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壹、 研究篇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漢傳唯識學,由玄奘師(西元 602-664 年)學戒賢(西元 6、7 世紀之 間),為護法(西元 6 世紀頃)一系,將唯識學傳回到漢地後,繼而由窺基 繼承。玄奘法師先後於西元 657、西元 659、西元 661 年,完成《觀所緣緣 論》(以下簡稱《觀論》)、《成唯識論》(以下簡稱《成論》)及《唯識二十論》

(以下簡稱《二十論》)之翻譯。其後,皆有註疏流出。而《觀論》之譯成,

即有窺基(632-682)、圓測(613-696)、神泰(生卒年不詳)、神廓(生卒年 不詳)、太賢(生卒年不詳)等五人所作註疏之問世,只可惜,全在流傳過 程亡佚了。如今存於經錄中,僅見有註疏名稱而不見內文。

陳那《觀論》,全論僅九百字。以心識緣取的對象作為主題,分為破外 境與申唯識正義二部分。破外境,運用因明論式證明離識之外境不能成為認 知的對象;申唯識正義,則從心識所依之根與所緣之境為題,探討內色之呈 現。本論在唯識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以東亞容受史過程而分期,《觀 論》之研究,可分為中唐、明末、江戶和民初四階段1,尤其中唐時期註疏,

曾創造出輝煌時代。然而,文本言簡意深,看似簡單文句之下,有著各種不 同解讀的方法,因此,註釋書的詮釋成了重要的輔助。

1 請參見林鎮國,2018,〈論證與釋義:江戶時期基辨與快道《觀所緣緣論》註疏的研究〉。收錄於 林鎮國、簡凱廷編,《近世東亞《觀所緣緣論》珍稀注釋選輯》,頁 P3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窺基(632-682)是玄奘法師門下最重要的繼承者,二十五歲時,即參 加玄奘譯場,前後長達九年。被譽為「百部疏主」所作註疏計有四十三種,

現存仍有三十一。他自己的述記中曾經描述,在追隨玄奘法師受學期間,作 記註述的過程,能有玄奘法師親自指導的機會。因此,窺基如何解讀《觀論》, 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無奈藏經保存不易,《觀所緣緣論述記》之內文已消 失在流傳過程中,後人不見窺基之註釋,實是漢傳唯識學的一大憾事,更無 疑加深理解上的困難。

幸而近年江戶時期僧人對《觀論》的註釋被整理出來,內容中大量引用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以下簡稱《成論述記》)與《二十論述記》(以下簡 稱《二十述記》)來解讀《觀論》,帶來全新的視角。再加上日僧快道

(1751-1801)、基辨(1718-1791)的批評,指稱明代智旭(2599-1655)、真 界(生卒年不詳)等僧之註釋,錯誤過半、於理也眛等過2,因而更加相信,

窺基在二部《述記》中必有著豐富且正確的資料,必能助於理解陳那《觀論》

之意涵。因此,開啟筆者以窺基現存二部《述記》為範圍,蒐尋已亡佚《觀 所緣緣論述記》之相關資料,為理解窺基如何解讀《觀論》之研究。

第二節 研究進路與方法

本論文採取的是文獻學和教義分析雙軌的進路。蒐集資料爬梳整理,再 以科判分類進行判讀,最後將窺基於二部《述記》中相關之詮解依序配置於

《觀論》本文之下。

2 請參見林鎮國,2018,〈論證與釋義:江戶時期基辨與快道《觀所緣緣論》註疏的研究〉。收錄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首先,從二部《述記》中尋找與窺基《觀論》相關的材料。本文以關鍵 字蒐尋為主要方法,使用八個偈頌來搜尋、八頌逐句及長行中相關名相或文 句搜尋,作為主要方法,目的是先找出所有資料。《觀論》晚於世親(約四、

五世紀)《唯識二十論》,然而,窺基《二十述記》,以《觀所緣論》、《觀所 緣》或《所緣論》名稱而出現的資料,共有八次。玄奘法師《成論》十卷中,

引用《觀論》偈頌,只有第八頌3一次。而《成論述記》中,提到《觀論》

的論名次數,扣除正式進入正文之前,科判「宗前敬序」中出現一次後,總 共有二十六次之多。

接著,再據窺基為二部《述記》所作的科判為判讀標凖。將資料來源依 科判作判讀,有利於對各自論典所敘述內容更凖確的把握。從架構上來看,

「破外境」和「申唯識正義」分別被放置在三部論典各自的脈絡中,嚴謹且 層次分明。內容上,窺基在作二部《述記》時,更常看見三部論相互引用作 為參證的痕跡。所以,針對「破外境」和「申唯識正義」為對象之資料,須 再確認二部《述記》所討論之要點與《觀論》主題之同異。

最後,再對資料重新編排。由於二部《述記》有其各自不同系統與主題,

所討論破外境與申唯識正義之內容非常廣泛,所以,本次研究採最保守方式,

只取窺基對《觀論》確實引用或作說明的部分,經判讀與整理後,再將所有 詮解內容,配置於《觀論》相關段落之下。

3 《成論述記》為窺基對《成論》的逐句、或小段註釋,所以,對於原論內文,為取第一至最末句,

中間句數是省略的,所以,整部《成論述記》,對第八偈頌,並沒有完整的引用,而以「論:《觀所 緣論》至無始互為因」型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困難

陳那《觀論》之於窺基而言,重點並不在如何巨細靡遺地闡述其內容,

反而更像是聖言量般,常被窺基當成支持其論述時之引用。在二部《述記》

中《觀論》出現次數雖然多,幾乎八個偈頌都有見引用4,然而窺基引用《觀 論》之目的主要是為支持原論所探討主題。也就是說,二部《述記》中出現 的資料,主要用來解說該論的要點,並不是以說明《觀論》為主。以這個角 度而言,研究工作更像逆向工程,須從眾多資料中還原窺基對《觀論》的說 明。

第四節 文獻回顧

窺基對《觀論》之詮解是全新的問題。目前為止,以窺基註疏作為核心,

進行其對《觀論》的判讀為主題的研究,並沒有出現在任何學術成果中。

《觀論》的註解文本很多。現存的一部印度的著疏,為護法(6 世紀頃)

造,義淨(635-713)翻譯的《觀所緣論釋》(西元 710 年譯出)一卷。明代,

有明昱《觀所緣緣論會釋》、智旭《觀所緣緣論直解》等。到了近代,則有 呂澂(1869-1989)與印滄合編《觀所緣釋論會釋》,是以藏譯論文為主,逐 段與陳、奘二譯對錄的方式呈現,其間更附有義淨所譯護法之註釋於其中,

是研究本論非常重要的文獻。以上是藏經上所能找到的資料。

另外,有印度佛教學者調伏天(西元 645-715)作《觀所緣論釋疏》

4 僅第七頌上半頌:「決定相隨故,俱時亦作緣。」(《觀論》:T31p.888c22),未見於二部《述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Ālambana-parīkṣā-ṭīkā)。以及Dignāga's Investigation of the Percept: A Philosophical

Legacy in India and Tibet. 於 2016 出版,內容以藏傳佛教之詮釋為主,較不同

於漢傳,傾向以玄奘法師所傳護法唯識思想為系統。

在研究成果方面,1997 年,有陳雁姿《陳那觀所緣緣論之研究》之碩 士論文,是介紹本論的專書,後為志蓮淨苑出版。2018 年五月,有林鎮國、

簡凱廷編《近世東亞《觀所緣緣論》珍稀注釋選輯》則收錄明代與江戶時期 七家註釋典籍,共九種。2019,李培瑜碩士論文,《通潤《觀所緣緣論釋發 硎》之研究》,介紹明代漢僧通潤(1565-1624)參考《宗鏡錄》、《華嚴經》

等資料後,對本論進行詳細的註解。綜合上述,可知世人對這部論千年前譯 出的文本研究的工作,目前仍然在持續進行中。

第五節 論文架構

論文分為研究篇和文獻篇二部分。玄奘法師翻譯《觀論》是以八個偈頌 及長行所組成,論文精簡扼要而層次分明。可分為破外境(一至五頌),及 申唯識正義(六至八頌)二個部分。

研究篇之編排:共四章。第一章緖論,共五小節,分別說明研究動機與 目的、研究進路與方法、研究困難、文獻回顧與論文架構。第二章破外境共 四小節,前三小節為《觀論》極微三說,各別以問題重建、如何評破與結語 三個方向。第四節,窺基從唯識的觀點破實在論「所緣緣」之整體概念,此 小節為窺基對「破所緣緣」整體理論的整合。第三章申唯識正義共四節,前 三節分別依論典偈頌順序,第六頌說明所緣緣識變論,窺基提到第八與前五 識二種識體,並變現出本質色與似境色二種色塵。第七頌說明境相,有二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資料皆為窺基對第七頌之下半頌的說明。關於境相與識,可分成俱時與異時 二種解釋方式,而窺基僅取異時說來代表陳那觀點,對上半頌俱時說,則未 見有任何引用。第八頌說明種子五根,此頌為玄奘法師唯一正式引用,二部

《述記》中資料也最多,但是,護法似乎並不認同五根即等於種子或功能。

第四節為結論。第四章結論與展望,分三小節,第一節總結窺基的《觀論》

詮釋要點,分別從破外境與申唯識正義二大主題為總結,並說明《觀論》中

「本識」所指即第八識。第二節窺基註疏的特點與貢獻,從一般熟知窺基註 釋常以立論式來作說明論題,或用八囀聲來說明詞性之外,再從本次研究中 整理其註疏之特色。第三節未來展望,說明從現有許多資料還中,可以作更 多面向的整理與比較,目的是呈現《觀論》多元的理解方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