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緣起

自黃文玲, 〈五十年間(1949-1999)臺灣的國樂發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5-12。

3 黃文玲,13。

2

期舉辦、業餘性質之社團,帶動了當時的臺灣社會學習國樂的風氣。

1949 年 5 月,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頒布〈戒嚴令〉。此後,國民政府即以〈動員 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及〈戒嚴令〉控制了整個臺灣政治系統的運作。在此一體制下,總 統權力擴大,人民的言論、集會、結社、出版及新聞等自由皆受到限制,對異議人士或 不滿份子進行高壓統治,形成所謂的「白色恐怖」。4 臺灣不僅處於戰爭般的緊急狀態,

兩岸關係亦進入隔海對立分治的歷史階段。而國樂隊演奏樂曲亦受到影響,許多留在中 國作曲家的作品,在政府新聞文化審查機制中被稱之為「匪曲」,5 不得在臺公開演出,

甚至擁有及聆聽。根據黃文玲之〈五十年間(1949-1999)臺灣的國樂發展研究〉中指出,

1949 年至 1962 年間國樂隊之公開演出曲目為:《喜相逢》、《花好月圓》、《春江花月夜》、

《空山鳥語》、《金蛇狂舞》、《萬壽舞疆》、《十面埋伏》、《光明行》…等,共 26 首樂曲,

經常在音樂會中不斷被演奏,重複性相當頻繁。而樂曲的來源主要是原南京中央廣播電 臺即加入國樂隊之成員,6 於國民政府來臺時隨身攜入之樂譜,大多為齊奏樂曲,曲材 自古曲、民間曲、戲曲曲牌片段。

在國民政府來臺後的十年間,「國樂」在臺灣的發展才正準備開始起步,若想學習國 樂有哪些管道?除了參加中廣國樂團的進修班,大部分的學生可透過老前輩傳承、民間

愛好者的分享,或校園中的社團來接觸到國樂。於 1952 年臺灣第一個校園國樂社團薰

4 劉振強,《臺灣史》(臺北:三民書局,2008),131。

5 國民政府稱中國為「匪區」,故由匪區所新創作之樂曲稱之為「匪曲」。

6 1928 年成立於南京的中央廣播電台。參見自黃文玲,10。

3

風國樂社(今為臺大薰風國樂團)7 創立後,臺灣各地皆有出現其他校園內的國樂團,

是以中等學校居多,且分佈多集中於北部。8 然而學校國樂社團經常面臨教師不足、學 生過多,甚至常有一個老師教授多項樂器之問題,根據臺灣藝術教育館各級學校藝術教 育設施調查,1960 年全國各級學校國樂社團之統計數據顯示,已有 29 個國樂團,其團 員人數共有 830 人,而教練則不到 30 人,以社團數較多的中學為例,每一個社團僅有 一位指導老師,而平均一位老師需指導 34 位學員。從上述數據中不僅凸顯出當時人們 想學習「國樂」之盛況,亦發現於學校社團學習「國樂」的管道,從 1949 年國民政府來 臺至 1960 年仍缺乏師資及系統性之指導。

7 臺大薰風國樂團的前身為國立臺灣大學的薰風國樂社,由臺大菁英共同發起成立,並由校方敦聘 中華國樂團總指揮孫培章先生任國樂教授。多年以來,薰風國樂社已由十餘人的小聚會成長為超過百人 的團體,體制也由菁英式的小樂隊擴張為六十人的樂團、兼備教學與進階功能的社團。此團以傳承發揚 國樂為己志,在青年有理想、活力的積極參與下,致力成為學生業餘指標性樂團。參見自臺大藝文中 心,〈臺大薰風國樂團〉http://arts.ntu.edu.tw/Event.aspx?PID=03a80c27-fc26-462f-935&ID=fd5481f2 -b163-495e-9af0-843cfa3eefcb,摘錄於 2020.1.30。

8 根據 1960 年各級學校藝術教育設施調查統計:全省大專學校設置國樂團者 2 所、師範學校 4 所、中等學校 11 所、職業學校 4 所、國民學校 8 所。參見自〈藝術雜誌〉,二卷八,九期。

4

1955 年,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簡稱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設立。1957 年增設五年制音樂科,為臺灣最早創辦音樂專科的學校。而專業的國樂人才培育,是到

9 參見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1955-2011 校史大事紀 https://www.ntua.edu.tw/ebook/ebook.html,摘 錄於 2019.8.1。

10 呂鈺秀,《臺灣音樂史》(臺北:五南圖書,2016),165。

11 劉振強,131。

5

竹等,其中是以女王唱片公司(QUEEN RECORD)最受歡迎。12 女王唱片公司透過翻 錄自香港藝聲唱片公司 1950、1960 年代出版的中國之國樂唱片,發行近百張 LP 黑膠唱 片在臺販售,樂曲包括創作國樂、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南音、古曲等。其為躲避戒嚴 時期警備總署對樂曲之查禁,因此唱片內容並未標示基本資訊、演奏者姓名,而部分樂 曲經更名後發行,如原《東海漁歌》改為《東海龍宮》、原《豫北敘事曲》改為《河北敘 曲》、原《水庫飛來金鳳凰》改為《金鳳凰》…等,為當時的國樂注入「新聲」,使得國 樂愛好者們紛紛前往購買,或是能在唱片行、校園中聽見女王唱片的聲音。而當今許多 國樂的老前輩們,不僅欣賞女王唱片所帶來的新樂曲,甚至透過反覆聆聽與記譜,不斷 揣摩與練習,來學習國樂及增進個人演奏技巧,可說是為國樂黑暗期帶來一線光明。

此外,自海外「偷渡」唱片、曲譜,或以收音機收聽中國對臺廣播之樂曲等方式,

亦是學習新曲的其他管道,但兩者之影響力仍不及女王唱片所帶來的深遠。前者,是許 多樂迷以香港為主要轉接站,或是透過親朋好友、僑生從海外走私新唱片或樂譜,但在

〈戒嚴令〉的威權統治下,必須撕下封面或者將與中國相關文字進行銷毀等方式來躲避 查緝,因此,以「偷渡」所帶入的量,相較於女王唱片公司大量翻製唱片並公開流傳,

其影響層面著實有限;後者,臺灣戰後的廣播事業在政府的推波助瀾之下,快速成長且

節目多元,成了家庭中最好的娛樂,為生活苦悶的年代,帶來一些樂趣,因此不少國樂 迷透過錄音機收聽中央人民電台對「敵人喊話」之相關節目中所播放的國樂曲來聆聽「新 聲」,雖然不需購買昂貴的唱盤與唱片,相比之下顯得便利且便宜,但由於廣播電台受到

12 陳鄭港,〈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臺灣國樂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13),

167。

6

電波干擾,僅能在沿海或部分地區收聽,且又不能於定點接收訊號,以免遭到攔查,故 多數樂迷仍以聆聽黑膠唱片為主。13

1987 年解嚴,兩岸開通後,樂譜、新曲逐漸開始相互交流,不再需要刻意躲藏。然 而,唱片工業不斷創新,黑膠唱片不僅受到潮流的影響,也因為音質、方便性等問題被 取代。再者,唱片公司更是競爭激烈,女王唱片也逐漸被沙鷗等國樂卡帶取替而銷聲匿 跡,為當時的老前輩們留下珍貴的「時代之聲」,算是完成其階段性的任務。

13 王明璽專訪,劉怡君採訪,(臺北:住宅,2018 年 10 月 7 日)。

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