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盧米埃兄弟在巴黎卡普新路咖啡館的印度廳 內播放「火車到站」等短片,就正式開啟了電影時代的序幕(李彥春等,2002)。

隨著日後不斷地革新發展,電影首先克服聲音的侷限,從無聲的默片變成有聲 片,接著不斷地努力試圖讓電影從黑白進入彩色世界。先是最早期手工著色,直 接在影片的拷貝上著色的調色法,經過不斷地嘗試與革新之後,在 1922 年迪士 尼製作的卡通短片《花與樹》(Flowers and trees)中使用一種新的系統,藉由攝 影機裡的三稜鏡,將光分散於三條黑白的膠片上,每一條上呈現一種原色,之後 許多影片例如 1935 年製作的《庫卡拉哈》(La Cucaracha)歌舞短片,都呈現了 生動的顏色,色彩從此以後真正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元素走進了銀幕的世界。

當電影走出只有黑白明暗之際時,接近真實世界的顏色自然成為努力的目 標;當膠捲再現準確自然色已不再是個技術挑戰後,電影工作者開始轉而追求自 由地表現色彩。因此色彩已不單是純粹展現人所見的世界,而是可以經由導演依 劇情需要或是表達個人理念的表現手法。色彩,成為了一種強而有力的無聲語 言,不單單只是電影流動畫面裡的配角,而是一個能夠暗藏寓意並且讓導演充分 發揮的重要角色。

色彩既然可以傳達電影情境或詮釋劇情的手法,因此在觀賞電影時,了解色 彩便是解析電影重要的步驟之一。除了導演自述外,影評人是目前了解電影色彩 的專業指標,影評人往往根據敏銳的觀察、文化涵養和專業訓練作出分析和批 評,檢視或推測導演所運用的色調是否有表現出劇情內容中的深層意涵和情緒張

力的變化,或特別強調某種概念、氛圍的象徵意義,例如在 Giannetti 在《認識 電影》一書中就指出希利、寇拉導的《夜夜夜狂》(Savage Night),運用紅色來 象徵警告、危險及暗藏的暴力。然而一般剛接觸的觀察者或研究者在面對長時間 變化迅速且富有多樣色彩的電影影格時,往往感到無所適從,容易以主觀的感知 作為判斷依據,這樣可能因人的觀察注意力和主觀程度的差異,造成對影片色彩 的分布和色調會有不同見解,對於未來的分析或評論也就有一定程度的偏誤。

為了避免因主觀認知造成對電影色調判斷的差異性,如何客觀地將電影色彩 具體呈現出來遂成為作者感興趣且欲深入研究的目標。希望藉由一系列的指標操 作模式,將一部電影中連續且富於多種顏色的影格都一一變成清楚的數值。藉由 這樣的量化分析,也有助於觀察到一般導演如何處理影片中的色調,是否在不同 類型電影有不同的偏好色作詮釋。因此,提供一個有別於以往直覺主觀式的分析 方式,開拓電影色彩研究的新空間是本研究期待的貢獻。

1.2 研究目的

電影發展至今已被歸納出多種的類型,不同類型有各自著重的主題和情境,

而這些是否普遍會影響電影色彩的運用,例如一般人認為藍、綠色相較紅、黃色 系較容易有陰森之感,因此藍、綠色調是否真的如大眾印象大量貢獻給恐怖驚悚 片這類型,可從分析該類型的色彩特徵,並與其他類型做比較獲得結論。為探求 不同類型的色彩特徵,具體目標如下。

(1) 建立一套量化分析電影色彩的方法,透過色彩工具對色彩資訊作客觀評量。

(2)探討不同電影類別的色彩特徵。

(3)比較不同類型的色彩特徵,分析彼此相似和相異之處。

(4)探討不同類型偏好某些色調的可能原因。

1.3 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關注於色彩與電影類別的關連性,透過量化分析呈現出不同內 容、形式或情境的類型之色彩特徵,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1) 不同類型的電影在色調、亮度、顏色飽和度等的處理上,是否有慣用的偏 好特性?若有偏好的色彩特徵,其特性為何?

(2) 若電影類型有各自偏好用色,類型與類型間的異同之處為何?

(3) 電影類型用色偏好的可能原因為何?是否有受到色彩意象、文化等其他因 素影響?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的範圍限制包括了以下幾點:

(1) 選擇影片的限制

不同地區因為文化背景、風俗民情的不同,在色彩意象上也會有所差異,因 此本研究選擇的影片區域限制以電影工業發達的美國好萊塢為主,以避免文化差 異的影響。至於其他地區電影中色彩運用的情況,未來可以進一步加以研究。

(2) 取樣媒材的限制

目前除了進電影院觀賞電影外,從到處林立的影片出租中心可知,現今數位 影音光碟(DVD)已成為閱讀電影的另一主流。由於 DVD 的數位化較放映膠捲 取得容易,且修復過的色彩品質往往比反覆播放刮花的膠捲穩定許多,因此本研 究的取樣是以品質穩定的 DVD 為主。

(3) 電影類型和影片數目的限制

電影的劇情包羅萬象,造就了電影類型的豐富,然而在有限的時間跟人力資

源下,選擇其中幾大類型作為研究分析的對象。其中每種類型以選擇三十部影片 作為研究探討的對象。

(4) 電影挑選的限制

電影產業蓬勃發展,造就了從默片時代到現今總產量十分龐大,受人力有 限,無法每部片都納入研究對象,因此每類型選擇三十部為主。為避免類型內的 電影會因為時代而造成顏色品質改變,加上本研究以近十年才出現的 DVD 為研 究的媒材,因此選擇近十年的電影(1994-2005)更能準確取得影片原本的色彩。

由於電影數量眾多,分類方法因說法不同而有差異,加上混合類型的跨類型 電影越來越多,造成電影分類的困難,因此也較少有電影分類的清單。目前少數 出現的電影分類清單多是經典電影的清單,其電影從四○年代橫跨至九○年代,

按照作者判斷或是大眾投票的方式選擇出每個年代的經典影片,因此對於期望從 中選擇出各類型近十年的三十部影片具有困難度。因此在沒有以近十年電影為主 且具公信力的分類清單情況下,又受限於實際租片會遇到該影片出租中心沒有典 藏、已經損毀或已被外界而不知何時才能借到等等狀況,導致難以針對清單進行 準確的隨機取樣的工作。因此本研究一方面以大部份出租中心較多的商業片為 主,並先選擇該類型比較具有典型性或較熱門的有名影片,再以出租中心以及相 關圖書館能夠租借到的影片作隨機選取以補足影片樣本數。

1.5 論文架構

首先,針對研究動機確立研究的主題與範圍,並藉著文獻探討來回顧彩 色電影發展的歷史、電影類型的分類方式、色彩象徵意義和電影光影和色彩運用 以及影評中的色彩描述等領域;之後,結合開發的色彩分析工具,建立一套電影 色彩量化的步驟,再針對經由色彩工具分析過的數據作電影類型的分析比較。最 後,將數據分析的結果進行探討提出綜合結論。

本研究的組織架構如下:

綜合討論 結論

彩色電影的歷史 電影類型的分類方式 色彩的象徵意義

電影中光影和色彩的運用 電影評論中的色彩描述 研究背景與動機

確立研究目的與問題

文獻探討

研究方法的步驟

電影情境、情緒與色彩關係的量化分析 電影類型與色彩的量化關係分析

圖 1-1 論文架構圖

在文檔中 不同類型電影的用色特徵 (頁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