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聚落居民社會網絡之建構

第二節 第二節 聚落居民社會網絡之建構 聚落居民社會網絡之建構 聚落居民社會網絡之建構 聚落居民社會網絡之建構

來自臺南、高雄與農場附近村落的移民們如何在聚落內互動,甚至串聯或凝 聚彼此,即為本節要討論的重點。本節將從「甘蔗種植的勞力互動」、「宗教信仰 和祭祀活動」與「聚落教育生活」三個方面,探討 1921 年至 1970 年間糖業移民 聚落發展過程中的人與人關係。

壹壹

壹壹、、、、甘蔗種植的勞力互動甘蔗種植的勞力互動甘蔗種植的勞力互動甘蔗種植的勞力互動

本部分將探討聚落居民如何透過甘蔗種植過程中的勞力互動,建構出聚落中 的社會網絡。因此,此處要先介紹萬隆農場的雇工方式,接著探討聚落居民如何 透過農場工作串聯起聚落的社會網絡。

一 一 一

一、、、、萬隆農場的雇工方式萬隆農場的雇工方式萬隆農場的雇工方式萬隆農場的雇工方式31

萬隆農場的經營方式為責任分擔制,各個耕作區有耕區管理員(聚落居民稱 為現場),負責耕作區的全部作業。(臺糖公司,1979:506)耕區管理員每日會 與農場主任討論隔天的工作內容,自行估計各類工人需要數量和工人工作安排後,

即前往聚落內告知各聚落中的工頭32,透過工頭招募隔天工作所需的勞力,通常 一位耕區管理員會帶領 20 幾位的居民。

每日清晨耕區管理員在聚落內集合居民後,即將當日要上工的居民帶往工作 地點並分配工作。居民進行工作時,耕區管理員則在旁監督;居民完工後,由耕 區管理員進行檢查的工作,若居民工作沒作好,耕區管理員會要求居民繼續留下 將工作完成後才能離開。

種植甘蔗的過程中,各耕區管理員會透過聚落中的工頭,招募附近聚落的居 民前往農場工作,其招募的工人可分為兩個部分:一為採苗時的雇工,工資依照 所採苗的數量按件發放,採越多蔗苗者,所領的工資越多;二為整地、種植和管 理時的雇工,工資按工作日數發放,每 15 日為一期由耕區管理員發放工資給幫

31 有關於日治時期萬隆農場的雇工情形,由於已無文獻資料存留,再加上筆者田野調查過程中 並無受訪者知道日治時期農場雇工的相關資訊。因此,有關萬隆農場雇工的情形,本文將以戰後 的情況為討論主軸。

32 經田野調查後得知,各聚落的工頭並非糖廠的員工,而是各聚落中與耕區管理員較熟識或在 聚落內人際網絡較廣的居民,耕區管理員多透過工頭去招募各聚落中的勞力。工頭僅幫忙耕區管 理員招募勞力,於工作時間,工頭與其他工人的工作內容相同。

48

忙招工的工頭33與工人。(圖 3-5)以民國 50 年代為例,採一株苗所獲得的薪資 為 2 元;前往農場工作一天的薪資約 25 元至 30 元。

採收時所需的勞力為甘蔗種植過程中勞力需求最大的部分,此部分的雇工方 式為透過農場主任以耕作區為單位發包給各聚落中的包辦人(聚落居民稱為包 頭),包辦人須具有搬運甘蔗的牛車和採收甘蔗的人力班底,才能向糖廠承標採 收工作。通常會有數個包辦人向糖廠標採收工作,透過競標的方式決定得標的包 辦人,得標的包辦人會帶領著自己的採收班底進行採收工作。將採收完的甘蔗送 到製糖廠秤重後,製糖廠的秤重人員會將秤得的甘蔗重量填寫至標單上,拿給包 辦人,包辦人再拿著標單到農場辦公室向農場主任領取包金34。包辦人領取標金 後,再將標金發放底下採收班工人。(圖 3-6)

圖 3-6、民國 50 年代萬隆農場雇工模式圖

資料來源:臺糖公司,1996,《臺糖五十年》,頁 71;田野調查。

註:因農場下劃分成數個耕作區,故一個農場下有數名耕區管理員。

33 部分原本幫忙耕區管理員招工的工頭,若本身經濟條件較佳可擁有採收時搬運甘蔗的牛車,

會在採收時期會變成包辦人向糖廠招標採收工作。

34 標金的計算方式,是依照所採收甘蔗的重量給予,標金即為採收甘蔗的重量 x 金額之總和。

49

二 二 二

二、、、、透過農場工作串聯的社會網絡透過農場工作串聯的社會網絡透過農場工作串聯的社會網絡透過農場工作串聯的社會網絡

來自不同聚落的居民透過農場工作上的合作,熟悉同一工作團隊中的夥伴。

以民國 50 年代某位耕區管理員所帶領工作團隊為例,此位潘姓耕區管理員35通 常會到明發、新開寮、新置、四林與潮州等地招募約 20 位工人,這些工人的工 作內容,因甘蔗種植的步驟不同而有差異,例如:植苗時期,將採好的蔗種至耕 作區內,需要 1 至 2 位男性沿著蔗溝配苗,而每一蔗溝約有 3 至 4 人從事插苗的 工作。甘蔗採收時,各耕作區約有 2 至 3 組人馬採收甘蔗,約 4 至 5 人一組,每 組一次採收 4 至 5 條畦壠的甘蔗。一組裡男女比例各半,採收工作為由兩位男性 居民先將兩條挖攏上的甘蔗剉倒,再由一人(男性或女性皆可)將剉倒的甘蔗往 畦壠的中間集中放置,接著由同組的兩位女性居民即在後方用刀削去蔗葉和蔗尾,

接著將 25 至 30 斤的甘蔗綁成一束。綁成一束的甘蔗,則再由同組的男性居民搬 至牛車上。從上述農場工作的情形可知,經潘姓耕區管理員至明發、新開寮、新 置、四林與潮州等的招募的工人,透過農場工作上的分工合作而互相熟識並串聯 起彼此的社會網絡。

上述以工作串聯而成的社會網絡,由於農場雇工方式的不同,使得聚落中產 生兩種社會網絡,一為,在採苗與整地、種植和管理的時期,以耕區管理員為中 心的社會網絡;二為,採收時期以包辦人為中心的社會網絡。由於耕區管理員與 包辦人為了讓自己負責的耕作區作業順利,通常有長期合作的勞力班底。因此,

耕區管理員與包辦人會照顧自己所帶領的工人們,以確保自己擁有固定的勞力班 底。例如:居民若遇到生活上急需用錢的時候,會先向耕區管理員或包辦人預支 下次的薪水因應生活急需。若生活較困苦的居民,等不及半個月領一次薪水,就 會先跟耕區管理員或包辦人開米單36,居民再拿著米單去米店買米,等到發薪時 耕區管理員或包辦人會先把居民預借米單的薪資扣除,再將剩下的薪水發給居 民。

綜合上述,來自不同地方的移民來到聚落後,透過農場工作上的合作,熟悉 同一工作團隊中的夥伴。聚落中的居民隨著甘蔗種植過程中農場雇工方式的不同,

產生以耕區管理員為中心的社會網絡或以包辦人為中心的社會網絡。

35 民國 100 年(2011)8 月 11 日經明發聚落潘先生所報導之資料。

36 民國 100 年(2011)8 月 9 日經海豐寮潘先生的報導,可知民國 40 年代初期,一斗米的價錢 約為居民工作 5 天的薪資。

50

貳 貳 貳

貳、、、、宗教信仰與祭祀活動宗教信仰與祭祀活動宗教信仰與祭祀活動宗教信仰與祭祀活動

聚落中因農場雇工方式的不同產生不同的社會網絡,這樣以農場工作為中心 所產生不同的社會網絡,是透過何種力量將聚落中不同的社會網絡整合在一起?

此部分即為下面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動中所要探討的重點。因此,接著將介紹 1921 年至 1970 年間各聚落的宗教信仰與祭祀活動,藉以分析聚落內居民互動與 整合的過程。

一一

一一、、、、萬隆萬隆萬隆萬隆

聚落形成之初,居民為了祈求生活平安,即在庄尾附近祭拜石頭土地公,藉 以保護聚落安全,居民僅為隨意祭拜且沒有祭祀組織。昭和 4 年(1929)陳家從 臺南大灣迎請池府千歲與虎爺至家中祭拜;隨後,昭和 10 年(1935)林家從臺 南學甲迎請玄天上帝至家中祭拜。此後,聚落信仰中心轉變為池府千歲與玄天上 帝。

居民平日的祭拜活動為農曆初二、十六的犒軍,當天居民會準備牲禮到爐主 家舉行犒軍。此外,聚落每年有三個重要的祭祀活動:一為池府千歲或玄天上帝 的生日、二為 7 月 14 日的普渡、三為 10 月 14 日的年尾戲。當年度的爐主與頭 家須負責當年的祭祀活動,故爐主在每年 7 月 1 日與 10 月 1 日會各收一次丁錢,

作為舉辦 7 月普渡與 10 月底年尾戲的資金。(表 3-1)

以池府千歲或玄天上帝的生日為例,聚落居民每年會輪流替池府千歲(農曆 6 月 18)與玄天上帝(農曆 3 月 3 日)過生日,當天爐主與頭家要準備水果、鮮 花、牲禮與紙錢(天庫與地庫各 150 萬),並準備送爐主爐的祭品(紅圓 6 個、

紅龜 6 個、發粿 6 個與水圓 3 碗),還要籌辦中午的流水席。當天早上聚落居民 會到爐主家前面舉行祭祀活動酬謝神明,中午由當年度的爐主在神明面前擲筶,

從聚落中各戶的戶長中選出下屆的爐主與頭家。依「聖筶」次數的多寡,決定爐 主與頭家,次數最多者為爐主,接著依序選出八位頭家。選完下屆爐主與頭家後,

聚落居民就在原地舉辦流水席,流水席結束後,聚落會居民將神明與爐主爐迎請 至下屆爐主家中,慶典至此即告結束。

透過每個月的犒軍、酬謝神明、普渡與作年尾戲等共同祭祀活動,萬隆聚落 的居民情感得以維繫,並藉此凝聚居民的集體意識,至民國 59 年(1970)前池 府千歲與玄天上帝轉變為聚落居民信仰的中心。

51

52

資金。農曆 10 月 16 日會在福德宮前會作年尾戲,一方面慶祝作物收成、一方面 替土地公熱鬧。10 月 16 日早上聚落居民會在土地公廟前舉行祭拜儀式,中午爐 主會在土地公前擲筶,從庄內各戶的戶長中選出下屆一位爐主與五位頭家。選完 爐主與頭家後,即在廟前舉辦流水席,晚上亦會在土地公廟前作年尾戲。每年的

資金。農曆 10 月 16 日會在福德宮前會作年尾戲,一方面慶祝作物收成、一方面 替土地公熱鬧。10 月 16 日早上聚落居民會在土地公廟前舉行祭拜儀式,中午爐 主會在土地公前擲筶,從庄內各戶的戶長中選出下屆一位爐主與五位頭家。選完 爐主與頭家後,即在廟前舉辦流水席,晚上亦會在土地公廟前作年尾戲。每年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