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生育率相關文獻

第三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臺灣生育率相關文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臺灣生育率相關文獻

有關台灣生育率的研究文獻涵蓋經濟學、社會學與人口學等領域,根據其研究 目的,大致可將台灣生育率相關文獻分為兩類,第一類文獻之研究目的為探討生育 率的變化趨勢及特徵,並據以進行臺灣未來人口預測與推估研究,以促進生育相關 因應政策之訂定。如黃意萍與余清祥 (2002) 以臺灣 1951 年至 1995 年的時間資料 為基礎,以 1996 年至 2000 年資料為檢測樣本的驗證資料,研究台灣地區 15 至 49 歲育齡婦女生育率的推估方法,引進 Gamma 函數、Gompertz 函數、Lee-Carter 法 三種模型及單一年齡組個別估計法,比較以上四種方法,尋求較適合與精確預估臺 灣生育率趨勢的模型。該研究建議使用單一年齡組個別估計法或經由 WLS 修正的 Lee-Carter 模型預測總生育率,使用單一年齡組個別估計法或 Gompertz 模型來預測 年齡別生育率。然而,預測生育率模式會受到我國的文化因素週期性波動所影響,

導致預測準確性降低。因此,林彩梅等 (2006) 以臺灣 1949 年至 2004 年的總生育 率 年 資 料 , 應 用 趨 勢 模 型 (trend model) 、 整 合 之 自 我 迴 歸 移 動 帄 均 模 式 (Autoregressive Integration Moving Average Model) 及解構模式 (Decomposition Model) 進行臺灣總生育率之預測,提供調整生育率週期性問題的模式,使預測臺 灣總生育率能更加精確。該研究顯示,若欲預測臺灣總生育率整體趨勢,解構模式 是較佳且簡易之模式,亦能解決我國文化所造成之週期性波動,提升整體模式預測 的準確性。

第二類文獻之主要研究目的為探討影響生育率或生育行為之決定因素,這一類 文獻多採用計量模式的實證研究,國內的相關文獻如 Yang (2000) 採用 1972 年至 1998 年的臺灣資料,藉由教育支出,連結女性勞動參與對生育率與經濟成長建構 迴歸模型,採用三階段最小帄方法探討這四者之間的關係。其研究發現為:教育支 出與生育率為負相關、女性教育水準提升對生育率為負向影響、可支配所得與生育 率成正比、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有助於經濟成長。陳彥仁 (2006) 以臺灣 1972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至 2004 年間的時間資料,探討臺灣生育率下降的決定因素,使用生育率,連結女 性勞動參與率、帄均家戶可支配所得、家庭計畫、女性就業人口之帄均受教育年數、

女性每月帄均工資等變數,透過一階序列相關 (first-order autocorrelation, AR(1) ) 處理變數間可能存在的自我相關問題,再以聯立模型的二階段最小帄方法進行實證 分析。實證結果顯示,女性就業人口之帄均受教育年數、家庭計畫對生育率有顯著 的負向影響;而帄均家戶可支配所得的增加可以推高生育率,另外,女性就業人口 受教年數的增加有助其在勞動市場的參與程度。綜上所述,實證結果顯示女性的帄 均受教育年數延長與勞動參與率逐年提高,對生育率皆有反向影響,而帄均家戶可 支配所得的增加可以推高生育率。

另外,隨著教育普及化與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高,對經濟成長有一定的貢獻,

但是否造成低生育率的現象也是學者研究課題之一。面對低生育率,意味著未來的 勞動力減少甚至不足進而影響經濟成長,也會面臨人口老化與人口負成長等問題,

因此,探討經濟成長、勞動參與率與生育率因果關係的相關文獻有葉哲全 (2007) 以臺灣 1951 年至 2005 年的時間序列資料,瞭解臺灣生育率、異質勞動力與經濟成 長的關係,使用變數有人均 GDP、婦女勞動參與率、男性勞動參與率及總生育率。

該文先以單根檢定確定變數均為 I(1) 的時間序列後,利用 Johansen 最大概似估計 法進行共整合檢定,又以誤差修正模型、衝擊反應函數分析與預測誤差變異數分析 來探討變數的因果關係與中短期的調整過程,主要結論有婦女勞動參與率及男性勞 動參與率上升均有助於經濟成長,生育率下降雖不利經濟發展但是影響程度不大、

男性的所得成長有助於提升生育率、婦女勞動參與率與生育率呈現負向因果關係,

且婦女勞動參與率影響生育率的效果大於生育率影響婦女勞動參與率的效果。郭英 照 (2007) 以臺灣 1980 年至 2005 年的資料探討不同子女年齡背景下,婦女勞動參 與率與嬰兒出生率、離婚率、國民所得之間的因果關係。由於單根檢定得出變數為 I(1) 的非穩定時間序列,故以邊界檢定法進行共整合檢定,得出婦女勞動參與率與 不同子女年齡的婦女勞動參與率變數間存在共整合的長期均衡關係。再以 Grange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因果關係檢定,結果顯示,在長、短期下,有小孩的婦女其勞動參與率、離婚率及 國民所得對出生率皆具有單向負的因果關係,而沒有子女的婦女在彼此變數間皆沒 有任何的因果關係。由以上兩篇文獻可知,教育年限延長有助於女性勞動參與率的 提升,其工作所得增加,對經濟成長有所貢獻,但生育率也逐年下降,當生育率降 低於某一水準之上,導致人口成長逐漸趨緩,使經濟體系內每人資本存量提高將有 助於經濟成長,但生育率一旦低於人口替代水準後,會出現人口老化、人口結構失 衡、學校及醫療資源閒置、勞動力供給減少等問題,唯有穩定的生育率才能健全保 障未來社會與經濟體系的均衡發展,這也是許多已開發國家政府傾向於提出提振生 育率的政策之因。

由以上相關文獻回顧後,了解我國現有的文獻中,臺灣生育率的相關研究偏向 推估未來生育率之模型,人口變遷與經濟成長的關係,與探討生育率下降因素之實 證分析,但對於總體景氣波動對我國生育率的影響,並針對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 之影響程度是否一致,則尚未有人以具體的實證方法加以研究。本研究參考以上文 獻後,加入其他總體變數因素以探討短期的景氣波動對我國生育率之影響及是否有 不對稱之影響效果,於下一章建構探討總體景氣波動對我國生育率之影響效果及其 對稱性之實證模型,加以探討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