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與其他聚落互動的變化

本節將從聚落居民從聚落居民的「維生方式」與「通婚情形」兩個方面,探 討 1971 年至 2011 年間糖業移民聚落發展過程中的地與地關係。

壹 壹 壹

壹、、、、維生方式衍生的跨聚落社會網絡維生方式衍生的跨聚落社會網絡維生方式衍生的跨聚落社會網絡維生方式衍生的跨聚落社會網絡

民國 60 年代,在居民維生方式漸轉以果樹種植為主的同時,因萬隆農場工 作機會減少與臺灣經濟結構轉以工商業為主的因素影響之下,各聚落人口逐漸流 失,使得各聚落的勞力逐漸不足以負荷果樹種植(如:芒果、蓮霧和木瓜)的勞 力需求,因此各聚落居民即在果樹種植的過程中,會以雇請人工的方式,請其他 聚落居民幫忙農事。

這樣跨聚落的社會網絡,除了展現在居民的維生方式上的互助,亦展現在當 聚落舊有行政機能消失時的替補力量。原本管轄赤山寮、萬隆、保水泉、海豐寮、

萬安與玉環新村的萬隆派出所,在民國 91 年(2002)因轄區內人口過少故與文 樂派出所合併至餉潭派出所而遭裁撤。管理地方秩序與安全的派出所移到距離聚 落遙遠的餉潭後,萬隆聚落社區發展協會即動員萬隆與保水泉居民組成巡守隊,

組成 7 小隊,每晚由 2 位壯丁巡守保水泉、萬隆與海豐寮聚落周遭,以增進聚落 的居住安全。(圖 4-9)

86

圖 4-9、萬隆社區巡守隊巡守範圍

資料來源:底圖重繪自 Google Map,巡守隊範圍由萬隆巡守隊隊員林先生所提供之資訊。

貳 貳 貳

貳、、、、通婚情形通婚情形通婚情形通婚情形

由於新埤戶政事務所的戶籍資料於民國 85 年(1996)後全面電子化,受到

《個人資產保護法》之規定,無法調閱電子化的戶口名簿,故此處僅統計民國 60 年(1971)至民國 85 年(1996)的戶籍資料。

一一

一一、、、、民國民國民國民國 60 年年年(年((1971)( ))至民國)至民國至民國 85 年至民國 年年(年((1996)( )

以民國 60 年(1971)至民國 85 年(1996)赤山寮、海豐寮、萬隆和保水泉 四個聚落通婚對象的現住地,可發現在 430 人次的嫁娶現象中,聚落居民的通婚 對象主要集中在屏東縣潮州鎮(13.7%)、其次為屏東縣新埤鄉(9.8%)、第三為 屏東縣萬巒鄉(3.7%)、第四為屏東縣萬丹鄉與內埔鄉(2.1%)、第五為屏東縣 新園鄉、屏東市、佳冬鄉和臺北縣板橋市(1.6%)。(圖 4-10)

87

圖 4-10、赤山寮、海豐寮、萬隆和保水泉聚落居民通婚鄉鎮範圍圖(1971-1996)

資料來源:整理自新埤鄉戶政事務所,民國 65 年(1976)、民國 81(1992)與民國 85(1996)新埤鄉萬隆村的戶口調 查簿與民國 65 年(1976)至民國 85 年(1996)新埤鄉萬隆村歷年除戶簿。

88

以各個聚落而言,赤山寮的通婚範圍集中於屏東縣萬巒鄉;海豐寮集中於屏 東縣潮州鎮、新埤鄉與萬巒鄉;萬隆集中於屏東縣潮州鎮、新埤鄉與高雄市三民 區;保水泉集中於屏東縣潮州鎮、新埤鄉與臺北縣板橋市。(表 4-7)

表 4-7、赤山寮、海豐寮、萬隆與保水泉聚落通婚現象前三名鄉鎮(1946-1996)

資料來源:整理自新埤鄉戶政事務所,民國 65 年(1976)、民國 81(1992)與民國 85(1996)新埤鄉萬隆村的戶口調 查簿與民國 65 年(1976)至民國 85 年(1996)新埤鄉萬隆村歷年除戶簿。

89

表 4-8、赤山寮、海豐寮、萬隆與保水泉聚落內通婚現象(1946-1996) 單位:人數

赤山寮 赤山寮 赤山寮

赤山寮 海豐寮海豐寮海豐寮海豐寮 萬隆萬隆萬隆萬隆 保水泉保水泉 保水泉保水泉

同聚落通婚 1 9 10 3

與屏東縣新埤鄉通婚 1 14 21 6 同聚落通婚占

與新埤鄉通婚之比例

100% 64.3% 47.6% 50%

總通婚人數 20 127 243 40 同聚落通婚占

總通婚人數之比例

5% 7.1% 4.1% 7.5%

資料來源:整理自新埤鄉戶政事務所,民國 65 年(1976)新埤鄉萬隆村設籍簿;民國 81 年(1992)與民國 85 年(1996)

的新埤鄉萬隆村戶口調查簿與民國 65 年(1976)至民國 85 年(1996)新埤鄉萬隆村歷年除戶簿。

註:百分比取到小數第一位四捨五入後之數值。

表 4-9、糖業移民聚落間通婚現象(1971-1996) 單位:人數

赤山寮赤山寮赤山寮

赤山寮 海豐寮海豐寮 海豐寮海豐寮 萬隆萬隆萬隆萬隆 保水泉保水泉 保水泉保水泉

與赤山寮通婚 1 0 0 0

與海豐寮通婚 0 9 0 1

與萬隆通婚 0 0 10 0

與保水泉通婚 0 1 0 3

與明發通婚 0 0 0 0

與新開寮通婚 0 3 0 0

總通婚人數 20 127 243 40 與研究區其他糖業移民聚落通婚

占總通婚人數之比例

0% 3.1% 0% 2.5%

資料來源:整理自新埤鄉戶政事務所,民國 65 年(1976)新埤鄉萬隆村設籍簿;民國 81 年(1992)與民國 85 年(1996)

的新埤鄉萬隆村戶口調查簿與民國 65 年(1976)至民國 85 年(1996)新埤鄉萬隆村歷年除戶簿。

註:百分比取到小數第一位四捨五入後之數值。

90

圖 4-11、糖業移民聚落間的通婚對象分布圖(1971-1996)

資料來源:整理自新埤鄉戶政事務所,民國 65 年(1976)新埤鄉萬隆村設籍簿;民國 81 年(1992)與民國 85 年(1996)

的新埤鄉萬隆村戶口調查簿與民國 65 年(1976)至民國 85 年(1996)新埤鄉萬隆村歷年除戶簿。

二 二 二

二、、、、小結小結小結小結

比較民國 35 年至民國 59 年(1946-1970)與民國 60 年至民國 85 年(1971-1996)

兩個時期聚落居民通婚現象,可發現三個特點:第一,從表 4-12 可知,兩個時 期聚落居民通婚範圍前三名的鄉鎮差異不大,仍以屏東縣潮州鎮、新埤鄉與萬巒 鄉為主,但其佔總通婚人數的比例卻有明顯的下降。(表 4-10)簡言之,相較於 民國 35 年至民國 50 年(1946-1970),民國 60 年至民國 85 年(1971-1996)聚 落居民的通婚範圍明顯地往外擴大。

第二,民國 35 年至民國 59 年(1946-1970)有 8.6%的通婚對為臺南縣將軍 鄉、學甲鄉與佳里鎮的居民,到了民國 60 年至民國 85 年(1971-1996)比例減 少為 2.1%,甚至未進入到前九名的鄉鎮之中,顯示聚落居民與家鄉的關係,隨 著移到聚落時間的增加,其關係卻不緊密。(表 4-10)

91

表 4-10、糖業移民聚落通婚前九名鄉鎮表比較表(1946-1970 與 1971-1996)

民國

民國 81(1992)與民國 85(1996)新埤鄉萬隆村的戶口調查簿與民國 35 年(1946)至民國 85 年(1996)新 埤鄉萬隆村歷年除戶簿。

民國 81(1992)與民國 85(1996)新埤鄉萬隆村的戶口調查簿與民國 35 年(1946)至民國 85 年(1996)新 埤鄉萬隆村歷年除戶簿。

註:本表格百分比取到小數點後第一位四捨五入之數值。

92

参参

参参、、、、小結小結小結小結

民國 60 年代,因萬隆農場工作機會減少與臺灣經濟結構轉以工商業為主的 因素影響之下,在居民維生方式漸轉以果樹種質為主的同時,各聚落人口逐漸流 失,使得各聚落的勞力逐漸不足以負荷果樹種植(如:芒果、蓮霧和木瓜)的勞 力需求,因此各聚落居民即在果樹種植的過程中,會以雇請人工的方式,請其他 聚落的居民幫忙農事。不同於民國 59 年前(1970)各聚落開始出現透過果樹種 植的勞力互動而建立的跨聚落社會網絡。這樣跨聚落的社會網絡,除了展現在居 民的維生方式上的互助,亦展現在當聚落舊有行政機能消失時的替補力量。

歸納民國 60 年(1971)至民國 85(1996)間聚落居民的通婚情形,此時期 居民雖然居民的通婚範圍主要集中在屏東縣內,但通婚範圍明顯往臺灣中、北與 東部擴散的趨勢。聚落居民與家鄉婚姻互動的部分,可發現隨著居民移到聚落時 間的增加,其與家鄉的關係越不緊密,顯示出「地緣關係」逐漸不再主要的影響 因素。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小結 小結 小結 小結

民國 60 年(1971)至民國 100 年(2011)間,隨著與臺灣糖業發展逐漸蕭 條的影響下,林邊溪沖積扇上糖業移民聚落發展過程中人與地、人與人、地與地 關係產生轉變,其轉變如下所述:

壹壹

壹壹、、、、人與地關係人與地關係人與地關係人與地關係

民國 60 年代後,在(1)萬隆農場耕作全面機械化、(2)鑿井技術進步、(3)

土地所有權的取得與(4)中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等因素影響之下,聚落居民維 生方式逐漸從依賴萬隆農場相關的蔗作作業轉變到以果樹種植為主的特色。透過 比較民國 74 年(1985)兩萬五分之一臺灣地形圖經建一版與民國 95 年(2006)

國土測繪中心國土利用調查圖,即可看出民國 95 年(2006)聚落周邊的果園面 積比起民國 74 年(1985)明顯增加許多,亦說明了居民維生方式轉以果樹為主 的現象。(圖 4-2、圖 4-3)

93

貳 貳 貳

貳、、、、人與人關係人與人關係人與人關係人與人關係

民國 60 年(1971)至民國 100 年(2011)間,當聚落居民維生方式漸轉變 為果樹種植為主的同時,聚落中除了舊有因農場工作串連的社會網絡之外,亦逐 漸出現由果樹種植所串連的社會網絡。民國 92 年(2003)萬隆農場停止植蔗後,

以包辦人為中心之社會網絡,因其維繫社會網絡媒介的消失,而對於聚落內部人 群互動的影響性,逐漸由果樹種植所串連的社會網絡所取代。

此時期各聚的主祀神依舊相同,僅有主祀神增加的趨勢,除了赤山寮外,其 於聚落之居民亦經聚落居民以聚落主祀神為中心,透過聚落全體的共同祭祀活動,

整合聚落地方上人群並維繫成一體。

参 参 参

参、、、、地與地關係地與地關係地與地關係地與地關係

民國 60 年代,在居民維生方式漸轉以果樹種質為主的同時,因萬隆農場工 作機會減少與臺灣經濟結構轉以工商業為主的因素影響之下,各聚落人口逐漸流 失,使得居民在果樹(如:芒果、蓮霧和木瓜)種植的過程中,會雇請其他聚落 的人工幫忙農事。透過果樹種植串連起跨聚落的社會網絡,這樣跨聚落的社會網 絡,除了展現在居民的維生方式上的互助,亦展現在當聚落舊有行政機能消失時 的替補力量。

歸納此時期聚落居民的通婚情形,此時期居民雖然居民的通婚範圍主要集中 在屏東縣內,但通婚範圍明顯往臺灣中、北與東部擴散的趨勢。聚落居民與家鄉 婚姻互動的部分,可發現隨著居民移到聚落時間的增加,其與家鄉的關係越不緊 密,顯示出「地緣關係」逐漸不再主要的影響因素。

94

95

第 第 第

第五 五 五 五章 章 章 結論 章 結論 結論 結論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一、釐清林邊溪沖積扇上糖業聚落形成過程及其原 因;二、瞭解 1921 年至 1970 年間,林邊溪沖積扇上糖業移民聚落發展的特色;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一、釐清林邊溪沖積扇上糖業聚落形成過程及其原 因;二、瞭解 1921 年至 1970 年間,林邊溪沖積扇上糖業移民聚落發展的特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