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美塔學理論應用在國小班級經營 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美塔學理論應用在國小班級經營 之行動研究"

Copied!
2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偉俊 博士

美塔學理論應用在國小班級經營 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王書漢 撰

中華民國 一 ○ 九 年 八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美塔學理論應用在國小班級經營 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王書漢 撰 指導教授:李偉俊 博士

中華民國 一 ○ 九 年 八 月

(4)
(5)
(6)

謝誌

終於,到了撰寫謝誌的這一刻!

回首這趟旅程,從一開始連報考都要再三猶豫,只因為對於論文的陌生與恐 懼;到在碩一的課程中慢慢瞭解論文的架構及意義;再到碩二拚了命熬夜好幾晚 的完成前三章,突然覺得自己好像也有點本事;一直到今年碩三,將自己在教學 現場的研究整理成完整的論文。看著這本兩百多頁的內容,心中除了感動之外,

更多的是不可思議,沒想到自己真的完成了這個以前一直覺得不可能的任務。

當然,都是因為有大家的幫忙,我才能走到今天這一步。

感謝李偉俊老師,從碩一開始帶領我們認識美塔學,也帶著我們投稿TERA。

而後在老師的指導之下,我對論文寫作更是有了完整清楚的概念。也感謝老師對 於我的信任與支持,希望這篇論文能對美塔學有一點小小的貢獻。

感謝饒見維老師、何俊青老師及黃琇屏老師在計畫及論文口考中給了我很多 寶貴的意見,讓我的論文能更加充實及完整。

感謝東大暑碩課程所的大家,這三年有你們一起努力,一起玩耍,是最幸福 且開心的事,很珍惜能有這樣的機會遇見來自各地的大家。

感謝任教學校的所有同事在我念書期間的協助,尤其是前兩年我還擔任行政 職時,你們二話不說的幫我擔下所有業務,這份感動實在難以表達。

感謝任教班上的學生以及家長,因為你們的參與,我才能有如此充實的研究 內容。在整理資料時,就像重新回顧這一年與你們的成長。

感謝周遭所有親朋好友的鼓勵,你們的每一聲加油或是每一句威脅利誘,都 不斷激勵著我繼續努力,讓我在寫論文時可以有更多的能量。

感謝最好的戰友與夥伴璨同,謝謝你一直陪在我身邊和我一起努力,還要忍 受我因為不想寫論文而鬧脾氣,恭喜我們都完成了這次的挑戰。

最後,感謝臺東這塊土地,謝謝你孕育了這麼美好的文化,讓我能在這樣的 環境中完成求學的這一階段。感謝所有的一切,也感謝我自己,這會是一段讓我 永遠難忘的旅程回憶。

王書漢 謹誌於2020 年 8 月

(7)

i

美塔學理論應用在國小班級經營 之行動研究

作者:王書漢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摘要

在教學現場中,好的班級經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也能促進 親師生的互動交流,進而讓整個班級更加有凝聚力。因此,如何增進 班級經營的性能一直是每位教育者努力的重要課題,故本研究以此為 研究方向,並試著融入美塔學理論,期望瞭解應用美塔學理論於高年 級班級經營的策略與方法,同時探討其班級經營之實施情形,並以美 塔學理論的角度進行教學者的省思與成長。

為利於本研究能於教學現場實施,研究者以任教之五年級班級為 對象,設計十套班級經營活動,進行三個循環之行動研究。每一循環 為期一個月,以三角檢證法進行回饋分享,並融合美塔學理論進行反 思,提供給下一循環進行修正及再計畫。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運用美塔學理論於班級經營中可提升班級經營的整體性,但也需 花費較多時間。

二、美塔學班級經營對於親師生三方面互動影響有正面效果。

三、運用美塔學理論進行班級經營能有效協助教學者釐清班級情況。

中文摘要

關鍵字:美塔學、班級經營、行動研究

(8)

ii

An Action Research of Using Metalogy to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Su-Han Wang

Abstract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enhances teaching efficiency, increases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a result, the class will become more cohesive. How to reinforce classroom management has always been an essential topic for educators and also is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fifth grad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talogy;

meanwhile, discuss the real situat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hen leads to the reflec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logy.

In order to better implement this research on teaching sites,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ten classroom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conducted a three-cycle action research in a fifth grade class. The duration of each cycle is one month and triangulation is carried out during feedback sharing, combined with Metalogy for reflection. The whole process of each cycle provides next cycle insights of correction and re-designing.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Implementing Metalogy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improves the integrity of the class, but it takes time to achieve the goal.

2.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talogy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interaction among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3. Using Metalogy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enables teachers to effectively clarify classroom situations.

Keywords:Metalogy,Classroom Management,Action Research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9)

iii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目次... v

圖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美塔學理論 ... 9

第二節 美塔學應用之相關研究 ... 23

第三節 班級經營之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 ... 4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 46

第三節 行動研究循環與實施流程 ... 49

第四節 美塔學班級經營設計與實施 ... 51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56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60

第四章 美塔學班級經營實施之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美塔學融入班級經營之策略與方法 ... 61

第二節 美塔學班級經營實施歷程 ... 77

第三節 美塔學班級經營之回饋與省思 ... 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91

第一節 結論 ... 191

第二節 建議 ... 195

第三節 行動研究總省思 ... 198

參考文獻... 199

中文文獻 ... 199

英文文獻 ... 204

(10)

iv

附錄... 205

附錄一 撲克牌集點 ... 205

附錄二 撲克牌集點獎卷 ... 206

附錄三 科任老師評分表 ... 207

附錄四 看見天使的一面 ... 208

附錄五 天使小卡 ... 209

附錄六 辣媽辣妹換身分活動單 ... 210

附錄七 說好話4 月份總整理 ... 211

附錄八 教學省思札記 ... 212

附錄九 課堂觀察紀錄表 ... 213

附錄十 攝錄影肖像權與學習單授權同意書 ... 214

(11)

v

表目次

表 2-1 後設認知學習理論各學者詮釋之比較 ... 15

表 2-2 各家學者對於後設認知之定義比較 ... 17

表 2-3 古典創造力理論與當代創造力理論 ... 19

表 2-4 習慣領域理論與美塔學理論內涵之比較整理 ... 24

表 2-5 美塔學相關研究整理表 ... 29

表 2-6 美塔學相關應用論文研究 ... 32

表 2-7 國外學者對班級經營內涵之看法 ... 35

表 2-8 國內學者對班級經營內涵之看法 ... 37

表 2-9 班級經營互動類型及互動內容 ... 39

表 2-10 近十年國內班級經營之研究論文 ... 40

表 2-11 班級經營研究論文立基於美塔學理論向度之整理 ... 43

表 3-1 班級經營時間規劃類型表 ... 51

表 3-2 班級經營九宮格 ... 53

表 3-3 美塔學班級經營十大活動設計 ... 54

表 3-4 文本資料編碼說明 ... 60

表 4-1 美塔學融入班級經營之策略與做法 ... 76

表 4-2 撲克牌集點獎勵內容 ... 77

表 4-3 撲克牌集點第一循環學生獎勵情形 ... 78

表 4-4 說好話第一循環學生紀錄內容 ... 80

表 4-5 看見天使的一面第一循環教師紀錄內容 ... 82

表 4-6 天使小卡第一循環親子分享內容 ... 83

表 4-7 辣媽辣妹換身分實施情形 ... 84

表 4-8 撲克牌集點第二循環修改之抽牌標準 ... 96

表 4-9 撲克牌集點第二循環學生獎勵情形 ... 96

表 4-10 趕跑壞情緒第二循環學生抽牌情形 ... 97

表 4-11 「如何寫說好話」引導單 ... 98

表 4-12 說好話第二循環紀錄內容 ... 99

表 4-13 看見天使的一面第二循環教師紀錄內容 ... 100

表 4-14 天使小卡第二循環親子內容 ... 102

表 4-15 撲克牌集點第三循環學生獎勵情形 ... 116

表 4-16 趕跑壞情緒第三循環學生抽牌情形 ... 117

表 4-17 第二循環說好話總整理 ... 118

(12)

vi

表 4-18 說好話第三循環學生紀錄內容 ... 118

表 4-19 看見天使的一面第三循環教師紀錄內容 ... 120

表 4-20 天使小卡第三循環親子分享內容 ... 122

表 4-21 給老師的成績單 ... 136

(13)

vii

圖目次

圖 2-1 美塔學三大內涵 ... 13

圖 2-2 美塔學與理論習慣領域理論之概念比較圖 ... 25

圖 2-3 美塔學理論的應用範圍 ... 33

圖 3-1 行動研究循環架構圖 ... 49

圖 3-2 行動研究流程圖 ... 50

圖 3-3 行動研究三角檢證法 ... 59

(14)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運用美塔學理論進行高年級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為主題,本章共 分四節,分別是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

名詞釋義、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分成兩個部分來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研究動動機。研究背景將針對 現今社會上的議題與教育之間關聯,同時簡述班級經營之重要性以及近年轉變;

研究動機部分則分為三點分述研究者之困境、尋求解決辦法與目標。

壹、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的日趨開放與多元,人們對於各項社會議題的關心程度逐漸提升,

再加上網路社群媒體的發達,我們隨時透過網路便能瞭解目前社會上目前所發生 的大小事,當然也有更多的平台去讓我們抒發評論這些事情的發生原因、後續影 響以及解決之道。不論是隨機殺人案件、民眾消費糾紛、環保意識抬頭、政治鬥 爭議題,或是教育現場的管教失當及霸凌事件,這些事情的發生原因或事後檢討 往往無法歸因成單一原因,或是非黑即白的說出一個具體答案,但在預防措施層 面,卻總能最根本的回歸到「教育」這一塊。

所謂的教育,當然不只是學科的教授,更包含了孩子在品格、情緒、態度、

人際等多方面的人格培養,也就是「不只是經師,更是人師」。然後人師所要引 導給孩子的內容不僅是一堂課或一門學科可以完整討論的,這也讓我們注意到班 級經營的重要性,好的班級經營不僅能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發展,也能提升老師 的教學效能,甚至在親師溝通或行政協調上也都能有所助益。自八十學年度開始,

所有的師範院校與教育學程都開設「班級經營」讓學生進行選修,但後來瞭解到 所有教師都有修習這堂課程的需要,因此便將「班級經營」改為必修科目(盧富 美,2002)。由此可知,班級經營的設計與管理已越來越被重視。

(15)

2

早年以往的班級經營,大多建立於老師的威權,孩子僅是服從命令、遵守規 矩。然而近年來社會風氣的開放,加上越發重視孩子為一獨立個體,因此班級經 營的風格與方式也逐漸在轉換,變得更加多元、開放,也更能符應孩子的成長。

在臉書社群或部落格網頁上就有許多老師熱心分享討論彼此的班級經營,而各家 出版社也都出版大量班級經營相關書籍,像是溫美玉老師的《溫美玉老師的秘密 武器:班級經營與寫作》、蘇明進老師的《交心-啟動孩子的內在動機:親師 sos2》、 賴秋江老師、曾冠蓉老師和許碧月老師的《教室High 課:班級經營 100 招》……

等書也都是許多老師切磋學習的班級經營用書。由此可知,許多老師已都越加重 視班級經營,正在一起思索討論如何運用更好的方式來提供給孩子更好的學習環 境,同時讓孩子能更完整的適性發展也兼顧品德教育,研究者更樂於見到班級經 營能在眾人的努力下一起朝向更完善的方向邁進。

貳、研究動機

教師,一個能與孩子有最直接互動的職業,在多數人的印象中,老師就是那 位站在台上授課,與孩子分享人生經驗,並帶領整個班級孩子努力前進的人,也 是教育圈裡非常重要的「導師」一職。而在研究者的八年教職生涯裡面,大多時 間皆以待任行政和科任教師為主,雖擔任過兩年高年級導師,但卻都是斷頭班的 經驗,也可以說,其實研究者尚未有完整帶完一屆兩年的導師經驗。而在校方安 排下,接下來的職務安排很幸運能成為高年級導師,一方向開心能和孩子有更多 交流,但一方向卻也戰戰兢兢;對於未來班級的想像是充滿期待,但也更感責任 重大,因為如何促使一個班級有更好的發展,是接下來極需面臨的挑戰。

在新學期開學前,研究者能迎戰這個挑戰的籌碼,便是先行思考能為這個班 級先準備什麼,也就是此份研究所欲探究的「班級經營」。一個好的班級除了有 基本學術科目的教授之外,其餘像同儕互動、品格教育、情緒輔導等層面,甚至 親師溝通、學年競賽或行政支援等跨出班級之外的層面也都與班級經營有很大的 關聯。研究者認為班級經營之所以重要,因為其不單是一門課程或一次活動,從 早上上學到放學,甚至回家後的親師溝通,只要與班級成員有關的每一個互動,

都能形塑出班級的氣氛,而如何讓這樣的氛圍能更加正向、溫暖、積極,那便要

(16)

3

透過班級經營的塑造,才能達成此目的。

以往設計班級經營時,通常是設計各種活動來豐富班級行為,或是營造一些 正向氣氛來引導孩子,但有時因為無相關理論支撐,或是不夠系統性規劃,使得 整體的班級經營顯得較無章法,也無法確實反思班級經營實施之情形。因此研究 者一直希望尋找一套理論,並能依此發展出更具完整性的班級經營,此為研究者 希望運用美塔學理論進行班級經營的動機之一。

李偉俊(2006)提出「美塔學 Metalogy」理論,其為近年新創並且熱烈被討論 的理論。所謂「美塔」,即是美塔學的兩大觀念「美」及「塔」,其中「美」的觀 點代表人們進行思考或行動時,首先要運用到「正向」與「美善」的思維觀點;

再來「塔」的觀點,即採取創造性思考或行動時,要有如金字塔頂端之「高層次 思考」,也就是同時要進行創造性思考及後設思考(李偉俊,2013a)。而該理論強 調的三大面向:創造力、後設認知和同時相對思考,也與研究者的班級經營設計 理念有所契合,因此讓研究者認為若能透過此三大面向來設計班級經營相關活動,

或是培養孩子建立「美塔」的觀念,能在班級中激盪出如何的成效?同時也希望 能進一步探究利用美塔學理論進行班級經營設計,對於班級來說是否有助益?因 此這些期待與好奇便是促成研究者進行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班級經營百百招,怎麼樣的班級經營適合某一班級沒有一定的標準,唯有不 斷修正與檢討,才能找到最好的方向,並且持續努力。而美塔學的思考觀點對於 孩子來說,不論是學科學習或人際溝通互動上,都是重要且有助益的,故研究者 希望在開學之前即依據美塔學理念,設計擬定一套班級經營之策略,並以行動研 究的方式進行此份研究,一方面為接下來的班級做好準備,一方面也希望從中獲 得更多教育的感動。此為進行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17)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根基於美塔學理論,運用該理論三大面向設計出 符合高年級班級經營之方式,過程中透過不斷檢討、反思與修正,與任教班級進 行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欲達到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應用美塔學理論於高年級班級經營的策略與方法。

二、探討實施美塔學理論於高年級班級經營之情形。

三、探討美塔學理論於高年級班級經營的省思與成長。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將本研究提出之研究問題分述如下:

一、美塔學理論如何結合高年級班級經營進行設計?

(一)班級經營「準備期」如何結合運用美塔學理論?

(二)班級經營「執行期」如何結合運用美塔學理論?

(三)班級經營「反思期」如何結合運用美塔學理論?

二、運用美塔學進行高年級班級經營,於以下各面向情形如何?

(一)運用美塔學進行高年級班級經營,師生互動之情形如何?

(二)運用美塔學進行高年級班級經營,同儕互動之情形如何?

(三)運用美塔學進行高年級班級經營,親師互動之情形如何?

三、運用美塔學進行高年級班級經營的省思與成長情形為何?

(一)教學者透過美塔學理論進行省思的情形為何?

(二)學生及家長對於研究者進行美塔學班級經營的回饋與成長為何?

(18)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針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進行釋義說明,分別為美塔學理論與內涵、美塔 學班級經營策略與方法及同時相對思考班級經營思維,分述如下:

壹、美塔學

美塔學係李偉俊(2006)所提出整合正向心理學與創造心理學兩種理論觀點 進行的思考,同時也是統合創造力教育理論與後設認知理論的創新理論。美塔學 三大內涵分別是創造力(Creativity)、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與同時相對思考 (Janusian thinking),因其三大理論內涵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公式(E=MC²)有異曲 同工之妙,故又稱「教育相對論」(李偉俊,2018a)。

美塔學基本觀點便是強調人類在進行思考或行動時,要先以「美」的觀點出 發,亦即兼顧「正向性」和「美善性」的思維觀點,然後再以高層次的「塔」性 觀點思考(創造性思考與後設認知思考),方能發揮創造力,產出更利於人力創新 思維及行為(李偉俊,2011a)。本研究基於美塔學的三大內涵,並以兩大觀點出發,

有系統性的設計適合高年級班級使用之班級經營活動,期望能完備班級經營之推 動,同時讓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體現美塔學的理念。

貳、美塔學班級經營

所謂「班級經營」是指透過老師的規劃與帶領,順利推動班級事務,營造正 向的學習環境,同時增進學生的學習效能、品格教育、情緒管理及同儕互動等多 方面的經營活動。更進一步,亦可在親師互動上達到信任且順暢的聯繫,使得親 師教養達到共識。張鐸嚴等(2002)認為班級經營是在人、事、物等多項因素的交 互影響之下,在老師帶領之下,「經營」出富有學習效能的環境,而非由老師「管 理」一個班級,「經營」必須是富有熱忱,且努力朝著目標努力的意味。班級經 營的過程與結果除了會影響教師的教學品質,更會影響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各項表 現。因此擁有良好的班級經營策略,能夠有效協助教師化繁為簡,簡化雜亂的班 級事務,使得各項活都動能依循教育原理及理念進行有效的運作(郭昭佑,魏家

(19)

6

文,2016;陳木金,1997)。

「美塔學班級經營」意指利用美塔學理論進行班級經營的策略設計,透過其 三大內涵「同時相對思考」、「後設認知」和「創造力」去開展班級經營設計。希 望能協助教師在面對班級雜亂事務時,能運用同時相對思考及後設認知的能力,

開展正向視野去面對班級事務,同時避免直觀性去判斷所遇到的問題,藉由提高 思考層次來解決問題背後的原因。而其中的同時相對思考思維模式套用在班級經 營處理上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為班級是由各種「人」所組成的,不論是師生、同 儕或親師之間的互動,都因彼此互相相對的立場而可能會有所衝突,當我們若能 提高思考層次去進行判斷,將能調整出適合彼此的良善互動。同時在面對學生的 問題行為、獎懲制度、情緒管理…等議題,更須建構在同時相對思考上才能開展 出正向的一面。高振耀(2011)也表示,應將同時相對思考融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

一方面增進學生的創造力,也能引導學生在發展其潛能。

教學者若能擁有美塔學的思維模式,期待在進行班級經營時,能產生創意性 思維,班級各項事務的運作也將更順利。更進一步的若能引導學生建利「美塔」

的觀念,對於班級或是學生的未來發展上都是有所助益的,將能努力的往正向思 維進行下一層次的思考,並將創意思維具體實現。

(20)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研究範圍包括研究對象、研究內容 及研究期程;研究限制將就研究對象限制及研究者限制兩點進行說明,分述如下:

壹、 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對象為研究者所任教之臺中一所國民小學五年級班級。全班學生共 29 名學生,其中包含 19 男 10 女。該班組成學生甫由六個四年級的班級分班所 組成,亦代表該班學生正處於重新認識彼此,並重塑班級風氣的階段。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進行探討,利用美塔學理論進行班級經營之設計後,實 際實施於研究者任教之班級,並進行後續分析與修正,以改進高年級班級經營之 實施情形。

三、研究期程

本研究從民國109 年 3 月開始進行行動研究,共進行三個階段,每一階段進 行一個月,共計進行三個月。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方法限制

在班級中進行行動研究,能得到教學現場的上的相關資料,但相對來說,研 究者即是教學者。以教學者的身分來說,在進行班級經營時,得注意當下與學生 的互動適切性,並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同時可能也會有其他導師業務或學生問題 重疊發生;站在研究者的立場來說,在進行班級經營時,須注意的是流程是否符 合以美塔學理論所設計之班級經營活動,同時也得觀察學生當下之反應與回饋。

(21)

8

此二種身分同時進行時,研究者便必須多加留心兼顧。另外,因研究對象為研究 者之導師班學生,無法進行隨機抽樣分配,而每個學生的表達述說能力不一,故 在進行資料蒐集時需多費心,同時這也可能導致研究結論會有所限制。但為求真 實呈現在真實教育場域中之實施情形,同時要強調研究者與學生之間的實際互動,

故仍採用此方法進行研究。

二、研究時間限制

在本研究中,為求行動研究的三個循環有連貫性,因此需安排連續時間進行 研究。而在教育現場中,一學期的時間約為五個月,扣除開學為穩定班級氣氛及 學期末的雜務處理,同時又必須安排三個循環以利反省修正,故每一循環將安排 一個月的期程進行研究。雖未能再將研究時間拉長,以看出本研究長遠的影響效 果,但已是在現況中能安排的最適當研究時間,期能進行更符合現況之結論分析。

(22)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據研究目的及動機,蒐集美塔學班級經營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本章共分四節,分別是第一節:美塔學理論之內涵、第二節:美塔學相關研究、

第三節:班級經營之內涵及其相關研究。分述如下:

第一節 美塔學理論

本節以四點說明美塔學理論之內涵,分別為美塔學之緣起、美塔學之命名、

美塔學之兩大觀點─「美」與「塔」,以及美塔學三大內涵,分述如下:

壹、美塔學之緣起

美塔學(Metalogy)係創始人李偉俊教授統合後設認知與創造力兩種理論而成 的全新理論。2006 年李偉俊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饒見維教授合作國科會有關創 造力教育行動研究計畫案時,早已對此領域有相關想法。配合其於 2005 年在花 蓮慈濟大學所發表一篇探討學生創造力和創造力教育應用的實徵性學術論文,李 偉俊因而悟出此種全新的創造力理論,同時更加確定此理論的架構,並於 2006 年首創美塔學實習指導成長模式。

美塔學內容之一部分為李偉俊多年教授「創造力課程」經驗累積之收穫,另 一部分則在於其本身從事「靜心」(meditation)活動時,來自內心深處最純淨的 體悟,而所感受到的思維及想法。李偉俊認為當人體的腦波在進入靜心或禪定的 狀態時,會比在清醒意識狀態時要來得更加平靜且沉穩,因此若能運用在平穩狀 態結合進行「後設認知思考」與「創造發明」的思維活動,其成效會比一般清醒 狀態時高出數倍之多。

而後2008 年李偉俊實際運用此創新理論於教育實習教師的實習指導方案,

榮獲第一屆實習指導教師典範獎殊榮與肯定,同時接受教育部公開獎勵,自此李 偉俊更感受美塔學理論之可行性及發展性,便將此名詞廣泛運用於其相關期刊及 出版品。同時李偉俊也將美塔學理論結合知名管理學學者游伯龍教授所提出之習

(23)

10

慣領域(Habitual Domain)進行相關教育實務研究及應用,並已有多篇研究期刊刊 登於習慣領域期刊(Journal of Habitual Domain),實為現今一大兼具創意及實用之 理論(整理自李偉俊,2008、2011a、2013c、2018a)。

貳、美塔學之命名

美塔學(Metalogy)一詞為李偉俊於 2006 首創,意旨一結合後設認知與創造力 之教育理論。當初為此理論命名時,李偉俊曾利用 Google 網路搜尋引擎發現此 名詞於陳昭珍、陳雪華、陳光華(2000)在國科會執行「數位博物館」專案計劃中 曾被使用,當時所指的Metalogy 是一套 XML/Metadata 通用系統,主要目的在處 理詮釋資料(metadata)的輸入輸出及數位圖書資訊資料庫管理。而在 2004 年 時,英國重金屬樂隊 Judas Priest(猶大牧師)發行的四張 CD 套裝專輯,亦使用

「Metalogy」為其專輯名稱,並作為其音樂專輯的名稱,中文音譯金屬秘笈。

Metalogy 一詞雖已有應用的實例出現,用因其是使用在資訊系統名稱和音樂 創作上,並沒有將「meta」的真正意義與內涵精神展現出來。因此李偉俊首將此 名詞應用於創造力教育上,並將中文名稱命名為「美塔學」,一方便展現英文字 根meta 所代表的「後設」之意,一方面也含括此理論所提及正面美好(美)與高層 次思考(塔)之兩大觀點。因此,雖然 Metalogy 亦可中譯為「後設學」或「整合學」, 但李偉俊希望藉此提出更豐富並切合此字根的意涵精神的理論構想,並將之應用 和落實於創造力教育上。「美塔學」此名詞乃音譯與意譯的結果,的確別具巧思 且饒富趣味(整理自李偉俊,2011a)。

參、美塔學之兩大觀點─「美」與「塔」

美塔學為一創造力的後設認知思維理論,意即希望在展現創意思考時,能像 是站在高塔上端回顧整段歷程,以居高臨下般的模式進行創造思考。更進一步闡 釋,美塔學希望在初期的思考歷程中能同時兼顧正向與美好的思維(即「美」), 進而再輔以高層次的創造觀點進行思考(即「塔」),如此才能產出更多正向的創 新思維(李偉俊,2011a)。針對美塔學的「美」理論及「塔」理論之內涵,分述如 下:

(24)

11

一、美塔學的「美」之內涵

人們在進行創新與創新思考時,須特別注意要考量創意的正向性和美好性,

千萬不能只是為了求新求變而創新,如此非但可能無法達到創新之效果,甚至可 能造成人類的災難(李偉俊,2011a)。李偉俊(2011a)以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廣義相對 論為例,表示此理論在科學貢獻上,的確為劃時代的創新理論,但若未考量此創 新理論的正向性和美好性,將此理論應用於核彈與戰爭上,那便會對人類生活帶 來毀滅性的危機。

如上述所言,創造性的思考及行為產生,的確可為人類帶來更便利的生活及 更高層次的享受,但相對的也可能造成反向的效果。簡單來說,塑膠袋的發明帶 給人們便利,但卻也造成環境的破壞與汙染;智慧型手機的發明提升了人們的資 訊獲取能力,但也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行動支付增加了人們採購的效率及便 利性,但同時也增加了個資外洩或詐騙之可能性。每件事情都是一體兩面,沒有 絕對的好與壞,端看我們將創意思維具體實現時能否進行相對思考,考量到其正 面及負面的影響,並應僅記創造力的發揮要能正面美好,如此的創造力才是值得 保留並深入探究的。研究者認為這也是美塔學理論三大內涵「同時相對思考」之 發想來源。

李偉俊(2011b)亦指出個體思考時只要能保持正向的思維及思考方式,將可 逐漸於個體的身心理形成善的循環,亦有效強化腦中「善」的思考網,而此良好 美善的思考,亦能有效促進社會的進步,在人類文明中推進一股善的力量;反之,

將形成惡的循環,這是大家都不樂見的。

二、美塔學的「塔」之內涵

進行創造性思考時,首重要能加入正向及美善之思維模式,亦即美塔學「美」

之觀點,接著,則要能進一步升高察思,利用「塔」的觀點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

「塔」的觀點為美塔學的第二個基本觀點,其所代表的是人們應該要試著跳脫直 接和表面的思維觀點,不論在進行任何思考或行動時,都要能進一步提高思考的 層次。個體思考一但運用高層次的思考方式,將可超越問題或行為本身限制,亦 即不會只看到表面的問題,或受限於直觀的限制,將能帶給創造性思維更大的空

(25)

12

間和可能性。同時在面對相關問題或行動時,能擁有更多面向的思考與選擇。若 是缺乏「塔」的思維模式,個體思考時,其思維結果極容易顯得過於直觀性且淺 薄,這便不是美塔學之所願。

而為了達到「塔」之思維模式,便須在進行正向的創造性思考同時,加入後 設認知思考方法,此亦美塔學三大內涵之第二階段。透過後設認知之思考,人們 便能對自己的思考歷程有所覺察,如此將能避免直觀性之判斷,進而產生更多元 性之思維結果,並有效促進個體做全方位和全面性的思考,然後能在其中選擇最 佳的行動方案而非唯一方案,如此便能達到美塔學「雙贏」的目標(整理自李偉 俊,2011b)。

研究者於教學時,也時常希望引導學生進行高層次的思考,不論是面對數學、

自然各種學科,以及生活中的各項議題,若能有突破框架的思考,都能產生意想 不到的結果。然而學生有時是因為對於腦力思考的刺激不夠,或是尚未養成高層 次的思考方式,還習慣於直觀性的回答,因此其創造思維程度還無法提高至美塔 學的「塔」性觀點,而這也是值得經由本研究去帶給學生的學習與挑戰。

肆、美塔學之三大內涵

美塔學理論重點強調個體在進行創造力思維過程時,須加入「美」的觀點並 提升至「塔」的思考,「美」與「塔」為此理論的兩大觀點,而我們又可將這兩 大觀點,分析出美塔學的三大內涵。李偉俊(2011b)將美塔學視為一個區分成上中 下三層的正三角形思考模式,最下層為「美」層,亦即三大內涵之一的「同時相 對思考」(Janusian thinking),中上層則植基於「美」層,向上發展通稱為「塔」

層,中層為「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最上層則為終極目標「創造性思維」

(Creativity)。

(26)

13

圖 2-1 美塔學三大內涵 資料來源:李偉俊(2018b)。

王紹洺(2019)認為,上圖可完整表現美塔學中的三大內涵(創造力、後設認知、

與同時相對思考)的關係:以方向向上的尖端來表達創造力的運作目標是向上提 升、向上突破的,而將後設認知安排在創造力的後方同時又包含著創造力,帶出 美塔學中後設認知是引導創造力的主軸思想;最後將同時相對思考安排在塔底,

代表其為「後設認知引導的創造力」的基礎條件,並以一條垂直線隔開代表同時 與相對。

另外,可發現此三大內涵圖組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金字塔,同時呼應此理論

「美」及「塔」的觀念,更饒富趣味的是,圖示中間的線條組成了M 及 T 兩個 英文字母,可代表「美塔」二字的羅馬音譯,抑或是Metalogy 之英文縮寫,實能 從此圖中感受到美塔學創辦人之用心及理念。

一、美塔學之同時相對思考

美國精神科醫師 Albert Rothenberg(1971)一篇名為 The Process of Janusian Thinking in Creativity 的論文中首次正式使用 Janusian thinking 此專有名詞,其除 了強調相反與相對之外,也還強調同時地(simultaneously)這個關鍵詞(高振耀,

2011)。前述之 Janusian thinking 與美塔學所說之「同時相對思考」亦有相互雷同 之處。李偉俊(2015a)曾利用解釋水平理論(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中的三種

(27)

14

距離理論概念來解釋其同時相對思考,分別為時間距離、社會距離及空間距離。

在人類的認知表徵當中,時間距離的概念中對於未來事件同時存有遠、近兩 種相對的概念;在社會距離的概念中,則包含了自我與他人、群體內及群體外,

或是朋友及陌生人等親、疏概念;而在空間距離概念中則是有遠近或長短的相互 對立的概念。另外再加上假設性組成四個向度的統合性概念─心理距離,此概念 中所表達的高水平和低水平也是種同時對立的相對概念。以上這些互相對立的概 念皆與美塔學中所提之同時相對思考的思維互相符應,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李偉 俊,2015a)。

Rothenberg(1990)認為同時進行相反事物的思維模式,能導致思想的躍進 (leaps of thought),更可讓人類藉由此種矛盾的衝擊,而從熟悉的知識領域邁向不 熟悉且新奇的知識領域,開展另一番未接觸過的新奇世界(高振耀,2011)。此種 理念如同美塔學所倡導,藉由同時相對思考進行更高層次的後設認知,如此便能 產生更加美善的創造性思考。亦即要獲得全新的視野及經驗,皆須植基於同時相 對思考。

我們亦可由此得知,同時相對思考是為一種一體兩面的思維模式。但同時相 對思考的重點不只在於「相對」,「同時」的意義也是必須同時考量的,亦即「同 時」與「相對」是沒有先後順序,是並存的概念(符傑程,2019)。同時相對思考 存在於生活中的每個環節,例如:正負、長短、陰陽、悲傷甜蜜、黑夜白天或變 與不變。在達文西的名畫蒙那麗莎的微笑中,肖像所呈現的神秘微笑也被後人解 讀為視為同時具有善良與邪惡、同情與冷酷的相對特質(高振耀,2011);李偉俊 (2018a)提倡的數感教育模式中的「Call Out 美塔桌遊」亦應用了美塔學的同時相 對思考,因撲克牌中的紅牌與黑牌、單數與偶數、比7 大或比 7 小皆是此思考模 式在生活中的典型運用。此也呼應高振耀(2011)所表示,應將 Janusian thinking 融 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藉此增進學生的創造力,同時引導學生在創作中發展其潛 能,也能促使其了解宇宙萬物中存在於各領域下同時相對原理。

(28)

15

二、美塔學之後設認知

「後設認知」(meta-cognitive)此概念最早提出者為 Flavell,在正式出現這 個專有名詞之前,Flavell(1971)首先提出「後設記憶」(meta-memory)的概念,

其所指的是對人類記憶發展運作歷程。而後Flavell(1976)指出後設認知包含有 兩個部分:其一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結果,或與此有關事物的知識;其二 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的主動監控、結果的調整,以及各項歷程的調適(李偉 俊,2011a)。

然而各派學者對於後設認知的詮釋也有所差異,研究者整理李偉俊(2011a)提 及的後設認知學習理論,進行表格化的分析及探討,如表2-1 所述:

表 2-1 後設認知學習理論各學者詮釋之比較

提出

學者 Flavell Brown Paris 涵蓋

要素

1.後設知識。 1.認知的知識。 1.認知的自我評估知識。

2.後設經驗。 2.認知的調整。 2.自我的思考經營

理論 概念

擴大後設認知的概念,

提 出 後 設 認 知 監 控 模 式,認為後設認知是由 認知目標、後設認知知 識、後設認知經驗以及 認知行動四個要素相互 影響,並形成多種交互 作用。

後設認知就是「知道的 了解」(knowing about knowing)和「如何知道 的了解」(knowing how to know)。

而「認知的知識」和「認 知的調整」雖為獨立,

但卻互為相關。

後設認知由靜態的認知知識 與動態的認知監控作業所構 成。

若 沒 有 動 態 的 監 控 作業 行 動,靜態的認知則無法達到 完整的後設認知效果。此兩 部分為互相影響,不可獨分 的。

資料來源:整理自李偉俊(2011a)。

(29)

16

從表2-1 可知,不同學者所提出之後設認知學習理論雖各有差異,但其實皆 能闡述相似概念,我們可從後設認知學習理論所涵蓋的要素來討論。

Flavell 認為「後設知識」指的是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歷程、結果或任何有關的 事項(Flavell,1976);Paris 又將其「認知的自我評估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程 序性知識、條件性知識,指個體能能敘述與工作特性或資料實際相關的知識,並 能按實際程序的需要運用策略,以理解操作而獲得解決問題的知識(Cross、Paris,

1988)。此詮釋說法與 Flavell 的「後設知識」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謀而合的,亦同 於Baker、Brown(1984)所提的「認知的知識」(knowledge about cognition),而此 種知識通常具有穩定可述性,如同Paris 所說是屬於「靜態」的認知知識。

在另一涵蓋要素,Flavell 認為「後設經驗」是對自己認知歷程的主動監控、

結果調整和歷程協商(Flavell,1976),此與 Cross、Paris(1988)所提之「自我思考 的經營」亦有相通觀念。Paris 認為此要素以評鑑、計畫、調整為主,包括評估認 知目標與選擇適當的策略、對自己或他人的認知能力與學習前、中、後狀況的評 估,以及監控認知的發展,以修正或改變認知的方向與策略。意即能了解自己的 思考過程,並透過調整與選擇,一方面為自己的思考歷程建立完整架構,一方面 也能順利完成任務。正如同Baker、Brown(1984)所說的「認知的調整」(regulation of cognition),能以計畫、監控、檢核等方式來預測結果,並透過策略的安排、測 試及修正等,評量行動結果是否符合學習效能。上述兩大類後設認知的要素看似 獨立,但卻都是互相影響,互為相關的。Paris 也提及若沒有「動態」的監控行為,

針對「靜態」的認知知識進行修正,則無法達到完整的後設認知(李偉俊,2011a)。

耿筱曾、陳淑蓉(1995)在其「以後設認知為基礎之動態評量(MBDA)探 究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概念的概念改變機制」研究中更進一步整理各家學者對後 設認知之定義,分述整理如表2-2:

(30)

17

表 2-2 各家學者對於後設認知之定義比較

學者 年份 後設認知意義

Cotsa 1984

1.了解自己知道什麼及不知道什麼的能力。

2.有策略性的生產所需資訊的能力;意即有意識的以自己 的步驟、策略去解決問題,同時能反省和評估結果的能力。

Wittrock 1986 一種能協助學習者控制其認知歷程的知識。

Mayer 1987 從教育心理學的認知取向觀點來看,指得是個人對自己認 知歷程的察覺和知識。

陳李綢 1988 指個人對自己知道事情的理解。

幸曼玲 1989 指自己監督、評估、比較、指揮、運用自己已有知識的一 種歷程。

張春興 1989 1991

1.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能掌握、控制、支配、監督、評鑑 的高一層認知;或個人駕馭既有知識的高一層知識。

2.指對認知之認知,對思考之思考;即比原認知者高一層 的認知。

3.若原來的認知是知識,則後設認知是駕馭知識的知識。

張景媛 1990

1.是關於個人擁有的認知系統之知識。

2.即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能掌握、控制、支配、監督、預 測、評鑑等的一種知識。

陳密桃 1990 個人對認知歷程和認知結果的自我知覺、自我監控、自我 評鑑以及自我調整之知識與能力。

鐘聖校 1992

1.主要是對認知的認知。

2.如果認知涉及知覺、理解、記憶等,則後設認知便涉及 思考一個人自己的知覺、理解、記憶等,可稱為後設知覺、

後設理解、後設記憶等,而後設認知即為總稱。

資料來源:整理自耿筱曾、陳淑蓉(2005)及李偉俊(2011a)。

(31)

18

綜合上述學者詮釋資料,後設認知即是個體能察覺自己的思維過程,針對自 己的思維過程進行評鑑、檢核,因此能更進一步的駕馭掌控自己的思維過程,提 高自己的思考層次,是一種能思考自己思考的過程,如此方可避免直觀性的行為 解決模式。Flavell(1976)也表示後設認知是問題解決成敗的關鍵所在,為何有 些學童已知解決問題的相關知識步驟卻無法順利應用?其一原因在學童認知監 控(cognitive monitoring)不夠完善,由此可見後設認知對智慧發展佔有舉足輕 重的影響力(耿筱曾、陳淑蓉,2005)。李偉俊(2011a)認為後設認知即個體能具備 對認知加以指導、調整,以及思考學習的覺察力,可說是人類獨特擁有的高層次 思維能力。將此能力概念融入美塔學理論所強調的「塔」的思維,引導個體在面 對相關問題或行動時,試著去超越問題或行為本身限制,同時反思評鑑自己的思 維過程,將擁有更多面向的選擇與結果,帶給創造性思維更大的空間和可能性。

三、美塔學之創造力

創造力為美塔學三大內涵的最上層,也是此理論的終極希望能達到的創造性 思維(Creativity)目標。李偉俊(2011a)發現兩者有絕對程度的關聯性,「後設認知」

和「創造力」可以結合成一門統合性的創造思維,使之成為一種教育方式,因而 提出美塔學的綜合性創新觀點,希望能對創造力教育的實施提出另一種統合性的 理論與學習觀點。然而對於「創造力」一詞的詮釋各家學派眾說紛紜,甚至連此 一名詞的由來也都有不同的說法,甚至容易將「創造力」及「創意力」混唯一談。

饒見維(2005)表示,一般稱讚一個人「有創意」其實不妥,因創意不應是有無之 分,而應是程度之分,而口語上所說的有創意指得是可以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 性來評量的「創意力」,和「創造力」是有所區分的。而研究「創造力」的學說 理論可說百家爭鳴,研究者依據李偉俊(2006)「後設認知取向的創造力教育」一 書中資料,整理創造力的古典與當代理論,如表2-3 所述:

(32)

19

表 2-3 古典創造力理論與當代創造力理論

理論學派 理論內容

古 典 創 造 力 理 論

精神分析學派

(psychoanalysis)

創造力是藉由潛意識在本我與超我之 間達到昇華或補償的境地,為一種潛意 識的釋放。

完形心理學派

(Gestalt Psychology)

在解決問題時,會重新架構舊有的經 驗,這種新舊經驗連結的思考過程中,

時常會有頓悟的現象產生。

連結論

(Association Theory)

創造就是一種為特殊、獨特或有用的目 的,而將各種構想加以結合而成新的關 係的心理歷程。

知覺概念理論

(Perception-concept Theory)

創造過程中,人們能善用視、聽覺的意 象,而在操作視、聽覺符號時,能察覺 其關係並發現轉換的規則,此種知覺與 概念化的過程,即是創造思考的心理運 作基礎。

人本心理學理論

(Humanistic Theory)

該理論重視每個人的獨特人格特質,認 為創造是源自於一種自我實現的特別 態度與精神,創造力為一個人實現自我 與發現自我的普遍現象。

認知發展理論

(Cognition-development Theory)

創造力的形成和智力一樣,會隨著智能 而成熟,並能透過思考訓練和態度培養 逐漸發展而成,是認知和理性的作用。

心理計量理論

(Psychometric theory)

創造是一種心理作用的歷程,可以從心 理測驗中辨別個人創造力的高低,其中 特別強調擴散性思考與創造力之間的 關係。

(33)

20

理論學派 理論內容

當 代 創 造 力 理 論

Amabile 的脈絡觀點

(A Context Perspective)

Amabile(1983,1996)提出了創造力有 三種互動內涵:領域技能、創造性思考 與運作技能、內在動機。此三種內涵其 互動交集越大時,個體的創造力就越 高。而創造動機又包含了個體與社會脈 絡互動的結果。

Gardner 的互動觀點

(An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Gardner 對創造力採取多元的觀點,提 倡多元智能的創造力,認為創造力高的 人可以跨越各種範疇,主張多元智慧論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的觀 點。

Sternberg 的投資觀點

(An Investment Perspective)

Sternberg(1988)指出創造包含智力、

認知風格與人格特質三個面向。創造力 是與生俱來的,就如同智慧存於個體之 中,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Csikszentmihalyi 的系統觀點

創造力是個體、領域和學門三要素的互 動過程,個體必須置身於該領域的學門 之中,並經由學門的界定,方能產生新 穎的創造力,可以說是在舊有模式下個 體與社會文化互動的結果。

資料來源:整理自李偉俊(2011a)。

創造力從古典理論發展至當代理論,雖無一致定義,但已逐漸融入人類學習 與高層次認知的觀點(李偉俊,2011b)。Rhodes(1987)以四個 P 的觀點來分析創造 力:過程(process)、人物(person)、產品 (product)與地方(place),從不同面向更進 一步探究創造力,也為創造力研究提供了清楚的指引,後續亦有不同學者針對其

(34)

21

四個P 的觀點做進一步探究。毛連塭、郭有適、陳龍安、林幸台(2000)更是整 理各派學者觀點,提出了創造力的八大主張:(一)創造力乃是能創新未曾有的 事物。(二)具有創造性生活的能力就是創造力。(三)創造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 力。(四)創造力就是在思考歷程中能有創造性事物的產出。(五)創造力是一種 創新的能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六)創造是一種人格傾向,具有創造傾向者更 能發揮其創造力的效果。(七)創造力是將可聯結的要素加以聯合或結合成新關 係的能力。(八)主張創造力是個人整體的綜合表現。

也有許多研究者從特質的觀點來分析比較創造力與智力之間的差異,或是從 智慧觀來看待創造力,甚至主張智慧為創造力的一部分者,或主張創造力為智慧 的一部分者皆有其說法與理論(劉世南、郭誌光,2001)。而若我們從「教育」的 觀點來看待創造力,詹志禹(2002)認為學習歷程基本上就是個人高層次的創造歷 程,只要符合有意義、有價值、自願性的改變,那學習就是一種創造。史美瑤(2016) 認為創造力的培養是一個極度「個人化」的發展,必須重視學生的個人發展,培 養學生的觀察力,並給他們自由發展並經歷失敗的空間。教育部(2003)「創造力 教育白皮書」提及:創新能力是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創造力則是學習 成效之教育指標,「創造力」與「創新」為一體之兩面,相輔相成,學習須兼顧 創造力與創新能力之培養,並在激發創造力之餘,著重創新之具體實踐。

從上述可知,對於不同學派即學者來說,創造力會有不同的層面意義或是內 涵,但大致上都是不相衝突,且可互相連結。也正因從古至今,國內外學者有如 此眾多之看法,更可讓我們看出「創造力」之重要性。故美塔學三大內涵之「創 造力」便處於其金字塔端的最高觀念,目的希望透過其另兩層的思維模式,促使 個體進行更多的創造性思維。

肆、小結

美塔學理論之分析可分為三大內涵與兩大觀點,三大內涵包括同時相對思考、

後設認知及創造力。從上述探討此三項內涵的相關文獻來看,三者雖有各有獨立 研究之理論,但彼此卻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符傑程(2019)認為個體進行創 造力的思維過程中,會伴隨後設認知的思考歷程,而後設認知歷程的執行也涉及

(35)

22

同時相對思考的模式,同時相對思考模式呈現的結果往往也與創造力有關。反之 亦然,同時相對思考模式能促使後設認知進行思維運作,同時能提供給個體更多 正向思考的選擇,而後設認知的思維結果,能帶給個體思考上的反思即修正,因 而能激發更多思考向度,進而開展創造力思維模式。

而美塔學理論的「美」「塔」兩大觀點,更是與其三大內涵緊密結合。「美」

的觀念強調思考的出發點應源自於人類性本善的思維,也就是任何行為運作皆須 以樂觀、美好的思維為基礎,透過同時相對思考,以正向思維去發展任何思想及 行為,其基礎才能如同金字塔底部般兼顧平穩,亦才能往上發展至第二層「塔」

的「後設認知」。後設認知乃是認知的認知,也就是人們對自己的思考歷程能有 所覺察,促使進行全方位和全面性的思考,同時能以他人觀點進行思維運作,如 此將不會固執己見或單純直觀性的判斷,以致達到共創雙贏的目的。

有了以上兩層的基礎後再上一層便為「塔」的「創造性思維」,在擁有美好 良善和共創雙贏的基礎下,進行創造性思維便對人類文明進步之發展更具意義。

大至國家各種法律條文政策的擬定、促進美好生活品質的創意發明,小至人與人 之間的溝通協商,甚至是個人學習思考歷程的運作,如果沒有下兩層的美塔學思 維之基礎,此時的創造思維或發明產物,將有可能導致衝突與危機的發生,或是 犧牲了少數人的權利只為了多數人的單向想法,那這樣必不能使人類社會走向更 美好的篇章(李偉俊,2011b)。如此看來,美塔學理論的重要性已是不可言喻了。

(36)

23

第二節 美塔學應用之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美塔學相關研究,並分為四點進行說明,分別為:美塔學與習 慣領域、美塔學之實務應用、美塔學之相關期刊論文與小結,分述如下:

壹、美塔學與習慣領域

美塔學的理論基礎深受習慣領域學說的影響和啟發,起因源於李偉俊於美塔 學發想之際,因緣際會參加了全國習慣領域種子師資培訓,從此便熱衷於該領域 之探討,因此也開啟了李偉俊一系列以習慣領域與美塔學雙方理論在教育研究上 的實務應用與交互研究的興趣。而李偉俊自 2006 將美塔學理論應用於指導國小 實習教師,並榮獲教育部頒發的教育實習指導教授典範獎殊榮後,便進而將美塔 學結合習慣領域學說至今,同時於 2009 年習慣領域期刊(Journal of Habitual Domains)第 1 卷第 1 期即刊登其「習慣領域融入通識教育之『創造力教育』課程 的行動研究」研究內容,後續亦持續有多篇相關研究刊登於習慣領域期刊當中(李 偉俊,2013a)。

習慣領域創辦人游伯龍(1998)認為,我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個擁有無限能力的 硬體,需要搭配有效的軟體,才能讓大腦發揮效力,而習慣領域(Habitual Domain,

簡稱HD)提供一套有效率的系統提升我們的軟體。習慣領域依據神經科學、心理 學、系統科學和管理科學等學說,發現習慣領域會穩定的固定在一個範圍內,意 即表示我們的行為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個體的記憶、想法、作法、判斷和反應會 漸漸穩定且固定在一個範圍內,習慣領域也因此決定我們的性格、做事方法、成 功和失敗(李偉俊,2009)。

而如何提升、擴張,進一步瞭解我們自己的習慣領域,游伯龍(1998)提出了 三大工具箱,分別為建立七個理想HD 有利的信念、八個擴張習慣領域的基本方 法以及九個獲取深度智慧原理。以下就李偉俊(2011b)刊登於習慣領域期刊之「習 慣領域與美塔學雙方理論之比較與評析」研究內容,進行比較習慣領域三大工具 箱之概念與美塔學三大內涵,整理如表2-4:

(37)

24

表 2-4 習慣領域理論與美塔學理論內涵之比較整理

習慣領域 美塔學

(1)人人都是無價之寶,你是我也是佛 或上帝的化身。

(2)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原因,其中一 個主因是幫我們成長。

(3)清楚而富挑戰性的目標是生命泉 源,信心和全力地知行是達到目標的 不二法門。

(4)我是自己生命世界的主人,我對一 切發生的事情負責。

(5)我的工作是我的使命,也是樂園,

我有熱 情、信心去完成。

(6)生命時光最寶貴,我要百分之百地 享用,並奉獻現在到死之前的生命。

(7)處處存欣賞感激,也不忘回饋奉獻 和布施

美 塔 學 的 基 本 概 念 之 一

「美」的觀點代表個體進行 任何思考或行動前,首重

「正向」及「美善」的思維 觀點,必須以此種美的概念 為基礎,透過這樣的基本信 念去做後續的發想。

習慣領域的七個理想信念 之一到四點,即為一種「正 向思維」;五到六點,即為

「美善思維」。

(1)虛心學習;(2)升高察思;

(3)事物聯想;(4)改變參數;

(5)改變環境;(6)腦力激盪;

(7)以退為進;(8)靜坐禱告

美塔學「塔」之觀點代表人 們在進行思考行動時,應跳 脫直觀思維並擺脫框架,運 用「後設認知」及「創造性 思考」來提高思考的層次,

取得雙贏的結果。

此概念相近於習慣領域八 個擴張方法之二至七點及 九個獲取原理之二、三、六、

七及八點。

(1)低深原理;(2)交換原理;

(3)對立與互補原理;

(4)循環進化原理;(5)內部連繫原理;

(6)變與化原理;(7)矛盾原理;

(8)痕與裂原理;(9)空無原理 資料來源:整理自李偉俊(2011b)。

(38)

25

圖 2-2 美塔學與理論習慣領域理論之概念比較圖 資料來源:整理自李偉俊(2012)。

美塔學的基本理論內涵意思相近於習慣領域之部分內涵,可由表2-4 及圖 2- 2 有完整的對照瞭解。李偉俊(2011b)表示習慣領域學說為一門跨領域學門,且擁 有中西文化交融之堅實理論背景與基礎,故其理論觀點確實比美塔學理論來得更 為周延及具體。但美塔學為一教育學學門之相關研究,同時其理論較為精簡扼要,

因此對於研究者而言,美塔學之內涵與觀點將更為適切且能具體運用於班級經營 之研究。可說根基於習慣領域,開展於美塔學,於教育現場共同促使人類有更良 善及美好的發展。

貳、美塔學之實務應用

美塔學之實務應用將分別敘述其最具代表性之三種教育模式,分別為美塔學 實習指導成長模式、美塔魔法學校和數感教育。分述如下:

一、美塔學在實習指導成長模式之應用

自2006 年美塔學理論醞釀初期開始,李偉俊同時首創「美塔學實習指導成 長模式」,實際應用在指導國小實習教師指導方案上,並獲得第一屆實習指導教 師典範獎殊榮與肯定,美塔學理論亦從此嶄露頭角。而後,李偉俊除持續探究美

習慣領域(HD)之三大工具箱 美塔學之觀念及內涵

美 塔 九個獲取深度智慧原理

八個擴張習慣領域的方法

建立七個理想 HD 的信念 正向思維、美善思維 後設認知

創造力

(39)

26

塔學理論,更是持續精進升級這套實習指導成長模式。

李偉俊(2018b)在深入探討教育實習制度的三聯關係方案研究後,透過 105 學 年度及106 學年度上學期兩屆實習學生的實習指導模式實證性研究工作之後,發 現從「問題本位學習」到「責任逐漸轉移」(gradual release of responsibility,GROR)

的實習指導成長模式(GROR model),這套模式教學模式是經過對於傳統PBL 的 實習模式進行批判及修正而來,李偉俊結合其美塔學,率先將之應用於國小實習 生的實習指導工作上,美塔學GROR 模式的 2.0 版也正式登場。其指導理念是:

正向良善看待每一位實習學生,並影響他再去影響他未來教的所有學生,這樣便 是美塔學理論中「美」的觀念,更能達到教育場域中善的循環,因而能成為國家 未來發展的基礎(李偉俊,2018b)。

為了讓實習生瞭解並順利進入美塔學GROR 模式之中,李偉俊(2018b)於「美 塔學實習指導成長模式的習慣領域應用與解析之研究」中將美塔學 GROR 模式 的三大理念「人性化的師生互動」、「人性化生生互動」及「由易而難的實習指導 責任逐漸轉移期」,具體呈現教育實習指導教師進行美塔學GROR 模式的實務作 法。

(一)實習指導初期:人性化師生互動的關係建立期

(二)實習指導中期:人性化生生互動與生、校、師互動期

(三)實習指導後期:教學專業知能的成長與進化的責任逐漸轉移期 而第三階段更是包含了四大步驟,分別為「我教,你看」、「我教、你協助」、

「你教、我協助」、「你教、我看」,以如此漸進式的方式,讓實習指導教師在過 程當中逐漸放手,讓實習學生能試著獨當一面,在沒有實習指導教師的協助之下,

亦能順利完成任務,成就教育責任的轉移。

這套美塔學實習指導成長模式,除了應用在指導即將為人師表的實習教師,

研究者更進一步思考這三大理念及指導過程,確實也與國小階段的班級經營裡面 不謀而合。在初接一個新班級時,的確需要主動給予班上學生關懷及指導,同時 以建立良善的師生關係為第一階段目標;而在班級運作上軌道後,也來到實習指 導中期模式,我們應更重視人性化的互動,這亦是本研究所欲觀察班級經營情況

(40)

27

的三大層面:師生互動、同儕互動以及親師互動;而到最後,班級經營的領導主 體若能從導師身上逐漸轉移到學生身上,將更能凝聚學生對於班級的共識,活絡 班級氣氛,並積極造就學生成為一個更成熟的個體。

二、美塔魔法學校

美塔學在教育上的實務應用,除了在2006 年至 2008 年間運用在指導國小實 習教師指導方案外,也於 2011 年 10 月 10 日創設國內第一所非營利組織((Non- Profit Organization,NPO))型態的週末學校(Saturday school)-美塔魔法學校(Meta Magic school),其為一個體制外學校組織。以下就李偉俊(2012)發表之「臺東縣 美塔魔法學校應用習慣領域思維之分析研究」,整理介紹該學校之創立經過及辦 學理念:關於美塔魔法學校的創辦思考,宜蘭縣羅東鎮的「玉兔鉛筆學校」給了 李偉俊很大的啟發,一個過去輝煌、後來卻停滯與沒落的鉛筆工廠,現今運用創 新的經營方式讓它重現風采、成功轉型其企業文化。如此正向思考且帶有創新思 維之營運方式,使李偉俊思考若是運用創新思維來經營一間傳統學校,是否會有 相同的效果?或是造就更多正向的創造性結果。故經過幾番波折,最後終於透過 辦理國科會科普活動計畫,在臺東糖廠文化園區成立了全國第一所非營利組織的 週末學校。

該校目前所開設的科學教室與課程內容計有七間:牛頓力學教室、創意發明 教室、領 導才能教室、珠光鳳蝶教室、奈米科學教室、低碳能源教室和法拉第 電學教室等,主要教育任務為推廣全民大眾科學普及化。為秉持美塔學教育經營 理念中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正向思維,故所實施的教學活動一律免費提供,

包括東糖文物館導覽,能源科學動手做活動以及影片欣賞與分享活動皆能無償體 驗,而後再透過網路媒體的報導,將美塔學教育的善念與正念傳播給社會大眾,

讓此等正向之教育成效逐漸擴散廣佈,同時也增進了臺東糖廠文創園區的知名度 與公益形象,是為一種美塔學之雙贏目標(李偉俊,2012)。

美塔魔法學校確實為一種將美塔學概念運用於實務經驗中的典型範例。透過 李偉俊創校之初的正向思維,再經過後設認知之經營理念及策略分析,最終達到 創造性之教育成效,並回饋鄉里,達到美塔學最終目標之「雙贏」的境界。李偉

(41)

28

俊(2012)表示,美塔魔法學校從創辦歷程、課程設計到經營理念,都植基於美塔 學理論的教育理念,希望能讓學童在參與活動課程的過程當中充份展現創意,並 且基於正向與美好的思維(即「美」),然後提高創造思考的層次(即「塔」),如 此的教育方式將有助於發展有利的創造力教育,更是美塔學期望產出有利於人類 社會文明的創新思維與做法之終極目標。

三、數感教育

「數學學習」不等同於「數感教育」,數學學習指的是其數學成就以及測驗 成績,而數感教育對於數學的感受,包括其對於數學的興趣、實用性及自信心,

是一種對數學能產生的直覺與多樣化思考模式,同時能彈性運用數學表達及解決 生活上的問題(李偉俊,2018a)。李偉俊(2017a)認為參考其所提出的教育相對論之 美塔學,數感的意涵可突破其實際的習慣領域,並再擴大成為創新的數感內涵,

建構一個跨領域並具創新意涵之數感教育模式。

有鑑數感教育之重要,李偉俊以其美塔學為出發點,於2018 年 8 月出版《美 塔學創意撲克教學法》,介紹其「美塔學幼兒數感撲克牌」之發明,除了能訓練 幼兒的數感能力及思考,還能進一步地評價幼兒之認知發展。李偉俊(2018a)也教 紹結合習慣領域和美塔學雙理論內涵於數感教育的兩種桌遊:Call Out 美塔桌遊 及Call In 拉密桌遊。這兩種桌遊皆應用了美塔學的同時相對思考(紅色牌或黑色 牌、單數或偶數、比七大或比七小),同時,在玩家間彼此的喊牌過程當中,後設 認知能力也在無形之中被提升,實為一種升高察思、類推聯想之應用。

李偉俊(2018a)亦指出,數感教育強調生活中的數感訓練與生活數學的學習,

因如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才是此教育之重點,教學方式應透過後設認知持續 修正,突破傳統編序式的數學科教學方式,也就是突破習慣領域的實際領域,朝 向習慣領域中的可達領域。故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積極善加運用美塔學的後設 認知教學策略與正向思維,同時融入同時相對思考的策略與習慣領域所提之八擴 九深思維,如此的數感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在學生的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search can be taken as a reference that how to dispose the resource whe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implem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he

This paper aims the international aviation industry as a research object to construct the demand management model in order to raise their managing

The main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kalemia ECG by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potassium concentrations in blood on th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reme Court verdicts on project schedule disputes in order to pinpoint the main reason for delay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herefore, in this research, innovative curriculum was design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 and activitie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Syllabus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conducted by the independent researcher, how could the newspaper report be modified to give a better descri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Therefore, in this research, innovative curriculum was design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 and activitie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Syllabuses regu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