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研究倫理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顧名思義就是同時包含「行動」與「研究」的一種解決問題的 方法,其強調一切過程皆在「真實情境中」進行。在實際工作情境當中,實務工 作者根據自己所面臨到的,或是想探究瞭解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研究初期提出 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並透過實際行動於實際工作情境中真實操作,在研究過程 中,實際工作者本身須不斷的反思調整,同時與相關人員針對策略方法做討論互 動,進而加以評鑑與修正,目的以解決實際問題。於此同時,實務工作人員也同 時獲得了研究與解決實務問題的經驗,並能增進本身的專業知識(蔡清田,2013)。

饒見維(1996)指出在教師專業發展這個領域中,「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乃是目前最受注意的一種專業發展活動型態,許多學者都在倡議採用行動研究法 來促進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特別注意教師主要是針對自己的「教育方法與教育 行動」來進行研究與改進,而不是著眼在「教育內容」上。而這也正符合研究者 的身分及需求,因甫從行政職務轉換至高年級導師,對於新接班級的首要挑戰即 困難即是班級經營的策略與設計,故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讓研究者在實際教學 場域進行研究,同時也能最直接的解決現場所遇到的問題。

蔡清田(2013)表示行動研究是一種「系統化的探究方式」,不只注意實務問題 的解決,不只重視行動能力的培養,同時更重視反省思考能力的培養。故在教學 場域進行行動研究的主要精神是能讓教師進行批判性省思,並有系統的自我分析,

透過研究自己的實際教學行動,檢視教師的實際教學行為所造成的實際結果與教

46

學目標之間的差距,並採取策略以減少這個差距,以持續促進教師自我成長,並 發展「和情境進行省思對話」,以提升專業發展(饒見維,1996)。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本節以三點分別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場域與參與研究者,分別為研究場域、研 究對象和研究參與者,而研究參與者又可分為研究者及批判諍友,以下分述說明。

壹、研究場域

本研究之研究場域安排於研究者所任教的國小教學現場,學校位於臺中市著 名商圈附近,於民國87 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當年為 60 個班級的大型學校,

但受到少子化的衝擊,以及10 年前左右周遭新設國小林立,學校面臨大量減班 及教師超額問題,學校氣氛一度低迷。慶幸在當年校長、主任之下,全校老師開 始進行更多元化的教學,將智高積木、手做木工、國際課程、科學教育、普及體 育…等課程融入學校校本課程,持續站在學生的角度發展校本課程,漸漸受到家 長及周遭社區的肯定與支持,也將這些課程發展成為學校教育之亮點,近年亦獲 得許多獎項肯定,成為國內許多學校參訪之教學場域。學校目前班級數雖不如當 年榮景,僅有37 班,但已逐漸走出自己的特色,近三年也開始有增班趨勢,班 級人數也趨近滿額,是一名在社區中持續成長的學校。

除了學校的穩定發展,全校各班也努力發展自己的班級特色:結合家長進行 班級說故事活動、班級公益活動、生涯課程探索、參與電視台錄影、徒步旅行、

班級儲蓄簿獎勵制度…等,都是學校老師自發性在班級經營內策畫的活動,這些 班級活動也成為學校發展的特色,因為各班有不同的班級經營與學習風氣,造就 學校多元且開放的教育氛圍。

貳、研究參與者

一、研究者

研究者目前擔任校內五年級導師,教學年資邁入第九年,是個對於教學懷抱 熱情,也在持續學習的老師。這九年的教學經驗,經歷過台北市都會區學校、新

47

北市及臺中市的偏鄉小校,一直到現在臺中市的市區型學校。因待過幾間不同的 學校,看過不同的學校文化,因此在面對不同的活動或是不同的教學業務上,能 顯得較有彈性,同時亦能吸收不同學校的文化,將都市的資源帶入偏鄉,將偏鄉 的互動帶入都市。

這九年的教學年資,大多時間皆擔任行政及科任老師,也因如此,研究者能 從不同的角度的去看更多班級的班級經營以及許多老師的帶班風格,甚至是接觸 更多不同類型的學生,這些經驗也都成為研究者在班級經營這一塊的養分。今年 重新回到班級擔任導師,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期待,對於研究者來說,更希望 能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帶領一個班級,藉由班級經營的策畫與設計,去實現自己的 教學目標,也成就學生在學習及人格的完整發展。

二、學生

本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的五年級29 名學生,由 19 名男童與 10 名女童組 成。這29 名學生甫從 6 個不同的四年級班級分班而來,原先六個班級的班級活 動各有不同,有的班級透過靜心活動營造學習氛圍、有的班級透過寵物飼養培養 生命教育、也有班級專注在硬筆字的書寫,或是到附近商圈進行表演快閃。也因 為各班導師的帶領風格,讓各班造就不同的互動氛圍,嚴謹守規矩、活躍有想法 或是熱心好協作。因此,當這來自不同班級不同家庭的學童組成一個班級時,他 們會先帶著對原有班級的既定印象與互動模式來與他人相處和學習,勢必會形成 一些衝突與矛盾,但也絕對會激盪出更多不同的火花。

這29 名學生雖然來自不同的班級背景,但在四年級的時候,也因為有許多 學年的共同活動,讓他們對於學年與學校認同有大致一樣的想法,其中又以每年 的「體育發表會」最具影響力,全學年各班皆會準備一段完整的舞蹈表演,在公 開場合一起表演同樂,透過這樣的活動方式,全學年有共同的目標,也讓全學年 的互動更加熱絡。因此這29 名學生雖然會因為來自不同的班級而有不同的學習 風格,但也因為學年之間的互動熱絡,讓他們在升上五年級後能順利與他班同學 融合在一起,再加上身心理的成熟度提升,對於班級將會更有共識,班級經營也 能因為這些學童而有更多發展的可能。

48

三、批判諍友 (一)科任老師

除了導師,能與班級學生有更多互動的便是科任老師,科任老師教授的科目 分別為社會、自然、英文、美術、電腦,每週與班級學生互動的節數約為二到三 節,在不同科目的學習上,學生會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習慣與態度,也會因為不同 科目的授課方式安排,學生會表現出不同於導師所看到的同儕互動。故本研究邀 請科任教師,利用上課時間觀察本班的班級風氣及同儕互動等層面,並透過後續 的討論及檢視,希望帶給本研究更多的發展空間。

(二)學年老師

班級的29 名學生,從一年級開始經歷過兩次的分班而到了現在的五年級,

因此在隔壁班其實會有許多他們的好朋友,學生也會利用下課時間到隔壁班找朋 友玩耍敘舊;再者,導師有時因為教學或行政上的業務,會需要其他老師的協助 支援,這時隔壁班老師也因為距離最近而成為最佳人選,因此隔壁班老師也會對 於本班學生有某種程度上的瞭解。因上述兩種原因,本研究也邀請隔壁班的老師 進行協同觀察,利用適合的時間進行入班觀課,共同檢視透過本研究的班級經營 情況為何,並協助研究者進行研究反思與修正。

49

50

貳、實施流程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方式進行探究,在研究之初會先進行文獻探討以釐清且擴 展研究者相關概念,同時進行研究人員及場域等分析,再進行計畫擬定,研究過 程會採取三次循環,每循環重新進行計畫、行動、觀察及省思,才能在實務現場 進行不斷修正,以致研究結論有更高價值。相關研究實施流程如圖3-2:

圖 3-2 行動研究流程圖 確定研究方向

文獻探討

計畫 再計畫 再計畫

行動 再行動 再行動

觀察 再觀察 再觀察

省思 再省思 再省思

資料分析

統整研究結果

( 修 正

( 修 正

51

第四節 美塔學班級經營設計與實施

本節將分別以班級經營時間規劃、美塔學班級經營九宮格及美塔學班級經營 實施說明美塔學班級經營之設計與實施。

壹、班級經營時間規劃

所謂的班級經營,指的是教師藉由經營策略去引導規劃班級內所有的人、事、

物,也就是說,只要互動的事物會影響班級的運作,即是班級經營的討論範圍。

因此,只要是學生在校的時間,甚至是放學後的回家作業或親師聯繫事項,亦都 是在擬定班級經營策略時須考慮進去的。因此,我們無法僅只運用課堂上的時間 來進行班級經營的運作,研究者將班級經營時間規畫分為表3-1 中的三類:

表 3-1 班級經營時間規劃類型表 班級經營

時間規劃類型 類型定義 實際例子

節次性活動

利用一節課的時間進行完整的班經活動,如 同學科授課一樣,須於課前有完整規劃,再 藉由一節課的活動引導孩子欲達到之目的。

此種活動又可分為一次性活動、每周一次、

雙週一次或是每月一次不等。

開班會、

模範生選拔

長期性活動

指的是並非藉由一節完整課程進行的活動,

可能需要長時間的安排引導,或是一直持續 在做的活動,也可能不需要活動設計,單純 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模式。

獎勵制度、

作業繳交方式

突發性活動

無法事先安排活動時間,須於平常即熟稔該 項活動的處理方式,當面對該項活動時,才 能有更完善的處理。通常屬於較負面或被動 性的活動。

學生衝突、

學生受傷

52

貳、班級經營實施三階段

配合行動研究循環流程,研究者將班級經營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以利檢視

配合行動研究循環流程,研究者將班級經營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以利檢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