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總體景氣波動影響生育率之相關文獻

第三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總體景氣波動影響生育率之相關文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總體景氣波動影響生育率之相關文獻

從經濟、社會、心理層面等不同面向來探討影響生育率的因素有許多種,而本 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總體景氣對生育率的影響。目前國內文獻在總體經濟學面及社會 面多是研究生育率持續下降現象、少子化問題及未來人口遞減之後續探討,並且分 析生育率下降可能致使國內需求不足及民生等內需產業急遽萎縮,另一方面,生育 率的降低將會使得未來勞動供給減少、工資水準上升,導致製造業等相關產業外移 等影響,此類文獻分析係屬於長期面分析。而本研究著重於短期的景氣波動對於生 育率之影響,目前國內文獻中尚無相關研究;而國外文獻中,有探討景氣循環波動 對出生率與生育率之影響的相關文獻,以下分別回顧出生率與生育率為順景氣循環 或反景氣循環之文獻。

一、順景氣循環相關文獻 (procyclical fertility)

利用景氣波動之指標變數探討對出生率的相關研究有 Ogburn and Thomas (1922),其研究是探討隨著景氣循環,其波動對社會現象之影響。該研究採用複合 式的景氣循環指標,例如批發價格、煤炭產出、生鐵產出、麻薩諸塞州的就業、進 口等等,社會指標則有結婚率、離婚率、出生率、死亡率及犯罪率。該文假設若景 氣變動對結婚率沒有影響,一般預期出生率和景氣循環為正相關,即景氣繁榮時,

出生率上升。Ogburn and Thomas (1922) 利用美國六州 (康乃迪克州、麻薩諸塞州、

密西根州、新罕布夏州、羅德島州及佛蒙特州) 1870 年至 1920 年的出生率資料,

並設定落後一期的出生率,結果顯示出生率與景氣循環指標之相關係數為 0.33,而 結婚率與景氣循環指標之相關係數為 0.87,該文推論出生率與景氣循環指標之相關 係數不大的可能因素在於結婚率和景氣循環變化為高度正相關,即結婚率隨景氣循 環變化,進而影響出生率,即景氣循環是間接影響出生率。

爾後,Galbraith and Thomas (1941) 以美國六州 (紐約州、康乃迪克州、麻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諸塞州、紐澤西州、賓夕法尼亞州及羅德島州) 在 1919 至 1937 年二次大戰間之資 料,研究美國出生率及結婚率與景氣循環關係。其中出生率又細分為五個胎次,個 別分析不同胎次別生育率與景氣循環的相關係數,落後一期的出生率由第一胎至第 五胎與就業水準之相關係數分別為 0.80、0.63、0.84、0.65 及 0.50,研究顯示出生 率與就業水準為正相關,利用線性迴歸 (linear regression) 亦得出落後一期第一胎 至第五胎的出生率與就業水準為同向變動,即出生率為順景氣循環。Kirk (1960) 利 用美國 1920 年至 1941 年的資料,以最小帄方法探討每人所得、工業產出及就業和 出生率及結婚率的相關係數,結果顯示經濟指標與出生率的相關係數為 0.73-0.77,

其結果與 Galbraith and Thomas (1941) 利用美國 1919 至 1937 年資料分析不同胎次 別生育率與景氣循環的相關係數約為 0.8 相近,即出生率是順景氣循環,並提出大 約每年生育率趨勢變異的一半是受經濟狀況的控制。Sliver (1965) 採用 1874 年至 1940 年的美國資料探討美國景氣循環對出生率及結婚率之影響。作者將期間分成 1874-1892 年、1893-1915 年及 1921-1940 年三個期間,對出生率取對數做一階差分 後,分別與 GNP、生鐵產出及緊縮的銀行票據交換進行迴歸分析,其結果均顯示 出生率與景氣循環為正相關。另外將人口別出生率細分為白人、非白人、天主教徒 及國外出生的人,探討個別在三個期間下對景氣波動的反應,其相關係數與迴歸係 數皆為正數,亦即人口別出生率為順景氣循環。由上述文獻中,可以歸納出 1870 年至 1940 年間,其中歷經了一次及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景氣波動與出生率為正相 關,當景氣繁榮時出生率上升,景氣衰退時出生率下降,即美國出生率與總體景氣 波動成順循環關係。

除了利用美國資料研究景氣波動對出生率之影響效果外,尚有以 OECD 國家 資料、拉丁美洲及以色列資料等研究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效果。以 OECD 國 家為資料之相關文獻如 Adsera (2004) 以 1960 年至 1997 年 23 個 OECD 國家的 panel 資料,利用失業率、性別失業率及其他行業別就業率等作為解釋變數,以隨機效果 預測總生育率及年齡別生育率,該文主要發現之一是失業率對生育率有很強的負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影響,尤其是在 1980 年代的資料。並透過研究不同類型的勞動市場契約,得出兩 個結果。第一,高失業率與不穩定的工作契約下,生育率會下降,例如南歐的年輕 女性為了增加終生所得及降低失業風險,他們會延後或不生育。第二,在相對穩定 的就業環境下,例如公部門,及該職場有提供良好的育帅措施下,則 25-29 歲和 30-34 歲的年齡別生育率相對較高。因此,勞動市場結構不僅影響生育的機會成本,也會 影響生育年齡及對勞動市場的依賴性。Karaman Ö rsal and Goldstein (2010)以追蹤資 料 (panel data) 研究 1976 年至 2008 年間 22 個 OECD 國家 (以西歐、北美、東亞 為主) 的短期經濟狀況對生育率的影響效果。短期經濟變數有總失業率、女性失業 率及男性失業率,作者提出失業率比 GDP 更適合做為分析經濟狀況之指標,因為 欲探討就業或是失業情形下對生育決策之影響,而非經濟成長對生育決策之影響。

採用落後一期解釋變數對一階差分後的各國總生育率進行迴歸分析,得出順景氣循 環之結果,即在景氣繁榮時有較高的生育率,景氣衰退時有較低的生育率。該研究 發現,隨著時間經過,女性失業率較男性失業率對生育率的影響效果更趨重要性,

而且景氣好壞不僅影響生育時點,也會影響生育數量。

同樣以追蹤資料,Adsera and Menendez (2010) 利用超過 45 年的資料探討 18 個拉丁美洲跨國及國內的生育率與景氣循環的關係。該文採用的景氣循環指標有失 業率變動率及每人 GDP 成長率,分析總生育率與年齡別生育率對景氣循環之反應。

在跨國的迴歸模型中,得出落後一期的失業率變動率對總生育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亦即失業率上升,生育率下降,但以每年 GDP 成長率作為景氣循環指標時,對生 育率則沒有顯著的影響。該研究的年齡別生育率分為 15-19 歲、20-24 歲、25-29 歲、30-34 歲、35-39 歲、40-44 歲及 45-49 歲七個年齡別類別,以失業率作為景氣 循環指標時,僅對 15-19 歲和 20-24 歲兩個年齡別生育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意味 著這兩個年齡別的女性之生育率對於景氣波動的反應較明顯。作者認為儘管景氣衰 退期擁有子女的機會成本比較低而會多生育,但對於近世代、都會區及受教程度較 高的女性在景氣衰退期卻有減少或延後生育的現象,對於生育率為順景氣循環之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證結果可以用所得效果大於替代效果來解釋。Ben-Porath (1973) 研究以色列 1950 年至 1970 年間,分析猶太人總生育率、失業率、GNP 及工業產出指數,了解經濟 活動與生育率波動之關係。透過迴歸方式結果顯示,失業率與生育率有顯著的負向 關係,即生育率為順景氣循環。

二、反景氣循環相關文獻 (countercyclical fertility)

在近代,Butz and Ward (1979)、Mocan (1990) 及 Colen et al. (2006) 相繼提出 生育率為反景氣循環的實證研究,反駁先前實證結果顯示生育率為順景氣循環之觀 念。他們認為生育率為順景氣循環模式可能出現在女性勞動參與較不活躍、家庭主 要所得來源是由男性負責的環境,因此隨著女性勞動參與率日漸提高下,總生育率 會呈現反景氣循環。在景氣衰退期,假設小孩為正常財下,當家計所得下降時對小 孩的需求下降,同時,女性生育的機會成本較低,故會提高生育的可能,究竟增加 或減少生育端看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的大小。Butz and Ward (1979) 利用個體生育 模型,得出生育率為反景氣循環模式,並且預期未來也會朝反景氣循環發展。接著 以實證分析美國 1948 年至 1975 年的美國時間序列資料,利用不同性別就業率之研 究來看其對總生育率及年齡別生育率之影響,得出男性所得與生育率為正相關,女 性所得與生育率為負相關,亦即男性所得之生育彈性為正,女性所得之生育彈性為 負,另外可看出總生育率、20-24 歲及 25-34 歲的年齡別生育率和女性就業率有強 烈的負相關,從另一面向解釋,當經濟不景氣時,女性就業率下降時生育率會上升,

而景氣好時生育率會下降,得到生育率有反景氣循環特徵,生育率為反景氣循環並 非指小孩為劣等財 (inferior goods),而是養育小孩是一件時間密集活動,故其反映 出在景氣衰退 (繁榮) 時,女性的機會成本下降 (上升),且替代效果變動幅度大於 所得效果變動幅度。不過 Macunovich (1995) 修正 Butz and Ward (1979) 模型方法 及資料,利用美國 1947 年至 1983 年已婚婦女及已婚男性的所得資料,實證結果得 出男性所得與生育率為顯著負相關,隱含景氣波動對生育率是順景氣循環之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只有 25-29 歲年齡別生育率與已婚婦女所得的關係是不顯著正相關,其他年齡別 生育率與已婚婦女所得為正相關,與 Butz snd Ward (1979) 之結果迥異。

Mocan (1990) 使 用 多 重 變 項 的 向 量 自 我 迴 歸 模 型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VAR) 來解釋美國 1963 年至 1982 年生育率、失業率、年輕結婚數的比例及 離婚率的動態交互關係。VAR 可視為動態預測結構模型的縮減式,此方法將所有 變數以內生變數來處理,可以克服內生外生變數認定的質疑,而 VAR 主要目的為 預測任一變數變動對所有變數之影響。當利用生育率與失業率兩個雙變數的 VAR,

得出失業率上升時生育率下降,即生育率是為順景氣循環,但加入年輕結婚數的比 例及離婚率後的多重變項 VAR,以 1948 年至 1982 年及 1972 至 1982 年期間的資

得出失業率上升時生育率下降,即生育率是為順景氣循環,但加入年輕結婚數的比 例及離婚率後的多重變項 VAR,以 1948 年至 1982 年及 1972 至 1982 年期間的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