描述性統計、 卡方檢定、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 費(Scheffe)事後比較及皮爾森積差相關 分析等統計方法來分析各變項之間相關 性,茲將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ㄧ、基隆市國中教師的運動行為階段分佈 現況最高前三階段分別為準備期最多 (37%) ,其次為維持期(25%) 、無意圖期 與 意 圖 期 各 佔 ( 15% ), 最 後 是 行 動 期 (8%)。 二、不同個人背景因素(性別、自覺健康狀 況、職務)基隆國中教師在運動行為階段 均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齡、教育 程度、婚姻、自覺健康狀況、職務) 基隆 市國中教師在運動行為相關因素部份顯著 差異。 四、運動行為階段與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中 的運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利益、運動社 會支持、運動享樂皆呈正相關,但在自覺 運動障礙上則呈現負相關。 3. 詹莉莉 運用跨理論模式 (2014) 探 討 運 動 介 入 對 過重、肥胖國小學 童運動行為之研 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 長 庚 大 學,桃園 市. 本研究運用跨理論模式評估學童之運動階 段分佈情形,分析影響學童運動的個人背 景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並進一步提供介 入性措施改善肥胖學童的肥胖指標與運動 行為,提供學校及家長對於體重控制策略 時的參考;本研究方法採用橫斷性、準實 驗之研究設計,從嘉義縣 18 鄉鎮抽取某一 鄉鎮,再由該鄉鎮中抽取二所國小的五、 六年級過重、肥胖學童為研究對象,一所 為實驗組 62 人、另一所為對照組 64 人, 實驗組接受 8 週的運動課程介入,對照組 無任何介入。研究工具採用國小運動行為 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 因子變異數、共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等 方法進行分析。. 15.

(24)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所示:運動課程介入 對研究對象的身高、身體質量指數、腰圍、 臀圍、腰臀圍比等變項達到統計上的顯著 性,而體重此變項,並無統計上的關聯性。 在運動行為方面,運動課程介入後,實驗 組規律運動習慣者,由 24.2%提升至 59.7 %,而在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 運動自我效能、運動改變方法實驗組優於 控制組,知覺運動利益具顯著差異。實驗 組個人背景因素在運動階段達顯著差異有 性別、BMI 方面、自覺要調整體重、參加 體重控制活動、自覺健康狀況、父母親有 無規律運動等項目。 4. 林俊良 跨理論模式運動 (2011) 策 略 對 學 童 運 動 行為及活動量之 影響. 未出版碩 士論文, 國立台南 大學,台 南市.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以跨理論模式設計運動 策略,對國小學童之運動行為階段、身體 活動量、運動行為階段移動歷程活動量之 影響。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台南 市某國民小學三、四、五年級學生,有效 樣本共 247 人。研究方法採用「準實驗設 計」 ,依據跨理論模式的改變方法,設計出 十四個運動策略,再以同一組受試者進行 十二週的運動策略介入,以「運動行為階 段量表」與「運動參與行為問卷」為工具, 實驗前後分別測試。資料處理採用描述性 統計分析、相依樣本 t 考驗、卡方檢定及 共變數分析,檢定實驗介入之成效。研究 結果如下: 一、經運動策略介入後,國小學童在運動 行為階段有顯著之提升 ( p <.05 ) 。 二、經運動策略介入後,國小學童在身體 活動量顯著高於策略介入前 ( p <.05 ) 。 三、經運動策略介入後,運動行為階段移 動歷程之活動量,後測表現有顯著差異 ( F 值=33.60,p<.05 ) 。. 5. 武靜蕙 高職學生運動行 博 士 論 (2007) 為 介 入 研 究 - 應 文 , 國 立 用跨理論模式 臺灣師範 大學,台 北市 16. 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跨理論模式運動方案 介入對運動行為、社會心理因素及運動改 變方法的影響,以及彼此間的影響關係。 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study)採不相等實驗對照組前後測設計,.

(25) 立意取樣臺北巿二所公立工業類科高職, 各抽樣三個班為實驗組與對照組,以跨理 論模式運動階段前三階段者為研究對象, 實驗組 83 人,對照組 89 人。實驗組進行 四個單元的教育介入,對照組僅提供運動 用冊,介入前兩組同步實施前測,介入課 程結束實施後測,間隔 6 個月實施後後測。 研究結果支持應用跨理論模式於高職學生 運動行為介入研究,效果良好。主要結果 如下: 一、介入後社會心理因素(決策權衡、自 我效能)、運動改變方法及運動階 段,實 驗組呈顯著進步;對照組在自覺運動障礙 的後測與後後測較前測顯著增加,而自覺 運動利益、運動自我效能、運動改變方法 的改變均未達統計顯著水準。 二、介入前後不同組別在三次測量上均呈 現顯著交互作用。 三、經統計考驗自變項、中介變項、結果 變項彼此間有一定的預測關係。 6. 林麗鳳 大 學 生 運 動 行 為 博 士 論 本研究以中部某技術學院,九十二學年度 (2004) 改變之研究:跨理 文 , 國 立 入學之四技一年級新生為對象,應用結構 論 模 式 之 追 蹤 應 臺 灣 師 範 式問卷追蹤探討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與其 用 大 學 , 台 相關影響因素,共得有效資料 1027 份,結 北市 果如下: 一、運動階段的分布與移動 前測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分布為:無意圖 期 14.6%,意圖期 42.6%,準備期 23.5%, 行動期 10.5%,維持期 8.8%。六個月後追 蹤,依據運動階段前後移動的結果歸類為: 穩定的活動者 13.0%,進步者 30.0%,退步 者 30.6%,坐式生活態型者 26.5%。 二、身體活動量之相關因素 研究對象的身體活動量男生高於女生;身 體活動量與運動階段有顯著相關。依據運 動階段的移動結果,身體活動量依序為: 穩定的活動者>進步者>退步者>坐式生活 型態者。進步者的身體活動量,為後測高 於前測,退步組則為後測低於前測。 17.

(26) 三、社會心理變項與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 研究對象在運動改變方法、自我效能、自 覺運動利益等均隨著運動階段的提升而增 加,運動障礙則相反。依據運動階段的移 動結果,穩定的活動者在運動改變方法和 運動享樂感有顯著地增加;進步者運動改 變方法、運動享樂感、自我效能、運動利 益等均顯著增加,而運動障礙顯著減少; 退步者在運動改變的方法、自我效能均顯 著降低,而運動障礙顯著增加;坐式生活 型態者則均無顯著的差異。 四、預測運動階段的因子 預測前測運動階段的因子為:自我效能、 行為的改變方法、性別、等三個變項,解 釋力為 34.3%。 預測後測運動階段的因子為:運動享樂感、 自我效能、行為的改變方法,居家運動工 具量、男生、運動傷害、自覺健康等七個 變項。解釋力為 40.1%。 7. 林曉薇 應 用 跨 理 論 模 式 未 出 版 碩 目前國內外青少年達到中等強度以上的規 (2003) 於 台 北 市 高 中 職 士 論 文 , 律運動比率,均未達 Healthy people 2010 的 學 生 規 律 運 動 行 國 立 陽 明 目標,尤其是國內高中職學生運動不足情 為之探討. 大 學 , 台 形更為嚴重;過去的研究,缺乏有關運動 北市 行為階段的分期考量,以致於無法因應處 於不同階段之對象的需求,發展較為有效 的健康促進策略。因此本研究採橫斷式研 究設計,針對二階段隨機抽樣所得之各 5 所高中及高職 942 名學生,進行自填式結 構性問卷施測。主要目的在以跨理論模式 為基礎架構,探討高中職學生規律運動現 況【含劇烈程度身體活動(VPA)與中等程 度身體活動(MPA)】;及探討運動行為階 段分佈(VPA) 、影響運動行為階段的因素 (VPA)等。研究所得結果如下: 研究對象達到規律運動者比率為 38.9%, 其中符合 VPA 指標者為 27.3%;符合 MPA 指標者佔 17.4%,而同時符合 MPA 及 VPA 指標者佔有 5.8%,顯示台北市高中職學生 普遍運動不足。就運動行為階段分佈而言, 18.

(27) 男生以處於維持期的比率最高(29.4%)、 其次為準備期(26.6%);女生以準備期最 多(33.8%),其次為意圖前期(26.7%); 男女生在 VPA 之運動行為階段分佈具顯 著的差異(p<0.001)。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普遍具有中等程度的運 動自我效能及運動知覺障礙,中上程度之 知覺運動利益及偏低的運動社會支持(其 中以同儕支持最高,老師支持最低) 。影響 VPA 運動行為階段的因素,以運動自我效 能、知覺運動障礙、家人運動社會支持、 同儕運動社會支持、自覺健康情形、性別、 參與運動社團等七個變項,最可以有效區 別 VPA 運動行為階段,準確率達 61.8%。 若以是否規律運動劃分,以高運動自我效 能 ( OR=1.054 )、 低 知 覺 運 動 障 礙 ( OR=0.936 )、 高 同 儕 運 動 社 會 支 持 (OR=1.065) 、男生(OR=3.030)及有參與 運動社團(OR=2.212)者,較可能從事規 律運動行為,準確預測率達 84.4%。 就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研究應嘗試 MPA 的探討及以 MPA 指標進行運動行為的階 段分析。健康專業人員可依本研究結果發 展有效之改變過程策略,並進行進一步的 驗證,提昇規律運動行為改變策略的效果, 以達到促進健康及減少慢性病發生。 8. 陳秀娟 運用跨理論模式 未出版碩 (2006) 於 屏 東 縣 國 中 生 士 論 文 , 運動行為之研究 國立臺灣 師 範 大 學,台北 市. 本研究旨在運用跨理論模式探討國中生的 運動行為,瞭解國中學生運動行為階段的 分布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以屏東縣國中學 生為研究對象,採叢集抽樣法,取得有效 樣本共 1,184 人,並利用自填式問卷進行 資料收集,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t 檢定、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 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Games-Howell 事 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如 下: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階段以準備期 (52.1%)最多,其次為維持期(18.4%) 、. 19.

(28) 行動期(12.4%)、意圖期(10.0%),無意 圖期(7.1%)最少。 二、研究對象會因年級、性別、族群、自覺 健康狀況、有無受傷經驗、有無參加運動 校隊和有無參加運動社團等因素在運動行 為階段上有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的年級愈低、男生、客家人、 自覺健康狀況非常好、有運動傷害經驗、 有參加學校運動校隊、有參與運動社團者, 有較高的運動自我效能。 四、研究對象是二年級、原住民族、自覺 健康狀況好、課業表現在 1~10 名、有運動 傷害經驗、有參加學校運動校隊、有參加 運動社團者,有較高的知覺運動利益。 五、研究對象是三年級、女生、一般平地 生、自覺健康狀況非常不好、無運動傷害 經驗、無參加學校運動校隊、無參加運動 社團者,有較高的知覺運動障礙。 六、研究對象是男生、原住民族、自覺健 康狀況非常好、有運動傷害經驗、有參加 學校運動校隊、有參加運動社團者,有較 高的運動社會支持。 七、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研究對象,在運 動自我效能、知覺運動利益和運動社會支 持方面,有顯著差異存在,且運動行為階 段愈高階者,其運動自我效能、知覺運動 利益和運動社會支持愈高。 八、不同運動行為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 覺運動障礙方面有顯著差異,且運動行為 階段愈高階者,其知覺運動障礙愈低。. 20.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方法旨在探討應用跨理論模式對臺師大 EMBA 學生運動行為的研究,探討 個人背景因素在運動行為階段與運動社會心理因素之差異狀況,並分析比較五個運動 階段在運動社會心理因素間(包含運動知覺利益、運動知覺障礙與運動自我效能)之 差異。本章節共區分五小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研究工具、 第四節研究步驟及第五節資料處理分析統計,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藉由前述研究目的,相關研究架構如下:. 1.運動知覺利益 2.運動知覺障礙. 背景因素 1.性別 2.年齡 3.婚姻狀況. 運動自我效能. 4.工作年資 5.職務屬性 6.職業別. 運動階段. 7.年收入. 1.無意圖期. 8.健康狀況. 2.意圖期. 9.參加社團活動經驗. 3.準備期. 10.運動行為階段. 4.行動期 5.維持期. 圖 3-1 : 研究架構. 21.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因時間與人力受限,採取網路電子問卷填寫方式,僅以臺師大 101- 108EMBA 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 266 位填寫,扣除無效問卷或漏填問卷,有效問卷 245 份,有效問卷率回收率為 92.1%;相關研究對象性別(圖 3-2-1)及年齡(圖 3-22)分配圖如下所示。. 性別. 42% 男. 58%. 女. 圖 3-2-1 : 研究對象性別比例. 年齡. 27%. 20% 40歲以下 41-50歲 51歲以上. 53%. 圖 3-2-2 : 研究對象年齡層比例. 22.

(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為了探討臺師大 EMBA 學生運動行為模式與其相關影響 因子,參照黃鈺婷(2011) 、林育燕(2011)之研究問卷,並經由指導教授修正後認定, 作為此研究施測之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背景資料、運動階段分類、運動知覺利益、 運動知覺障礙及運動自我效能等五個方面。問卷細項內容如下: 一、 個人背景因素 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工作年資、職務屬性、職業別、年收入、自覺 個人健康狀況、有無參加學校運動社團及近半年從事運動項目等 10 項變項。 二、 運動階段分類 此題目參考 Niaura and Rossi(1992)所設計分類量表,題目計有五個選項: 1. 第 一 階 段( 無 意 圖 期 ) :現 在 我 沒 有 運 動,而 未 來 六 個 月 內 也 不 打 算 運動。 2. 第 二 階 段( 意 圖 期 ) :現 在 我 沒 有 運 動,但 在 未 來 六 個 月 內 打 算 開 始 運動。 3. 第 三 階 段 ( 準 備 期 ): 現 在 我 有 在 運 動 , 但 偶 爾 才 運 動 並 不 規 律 。 4. 第 四 階 段 ( 行 動 期 ): 現 在 我 有 在 規 律 運 動 , 但 還 未 滿 半 年 。 5. 第 五 階 段 ( 維 持 期 ): 現 在 我 有 在 規 律 運 動 , 且 已 持 續 半 年 以 上 。 此量表近期被多數研究人員所使用(黃鈺婷,2011;林育燕,2011;高 毓 秀, 2002; 李 碧 霞 , 2001)代表此運動階段量表具有優異的可信度。 三、 運動知覺利益 此題目參考(Marcus, Selby, N iaura, & Rossi,1992 : Muto, Saito, Sakurai, & Adachi, 1992;黃鈺婷,2011;林育燕,2011; 高 毓 秀 , 2002) ,而量表 Cronbach’s α 係數分別為 0.91、0.93、0.93,且上述信度 Cronbach’s α 係數達 0.7 以上,表示此量表 具優異的信度,並配合 EMBA 學生生活型態修訂而成,由上述問卷統籌撰擬 10 題。 另施測圈選方式則採取李氏五等量表,依序為:非常不同意(1 分) 、不同意(2 分) 、 普通(3 分) 、同意(4 分)及非常同意(5 分) 。此測驗獲得的分數越低,則代表運動 知覺利益越低,反之,獲得的分數越高,則代表運動知覺利益也就越高。. 23.

(32) 四、 運動知覺障礙 此題目參考(Marcus, Selby, N iaura, & Rossi,1992 : Muto, Saito, Sakurai, & Adachi, 1992;黃鈺婷,2011;林育燕,2011; 高 毓 秀 , 2002) ,而量表 Cronbach’s α 係數分別為 0.90、0.92、0.91,且上述信度 Cronbach’s α 係數達 0.7 以上,表示此量表 具優異的信度,並配合 EMBA 學生生活型態修訂而成,由上述問卷統籌撰擬 10 題。 另施測圈選方式則採取李氏五等量表,依序為:非常不同意(1 分) 、不同意(2 分) 、 普通(3 分) 、同意(4 分)及非常同意(5 分) 。此測驗獲得的分數越低,則代表運動 知覺障礙越低,反之,獲得的分數越高,則代表運動知覺障礙也就越高。 五、 運動自我效能 此題目參考(Marcus, Selby, N iaura, & Rossi,1992 : Muto, Saito, Sakurai, & Adachi, 1992;黃鈺婷,2011;林育燕,2011; 高 毓 秀 , 2002) ,而量表 Cronbach’s α 係數分別為 0.91、0.92、0.94,且上述信度 Cronbach’s α 係數達 0.7 以上,表示此量表 具優異的信度,並配合 EMBA 學生生活型態修訂而成,由上述問卷統籌撰擬 10 題。 另施測圈選方式則採取李氏五等量表,在限定的狀況下,還是能持續運度的把握程度, 依序為:非常沒把握(1 分)、約二成保握(2 分) 、約五成把握(3 分) 、約八成把握 (4 分)及非常有把握(5 分)。此測驗獲得的分數越低,則代表運動自我效能越低, 反之,獲得的分數越高,則代表運動自我效能也就越高。. 24.

(33) 第四節、 研究步驟. 確定研究題目. 提出結論與建議. 撰寫論文. 研究動機與目的. 資料分析與討論. 提出研究成果. 收集相關文獻. 問卷施測. 擬定研究辦法. 編撰問卷. 圖 3-4 : 研究流程圖. 問卷設計採取線上填寫方式,除親自利用上課空暇時間及各社團運動集合至現場 向學長(姊)說明,並請填寫線上問卷;亦配合臺師大 EMBA 各社團 Line 群組把問 卷連結貼於群組內,來做宣導;問卷回收則採線上回收方式,數量達到後則關閉問卷 連結。. 25.

(34) 第五節、 資料處理分析統計 問卷施測完畢,相關數據採用 SPSS for Windows 23.0 套裝統計軟體來進行資料分 析,本研究用來進行分析的統計方法計有: 一、 在臺師大 EMBA 學生不同個人背景因素之運動階段上,除了採用描述性統 計(次數、平均數、百分比等方法)外,另以採用推論性統計(無母數統計 法)來比較其差異。 二、 在臺師大 EMBA 學生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上,採用推論 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述分析、薛費事後比較等方法)。 三、 在臺師大 EMBA 學生不同運動階段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上,採用推論性統 計(單因子變異述分析、薛費事後比較等方法)。 四、 在臺師大 EMBA 學生之運動知覺利益與運動知覺障礙對運動自我效能之預 測力,採用迴歸分析法。 藉由以上幾種方法,來比較不同變項間的差異性。而數據初步分析結果,些許運 動階段及個人背景因素中選項變項人數較少,致統計結果較無法分析相關差異,故合 併部分題目之選項讓研究結果更有參考價值,相關合併選項如下表所示:. 表 3-1 : 變項名稱及選項差異合併一覽表 變項 名稱. 原始選項. 合併後選項.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運動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第五階段 30 歲以下 31-40 歲 年齡 41-50 歲 51 以上 未婚 婚姻狀況 已婚. 第一、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第五階段 40 歲以下 41-50 歲 51 以上 已婚 單身 26.

(35) 離婚 不滿 1 年 未滿 10 年 1-3 年 10 年以上 工作年資 4-6 年 7-9 年 10 年以上 受雇 受雇 雇主/負責人 非受雇 職務屬性 合夥 其他 農業 營造工程業 製造業 服務業 營造工程業 金融保險業 批發及零售業 軍公教 運輸及倉儲業 住宿及餐飲業 金融及保險業 不動產業 職業別 專業及技術服務業 支援服務業 公共行政 教育業 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 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 軍公教 其他服務業 100 萬以下 100 萬以下 101 萬~200 萬 101 萬~200 萬 年收入. 201 萬~300 萬 301 萬~400 萬. 201 萬~300 萬 301 萬以上. 401 萬以上. 27.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此研究經由問卷結果統計後,藉由分析結果歸納出五個小節,第一節 臺師大 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及運動階段之分布情形,第二節 個人背景因素於五個運動 階段之差異情形,第三節 臺師大 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之差 異情形,第四節 臺師大 EMBA 學生運動階段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之差異情形,第五 節 運動知覺利益與運動知覺障礙對運動自我之預測力,詳細說明如下:. 第一節、 臺師大 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及運動階段之分布情形 本節就以下資料: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工作年資、職務屬性、職業別、年收 入、自覺健康狀況、有無參加運動社團經驗、運動階段(分布表如表 4-1-1)及近半年從 事運動項目 (分布表如表 4-1-2)等 11 方面分別探討。詳細說明如下:. 表 4-1-1 : 臺師大 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分布狀況表 變項名稱 性別. 年齡. 婚姻狀況 工作年資 職務屬性. 職業別. 年收入. 類別 男 女 40 歲以下 41-50 歲 51 歲以上 單身 已婚 未滿 10 年 10 年以上 受雇 非受雇 營造工程業 服務業 金融保險業 軍公教 100 萬以下 101-200 萬 201-300 萬 301 萬以上 28. 人數. 百分比. 103 142 49 130 66 69 176 17 228 186 59 31 151 47 16 45 131 41 28. 42 58 20 53.1 26.9 28.2 71.8 6.9 93.1 75.9 24.1 12.7 61.6 19.2 6.5 18.4 53.5 16.7 11.4.

(37) 健康狀況. 參加學校 運動社團. 運動階段. 非常好 33 好 119 普通 88 不好 5 有,持續 6 個月以上 136 有,未滿 6 個月 39 無參加 70 第一二階段 45 第三階段 100 第四階段 22 第五階段 78. 13.5 48.6 35.9 2 55.5 15.9 28.6 18.4 40.8 9 31.8. n=245. 表 4-1-2 : 臺師大 EMBA 近期學生運動項目分布狀況表 運動項目. 人數. 百分比. 排序. 走路. 135. 55.1. 1. 跑步. 74. 30.2. 2. 健走或快走. 56. 22.9. 3. 其他. 42. 17.1. 4. 重量訓練. 41. 16.7. 5. 騎腳踏車. 37. 15.1. 6. 爬樓梯. 34. 13.9. 7. 爬山. 27. 11. 8. 籃球. 27. 11. 8. 羽球. 27. 11. 8. 有氧舞蹈或韻律操. 25. 10.2. 11. 瑜珈. 21. 8.6. 12. 游泳. 13. 5.3. 13. 無運動. 8. 3.3. 14. 桌球. 2. 0.8. 15. 網球. 2. 0.8. 15. 29.

(38) 由上述資料可知,受測者的性別以「女性」居多,約六成左右,年紀約在「41-50 歲」間為多數,約五成左右,且「已婚」佔約七成,工作年資以「10 年以上」為主, 超過九成,職業別則是以「服務業」為主,約六成左右,年收入「101-200 萬」佔超過 五成,自我健康感覺「好」約五成, 「參加學校運動社團持續六個月以上」,佔超過五 成,而自我運動階段則以「準備期」最多,約四成左右;近半年運動最多項目則是走 路、跑步、健走或快走,最少項目則為瑜珈、游泳、不運動、桌球及網球。 在運動階段方面臺師大 EMBA 學生,在無意圖期及意圖期為 45 人佔樣本總數百 分比 18.4%;準備期為 100 人佔樣本總數百分比 40.8%;行動期為 22 人佔樣本總數百 分比 9%;維持期為 78 人佔樣本總數百分比 31.8%;而準備期人數佔最多,與多數研 究(黃鈺婷,2011;許妮茜,2008;江衍偉,2004;陳嘉成,2005;林麗鳳,2004)結 果相同。惟臺師大 EMBA 學生在規律運動行為(含行動期及維持期),明顯高於上述 研究;可推斷高階經理人較能因運動所帶來之益處,進而維持運動之習慣。. 表 4-1-3 : 臺師大 EMBA 學生自覺影響運動階段因素分析 原因. 人數. 百分比. 工作壓力. 54. 26.1. 疲倦感. 70. 33.8. 家庭因素. 32. 15.5. 身體健康狀況. 23. 11.1. 缺乏運動夥伴. 48. 23.2. 無適合運動環境. 33. 15.9. 體力不足. 20. 9.7. 時間不足. 110. 53.1. 其他. 44. 21.3. 表 4-1-4 : 臺師大 EMBA 學生運動社會心理分數分析表 變項名稱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標準差 運動知覺利益 運動知覺障礙 運動自我效能. 14 12 10. 50 50 50. n=245 30. 41.05 33.32 26.35. 5.403 7.154 9.12.

(39) 臺師大 EMBA 學生自覺影響運動階段的原因,如表 4-1-3 所示,較多原因以時間 不足(53.1%) 、疲倦感(33.8%) 、工作壓力(26.1%) 、缺乏運動夥伴(23.2%)及其他 (21.3%) ;無適合運動環境(15.9%) 、家庭因素(15.5%) 、身體健康狀況(11.1%)及 體力不足(9.7%)為較少;而因素分析總分方面,如表 4-1-4 所示,在運動知覺利益方 面平均值為 41.05,介於「同意」與「非常同意」間,從量表平均得分來看,分數最高 前三項分別為「增強體力」、 「心情愉快」及「精神比較好」,顯示臺師大 EMBA 學生都 能認同運運動所帶來的種種利益;運動知覺障礙方面平均值為 33.32,介於「普通」與 「同意」間,從量表平均得分來看,分數前最高三項分別為「工作忙碌」 、 「天氣因素」 及「疲倦」,顯示臺師大 EMBA 學生對於工作及天候上有較多障礙,若能提供此兩障礙 因素所能解決之方法,相信則能提高其運動行為;運動自我效能方面平均值為 26.35, 介於「約兩成保握」與「約五成保握」間,從量表平均得分來看,分數最低前三項分 別為「時間不足」 、 「體力狀況不足」及「疲倦」 ,此結果發現運動自我效能較低之項目 「疲倦」 ,其運動知覺礙障亦相對高,若能克服,相信一定能所提升運動自我效能。而 在運動自我效能分數最高三項則是「沒人陪伴」 、 「心情不好」及「喜愛嗜好更有趣」 , 此三項是臺師大 EMBA 學生較能自我把握克服狀態。. 31.

(40) 第二節、 臺師大 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於五個運動階段之差異情形 本節討論個人背景因素在不同運動階段會有何差別?個人背景因素中就以下資料: 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工作年資、職務屬性、職業別、年收入、自覺健康狀況、有 無參加運動社團經驗等方面加以探討,就資料來進行無母數統計(Mann-Whitney U 及 Kruskal-Wallis 檢定)來分析變項間之關聯性。由表 4-2 可得知個人背景因素在運動階 段間的差異性,詳細說明如下:. 表 4-2 : 個人背景因素與運動階段的 Mann-Whitney U 暨 Kruskal-Wallis 檢定一覽表 運動階段. 變項名稱 及類別. 無意圖期 意圖期. N(%). 準備期. 行動期. 維持期. N(%). N(%). N(%). 16 40 7 40 (15.5%) (38.8%) (6.8%) (38.8%) 0.1 29 60 15 38 女 (20.1%) (42.3%) (10.7%) (26.9%) 12 16 8 13 1.40 歲以下 (24.5%) (32.7%) (16.3%) (26.5%) 25 61 10 34 2.41-50 歲 0.021* 3>2 (19.2%) (46.9%) (7.7%) (26.2%) 8 23 4 31 3.51 歲以上 (12.1%) (34.8%) (6.1%) (47%) 13 29 10 17 單身 (18.8%) (42.1%) (14.5%) (24.6%) 0.5 32 71 12 61 已婚 (18.2%) (40.3%) (6.8%) (34.7%) 3 6 5 3 未滿 10 年 (17.6%) (35.3%) (29.4%) (17.7%) 0.9 42 94 17 75 10 年以上 (18.4%) (41.2%) (7.5%) (32.9%) 男. 性別. 年齡. 婚姻 狀況. 工作 年資. p. MannWhitney U/ KruskalWallis 比較. 32.

(41) 36 79 16 55 職務 (19.4%) (42.5%) (8.6%) (29.5%) 屬性 9 21 6 23 非受雇 (15.3%) (35.6%) (10.2%) (38.9%) 5 9 3 14 營造工程業 (16.1%) (29%) (9.7%) (45.2%) 28 64 14 45 服務業 (18.5%) (42.3%) (9.3%) (29.9%) 職業別 11 20 5 11 金融保險業 (23.4%) (42.6%) (10.6%) (23.4%) 1 7 0 8 軍公教 (6.3%) (43.7%) (0%) (50%) 9 20 4 12 100 萬以下 (20%) (44.4%) (8.9%) (26.7%) 24 60 11 36 101-200 萬 (18.3%) (45.8%) (8.4%) (27.5%) 年收入 9 8 5 19 201-300 萬 (22%) (19.5%) (12.2%) (46.3%) 3 12 2 11 301 萬以上 (10.7%) (42.9%) (7.1%) (39.3%) 0 10 2 21 1.非常好 (0%) (30.3%) (6.1%) (63.6%) 24 42 11 42 健康 2.好 (20.2%) (35.3%) (9.2%) (35.3%) 狀況 21 44 8 15 3.普通 (23.9%) (50%) (9.1%) (17%) 4.不好 0(0%) 4(80%) 1(20%) 0(0%) 1.有,持續 6 11 60 10 55 (8.1%) (44.1%) (7.4%) (40.4%) 參加 個月以上 學校 2.有, 11 15 7 6 運動 未滿 6 個月 (28.2%) (38.5%) (1.9%) (15.4%) 社團 23 25 5 17 3.無參加 (32.9%) (35.7%) (7.1%) (24.3%) 受雇. *p<0.05. 33. 0.2. 0.1. 0.2. 0*. 1>2、3. 0*. 1>2、3.

(42) 一、 性別: 由表 4-2 可知,臺師大 EMBA 學生性別的不同,在不同運動階段中無顯著 之差異性(p>0.05) 。此研究結果與張淑華(2008)針對北部某技術學院大學生 之結果相同,可能不論是大學生或 EMBA 學生不因性別因素,均能認同運動所 帶來之好處,較能維持運動;大學生則是以男性運動風氣較女性來的盛行。因 臺師大 EMBA 學生能參與多項運動社團活動,如:高爾夫球社、羽球社、游泳 社等社團,女性參與度高,故造成性別差異性不顯著。. 二、 年齡: 由表 4-2 可知,臺師大 EMBA 學生因年齡不同,在不同運動階段有顯著之 差異性(p<0.05),分述如下: (一) 臺師大 EMBA 學生年齡在 40 歲以下的,運動階段以準備期 (32.7%) 較多,維持期(26.5%)次之。 (二)臺師大 EMBA 學生年齡在 41-50 歲間,運動階段以亦是以準備期 (46.9%)較多,維持期(26.2%)次之。 (三)臺師大 EMBA 學生年齡在 51 歲以上的,運動階段則是以維持期 (47%)較多,準備期(34.8%)次之。 (四)以 Kruskal-Wallis 檢定得知年齡 51 歲以上的運動階段顯著較 41-50 歲來的高。. 此研究結果發現臺師大 EMBA 學生年齡愈大者,愈能從事規律運動,與 張淑華(2008)針對北部某技術學院大學生及黃鈺婷(2011)探討台東縣國小 女教師運動行為之研究結果相同。可能是年齡愈大者,愈能體會到運動之重要 性,進而達到規律運動。. 34.

(43) 三、 婚姻狀況: 由表 4-2 可知,臺師大 EMBA 學生婚姻狀況的不同,在不同運動階段中無 顯著之差異性(p>0.05) 。此研究結果與黃鈺婷(2011)探討台東縣國小女教師 運動行為及林育燕(2011)應用跨理論模式於高屏地區大專院校女性教職員休 閒運動行為之研究之結果相同,而與李武雄(2004)宜蘭縣南陽義學銀髮族學 員運動行為之研究─跨理論模式的應用之結果有所不同;研判可能因為婚姻狀 況,進而有子女,且需照顧子女進而影響到運動之意願,而銀髮族對象,子女 均已成人,則無須擔心。因臺師大 EMBA 學生運動社團活動眾多且可攜伴參 與,所以家庭成員參與度高,如:游泳社、壘球社等社團,故造成婚姻狀況不 顯著。. 四、 工作年資: 由表 4-2 可知,臺師大 EMBA 學生工作年資的不同,在不同運動階段中無 顯著之差異性(p>0.05) ,此研究結果與邱子庭(2019)運動習慣與工作生活平 衡相關之研究結果相同,未因年資較久能有所改變運動模式。因當初問卷設計 工作年資以 10 年做區分,而 EMBA 學生工作年資相對資深,均以超過 10 年 以上,故造成樣本數比例懸殊,導致工作年資無顯著性。. 五、 職務屬性: 由表 4-2 可知,臺師大 EMBA 學生職務屬性的不同,在不同運動階段中無 顯著之差異性(p>0.05) ,此研究結果與黃鈺婷(2011)探討台東縣國小女教師 於學校擔任不同職務運動行為之研究結果相同。因 EMBA 學生均為各行業之高 階主管,整體評估在各方面(含運動)相對自我要求較高,故職務屬性無顯著 性。. 35.

(44) 六、 職業別: 由表 4-2 可知,臺師大 EMBA 學生職業別的不同,在不同運動階段中無顯 著之差異性(p>0.05),此研究與 Jo Salmo,Neville,Adrian,M.Kathryn Michael (2000)有其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低階層職業較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而缺 乏動運就是最主要的因素,然而 EMBA 學生職業均為各行各業較高階層之高階 經理人,所以可研判職業別方面在運動階段無差異性。. 七、 年收入: 由表 4-2 可知,臺師大 EMBA 學生年收入的不同,在不同運動階段中無顯 著之差異性(p>0.05) ,此研究與 Benjamin,Arthur, Alison,Rosemary,Mark(2017) 研究結果顯示,職業別和收入對運動是沒有相對影響性,反而是跟教育程度與 運動有高關聯性。. 八、 自覺健康狀況: 由表 4-2 可知,臺師大 EMBA 學生因自覺健康狀況不同,在不同運動階段 有顯著之差異性(p<0.05),分述如下: (一)臺師大 EMBA 學生在自覺健康「非常好」狀況下,運動階段 以維持期(63.6%)較多,準備期(30.3%)次之。 (二)臺師大 EMBA 學生在自覺健康「好」狀況下,運動階段以維 持期及準備期(35.3%)較多,行動期(9.2%)次之。 (三)臺師大 EMBA 學生在自覺健康「普通」狀況下,運動階段以 準備期(50%)較多,無意圖期暨意圖期(23.9%)次之。 (四)臺師大 EMBA 學生在自覺健康「不好」狀況下,運動階段以 準備期(80%)較多,行動期(20%)次之。 (五)以 Kruskal-Wallis 檢定得知自覺健康「非常好」的運動階 段顯著較自覺健康「好」及「普通」來的高。. 36.

(45) 此研究結果發現臺師大 EMBA 學生自覺健康「非常好」狀況下,愈 能從事規律運動,而自覺健康「不好」狀況下,幾乎沒有運動的想法或從 事規律運動;結果與張淑華(2008)針對北部某技術學院大學生及黃鈺婷 (2011)探討台東縣國小女教師運動行為之研究結果相同;可研判因為持 續維持運動關係,以致身心及健康狀況均感覺良好。. 九、 有無參加運動社團經驗: 由表 4-2 可知,臺師大 EMBA 學生因有無參加社團經驗,在不同運動階段 有顯著之差異性(p<0.05),分述如下: (一) 臺師大 EMBA 學生在有參加運動社團且持續 6 個月以上, 運動階段以準備期(44.1%)較多,維持期(40.4%)次之。 (二) 臺師大 EMBA 學生在有參加運動社團但未滿 6 個月,運動階段以 準備期(38.5%)較多,無意圖期暨意圖期(28.2%)次之。 (三) 臺師大 EMBA 學生在無參加運動社團,運動階段以準備期(35.7%) 較多,無意圖期暨意圖期(32.9%)次之。 (四) 以 Kruskal-Wallis 檢定得知有參加運動社團且持續 6 個月 以上的運動階段顯著較有參加運動社團但未滿 6 個月及無參加運動 社團來的高。. 此研究結果發現臺師大 EMBA 學生在有參與運動社團,可能透過社 團的團體練習及同儕邀約,進而達到運動階段之提升;結果與張淑華 (2008)針對北部某技術學院大學生及黃鈺婷(2011)探討台東縣國小女 教師運動行為之研究結果相同;可研判因為參加運動社團而維持運動, 享受到團體間之運動氛圍,較能提升運動之意願。. 37.

(46) 第三節、 臺師大 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之差異情形 本節討論臺師大 EMBA 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是否會在運動心理變項上有差異?個 人背景因素中就以下資料: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工作年資、職務屬性、職業別、 年收入、健康狀況、有無參加社團經驗等方面加以探討,以單因子變數來進行分析, 若項目中有顯著差異性(p<0.05) ,則再以薛費事後來比較細部變數間之差異。詳細說 明如下: 一、 性別: 由表 4-3-1 可知,性別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之變異數分析表發現,性別的 不同在: (一)運動知覺利益沒有明顯的差異性,此研究結果與張淑華(2008)針對北 部某技術學院大學生之結果相同,表示臺師大 EMBA 學生不因性別不 同,而導致運動知覺利益變項有所不同。 (二)運動知覺障礙及運動自我效能上沒有明顯的差異性,此研究結果與張淑 華(2008)針對北部某技術學院大學生之結果不相同,可能是大學生男 性運動風氣大於女性運動風氣的不同而導致。 (三)臺師大 EMBA 學生皆為高階經理人,整體評估在各方面(含運動)相對 自我要求較高,故多數人均有良好運動習慣,且了解運動所帶來的附加 價值,及能克服運動所造成的障礙。 表 4-3-1 : 運動社會心理與性別之變異數分析 性別. 變項名稱. 人數 平均數. 運動知覺利 益 男 女. 運動知覺障 礙 運動自我效 能. 103 142. 標準差. 41.17. 5.183. 40.96 32.44. 5.574 7.584. 33.96 27.45. 6.781 9.106. 25.56. 9.079. *p<0.05. 38. F/t 值. p值. 0.286. 0.775. 1.648. 0.101. 1.607. 0.109. 薛費事 後比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認為它注重對四大師的研究而忽視支援這些大師布教活動的庶民之信仰的研 究。[13]

第一階段: 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感官刺激 第二階段: 對感官刺激的改變有察覺反應 第三階段: 對感官刺激有一貫的反應..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將階層式與非階層式集群法結合。第一步先運用

本研究旨在使用 TI-Nspire CAS 計算機之輔助教學模式,融入基礎 統計學的應用,及研究如何使用 TI-Nspire CAS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