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總結窺基的《觀論》詮釋要點

第四章 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 總結窺基的《觀論》詮釋要點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節 總結窺基的《觀論》詮釋要點

窺基在二部《述記》中,對《觀論》有諸多說明。儘管《成論》、《二十 論》與《觀論》此三部論典都有以破外境與申唯識正義作為主題的說明,但 是,卻也有其各自的脈絡系統。在相關文獻中可以明顯看到窺基有二種解釋 方式:一是以《成論》為主,即唯識家立場,另則是特別指明為陳那《觀論》

的觀點。

「破外境」中,窺基引用並且說明陳那《觀論》三種極微說之後,另整 理出識變所緣緣義、頓現非積小義、極微非實有義,以及內識亦無之整體說 明。「申唯識正義」下,所緣緣識變論有俱時說與同於經部的因果異時之別。

以及五根等於種子、功能只是權宜之說。所以結論可分為三面向:(1)破外 境部分,讓讀者更具體理解極微三說,另外有窺基在《成論》脈絡下的補充,

使「所緣緣」的命題更加完整。(2)申唯識正義部分,整理出所緣緣識變論,

說明第八識、五識如何變現似境相,而使內色得以滿足所緣緣定義中二個條 件,作為五識可以認知的對境之合理性。(3)關於《觀論》中「本識」是否 能夠解讀為第八識的問題,這個段落將討論窺基在二部《述記》中提及「未 建立第八識」的相關資料。

一、 破外境

窺基明確將《觀論》所評破外境極微三說之代表,指為古薩婆多部之極 微說、經部師之和合說與新薩婆多部順正理師之和集說。雖沒有說明理由為 何,卻有詳細說明外道與各宗派間對極微的不同主張,並且在三說的問題重 建與如何評破之間,窺基作了許多面向的討論,為讀者提供更具體的理解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礎。在極微為單一實體極微,肉眼看不見,須聚合至七極微以上的阿拏色,

才是可被看見之粗色的概念下,窺基說明古薩婆多部重視極微有實體,而經 部師強調須帶彼相起,於是在這樣的不同角度,能了解到二者如何無法滿足 所緣緣二定義而各缺一支。

新薩婆多部順正理師所提出和集說,窺基說明這是眾賢在古薩婆多極微 實體不符合作為「所緣」的環境下轉救而來的新主張,所以將「和」與「集」

特別定義為諸多實體極微非常靠近卻不為一體的相資形式,窺基舉出與山同 等數量的相資山相為例子,更具體說明了眾賢新說的內容。至於評破方式,

《成論述記》雖有五難破合集,然而與《觀論》有關只有前三難,最後留有

「如《觀所緣》有六義破,皆有比量,不能具述。」(《成論述記》:T43p.271a24-25)

的記載。所以二部《述記》綜合起來,還是無法將和集的評破方式完整輯出。

另一方面,窺基從《成論》脈絡下將「破所緣緣」這一門子題中,整體 說明:(1)識變所緣緣義:引《觀論》第六頌說明所緣緣識變論,來說明:

「若緣本質有法、無法,心內影像定必須有。」(《成論述記》:T43p.271c23-24)

即若以第八識所變現之本質有法或無法為緣,五識上必能生起似境相,符合 所緣緣二定義。(2)頓變非積小義:所緣緣對境既是識所變現,所以能夠將 境色之形量大小頓時呈現,不須由眾多極微再組成。(3)極微非實有義:佛 說極微的用意,本為去除各種執取,從來就不是因為世間有任何極微實體之 存在。以及58(4)內識亦無:由於外道、餘乘執有外境離心識之外而實有,

所以唯識家才會「假說」唯有識內實色,目的為說明心外實法之不可得。然

58 「內識亦無」的說明並非同在「破所緣緣」的子題之下,而是位於《成論》評破離識之外實法 不可得的架構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若因此而執識內色為實有法,又成了另一種法執,所以須另說明內識種 子所變現色相為如幻有,不同於外、小所執。最後回到《成論》脈絡:「如 是所說一切法執,自心外法,或有或無;自心內法,一切皆有。是故法執皆 緣自心所現似法,執為實有。然似法相,從緣生故,是如幻有;所執實法妄 計度故,決定非有。…故心、心所,決定不用外色等法為所緣緣,緣用必依 實有體故。…由此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成論》:

T31p.7a12-23) 這是唯識家評破諸乘有離識之實法的立場,可以看見《觀 論》之內容已然被包涵在整體的架構中,且內容佔其中非常重要位置。經過 窺基詮釋後,「所緣緣」的命題得以更加完整看待。

二、 所緣緣識變理論:窺基在《述記》中呈現出二種解釋方法:

(一) 在《成論》中,唯識家的立場解釋所緣緣識變論:是在第七卷說明 種現緣生分別時的四緣當中,其第三為所緣緣:「所說種現緣生分別,

云何應知此緣生相?」(《成論》:T31p.40a20-21) 證明所緣緣識變過 程原在種現異類得以相生的架構之下,是同時發生的動作。以第八識變 現出五根、五塵,有五識以第八識所變五根為所依、以五塵為所緣,生 起似境之相。其中,五識以第八識本質塵為所緣取對象時,滿足《觀論》

二定義中,有實體可作為「緣」的條件;五識自身生起五塵似境相時,

滿足能帶相而起為「所緣」的條件。再加上親、疏所緣及所慮、託之詳 細解說,完成所緣緣的識變理論。其間並無特別說明時間前後上的差 別。

(二) 介紹陳那《觀論》時,則出現特別的說明。分為因果異時與五根不 等於種子、功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窺基共有三筆資料明確指出引用陳那《觀論》主張五識緣取對境有 前、後時序之別:

(1) 《成論述記》在「破所緣緣」子題下,所評破執外境實有的 小乘共有四家,其中第一為正量部。由於正量部並不同意所 緣緣對境須同時具備能作為所緣緣的二定義,認為只要能夠 讓識生起就是所緣,不需要透過似境相作為認知的對境。所 以,正量部的主張原本與《觀論》所評破極微三說無關。但 是,窺基在作說明的最後,還是引用了《觀論》的內容,為:

「《觀所緣緣論》說,過去色識是現五識所緣緣。」(《成論述 記》:T43p.270a10-11) 其後並無多作任何解釋,卻可以看 出窺基的理解中,陳那五識所緣取的對境為前一剎那所生。

(2) 在玄奘法師《成論》唯一正式引用《觀論》第八頌的段落中,

原本為說明第二能變之俱有依,五根體等於識種子。窺基在 說明過程下,還是將《觀論》第七頌的內容介紹一遍:「如彼 論說:有二境色:一、俱時見分識所變者。二、前念識相為 後識境,『引本識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違理故。』」(《成 論述記》:T43p.381a20-23) 是更明確說明陳那之主張,實 有二種境色,今識的對境是前念的相分所熏而來的色識。

(3) 在《成論》第八卷說明八識之間現、種自類前後關係時,窺 基引用《觀論》第七頌後半:「依陳那《觀所緣緣論》中說,

許五識後念見分,緣前念相分。彼論言:『或前為後緣,引 彼功能故。』彼隨經部因果異時。」(《成論述記》:T43p.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2c8-10) 明白指出陳那之主張也同意於經部。說明前念 的五識相分能生後識見分,這個部分符合「緣」的定義;而 後念五識生起似相則符合「所緣」定義。

由此可知,窺基在說明所緣緣識變時,若依唯識家的立場,則 無特意說時間順序;若有明確表達所引用《觀論》陳那的主張時,

則清楚將之歸類於因果異時。

2. 五根並不等於種子、功能:

在窺基註釋下,《成論》這個段落出現很有戲劇張力的舖陳,出 現在介紹第二能變之俱有依時:「次俱有依。有作是說:眼等五識意 識為依,此現起時,必有彼故。無別眼等為俱有依,眼等五根即種 子故。」(《成論》:T31p.19c12-14)據窺基說明,這是難陀論師所 提出的主張,而玄奘法師以「有作是說」提出,是因為這是一個不 正確的說法。其後難陀論師則同時引用《二十論》與《觀論》第八 頌為作支持,目的是為說明其主張五根並不是淨色大種所造,只有 識種子才是五根體。

第二階段,有安慧等諸論師對這五根即是種子的論點提出非難:

諸界雜亂難、二種俱非難、四緣俱非難、根識繫異難、根通三性難、

根無執受難、五七不齊難、三依闕一難、諸根唯種子難及假無他救 難等十個問難,來說明五根即種子、功能之不可行。

第三段,從上第十難是護法所提出轉救之說,為支持《二十論》

及《觀論》,特別說明五根並不是識種子,而是能夠感得識生起的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種才是五根。因此,便得以將先前論師所提出諸多問難一一迴避。

第四段,安慧對於護法提出五根是業種子的轉救說,進而再提 出十個問難,重申五根等於業種子之主張更不可能。

最後,由護法再次提出正確說明,本識能變現似眼等根,而且 是比量得知,因從有發生五識的作用才能得知有五根的結果。而《二 十論》、《觀論》之所以主張五根即為種子、功能,是為了破經部等 執:「彼頌意為破經部等,執識外有實色根故,於本識所變似眼根等,

此根有發五識用故,《二十唯識》假名種子,《觀所緣論》假名功 能,以經部師許有種子故。」(《成論述記》:T43p.383a9-12) 言 下之意,五根等於種子、功能還是權宜之說。

由此可知,窺基在說明五根時,依唯識家的立場之五根從比知 而來,且非真有實離識之外四大所組成之物質五根。有似眼等五根,

則是本識所變,阿賴耶識即具有能夠變似色根及根依處等功能。然 而《二十論》、《觀論》的主張五根等於種子、功能,則是為了破經 部等諸部論師之執有識外之實色根之權宜之說。

三、 《觀論》中「本識」是否指第八識?

《觀論》中共有二處「本識」是解讀上的難題。然而,此一問題並 不存在於玄奘法師、窺基,乃至於通潤與快道。通潤以《成論》為參考,

從來就沒有第八識未共許的問題。另外,快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特 地為此作註明:「『未建立有第八故』者,未可也。云『本識』、『現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異熟識』,何得云未建有第八耶?」59 意即,快道認為「未建立有第

『異熟識』,何得云未建有第八耶?」59 意即,快道認為「未建立有第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