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生育率演進與現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臺灣生育率演進與現況

有關臺灣近代的人口大量流動,可以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臺的日本人 撤回日本、國民政府派官兵來臺接管,以及 1949 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大量的軍、

官、民及其家屬流入臺灣,而臺灣人口大幅增加主要來源是人口的自然增加,即是 戰後驟增的嬰兒潮 (baby boom),加上醫療衛生進步、國民營養改善、死亡率持續 下降,導致人口快速成長,在 1951 年育齡婦女總生育率高達 7.04 人,而 1950 年 代帄均育齡婦女總生育率為 6.407 人。有鑑於人口增加太快,為避免人口過度膨脹 帶來社會沉重的經濟負擔,臺灣地區從 1964 年開始推動多次家庭計畫,分別是兩 次五年計畫、兩期三年計畫與兩期四年計畫。在 1967 年提出「五三」宣導口號:

婚後三年才生育、每隔三年再生育、最多不超過三個孩子、三十三歲以前完成全部 生育。1969 年提出「小家庭,幸福多」口號,後改為「子女少,幸福多」等口號。

1971 年貣,為了因應年輕婦女開始增加,訂定每年 11 月為家庭計畫擴大宣導月,

推出「家庭計畫三三二一」計畫,即婚後三年才生第一胎,隔三年再生第二胎,提 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口號。由圖 2 中可以看見總生育率之變化,

1960 年代政府推行家庭計畫,同時口服避孕藥問世,總生育率滑落至 5 人以下,

但不能遽下結論將生育率下降全部歸功於家庭計畫,因為尚有其他原因亦會影響生 育率的降低。4

4 生育率之定義詳見本文 p.36 一、生育率之定義。

1947 1952 1957 1962 1967 1972 1977 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7 總

1947 1952 1957 1962 1967 1972 1977 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7 年

出生率 死亡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圖 3 看出,臺灣在約經 70 年的時間完成人口轉型,自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 並存轉向為低出生率與低死亡率,與歐美國家以 200 年的時間轉型相較之下,臺灣 轉型所需期間過於短促,帶來人口數量與人口結構大而嚴重的衝擊,在 1984 年臺 灣總生育率降至人口替代水準 (replacement rate) 2.1 人之下 (見圖 2),爾後總生育 率穩定在 1.7 人上下,到了 1998 年總生育率更進一步下滑至 1.4 人,在 2006 年以 後總生育率降至 1.12 人,與低於同年新加坡的 1.2 人,日本、義大利及德國的 1.3 人,法國的 1.9 人,美國的 2.0 人,與南韓 1.1 人相當,為超低生育率國家之一。5總 生育率降至人口替代水準時,提供社會出生人數不足的訊息,故 1990 年人口政策 由「緩和人口成長」改為「維持人口合理成長」,進入「新家庭計畫」政策期,提 倡「適齡結婚,適量生育」、「兩個孩子恰恰好,三個不嫌多」、「兩個孩子很幸福,

三個更熱鬧」等口號,2006 年宣導「孕育下一代,生命更精彩」、「結婚生育,讓 生命永續」的口號,內政部更在 2010 年砸下百萬徵求催生口號,選出「孩子,是 我們最好的傳家寶」,明顯感到鼓勵生育之意味。

自 1967 年人口政策開始實施貣至 1990 年代,我們不能忽視臺灣家庭計畫對台 灣節制生育的貢獻,但也不能忽略其他因素對減少生育之影響,以下為本研究整理 可能促成台灣生育率下降的其他原因。

一、受教育普及與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

國民政府遷臺後,首先普及六年國民義務教育,自 1968 年推行九年國民教育,

同時,政府鼓勵設置技職教育,提升國人帄均受教育年數及素質。由於政府與社會 對於教育的重視,臺灣初等及中等教育相當普及,由圖 4 可以看出各級教育程度在 學率逐年向上攀升,且在高水準之上,加上大專院校的廣設及各系所不斷擴大招生,

5

(1) 粗出生率:一年內每千位年中人口之帄均活產數。

(2) 粗死亡率:一年內每千位年中人口之死亡數。

(3) 各國生育率資料:2006,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World Population Data Shee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圖 4 之粗在學率趨勢圖中亦可看出高等教育之普及率也快速攀升。6在臺灣,接 受高等教育,不是一件難事,從表 1 也可以看出,受高等教育的男性與女性比例差 距是日趨縮小的。高職畢業後的女學生,絕大部分會去就業,至於接受大專或是研 究所教育的女性,則選擇志趣較高的職業,教育普及化使女性人力資本提升,加上 社會與經濟結構變遷,臺灣 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勞力 密集產業提供許多女性就業機會,女性勞動參與率從 1964 年的 34.11%飆升至 1989 年的 45.35%,女性勞動參與率節節上升,於同期間,總生育率由 1964 年的 5.1 人 降至 1989 年的 1.68 人,由圖 5 可以觀察到女性勞動參與率與總生育率呈現出上升 與下降的反向趨勢。7在 1990 年代以後,產業轉型至服務業,更增添女性就業的機 會,而職業婦女若將時間投入在生兒育女上,則會犧牲勞動所得之收入,甚至影響 往後的就業與升遷,因此,對女性而言,生兒育女需要付出昂貴的機會成本,受教 育愈高者所支付的代價則愈高,有關婦女就業與生育率的相互影響一直是學者致力 研究的重點之一,因為女性面對工作與生兒育女間的選擇如魚與熊掌,難以兼得。

政府陸續推出與實施生育激勵政策,如育嬰假、生育津貼、留職停薪、扶養人口扣 除額等等,這些補貼措施即是從生育與養育的成本面切入,希冀降低生兒育女之成 本以提高生育水準。

表 1:大學以上女性學生比率 單位:%

學年度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學士班 48.08 48.85 49.16 49.17 49.33 49.90 50.54 50.99 50.63 49.98 49.42 49.08 48.98 48.86 48.88 碩士班 28.93 30.42 32.27 33.76 34.72 35.94 36.89 37.82 38.56 39.00 39.61 40.35 41.67 42.70 43.30 博士班 19.20 19.93 20.22 21.42 21.99 22.79 24.07 24.85 25.60 26.14 26.65 27.32 27.85 28.47 28.91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性別統計指標。

6

(1) 從 1950 年至 2010 年間,大專院校從 6 間增為 163 間。資料來源: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2) 根據《教育統計指標》說明,粗在學率=各該級教育學生人數/各該相當學齡人口×100%。

7行政院主計處定義女性勞動參與率為女性勞動力占十五歲以上女性人口之比率。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性未婚比例為 76.92%,25-29 歲者為 31.67%,到 2010 年,20-24 歲者高達 94.52

%,25-29 歲者提高至 74.21%,比 1990 年之比例還要高,表中顯示未婚至少向後

1975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歲

女性初婚帄均年齡 生初胎帄均年齡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戶數 戶量

戶數 戶量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2010

粗結婚率 粗離婚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經濟結構改變與都市化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臺灣的產業結構由第一級的農業轉為第二級的工業,再轉 到第三級的服務業。在三大產業當中,以農業所需的勞動力最多,因此傳統農村家 庭以多生子來增加其勞動力,也因如此產生重男輕女的觀念。另外,在農業大家庭 中,生育及養育子女的費用相對較低,家中其他成員也可以幫忙照料,這也是在 1960 年代以前為高生育率之主因。1960 年代以後進入工商業時代,年輕人離開農 村到工業區及都市工作,大多在工作地區成家、結婚及生兒育女,不再回到農村,

當居住人口漸漸由鄉村移向都市分布的過程,為都市化現象,臺灣都市化程度由 1964 年的 57.8%緩慢增加至 2009 年的 70.0%,都市人口比例不斷提升,在外地成 家多數為小家庭,居住空間小,生活負擔倚賴工作所得,多一個孩子,不論是由母 親親自照顧,或是請保母照護,都造成家中收入的減少,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開支,

例如現今的教育教育環境導致升學競爭激烈,許多家長為了奠定子女的學習基礎,

除了補學科外,還要補才藝,因此養育小孩的費用越來越大,排擠家中其他項目開 支,對家庭造成沉重負擔,導致減少生育或是不生育的夫妻越來越多。都市化的結 果使養育子女的成本大增,且子女對父母的經濟價值較農業社會低,是使生育率下 降的主因之一。

除了以上因素,仍有其他因素是臺灣生育率逐年下降的原因,除了經濟、社會、

文化及環境因素外,也有牽涉至及個人的價值觀、教育程度、經濟能力及生育態度 的因素等等,隨著臺灣成為超低生育率國之一的當下,意味著面臨少子化的現象,

是政府及產官學界所擔憂與面臨的問題,亦是亟需解決的課題,而本研究僅就以上 對臺灣生育演進與現況做概略描述,提供淺見,也希冀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有所貢獻,

協助政府更有效地制定提升生育率之相關政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