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Copied!
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財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文傑 博士.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 -以臺灣為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陳逸如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六. 月.

(2) 謝辭 政大,是我高中考大學的第一志願,本以為擦身而過的機會,竟在碩士班時 再次達成夢想,雖然在這只有短短的兩年,這不長不短的時光卻充滿了許多難以 忘懷的回憶。能夠順利如期完成論文,首先要感謝政大財政最帥最夯的指導教授 吳文傑老師,也是爽爽家族的族長(笑),不僅在學術專業上給予指點與意見,在 私下就像一個大家長一樣關心我們,也像是大哥哥一般有那童心未眠的一面,每 次的聚餐和出遊都讓家族成員滿載而歸;另外也要感謝口詴委員何怡澄老師及林 翠芳老師撥冗審閱論文並提供寶貴建議,讓我的論文更臻完善。. 政 治 大 此外,感謝輝培學長不厭其煩地指導我處理資料與使用統計軟體,總是在迷 立. ‧ 國. 學. 惘時為我解惑。感謝爽爽家族的洋人學長及慧華學姊在學術上提供寶貴意見,也 和 Vic 把拔舉辦許多聚餐和活動,讓煩悶無趣的生活中增添許多樂趣。還要感謝. ‧. 我的同窗好友們,筱惟、靖容、依婷、靖雯、阿山在課業上與生活上的協助,同. sit. y. Nat. 學兼同鄉建緯的便車讓我省去舟車勞頓的辛勞,還有一貣瘋狂夜未眠的同學兼室. n. al. er. io. 友佩娟,不要忘記我們是孟郊以及形影不離的五一三!因為有你們,讓我在政大. v. 留下最難忘與美好的回憶,碩士班生活才因此多采多姿。感謝臺北大學的意婷、. Ch. engchi. i n U. 玫君及彥霓的鼓勵打氣,尤其是彥霓總在我腸枯思竭時給我適時的提點,還有一 路上不時給我加油打氣的朋友們,我沒有忘記你們的貼心與關心。 能夠順利完成學位,要感謝太多人了,感謝我的母親含辛茹苦地拉拔我們姊 弟,並且鼓勵與支持我攻讀碩士學位,感謝從小到大協助我的愛心人士及社福機 構,不僅贊助我學費,還給予我心靈上寄託與許多實質幫助,感謝每一位師長和 同學,沒有你們就不會有今天的我。 陳逸如 謹誌於政大 中華民國一百年六月.

(3)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論 文 摘 要 論文名稱: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學校所別: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碩士班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文傑 博士 研究生:陳逸如 關鍵詞:景氣波動、生育率、順景氣循環、不對稱影響. 政 治 大. 本篇文章之主要研究目的,為探討總體景氣波動對於我國生育率之影響效果,. 立. 且更進一步探討總體景氣於繁榮與衰退期間對生育率的影響程度是否一致。針對. ‧ 國. 學. 兩個研究目的,利用 1964 年至 2009 年我國總體經濟之時間序列資料,以育齡婦 女總生育率做為衡量生育水準的指標,作為被解釋變數,於解釋變數有失業率、. ‧. 女性勞動參與率、婦女有偶比例、女性高等教育程度、社會福利支出、都市化程. Nat. sit. y. 度及家庭計畫實施前後,探討各變數對生育率的影響程度及方向。以上變數皆經. n. al. er. io. 過 H-P filter 去除單根問題及時間趨勢,並採用複迴歸模型以最小帄方法進行實. i n U. v. 證分析,共建立六組複迴歸模型,分別利用總體變數對景氣波動與生育率間是呈. Ch. engchi. 現正循環或反循環關係,以及景氣於繁榮與衰退期間的波動對逾放比率的影響程 度是否會有不對稱之影響效果做驗證。 本文之主要結論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發現於本文之研究期間中,我國總 體景氣波動會與生育率成負向循環。於第二部分之迴歸估計結果發現,我國總體 景氣波動對生育率無不對稱之影響效果,即景氣繁榮與衰退期間對生育率的影響 差異不大。由本研究之實證結果可知,臺灣生育率為順景氣循環,當景氣衰退時, 生育率會下降,可能為女性對小孩的需求之所得效果大於替代效果所致。希冀本 研究之實證結果可以提供政府制定提振生育相關政策之參考。. i.

(4)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目. 錄. 論 文 摘 要................................................................................................................... i 目 錄............................................................................................................................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三節、研究架構................................................................................................ 5 第二章、臺灣生育率演進與現況................................................................................ 6. 政 治 大 第一節、生育理論模型之相關文獻.................................................................. 15 立 第二節、臺灣生育率相關文獻.......................................................................... 18. 第三章、文獻回顧...................................................................................................... 15. ‧ 國. 學. 第三節、總體景氣波動影響生育率之相關文獻.............................................. 21 第四節、總體景氣波動不對稱影響之相關文獻.............................................. 28. ‧. 第四章、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實證模型設定...................................................................................... 30. Nat. sit. y. 第二節、變數界定與資料來源.......................................................................... 36. al. er. io. 第五章、實證結果...................................................................................................... 44. n. 第一節、單根檢定結果...................................................................................... 44 第二節、實證結果分析...................................................................................... 46. Ch. engchi. i n U. v.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62 第一節、結論...................................................................................................... 62 第二節、建議...................................................................................................... 64 參考文獻...................................................................................................................... 65 附錄.............................................................................................................................. 70. ii.

(5)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圖表目錄 表 1:大學以上女性學生比率..................................................................................... 9 表 2:15 歲以上女性未婚率-按年齡別分 ................................................................ 12 表 3:總體景氣影響出生率與生育率之相關文獻................................................... 27 表 4:本研究之變數說明........................................................................................... 43 表 5:各變數 ADF 單根檢定結果............................................................................. 45 表 6:總體景氣波動影響我國總生育率之兩期間實證結果................................... 47 表 7:總體景氣波動影響年齡別生育率之實證結果............................................... 49. 政 治 大 表 9:總體景氣波動影響年齡別生育率之實證結果 2 (1976-2009 年).................. 53 立 表 8:總體景氣波動影響年齡別生育率之實證結果 1 (1964-2009 年).................. 50. ‧ 國. 學. 表 10:總體景氣波動對稱影響我國生育率兩期間之實證結果............................. 55 表 11:總體景氣波動對稱影響年齡別生育率之實證結果 ..................................... 57. ‧. 表 12:總體景氣波動對稱影響年齡別生育率之實證結果 1 (1964-2009 年)........ 60. al. er. io. sit. y. Nat. 表 13:總體景氣波動對稱影響年齡別生育率之實證結果 2 (1976-2009 年)........ 61. v. n. 圖 1:臺灣我國失業率與總生育率趨勢圖 (1964-2009)........................................... 3. Ch. engchi. i n U. 圖 2:臺灣育齡婦女總生育率趨勢圖 (1947-2010)................................................... 7 圖 3:臺灣人口粗出生率與粗死亡率 (1947-2010)................................................... 7 圖 4:臺灣各級教育學齡人口粗在學率趨勢圖 (1976-2009)................................. 10 圖 5:臺灣育齡婦女總生育率與女性勞動參與率趨勢圖 (1964-2010)................. 10 圖 6:臺灣女性帄均初婚年齡及生初胎帄均年齡趨勢圖 (1975-2010)................. 11 圖 7:臺灣戶數與戶量趨勢圖 (1964-2010)............................................................. 12 圖 8:臺灣粗結婚率與粗離婚率趨勢圖 (1980-2010)............................................. 13 圖 9:臺灣我國失業率與總生育率趨勢圖(去除時間趨勢) (1964-2009) .............. 48. iii.

(6)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第一章、緒論 人口與經濟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當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時,大家才驚覺人口 不斷減少帶來的衝擊與影響,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福利、醫療體系、教育體制、嬰 帅兒相關產業等等,可說是一牽髮而動全身。有關生育率的變化一直是經濟學、社 會學及人口學等領域的研究重點之一,以各種不同的角度去探討生育率相關問題, 累積了多樣化的理論與實證結果,近年之實證研究更是著重於探討低生育率現象的 成因及可能後果,擬定因應政策等等。近年來,我國經濟與世界景氣連動而有大幅. 政 治 大. 波動,本研究發現我國目前尚未出現將生育率結合景氣波動的模型文獻,在少子化. 立. 問題日趨嚴重的同時,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效果仍屬一個未知的問題。有鑑於. ‧ 國. 學. 此,本研究希望能對此議題提供更貼近臺灣地區的實證研究及一些政策意涵。. ‧. 本章於第一節闡述研究動機與背景,接著,在第二節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 n. al. er. io.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sit. y. Nat. 限制,最後第三節為研究架構。. Ch. engchi. i n U. v. 近來,我國生育率持續下降,2009 年,台灣總生育率為 1.03 人,為全世界最 低國家。1面對少子化問題,政府紛紛祭出提振生育率的婦帅政策,以其喚醒低靡 的生育率。問題是,baby 要從哪裡來?答案是,女人。 在世代變遷下,女性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使其人力資本提升,隨著女性勞動參 與率的逐漸提升,使女性面對個人職涯與生育的選擇,所考量的代價將會影響婦女 生育子女的時間、能力與意願。生育與女性勞動力的抵換關係,實證文獻大都顯示. 1. 根據美國「人口資料局」(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2009 年世界人口資料,其中全球帄均生育 率為 2.6 人。 1.

(7)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工資提升對於生育的替代效果勝於所得效果。2 隨著逐年升高的女性勞動參與率,同時也對整體台灣經濟的繁榮,有著功不可 沒的貢獻。然而其帶來的負面效應卻是生育率逐年下降,進而引貣少子化的問題, 對國家的衝擊不容小覷。就總體經濟面而言,未來勞動力供應不足、勞動參與率也 可能因此下降,並進而影響國民生產及經濟成長,也會衝擊台灣的財政及競爭力。 因此,少子化問題成為影響國家發展的重大課題。由於孩子是國家未來的棟樑、未 來的希望,對國家是一個「公共財」,既然是公共財就需要以國家的力量去協助。 3. 治 政 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總體經濟受到世界景氣的影響而有大幅的波動,2008 大 立 年的金融海嘯帶來全球經濟大蕭條,對臺灣的影響更是從金融面延伸至實質面,該 ‧ 國. 學. 年度九月的失業率暴增至 4.27%,是近四年同月新高紀錄。當面對大量裁員、無薪. ‧. 假等就業機會減少的衝擊,使得那些勞動參與率高的女性可能面臨失去就業機會的 情況,非自願的離職讓她們多出了時間考慮是否生育,但這端看生育的所得效果與. y. Nat. io. sit. 替代效果來決定,若生育的替代效果勝於所得效果,則會在景氣衰退期間考慮生育. n. al. er. 計畫;若生育的所得效果勝於替代效果,則可能因為所得減少而進行節育,甚至不. Ch. i n U. v. 生育。由圖 1 可以觀察到,自 1973 年開始,失業率與生育率的走向大約呈現反向. engchi. 趨勢,當失業率較高時有較低的生育率,當失業率較低時有較高的生育率,由此可 推測,景氣波動對於生育率應該有某種程度上的影響力,然而台灣目前尚未出現將 生育率結合景氣波動的模型文獻。在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的同時,加上景氣波動對 於生育率的影響究竟仍屬一個未知的問題,有鑑於此,本研究希望能夠提供對此議 題提供更貼近台灣地區的實證研究。. 2. 張素梅 (1988) 以兩階段加權最小帄方法估計婦女勞動率,結果顯示生育率及家庭所得對婦女勞動 參與呈負向關係。文獻中將小孩視為正常財,其所得效果是指當所得愈高對子女的需求越高,替代 效果是指當婦女的工資率上升,養育子女的機會成本上升使得對子女的需求下降。 3 出自天下雜誌 444 期,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委員、長庚大學醫管系教授陳寬政。 2.

(8)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失業率. 人. 生育率. %. 7. 6. 6. 5. 5. 4. 4 3 3 2. 2 1. 1. 0. 0. 立. 年.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內政部戶政司。. 圖 1:臺灣我國失業率與總生育率趨勢圖 (1964-2009). ‧ 國. 學. 本研究之目的有二:第一個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總體景氣波動對我國生育率. ‧. 影響效果的顯著程度及其影響方向,並詴著以影響生育率高低的變數來觀察其對於. sit. y. Nat. 生育率的影響程度及顯著性。第二個研究目的,進一步將總體景氣繁榮及衰退期間. io. al. n. 具差異性。. er. 分開,分別探討兩個方向的景氣波動對生育率的影響程度,觀察個別影響程度是否.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將利用時間序列資料 (time-series data),透過複迴歸模型以最小帄方法 (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 進行實證分析。希望能藉此了解我國總體景氣波動 對生育率之影響效果。 台灣生育率的持續下降深為政府與學者所憂心,因此本文希望藉著探討我國景 氣波動對生育率影響程度、其影響方向及對稱性影響程度,以促進產官學界對短期 景氣波動對於生育率的影響程度,並讓政府單位在不同景氣下可擬定促進生育率增 加之相關政策時,能有一個參考資料。. 3.

(9)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所選取資料範圍為有關我國總體變數與生育率自西元 1964 年至 2009 年,共 46 筆年資料,以探討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生育率做為被 解釋變數,而失業率為最主要分析的解釋變數,另外歸納出幾個主要影響生育率之 總體變數,有女性勞動參與率、婦女有偶比例、女性高等教育程度、社會福利支出、 都市化程度及家庭計畫實施前後。其中,女性高等教育程度之資料期間為 1976 年 至 2009 年之年資料。. 立. 二、研究限制.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研究之研究期間為 1964 年至 2009 年,由於 1964 年前之其他總體變數與生. ‧. 育率資料取得不易,或因戰爭及歷史因素未載完全,因而限制樣本數為 46 筆。又. sit. y. Nat. 為探討女性高等教育程度提高是否對生育率下降有顯著影響,但該變數資料期間乃. io. al. er. 自 1976 年統計與記載,因此本研究分別以 1964 年至 2009 年與 1976 年至 2009 年. n. 兩期間探討失業率與其他總體變數對生育率之影響效果。. Ch. engchi. i n U. v. 再者,於解釋變數方面,本研究僅採取本國失業率作為總體景氣波動之指標, 暫不考慮其他景氣波動相關指標,是為避免產生共線性問題;僅取部分總體變數做 為研究對象,由於影響生育率之變數眾多,但可取得資料期間太短,因此無法逐一 納入研究,這可能是造成本研究實證結果中調整後 R 2 之值不高之因素。且本研究 主要目的為探討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效果,故暫不將總體經濟因素以外之 變數納入探討影響生育率之效果。. 4.

(10)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第三節、研究架構 本文共分為五章,各章節之內容則分述如下。第一章為本研究之緒論;第二章 為台灣生育演進與現況介紹;第三章則為國內外相關文獻回顧;第四章為本研究之 研究方法與變數說明;第五章則為實證結果與模型檢定;最後,於第六章闡述本研 究之結論及建議。 以下將更詳細說明,本研究各章之內容概要。第一章為緒論,其中第一節為研 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則為研究範圍及限制,第三節為研究架構。而第二章是介紹. 政 治 大 關文獻回顧,其中於第一節介紹生育理論模型之相關文獻,於第二節回顧臺灣生育 立 台灣生育演進與現況,包含人口政策及可能影響生育率下降的因素。第三章則是相. ‧ 國. 學. 率相關文獻,第三節則介紹總體景氣波動影響生育率之相關文獻,最後於第四節介 紹總體景氣波動不對稱影響之相關文獻。本文第四章介紹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方法,. ‧. 首先於第一節建立本研究之實證模型,而第二節中則說明變數界定及資料來源。本. sit. y. Nat. 文之第五章為實證結果與變數及模型的檢定,其中第一節為說明被解釋變數及各解. io. al. er. 釋變數經過 ADF 單根檢定之檢定結果,第二節則為兩部分迴歸估計結果分析。最. n. 後,第六章將為本研究之結論及建議,其中第一節為研究結論,而第二節為政策建 議及未來可能研究方向。. Ch. engchi. 5. i n U. v.

(11)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第二章、臺灣生育率演進與現況. 有關臺灣近代的人口大量流動,可以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臺的日本人 撤回日本、國民政府派官兵來臺接管,以及 1949 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大量的軍、 官、民及其家屬流入臺灣,而臺灣人口大幅增加主要來源是人口的自然增加,即是 戰後驟增的嬰兒潮 (baby boom),加上醫療衛生進步、國民營養改善、死亡率持續 下降,導致人口快速成長,在 1951 年育齡婦女總生育率高達 7.04 人,而 1950 年 代帄均育齡婦女總生育率為 6.407 人。有鑑於人口增加太快,為避免人口過度膨脹. 政 治 大. 帶來社會沉重的經濟負擔,臺灣地區從 1964 年開始推動多次家庭計畫,分別是兩. 立. 次五年計畫、兩期三年計畫與兩期四年計畫。在 1967 年提出「五三」宣導口號:. ‧ 國. 學. 婚後三年才生育、每隔三年再生育、最多不超過三個孩子、三十三歲以前完成全部 生育。1969 年提出「小家庭,幸福多」口號,後改為「子女少,幸福多」等口號。. ‧. 1971 年貣,為了因應年輕婦女開始增加,訂定每年 11 月為家庭計畫擴大宣導月,. Nat. sit. y. 推出「家庭計畫三三二一」計畫,即婚後三年才生第一胎,隔三年再生第二胎,提. n. al. er. io. 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口號。由圖 2 中可以看見總生育率之變化,. i n U. v. 1960 年代政府推行家庭計畫,同時口服避孕藥問世,總生育率滑落至 5 人以下,. Ch. engchi. 但不能遽下結論將生育率下降全部歸功於家庭計畫,因為尚有其他原因亦會影響生 育率的降低。4. 4. 生育率之定義詳見本文 p.36 一、生育率之定義。 6.

(12)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生育率. 總 生 8.00 育 率 7.00. 人口替代水準. ( ). 人 6.00 5.00 4.00 龍年(1976) 3.00 龍年(1988) 2.00. 龍年(2000). 1.00 0.00. 政 治 大. 1947 1952 1957 1962 1967 1972 1977 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7 年. 立. 資料來源: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人口資料庫。. ‧ 國. 學. 圖 2:臺灣育齡婦女總生育率趨勢圖 (1947-2010). 45 40 35. al. er. sit. y. 死亡率. n. 50. io. 55. ‧. 60. 出生率. Nat. ‰. Ch. engchi. i n U. v. 30 25 20 15 10 5 0 1947 1952 1957 1962 1967 1972 1977 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7 年 資料來源: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人口資料庫。. 圖 3:臺灣人口粗出生率與粗死亡率 (1947-2010). 7.

(13)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從圖 3 看出,臺灣在約經 70 年的時間完成人口轉型,自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 並存轉向為低出生率與低死亡率,與歐美國家以 200 年的時間轉型相較之下,臺灣 轉型所需期間過於短促,帶來人口數量與人口結構大而嚴重的衝擊,在 1984 年臺 灣總生育率降至人口替代水準 (replacement rate) 2.1 人之下 (見圖 2),爾後總生育 率穩定在 1.7 人上下,到了 1998 年總生育率更進一步下滑至 1.4 人,在 2006 年以 後總生育率降至 1.12 人,與低於同年新加坡的 1.2 人,日本、義大利及德國的 1.3 人,法國的 1.9 人,美國的 2.0 人,與南韓 1.1 人相當,為超低生育率國家之一。5總 生育率降至人口替代水準時,提供社會出生人數不足的訊息,故 1990 年人口政策. 政 治 大 倡「適齡結婚,適量生育」 、 「兩個孩子恰恰好,三個不嫌多」 、 「兩個孩子很幸福, 立. 由「緩和人口成長」改為「維持人口合理成長」,進入「新家庭計畫」政策期,提. 三個更熱鬧」等口號,2006 年宣導「孕育下一代,生命更精彩」、「結婚生育,讓. ‧ 國. 學. 生命永續」的口號,內政部更在 2010 年砸下百萬徵求催生口號,選出「孩子,是. ‧. 我們最好的傳家寶」,明顯感到鼓勵生育之意味。. Nat. sit. y. 自 1967 年人口政策開始實施貣至 1990 年代,我們不能忽視臺灣家庭計畫對台. n. al. er. io. 灣節制生育的貢獻,但也不能忽略其他因素對減少生育之影響,以下為本研究整理 可能促成台灣生育率下降的其他原因。. Ch. engchi. i n U. v. 一、受教育普及與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 國民政府遷臺後,首先普及六年國民義務教育,自 1968 年推行九年國民教育, 同時,政府鼓勵設置技職教育,提升國人帄均受教育年數及素質。由於政府與社會 對於教育的重視,臺灣初等及中等教育相當普及,由圖 4 可以看出各級教育程度在 學率逐年向上攀升,且在高水準之上,加上大專院校的廣設及各系所不斷擴大招生,. 5. (1) 粗出生率:一年內每千位年中人口之帄均活產數。 (2) 粗死亡率:一年內每千位年中人口之死亡數。 (3) 各國生育率資料:2006,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World Population Data Sheet. 8.

(14)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從圖 4 之粗在學率趨勢圖中亦可看出高等教育之普及率也快速攀升。6在臺灣,接 受高等教育,不是一件難事,從表 1 也可以看出,受高等教育的男性與女性比例差 距是日趨縮小的。高職畢業後的女學生,絕大部分會去就業,至於接受大專或是研 究所教育的女性,則選擇志趣較高的職業,教育普及化使女性人力資本提升,加上 社會與經濟結構變遷,臺灣 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勞力 密集產業提供許多女性就業機會,女性勞動參與率從 1964 年的 34.11%飆升至 1989 年的 45.35%,女性勞動參與率節節上升,於同期間,總生育率由 1964 年的 5.1 人 降至 1989 年的 1.68 人,由圖 5 可以觀察到女性勞動參與率與總生育率呈現出上升. 政 治 大 會,而職業婦女若將時間投入在生兒育女上,則會犧牲勞動所得之收入,甚至影響 立. 與下降的反向趨勢。7在 1990 年代以後,產業轉型至服務業,更增添女性就業的機. 往後的就業與升遷,因此,對女性而言,生兒育女需要付出昂貴的機會成本,受教. ‧ 國. 學. 育愈高者所支付的代價則愈高,有關婦女就業與生育率的相互影響一直是學者致力. ‧. 研究的重點之一,因為女性面對工作與生兒育女間的選擇如魚與熊掌,難以兼得。. y. Nat. 政府陸續推出與實施生育激勵政策,如育嬰假、生育津貼、留職停薪、扶養人口扣. n. al. er. io. 本以提高生育水準。. sit. 除額等等,這些補貼措施即是從生育與養育的成本面切入,希冀降低生兒育女之成. Ch. engchi. i n U. v. 表 1:大學以上女性學生比率 學年度.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單位:% 94. 95. 96. 97. 98. 99. 學士班 48.08 48.85 49.16 49.17 49.33 49.90 50.54 50.99 50.63 49.98 49.42 49.08 48.98 48.86 48.88 碩士班 28.93 30.42 32.27 33.76 34.72 35.94 36.89 37.82 38.56 39.00 39.61 40.35 41.67 42.70 43.30 博士班 19.20 19.93 20.22 21.42 21.99 22.79 24.07 24.85 25.60 26.14 26.65 27.32 27.85 28.47 28.91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性別統計指標。. 6. (1) 從 1950 年至 2010 年間,大專院校從 6 間增為 163 間。資料來源: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2) 根據《教育統計指標》說明,粗在學率=各該級教育學生人數/各該相當學齡人口×100%。 7 行政院主計處定義女性勞動參與率為女性勞動力占十五歲以上女性人口之比率。 9.

(15)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 國民教育 6-14歲. 高級中等教育15-17歲. 高等教育18-21歲(男). 高等教育18-21歲(女).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政 治 大. 65 67 69 71 73 75 77 79 81 83 85 87 89 91 93 95 97 學年度. 立. 資料來源: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 國. 學. 圖 4:臺灣各級教育學齡人口粗在學率趨勢圖 (1976-2009). engchi. v. 40. 3.00. 30. 2.00. 20. 1.00. 10. 0.00. 0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年. 資料來源: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人口資料庫、統計資料庫。. 圖 5:臺灣育齡婦女總生育率與女性勞動參與率趨勢圖 (1964-2010). 10. % ). Ch. i n U. 女 60 性 勞 50 參 率 (. n. al. er. sit. 女性勞動參與率. y. ‧. io. ) 4.00. 總生育率. Nat. (. 總 生 6.00 育 率 5.00 人.

(16)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二、女性初婚年齡與初胎年齡延後 由於高等教育的普及與教育年限的延長,使得女性意識蓬勃發展,「男主外, 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式微,女性不再只是家庭主婦,在職場上的表現不亞於男性, 加上女性勞動參與率日益升高,造成女性有不婚與晚婚之情形,抑或結婚後有晚產、 少生與不生之現象。由表 2 可以看出,女性未婚比率逐漸提高,1990 年 20-24 歲女 性未婚比例為 76.92%,25-29 歲者為 31.67%,到 2010 年,20-24 歲者高達 94.52 %,25-29 歲者提高至 74.21%,比 1990 年之比例還要高,表中顯示未婚至少向後 推延五年以上;由圖 6 可觀察到初婚帄均年齡由 1975 年的 22.3 歲提高至 2010 年. 政 治 大 現象,女性第一胎生育帄均年齡歲數也提高,由 1975 年的 22.9 歲提高至 2010 年 立 的 30.5 歲,代表臺灣確實存在女性晚婚或部分女性不婚的現象。隨著女性晚婚的. ‧ 國. 學. 的 29.6 歲,意味適合生育期間縮短。婦女屆臨生育期仍遲婚或晚婚,而對於高年 齡又未婚者,就有較高機率傾向不婚,即使他們在往後歲月結婚,也會因進入高齡. sit. y. al. 生初胎帄均年齡. er. 女性初婚帄均年齡. n. 29. io. 歲 31. Nat. 化時代。. ‧. 產婦期而晚產、少生或是不生的結果。從以上資料可以瞭解到,臺灣已經來到少子. Ch. 27. engchi. i n U. v. 25 23 21 19 17 15 1975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年.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圖 6:臺灣女性帄均初婚年齡及生初胎帄均年齡趨勢圖 (1975-2010). 11.

(17)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表 2:15 歲以上女性未婚率-按年齡別分. 單位:%. 年別 帄均 15-19 歲 20-24 歲 25-29 歲 30-34 歲 35-39 歲 40-44 歲 45 歲以上 79 28.82. 98.27. 76.92. 31.67. 10.71. 4.61. 2.45. 1.09. 89 28.98. 98.36. 82.5. 47.5. 19.9. 9.77. 4.57. 1.79. 92 29.71. 98.91. 88.17. 56.91. 24.2. 12.78. 7.36. 2.34. 95. 30.6. 99.73. 92.36. 65.05. 31.73. 16.28. 9.21. 2.52. 99 31.12. 99.59. 94.52. 74.21. 38.11. 19.71. 13.08. 3.47.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人力資源調查附帶辦理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三、家庭結構與價值觀的改變 在這六十年的經濟發展中,臺灣社會與經濟結構隨著變遷而改變。例如由農業. 政 治 大. 的農村社會大家庭轉變為工商社會的小家庭,附帶著生兒育女的價值觀也隨之改變,. 立. 在養兒防老、傳宗接代上貣了結構性變化,不再重男輕女,社會風氣也漸漸開放,. ‧ 國. 學. 對於婚姻態度改變,結婚率下降、離婚率提高及頂客族的現象等等,都是造成生育 率下降及少子化現象的因素。8. 6,000,000 5,000,000. al. 戶量 6. er. sit. y. 戶量. n. 7,000,000. io. 8,000,000. ‧. 9,000,000. 戶數. Nat. 戶數. Ch. 4,000,000. engchi. i n U. v. 3,000,000. 4 3 2. 2,000,000. 1. 1,000,000 0. 0 1964 1968 1972 1976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年.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圖 7:臺灣戶數與戶量趨勢圖 (1964-2010) 8. 5. (1) 粗結婚率:指一國或一地在一年內的結婚對數對其年中總人口之比率。 (2) 粗離婚率:指一國或一地在一年內的離婚對數對其年中總人口之比率。 (3) 頂客族是指雙薪而無子女之家庭。 12.

(18)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由圖 7 可看出家庭結構之轉變,傳統的大家庭中,其家庭結構多是三代同堂, 每戶戶量多,講求寬容與互相照顧,多生育可由長輩或是姑嫂代為照顧子女,老人 可以享含飴弄孫及天倫之樂,不僅盡孝道完成傳宗接代任務,也有養兒防老的保險 功能;現今的工商社會下的小家庭,子女成家立業後多以工作場所而定,核心家庭 較多,其家庭成員由父母親以及至少一名子女組成,2010 年的戶量僅有 2.9 人,而 頂客族更是無子女之家庭結構,對現代年輕人而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 統觀念漸漸式微,甚至有不少人戀愛同居不結婚,結婚率從 1980 年的 9.89‰下降 至 2010 的 6‰,也因為男女職業機會帄等與個人意志高漲,當夫妻意見不合便訴. 政 治 大 (見圖 8),新生兒數量也不斷在減少。由於社會在改變,致使一般年輕人對結婚生 立 諸離婚,為避免離婚後由一方撫養子女造成的經濟負擔,隨著離婚率上升的風氣下. 子的態度丕變,不僅多子多孫與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被破除,養兒防老的觀念也破. ‧ 國. 學. 碎,加上人口政策鼓勵避孕措施,使得夫妻對於生育決策可以計畫性控制,以及性. al. 粗離婚率. n. 9 8 7. sit. 粗結婚率. er. io. 10. y. Nat. ‰. ‧. 觀念解放等因素,亦是使生育率下降的因素。. Ch. engchi. i n U. v. 6 5 4 3 2 1 0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2010 年. 資料來源:行政院戶政司. 圖 8:臺灣粗結婚率與粗離婚率趨勢圖 (1980-2010). 13.

(19)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四、經濟結構改變與都市化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臺灣的產業結構由第一級的農業轉為第二級的工業,再轉 到第三級的服務業。在三大產業當中,以農業所需的勞動力最多,因此傳統農村家 庭以多生子來增加其勞動力,也因如此產生重男輕女的觀念。另外,在農業大家庭 中,生育及養育子女的費用相對較低,家中其他成員也可以幫忙照料,這也是在 1960 年代以前為高生育率之主因。1960 年代以後進入工商業時代,年輕人離開農 村到工業區及都市工作,大多在工作地區成家、結婚及生兒育女,不再回到農村, 當居住人口漸漸由鄉村移向都市分布的過程,為都市化現象,臺灣都市化程度由. 政 治 大 家多數為小家庭,居住空間小,生活負擔倚賴工作所得,多一個孩子,不論是由母 立. 1964 年的 57.8%緩慢增加至 2009 年的 70.0%,都市人口比例不斷提升,在外地成. ‧ 國. 學. 親親自照顧,或是請保母照護,都造成家中收入的減少,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開支, 例如現今的教育教育環境導致升學競爭激烈,許多家長為了奠定子女的學習基礎,. ‧. 除了補學科外,還要補才藝,因此養育小孩的費用越來越大,排擠家中其他項目開. sit. y. Nat. 支,對家庭造成沉重負擔,導致減少生育或是不生育的夫妻越來越多。都市化的結. io. al. n. 降的主因之一。. er. 果使養育子女的成本大增,且子女對父母的經濟價值較農業社會低,是使生育率下. Ch. engchi. i n U. v. 除了以上因素,仍有其他因素是臺灣生育率逐年下降的原因,除了經濟、社會、 文化及環境因素外,也有牽涉至及個人的價值觀、教育程度、經濟能力及生育態度 的因素等等,隨著臺灣成為超低生育率國之一的當下,意味著面臨少子化的現象, 是政府及產官學界所擔憂與面臨的問題,亦是亟需解決的課題,而本研究僅就以上 對臺灣生育演進與現況做概略描述,提供淺見,也希冀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有所貢獻, 協助政府更有效地制定提升生育率之相關政策。. 14.

(20)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第三章、文獻回顧 本文之主要研究目的為探討總體景氣波動對我國生育率的影響,更針對總體景 氣波動對生育率是否有不對稱的影響效果做深入的研究。在我國現有的文獻中,大 多是探討生育率模型之預測,人口變遷與經濟成長的關係,或探討生育率下降因素, 但對於總體景氣波動對我國生育率的影響,及針對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程 度是否一致,則尚未有人以具體的實證方法加以研究。本章將回顧相關文獻,並將 其分為三個小節來討論。首先,於第一小節先介紹生育理論模型之相關文獻,接著. 政 治 大 生育率之相關文獻,最後,在第四節中將介紹總體景氣波動不對稱影響效果之相關 立. 於第二節回顧有關臺灣生育率實證的相關文獻,在第三小節介紹總體景氣波動影響. ‧ 國. 學. 文獻。. ‧. 第一節、生育理論模型之相關文獻. Nat. sit. y. Bagozzi and Van Loo (1978) 將 生 育 經 濟 理 論 分 為 三 派 , 一 派 為 芝 加 哥. n. al. er. io. (Chicago) 學派,另一派為新家庭經濟學派 (new home economics),該學派乃承襲. i n U. v. 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 Becker,係透過經濟理論來分析生育率的學派,利用大量實. Ch. engchi. 證結果證明生育率受到總體經濟因素影響,而第三派則是兼併芝加哥學派及新家庭 經濟學派,加入其他社會學家的觀點。 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有 Becker、Lancaster、Mincer 等人,其貢獻為將生育應 用在消費者行為理論。Becker (1960) 將小孩視為商品,給定商品、品味的相對價 格和總所得下,對小孩的需求 (the demand for children) 視為家計單位用以選擇家 庭規模大小來極大化其滿足的決策過程。因此,經濟學家建立一個受預算限制的生 育效用函數,對小孩的需求量是由消費的財貨價格和所得水準構成的函數,並且分 析替代效果及所得效果,若小孩是正常財,所得效果為正,替代效果為負。然而, 在所得與生育為正相關的理論下,在現代社會中出現矛盾的情況,普遍高所得家庭 15.

(21)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的小孩個數較低所得家庭少,已開發國家的家庭結構規模較開發中國家小。Becker (1960、1965)、Becker and Lewis (1973) 與 Willis (1973) 以個體理論解釋該矛盾狀 況,提出小孩為耐久性消費財 (durable consumption goods),父母同時考量小孩的 量與質。若女性工資率提高,養育子女的機會成本愈高,該家庭的生育數會變少, 對小孩的投資增加,從提高小孩的素質獲得效用,此即所謂質量抵換理論 (quality-quantity trade off theory),用此來解釋所得愈高的家庭傾向栽培較高素質的 小孩而非生育較多的小孩,而所得愈低的家庭則是傾向擁有較多低素質的小孩。故 以經濟學角度來解釋生育率下降,即是對小孩的需求減少,原因可能母親養育子女. 政 治 大. 的機會成本提高、質量抵換下的偏好因素,或是增加小孩的素質之相對價格提高等 等。. 立. ‧ 國. 學. 養育子女的機會成本可以兩個面向來衡量,一是工資率,另一則是失業率。根 據生育經濟理論,女性與男性的工資上漲時對生育率有不同的影響,一般而言,生. ‧. 育與養育工作,在時間投入上大都落在婦女身上,故女性工資上漲時對生育小孩之. Nat. sit. y. 行為有正的所得效果及負的替代效果,而男性只有所得效果。以女性工資作為衡量. n. al. er. io. 生兒育女的機會成本時,當女性工資的替代效果抵銷所得效果,則預期母親養育子. i n U. v. 女的機會成本與小孩數量為負相關,因此當女性工資越高時,生育率會下降,但是. Ch. engchi. 男性工資越高,生育率會上升 (Becker, 1960 ; Mincer, 1963 ; Becker and Lewis,1973 ; Willis, 1973)。Butz and Ward (1979) 利用個體生育模型,以實證模型得出男性所得 與生育率為正相關,女性所得與生育率為負相關,支持生育經濟理論之看法。當以 失業率作為養育子女的機會成本時,在個體經濟學下的生育理論,暫時性的失業會 降低女性時間的機會成本,但不會影響長期所得,因此在暫時性的所得減少時,替 代效果仍大於所得效果,故景氣蕭條時,因機會成本降低而成為生育的好時機 (Becker, 1965 ; Butz and Ward, 1979)。然而,若是碰到結構性或是永久性失業的景 氣蕭條,將會增加不確定性而調整其預期所得,因此所得效果下降比替代效果多, 而使生育率在景氣衰退時會下降 (Ben-Porath, 1973 ; Silver, 1965 ; Adsera, 2004)。另 16.

(22)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一新家庭經濟學派代表人物 Willis (1973),其貢獻是對小孩的需求視為家庭的決策 過程,利用時間和財貨以生產維繫家庭目標的家庭商品 (household commodities), 如子女、家庭成員的健康等等,故依據比較利益原則來分配家庭成員的工作,傳統 上男性為主要家計所得來源者,負責對外的勞動供給,而女性因勞動報酬較低,亦 即養育子女的機會成本較低,故負責對內的家庭照料工作。 由於新家庭經濟學派太專注於經濟因素變化對生育率之影響,而忽略了其他因 素如文化、風俗等層面變遷的影響。故爾後對於研究生育問題的發展,衍生至兼併 芝加哥學派及新家庭經濟學派的其他個體面學派,嘗詴融合經濟與傳統社會學來分. 政 治 大. 析生育問題,例如 Leibenstein (1974、1975) 的生育理論模型加入家庭的社經地位,. 立. 視其為影響生育的社會因素,將小孩視為承諾財 (commitment goods),養育小孩的. ‧ 國. 學. 花費如衣食、教育費、保健衛生、保母費等等是長期性支出,當對於其他支出較高 以維持其社經地位時,則會排擠掉對承諾財的支出,此論點可以解釋高社經地位的. ‧. 家庭傾向擁有較少的小孩,而在同等社經地位家庭下,所得越高者對小孩的需求也. Nat. sit. y. 越高。Easterlin (1975) 的貢獻是融合經濟與社會領域來分析家庭對生育的需求理論,. n. al. er. io. 並且加入異質性偏好分析對小孩的需求與相對所得會影響生育的觀點,並且強調家. i n U. v. 庭的消費方式、存活子女數目、避孕與否等等對家庭極大化效用的影響。Turchi. Ch. engchi. (1975) 使用兩階段的模型,結合規範性消費者行為的個經理論及其他非經濟變數 來分析生育行為。 討論生育行為之理論有經濟、社會到心理層面,而個體經濟學的生育理論,主 要強調父母親的所得與養育子女的機會成本對生育率的影響,而個體經濟學只是提 供解釋社會現象及分析問題的一個方法,補足其他社會科學的不足,爾後經濟學家 加入其他總體變數整合分析對生育率之影響,除透過理論模型外,利用實證研究分 析及探討經濟變數對人口變動趨勢之影響,讓經濟學界有關生育的研究以臻完善。. 17.

(23)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第二節、臺灣生育率相關文獻 有關台灣生育率的研究文獻涵蓋經濟學、社會學與人口學等領域,根據其研究 目的,大致可將台灣生育率相關文獻分為兩類,第一類文獻之研究目的為探討生育 率的變化趨勢及特徵,並據以進行臺灣未來人口預測與推估研究,以促進生育相關 因應政策之訂定。如黃意萍與余清祥 (2002) 以臺灣 1951 年至 1995 年的時間資料 為基礎,以 1996 年至 2000 年資料為檢測樣本的驗證資料,研究台灣地區 15 至 49 歲育齡婦女生育率的推估方法,引進 Gamma 函數、Gompertz 函數、Lee-Carter 法 三種模型及單一年齡組個別估計法,比較以上四種方法,尋求較適合與精確預估臺. 政 治 大. 灣生育率趨勢的模型。該研究建議使用單一年齡組個別估計法或經由 WLS 修正的. 立. Lee-Carter 模型預測總生育率,使用單一年齡組個別估計法或 Gompertz 模型來預測. ‧ 國. 學. 年齡別生育率。然而,預測生育率模式會受到我國的文化因素週期性波動所影響, 導致預測準確性降低。因此,林彩梅等 (2006) 以臺灣 1949 年至 2004 年的總生育. ‧. 率 年 資 料 , 應 用 趨 勢 模 型 (trend model) 、 整 合 之 自 我 迴 歸 移 動 帄 均 模 式. y. Nat. sit. (Autoregressive Integration Moving Average Model) 及解構模式 (Decomposition. n. al. er. io. Model) 進行臺灣總生育率之預測,提供調整生育率週期性問題的模式,使預測臺. i n U. v. 灣總生育率能更加精確。該研究顯示,若欲預測臺灣總生育率整體趨勢,解構模式. Ch. engchi. 是較佳且簡易之模式,亦能解決我國文化所造成之週期性波動,提升整體模式預測 的準確性。 第二類文獻之主要研究目的為探討影響生育率或生育行為之決定因素,這一類 文獻多採用計量模式的實證研究,國內的相關文獻如 Yang (2000) 採用 1972 年至 1998 年的臺灣資料,藉由教育支出,連結女性勞動參與對生育率與經濟成長建構 迴歸模型,採用三階段最小帄方法探討這四者之間的關係。其研究發現為:教育支 出與生育率為負相關、女性教育水準提升對生育率為負向影響、可支配所得與生育 率成正比、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有助於經濟成長。陳彥仁 (2006) 以臺灣 1972 年. 18.

(24)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至 2004 年間的時間資料,探討臺灣生育率下降的決定因素,使用生育率,連結女 性勞動參與率、帄均家戶可支配所得、家庭計畫、女性就業人口之帄均受教育年數、 女性每月帄均工資等變數,透過一階序列相關 (first-order autocorrelation, AR(1) ) 處理變數間可能存在的自我相關問題,再以聯立模型的二階段最小帄方法進行實證 分析。實證結果顯示,女性就業人口之帄均受教育年數、家庭計畫對生育率有顯著 的負向影響;而帄均家戶可支配所得的增加可以推高生育率,另外,女性就業人口 受教年數的增加有助其在勞動市場的參與程度。綜上所述,實證結果顯示女性的帄 均受教育年數延長與勞動參與率逐年提高,對生育率皆有反向影響,而帄均家戶可. 政 治 大. 支配所得的增加可以推高生育率。. 立. 另外,隨著教育普及化與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高,對經濟成長有一定的貢獻,. ‧ 國. 學. 但是否造成低生育率的現象也是學者研究課題之一。面對低生育率,意味著未來的 勞動力減少甚至不足進而影響經濟成長,也會面臨人口老化與人口負成長等問題,. ‧. 因此,探討經濟成長、勞動參與率與生育率因果關係的相關文獻有葉哲全 (2007). Nat. sit. y. 以臺灣 1951 年至 2005 年的時間序列資料,瞭解臺灣生育率、異質勞動力與經濟成. n. al. er. io. 長的關係,使用變數有人均 GDP、婦女勞動參與率、男性勞動參與率及總生育率。. i n U. v. 該文先以單根檢定確定變數均為 I(1) 的時間序列後,利用 Johansen 最大概似估計. Ch. engchi. 法進行共整合檢定,又以誤差修正模型、衝擊反應函數分析與預測誤差變異數分析 來探討變數的因果關係與中短期的調整過程,主要結論有婦女勞動參與率及男性勞 動參與率上升均有助於經濟成長,生育率下降雖不利經濟發展但是影響程度不大、 男性的所得成長有助於提升生育率、婦女勞動參與率與生育率呈現負向因果關係, 且婦女勞動參與率影響生育率的效果大於生育率影響婦女勞動參與率的效果。郭英 照 (2007) 以臺灣 1980 年至 2005 年的資料探討不同子女年齡背景下,婦女勞動參 與率與嬰兒出生率、離婚率、國民所得之間的因果關係。由於單根檢定得出變數為 I(1) 的非穩定時間序列,故以邊界檢定法進行共整合檢定,得出婦女勞動參與率與 不同子女年齡的婦女勞動參與率變數間存在共整合的長期均衡關係。再以 Granger 19.

(25)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因果關係檢定,結果顯示,在長、短期下,有小孩的婦女其勞動參與率、離婚率及 國民所得對出生率皆具有單向負的因果關係,而沒有子女的婦女在彼此變數間皆沒 有任何的因果關係。由以上兩篇文獻可知,教育年限延長有助於女性勞動參與率的 提升,其工作所得增加,對經濟成長有所貢獻,但生育率也逐年下降,當生育率降 低於某一水準之上,導致人口成長逐漸趨緩,使經濟體系內每人資本存量提高將有 助於經濟成長,但生育率一旦低於人口替代水準後,會出現人口老化、人口結構失 衡、學校及醫療資源閒置、勞動力供給減少等問題,唯有穩定的生育率才能健全保 障未來社會與經濟體系的均衡發展,這也是許多已開發國家政府傾向於提出提振生 育率的政策之因。. 立. 政 治 大. 由以上相關文獻回顧後,了解我國現有的文獻中,臺灣生育率的相關研究偏向. ‧ 國. 學. 推估未來生育率之模型,人口變遷與經濟成長的關係,與探討生育率下降因素之實 證分析,但對於總體景氣波動對我國生育率的影響,並針對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 ‧. 之影響程度是否一致,則尚未有人以具體的實證方法加以研究。本研究參考以上文. Nat. sit. y. 獻後,加入其他總體變數因素以探討短期的景氣波動對我國生育率之影響及是否有. n. al. er. io. 不對稱之影響效果,於下一章建構探討總體景氣波動對我國生育率之影響效果及其 對稱性之實證模型,加以探討之。. Ch. engchi. 20. i n U. v.

(26)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第三節、總體景氣波動影響生育率之相關文獻 從經濟、社會、心理層面等不同面向來探討影響生育率的因素有許多種,而本 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總體景氣對生育率的影響。目前國內文獻在總體經濟學面及社會 面多是研究生育率持續下降現象、少子化問題及未來人口遞減之後續探討,並且分 析生育率下降可能致使國內需求不足及民生等內需產業急遽萎縮,另一方面,生育 率的降低將會使得未來勞動供給減少、工資水準上升,導致製造業等相關產業外移 等影響,此類文獻分析係屬於長期面分析。而本研究著重於短期的景氣波動對於生 育率之影響,目前國內文獻中尚無相關研究;而國外文獻中,有探討景氣循環波動. 治 政 對出生率與生育率之影響的相關文獻,以下分別回顧出生率與生育率為順景氣循環 大 立 或反景氣循環之文獻。 ‧ 國. 學. 一、順景氣循環相關文獻 (procyclical fertility). ‧ sit. y. Nat. 利用景氣波動之指標變數探討對出生率的相關研究有 Ogburn and Thomas. io. er. (1922),其研究是探討隨著景氣循環,其波動對社會現象之影響。該研究採用複合. al. 式的景氣循環指標,例如批發價格、煤炭產出、生鐵產出、麻薩諸塞州的就業、進. n. v i n Ch 口等等,社會指標則有結婚率、離婚率、出生率、死亡率及犯罪率。該文假設若景 engchi U 氣變動對結婚率沒有影響,一般預期出生率和景氣循環為正相關,即景氣繁榮時, 出生率上升。Ogburn and Thomas (1922) 利用美國六州 (康乃迪克州、麻薩諸塞州、 密西根州、新罕布夏州、羅德島州及佛蒙特州) 1870 年至 1920 年的出生率資料, 並設定落後一期的出生率,結果顯示出生率與景氣循環指標之相關係數為 0.33,而 結婚率與景氣循環指標之相關係數為 0.87,該文推論出生率與景氣循環指標之相關 係數不大的可能因素在於結婚率和景氣循環變化為高度正相關,即結婚率隨景氣循 環變化,進而影響出生率,即景氣循環是間接影響出生率。 爾後,Galbraith and Thomas (1941) 以美國六州 (紐約州、康乃迪克州、麻薩 21.

(27)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諸塞州、紐澤西州、賓夕法尼亞州及羅德島州) 在 1919 至 1937 年二次大戰間之資 料,研究美國出生率及結婚率與景氣循環關係。其中出生率又細分為五個胎次,個 別分析不同胎次別生育率與景氣循環的相關係數,落後一期的出生率由第一胎至第 五胎與就業水準之相關係數分別為 0.80、0.63、0.84、0.65 及 0.50,研究顯示出生 率與就業水準為正相關,利用線性迴歸 (linear regression) 亦得出落後一期第一胎 至第五胎的出生率與就業水準為同向變動,即出生率為順景氣循環。Kirk (1960) 利 用美國 1920 年至 1941 年的資料,以最小帄方法探討每人所得、工業產出及就業和 出生率及結婚率的相關係數,結果顯示經濟指標與出生率的相關係數為 0.73-0.77,. 政 治 大 別生育率與景氣循環的相關係數約為 0.8 相近,即出生率是順景氣循環,並提出大 立. 其結果與 Galbraith and Thomas (1941) 利用美國 1919 至 1937 年資料分析不同胎次. 約每年生育率趨勢變異的一半是受經濟狀況的控制。Sliver (1965) 採用 1874 年至. ‧ 國. 學. 1940 年的美國資料探討美國景氣循環對出生率及結婚率之影響。作者將期間分成. ‧. 1874-1892 年、1893-1915 年及 1921-1940 年三個期間,對出生率取對數做一階差分. y. Nat. 後,分別與 GNP、生鐵產出及緊縮的銀行票據交換進行迴歸分析,其結果均顯示. er. io. sit. 出生率與景氣循環為正相關。另外將人口別出生率細分為白人、非白人、天主教徒 及國外出生的人,探討個別在三個期間下對景氣波動的反應,其相關係數與迴歸係. al. n. v i n 數皆為正數,亦即人口別出生率為順景氣循環。由上述文獻中,可以歸納出 Ch engchi U. 1870. 年至 1940 年間,其中歷經了一次及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景氣波動與出生率為正相 關,當景氣繁榮時出生率上升,景氣衰退時出生率下降,即美國出生率與總體景氣 波動成順循環關係。 除了利用美國資料研究景氣波動對出生率之影響效果外,尚有以 OECD 國家 資料、拉丁美洲及以色列資料等研究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效果。以 OECD 國 家為資料之相關文獻如 Adsera (2004) 以 1960 年至 1997 年 23 個 OECD 國家的 panel 資料,利用失業率、性別失業率及其他行業別就業率等作為解釋變數,以隨機效果 預測總生育率及年齡別生育率,該文主要發現之一是失業率對生育率有很強的負向 22.

(28)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影響,尤其是在 1980 年代的資料。並透過研究不同類型的勞動市場契約,得出兩 個結果。第一,高失業率與不穩定的工作契約下,生育率會下降,例如南歐的年輕 女性為了增加終生所得及降低失業風險,他們會延後或不生育。第二,在相對穩定 的就業環境下,例如公部門,及該職場有提供良好的育帅措施下,則 25-29 歲和 30-34 歲的年齡別生育率相對較高。因此,勞動市場結構不僅影響生育的機會成本,也會 影響生育年齡及對勞動市場的依賴性。Karaman Ö rsal and Goldstein (2010)以追蹤資 料 (panel data) 研究 1976 年至 2008 年間 22 個 OECD 國家 (以西歐、北美、東亞 為主) 的短期經濟狀況對生育率的影響效果。短期經濟變數有總失業率、女性失業. 政 治 大 欲探討就業或是失業情形下對生育決策之影響,而非經濟成長對生育決策之影響。 立 率及男性失業率,作者提出失業率比 GDP 更適合做為分析經濟狀況之指標,因為. 採用落後一期解釋變數對一階差分後的各國總生育率進行迴歸分析,得出順景氣循. ‧ 國. 學. 環之結果,即在景氣繁榮時有較高的生育率,景氣衰退時有較低的生育率。該研究. ‧. 發現,隨著時間經過,女性失業率較男性失業率對生育率的影響效果更趨重要性,. sit. y. Nat. 而且景氣好壞不僅影響生育時點,也會影響生育數量。. n. al. er. io. 同樣以追蹤資料,Adsera and Menendez (2010) 利用超過 45 年的資料探討 18. i n U. v. 個拉丁美洲跨國及國內的生育率與景氣循環的關係。該文採用的景氣循環指標有失. Ch. engchi. 業率變動率及每人 GDP 成長率,分析總生育率與年齡別生育率對景氣循環之反應。 在跨國的迴歸模型中,得出落後一期的失業率變動率對總生育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亦即失業率上升,生育率下降,但以每年 GDP 成長率作為景氣循環指標時,對生 育率則沒有顯著的影響。該研究的年齡別生育率分為 15-19 歲、20-24 歲、25-29 歲、30-34 歲、35-39 歲、40-44 歲及 45-49 歲七個年齡別類別,以失業率作為景氣 循環指標時,僅對 15-19 歲和 20-24 歲兩個年齡別生育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意味 著這兩個年齡別的女性之生育率對於景氣波動的反應較明顯。作者認為儘管景氣衰 退期擁有子女的機會成本比較低而會多生育,但對於近世代、都會區及受教程度較 高的女性在景氣衰退期卻有減少或延後生育的現象,對於生育率為順景氣循環之實 23.

(29)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證結果可以用所得效果大於替代效果來解釋。Ben-Porath (1973) 研究以色列 1950 年至 1970 年間,分析猶太人總生育率、失業率、GNP 及工業產出指數,了解經濟 活動與生育率波動之關係。透過迴歸方式結果顯示,失業率與生育率有顯著的負向 關係,即生育率為順景氣循環。. 二、反景氣循環相關文獻 (countercyclical fertility). 在近代,Butz and Ward (1979)、Mocan (1990) 及 Colen et al. (2006) 相繼提出 生育率為反景氣循環的實證研究,反駁先前實證結果顯示生育率為順景氣循環之觀. 政 治 大 要所得來源是由男性負責的環境,因此隨著女性勞動參與率日漸提高下,總生育率 立 念。他們認為生育率為順景氣循環模式可能出現在女性勞動參與較不活躍、家庭主. ‧ 國. 學. 會呈現反景氣循環。在景氣衰退期,假設小孩為正常財下,當家計所得下降時對小 孩的需求下降,同時,女性生育的機會成本較低,故會提高生育的可能,究竟增加. ‧. 或減少生育端看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的大小。Butz and Ward (1979) 利用個體生育. sit. y. Nat. 模型,得出生育率為反景氣循環模式,並且預期未來也會朝反景氣循環發展。接著. n. al. er. io. 以實證分析美國 1948 年至 1975 年的美國時間序列資料,利用不同性別就業率之研. v. 究來看其對總生育率及年齡別生育率之影響,得出男性所得與生育率為正相關,女. Ch. engchi. i n U. 性所得與生育率為負相關,亦即男性所得之生育彈性為正,女性所得之生育彈性為 負,另外可看出總生育率、20-24 歲及 25-34 歲的年齡別生育率和女性就業率有強 烈的負相關,從另一面向解釋,當經濟不景氣時,女性就業率下降時生育率會上升, 而景氣好時生育率會下降,得到生育率有反景氣循環特徵,生育率為反景氣循環並 非指小孩為劣等財 (inferior goods),而是養育小孩是一件時間密集活動,故其反映 出在景氣衰退 (繁榮) 時,女性的機會成本下降 (上升),且替代效果變動幅度大於 所得效果變動幅度。不過 Macunovich (1995) 修正 Butz and Ward (1979) 模型方法 及資料,利用美國 1947 年至 1983 年已婚婦女及已婚男性的所得資料,實證結果得 出男性所得與生育率為顯著負相關,隱含景氣波動對生育率是順景氣循環之影響,. 24.

(30)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而只有 25-29 歲年齡別生育率與已婚婦女所得的關係是不顯著正相關,其他年齡別 生育率與已婚婦女所得為正相關,與 Butz snd Ward (1979) 之結果迥異。 Mocan (1990) 使 用 多 重 變 項 的 向 量 自 我 迴歸 模 型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VAR) 來解釋美國 1963 年至 1982 年生育率、失業率、年輕結婚數的比例及 離婚率的動態交互關係。VAR 可視為動態預測結構模型的縮減式,此方法將所有 變數以內生變數來處理,可以克服內生外生變數認定的質疑,而 VAR 主要目的為 預測任一變數變動對所有變數之影響。當利用生育率與失業率兩個雙變數的 VAR, 得出失業率上升時生育率下降,即生育率是為順景氣循環,但加入年輕結婚數的比. 政 治 大. 例及離婚率後的多重變項 VAR,以 1948 年至 1982 年及 1972 至 1982 年期間的資. 立. 料,得出生育率為反景氣循環的結果。Colen et al. (2006) 利用固定效果的 Poisson. ‧ 國. 學. 迴歸模型預測美國 50 州 1990 年至 1999 年之間 10 歲至 29 歲的年輕白人跟黑人女 性年齡別出生率與州別失業率之關係。該文首先設立三個假設,假設一是 1990 年. ‧. 代的青少年生育率為反景氣循環,假設二是失業率下降對黑人青少年減少生育的影. Nat. sit. y. 響效果會較白人青少年大,假設三是就業機會增加對年紀較大的青少年減少生育之. n. al. er. io. 影響程度會較年紀輕的青少年或 25 歲至 29 歲的女性較大。由實證結果顯示,假設. i n U. v. 一只有黑人青少年生育率為反景氣循環,假設二及假設三亦與實證結果相符。作者. Ch. engchi. 強調 1990 年代的環境結構改變使得實證結果顯示失業率與青少年生育率之關係為 反景氣循環現象,例如社會福利政策的改革、種族間的文化與健康差異性、墮胎合 法化等等,故與早期相關研究有不同之結果。Wu and Cheng (2011) 利用美國 1965 年至 2007 年的資料,研究美國總生育率為順景氣循環抑或反景氣循環模式。該研 究以失業率變動率作為短期景氣波動的指標,另外使用每人 GDP 變動率與女性失 業率變動率加以檢驗,尚有其他解釋變數如公共衛生支出、女性勞動參與率、離婚 率、移民人口與菸酒消費支出。所有解釋變數以 H-P filter (Hodrick-Prescott. filter). 去除時間趨勢,處理過之變數再經 ADF 單根檢定確定單根問題皆不存在,以估算 出的偏離比率之變數資料代入迴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其實證結果顯示,失業率變 25.

(31)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動率與總生育率變動率為正相關,亦即美國總生育率為反景氣循環模式,與 Butz and Ward (1979)、Mocan (1990) 及 Colen et al. (2006) 提出生育率為反景氣循環的 實證結果一致。以上關於總體景氣影響生育率之相關文獻整理於表 3。 經濟理論對於生育率是順景氣循環或反景氣循環模式之解釋有歧義,因此以實 證分析經濟狀況對生育率的影響效果是一個重要的解釋方式。但可能因各國政經狀 況、風情民俗、生育相關政策、不同時空背景或是其他社會與心理因素而有不同之 結果,因此本研究在參閱相關文獻後,設立實證模型以探討總體景氣波動對我國生 育率之影響效果,探究臺灣生育率對景氣波動之循環模式。.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6. i n U. v.

(32)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表 3:總體景氣影響出生率與生育率之相關文獻 研. 究. 者. 樣本期間. 主. 要. 結. 論. 出生率與景氣循環指標之相關係數為. Ogburn and Thomas(1922). 1870-1920; 美國六州. Galbraith and Thomas (1941). 1919-1937; 美國六州. 出生率和就業水準為正相關。. Kirk (1960). 1920-1941; 美國. 經濟指標與出生率的相關係數為 0.73-0.77。. Sliver (1965). 1874-1940; 美國. 出生率與景氣循環有正相關。. 1948-1975; 美國. 20-24 歲及 25-34 歲的年齡別生育率和 女性就業率有強烈的負相關。. 治 政 大 1950-1970; 失業率與生育率有顯著的負向關係。 立 以色列. io. y. 1947-1983; 美國. n. al. 生育率為反景氣循環。. Ch. sit. Nat Macunovich (1995). 美國. ‧. 1963-1982;. 除 25-29 歲年齡別生育率外,其他年 齡別生育率與已婚婦女所得為正相 關。. er. Butz and Ward (1979). 學. ‧ 國. Ben-Porath (1973). Mocan (1990). 0.33。. engchi. i n U. v. Adsera (2004). 1960-1997;23 失業率對生育率有負向影響。 個 OECD 國家. Colen et al. (2006). 1990-1999; 美國. Karaman Ö rsal and Goldstein (2010). 1976-2008;22 失業率對生育率有負向影響。 個 OECD 國家. Adsera and Menendez (2010). 45 年資料;18 失業率變動對總生育率有顯著的負向 個拉丁美洲 影響。. Wu and Cheng (2011). 1965-2007;美 生育率為反景氣循環。 國. 黑人青少年生育率為反景氣循環。.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27.

(33)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第四節、總體景氣波動不對稱影響之相關文獻 本文除了研究總體景氣變化對我國生育率之影響外,更進一步探討景氣波動是 否對我國生育率存在不對稱的影響效果。不對稱影響之觀念並非一新觀念,總體經 濟學家已經長時間關注及研究有關於總體經濟的不對稱性現象,尤其是近二十年來 研究景氣循環的不對稱性。大多文獻探討總體相關變數對其他變數之不對稱影響, 以總體金融變數為例,Hamilton and Lin (1996) 研究景氣循環對股票收益波動率之 影響,發現景氣衰退時股票收益變動率的變動幅度較景氣繁榮時大。Cover (1992) 研究顯示出貨幣供給的衝擊對產出有不對稱之影響效果,其指出只有貨幣供給減少. 政 治 大 響效果。許雯 (2010) 之迴歸估計結果發現,總體景氣波動僅於一次金融改革後對 立 的衝擊對產出有影響。Chen (2007) 則是研究出貨幣政策對股票收益有不對稱之影. ‧ 國. 學. 銀行業之不良債權比率影響程度有顯著的差異,亦即,總體經濟成長帶動銀行業逾 放比率的下降程度與景氣衰退造成銀行業逾放比率上升的程度並不對稱。. ‧. 除了金融變數以外,尚有其他總體變數之研究,Hamilton (1996、2003) 研究. y. Nat. sit. 石油價格與 GDP 成長的非線性關係,當油價上漲時對產出的影響較油價下跌時小,. n. al. er. io. 若油價之上漲只是修正前一期油價下跌的波動,則以油價上漲來預測 GDP 的能力. i n U. v. 較差。Mocan and Bali (2010) 以美國 1977 年至 2004 年的州資料與個人追蹤資料證. Ch. engchi. 明出失業率對於竊盜犯罪率有不對稱性之影響,當景氣衰退時犯罪案增加的幅度大 於景氣復甦時犯罪案減少的幅度,失業率上升 1%時犯罪案增加 2.6%,失業率下降 1%時犯罪案減少 2.3%,亦即當失業率變動 1%時,犯罪案會有 0.4%差異性。Wu and Cheng (2010) 探討美國景氣循環是否對其死亡率及自殺率有對稱性影響,以美國 1951 年至 2005 年的時間序列資料,採用最小帄方法 (OLS) 對美國死亡率及自殺 率進行迴歸估計,研究結果顯示死亡率或疾病造成的死亡因素不具有不對稱性循環, 而自殺率在男性和工作年齡組呈現不對稱循環模式。 研究總體景氣波動影響生育率的文獻甚多,但進一步探討景氣波動影響生育率 對稱與否的相關文獻卻是非常稀少的。現存文獻有 Wu and Cheng (2011) 利用美國 28.

(34)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1965 年至 2007 年的總體資料,將景氣循環指標變數依成長及衰退期間分開成兩變 數,討論個別係數的顯著程度是否有差異,利用 Wald test 檢驗景氣好壞之係數, 拒絕兩係數相等的虛無假設,得出美國之總生育率對於景氣波動有顯著的不對稱循 環,當景氣繁榮時生育率下降的程度較景氣衰退時生育率上升的程度大,並加以檢 驗 20-24 歲、25-29 歲、30-34 歲及 35-39 歲四個年齡別生育率是否具有不對稱性, 研究顯示總體景氣波動對 20 歲至 34 歲的年齡別生育率存在不對稱性。美國總生育 率有不對稱循環現象可提供官方資訊,以助於生育相關政策之推動與執行。 截至目前,尚無研究我國總體景氣波動影響生育率對稱與否的相關文獻,而本. 政 治 大 內外相關文獻後,應用我國失業率做為衡量總體景氣之指標,並於第三章建構探討 立 文所找到國外之相關研究,其研究標的與本研究又不盡相同,因此,本文於參考國.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之。. 學. 總體景氣波動對我國生育率之影響效果及其對稱性的假說,以及實證模型加以探討. Ch. engchi. 29. i n U. v.

(35)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第四章、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回顧許多研究總體景氣變動影響生育率與我國生育率之相關文獻後, 得悉眾多總體因素會影響生育率,亦有數種實證模型分析之。本研究將自其中選取 最適宜之研究方法,於本章第一節描述本研究之實證模型設定及其模型架構。接著, 對本研究所選取變數之定義、內容及其資料來源,於第二節中說明。. 第一節、實證模型設定. 政 治 大 以及總體景氣波動對於生育率的影響效果是否存在不對稱性,在本小節將建立實證 立. 本文之研究目的在探究我國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是否會有顯著的影響效果,. ‧ 國. 學. 模型加以驗證。本研究除加入衡量總體景氣波動之指標變數外,同時在模型中加入 影響生育率高低的代表性總體變數,期望建立一個可以解釋總體景氣波動是否影響. ‧. 我國生育率以及總體景氣波動對於我國生育率的影響效果是否存在不對稱性之實. sit. y. Nat. 證模型。. n. al. er. io. 此外,由於本研究採用我國行政院主計處所公布之失業率、女性勞動參與率等. i n U. v. 時間序列資料,在實證模型中之變數必頇符合定態之要求,且其殘差頇符合白噪音. Ch. engchi. (white noise) 之條件,即殘差項具有常態、同質變異、無自我相關者。然而,由近 年來的研究發現,許多總體經濟資料之帄均水準會隨著時間變化而改變,為非定態 資料 (non-stationary),Granger and Newbold (1974) 發現以傳統的計量方法對非定 態資料進行實證分析時,將會在實證過程中產生誤差,出現假性迴歸 (spurious regression) 問題,無法確切瞭解變數間的關係,同時造成無效率的檢定,估計結果 將不具解釋意義。而造成時間序列資料不穩定之因素包括單根 (unit root) 及時間趨 勢問題,為避免在研究上產生誤差,因此本研究首先對所選取的各項變數資料進行 ADF 單根檢定。. 30.

(36)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一、單根檢定 單根檢定 (unit root test) 最早係由 Dickey and Fuller (1979) 提出 DF 檢定法, 此後亦有不同學者提出各種方法,例如 KPSS 檢定法及 PP 檢定法等等。本研究採 用由 Dickey and Fuller (1981) 修正 DF 檢定法後所提出之 ADF 檢定法來進行檢定。 依照有無截距項或時間趨勢,其檢定如下: 1. 不含截距項與時間趨勢: yt   yt 1  i 1 i yt i 1   t p. (1). 政 治 大. 2. 含截距項,但不含時間趨勢:. 立y     y 0.  i 1 i yt i 1   t p. t 1. (2). 學. ‧ 國. t. 3. 含截距項且含時間趨勢:. yt  0   yt 1  2t  i 1 i yt i 1   t p. ‧. (3). y. Nat. 其中  0 為截距項, t 為時間趨勢,而  、  為參數,  t 為誤差項。以上三種形式的. 設,則表示該時間序列資料存在單根問題。. al. er. io. sit. 虛無假設皆為 H 0 :   0 ,而對立假設為 H1 :   0 。若原始數列無法拒絕其虛無假. n. v i n 消除時間序列資料的單根及趨勢問題之方法包括有將變數資料做差分或 Ch engchi U. H-P. filter (Hodrick-Prescott filter) 處理,而本研究選擇以 H-P filter 消除時間序列資料的 單根及趨勢問題,將總體經濟資料以 H-P filter 去除短期的季節性波動,並推估出 其長期趨勢線,欲同時解決變數之單根及時間趨勢問題。. 31.

(37)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二、Hodrick-Prescott filter (H-P) 估計法 在景氣循環文獻中,H-P filter 已廣泛運用來決定經濟時間數列的長期趨勢, 其主要概念是隨著時間過程,將變數的隨機趨勢 (stochastic trend) 帄滑化 (smooth), 且將變數消除循環 (cyclical) 的部分,其隱含著趨勢值的最大可能變動下,將變數 的波動極小化。其模型為: T T 1 min  t 1 ct2   t 2   xt 1  xt    xt  xt 1    . 2.  0. (4). 其中 T 為樣本數, c 為循環部分, x 為一趨勢,  為參數,主要是限制趨勢的波動. 立.  x2. , 與 政 治  大. 與區別循環的波動。  之理想值為  . 2 c. 2 x. 2 c. 為趨勢與循環的標準誤. (standard deviation)。當  增加表示不利於趨勢的大波動,即暗示趨勢之路徑將會變. ‧ 國. 學. 成一帄滑路徑,隨著  值增加,估計趨勢將越帄滑,若   ,則 xt 接近線性函數。 Hodrick and Prescott (1997) 指出,在 HP 濾波檢定中,樣本資料屬性若為年資料,. ‧. 則設定   100 ,若為季資料,則設定   1600 ,若為月資料,則設定   14400 ;. sit. y. Nat. 由於本研究採年資料,故將  值設定為 100。在景氣循環觀點中,HP 將  設定為. n. al. er. io.   100 ,主要消除 46 年的循環。. Ch. engchi. 32. i n U. v.

(38) 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以臺灣為例. 三、實證模型設定 為探討總體景氣波動與生育率間之關係,本研究採用複迴歸模型以最小帄方法 (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 進行實證分析。共建立六組複迴歸模型,分別利用 總體經濟變數驗證總體景氣波動對我國生育率的影響是呈現正循環或反循環關係, 以及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程度是否有不對稱之影響效果。 本研究引用 Wu and Cheng (2011) 探討美國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之影響及對 稱性之研究方法,其所設定的實證模型如下:. 政 治 大. f t  0  1M t  2 Zt  vt. 立. (5). 其中, f t 代表總生育率, M t 表示其所選取之總體經濟變數指標, Z t 為其他解釋變. ‧ 國. 學. 數的向量, vt 是符合白噪音的誤差項,且與 M t 及 Z t 兩變數獨立。該模型主要探討. 1 ,將其視為總體景氣波動對生育率的邊際影響效果。. ‧. y. Nat. 本研究參考 Wu and Cheng (2011) 之實證模型架構去探討臺灣 1964 年到 2009. er. io. sit. 年總體景氣波動與生育率間的關係,以及我國景氣波動對於生育率的影響效果是否 存在不對稱性;本研究利用失業率做為短期的景氣波動指標,並在回顧眾多探討總. al. n. v i n 體景氣波動影響生育率之文獻後,整理歸納出幾個主要影響生育率的變數有:失業 Ch engchi U. 率 (un)、女性勞動參與率 (flpr)、婦女有偶比例 (married)、女性高等教育程度 (edu)、 社會福利支出 (sw)、都市化程度 (urban) 及家庭計畫 (plan) 實施前後。以上解釋 變數及被解釋變數皆經過 H-P filter 估算出其趨勢值,接著計算出其原始值偏離趨 勢值的比率,最後以個別變數之偏離比率分別代表其值代入迴歸估計模型。變數之 偏離比率計算之定義如下:. Vt . Vt  Vtrend ,t Vtrend ,t. (6). 其中, Vt 代表變數之當期原始值, Vtrend ,t 代表當期之長期趨勢值,而 Vt 則為計算出 33.

數據

表 6:總體景氣波動影響我國總生育率之兩期間實證結果  變數  1964-2009      1964-2009     1964-2009     1976-2009     1976-2009  模型一     模型二     模型三     模型二     模型三  常數項  -0.001424    -0.001237    -0.00024    -0.000886    0.000347  (-0.172166)    (-0.206756)    (-0.021473)    (-0.20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019 年失業率為 4.4%。是歐盟失業率較低的國家之一。愛沙尼亞 就業和職缺(vacant and occupied posts)的職位總數

年金金額之計算係以假設預定利率2%以及假設預定死亡率為第二回年金生命表的100%推估,此狀況可能因為年金給付開始當時之利率

三、有關長期失業者要件之「連續失業期間達 1 年以上」,係指自失業者 至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資格認定之日起算,原則應依勞工保險加退

是所有正向指標中最低者;其次是「製造業與營造業合計之固定資 本形成之變動率」與「製造業與營造業合計之 GDP 成長率」,二者 的平均值分別為 5.10 分與 5.13

定義為∣G(jω)∣降至零頻率增益(直流增益)值之 0.707 倍 時之頻率或-3dB 時頻率。.

After lots of tests, we record two players’ winning probabilities and average number of rounds to figure out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behind the problems and derive general formulas

而此時,對於相對成長率為 k 的族群,其滿足族群成長模型 的解為指數函數 Ce kt ,此時的 k 便是指數中時間 t

With learning interests as predictors, the increases i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were greater for third- graders and girls than for fourth-graders and boys; growth in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