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組織文化

在文檔中 第一節 組織創新的意涵 (頁 56-70)

Schein(1985)認為,組織文化應被視為一個獨立而穩定的社會 單位所具有的一種特質,如果證明某一群人在解決組織內外部問 題的過程中共享許多重要經驗,則可以假設:長久以來,這類共 同經驗已經組成成員對週遭的世界及他們在周遭世界上所處之地

位有了共同的看法,必須有足夠的共同經驗,才能導致一個共同 的觀點,而且這個共同的觀點必須經過足夠的時間,才能被視為 理所當然而不知不覺。也就是說,文化是一種「團體經驗的習得 產物」(learned product of group experience)。

Schein(1985)認為,組織文化大約包括下述五種向度:

(1)組織與環境的關係:說明了組織所處的各種環境的關係,

以及組織與環境所具有的從屬關係,究竟是組織控制環境,環境 控制組織,或是兩者之間和睦相處?

(2)制定決策的依據:究竟組織的決策是依據何種標準而來,

包括了傳統、宗教、法律、爭辯、試誤、還是科學驗證?換言之,

組織成員是如何檢定真理的,俾作為執行任務的依據。

(3)人性的本質:包括對基本人性的假設,是「偏善、偏惡、

還是無所謂善惡之分」;「人性是穩定的,還是善變的?」等想法

(4)人類活動的本質:人類活動究竟是在控制環境、被環境支 配、還是兩者和諧共存?

(5)人類關係的本質:何者是人類關係的終極基礎,是以繼承 (lineality)、旁系(collaterality)或是個人(individuality)為 基礎;此外,也論及組織內的關係,尤其是組織內權力分配的基 礎何在?這可能包括了專制、父式權威、諮詢、參與、授權、或 是合夥(collegiality)的型態。

鄭伯壎等(民 90)依據 Schein(1985)所提組織文化五種向度 的主張,進行實證研究所獲的結果,將組織文化測量概分為:社 會責任、敦親睦鄰、顧客取向、科學求真、正直誠信、追求高績 效、卓越創新、甘苦與共、及團隊精神等九個方面的價值觀。

依照各學者主張與相關文獻分析所得,將組織設計之組織文化 構成要素,分別從(1)環境關係、(2)決策基礎、(3)組織員工本性、

(4)組織活動、(5)人類關係等五方面,分析如下:

一、環境關係

傳統上,市場僅被視作產品與服務輸出之處,故企業自當了解 市 場 需 求 、 顧 客 所 重 視 的 產 品 或 服 務 之 特 點 為 何 (Kim &

Mauborgne,1999;Drucker, 1998;McDermott & Sexton,1998,

Hamel,2000),然而對組織創新的企業而言,更應強調企業與顧客 共同開發、創新,是故與顧客的合作不只是創新的回饋,更成為 創 新 的 關 鍵 來 源 (Leonard-Barton,1995 ; Quinn , 2000 ; Hamel,2000)。

李仁芳(1997)指出:「市場的定義改變了,經濟學教科書要重 寫了。顧客不再單純只是顧客,他也將如同第二代典範中的供應 商一樣參與產品創新流程,被整編入知識創造的價值星系中。」

傳統企業 知識型產業 說明

供應商、通路、學術研究機構)多元交流、合作、知識流通與加值 的對話論壇。

Leonard-Barton (1995)整合了許多學者的觀點,提出了企業 如何與市場互動以共同創新之系統性機制。圖 2-4 是各種新產品 開發、創新的基本架構,表達出依據新產品線與目前客戶基礎的 一致性之高低,及與科技設計的成熟度高低之不同,開發的過程、

方式亦不同,與顧客互動的適用機制也不同。科技設計的成熟度 越高,意指組織越是以最少的科技創新維持或改善現狀;科技設 計的成熟度越低,意指組織不斷挑戰下一代產品、尋求重大突破。

一般而言,競爭壓力趨使公司向直線座標上方移動,而內部組織 常規的壓力(通常涉及現有顧客群),則趨使公司向直線座標軸下 方移動。而各種不同方式之內涵(圖 2-10 中的○1 ∼○5 )與組織採取 因應對策的機制說明如下:

○1 使用者導向的改進:對已知需求作更完善的解答;潛在需 求分析;早期使用者、問卷、討論小組、購物中心研究,

詢問;以行銷、研究人員或組織專責團隊負責。

○2 開發者導向之研發:對已知需求的新解答;開發者的「市 場直覺」:仰仗對目前及未來市場需求有良好直覺的科技人 員;使用者/開發者:即開發者亦為潛在使用者,當二身份 合而為一時,同理心自然最強;產業專家:當公司進入不 熟悉領域時,引進該產業的專家自然最能感受到客戶的脈 動。

○3 受使用者環境刺激的開發:對未言明需求的新解答;人類 學式的探險:讓開發者自身投入使用者環境,像人類學家

自住進陌生村落一般;觀察使用者操作:如花時間與客戶 共處,觀察其使用行為;實務錄影:可以儲存和重播,或 在使用者面前播放,進一步求證;未來角色扮演:假想自 己是客戶,以揣摩情形;派人觀察或使用硬體設備記錄

○4 新的應用或科技合併:對未界定需求的新解答;市場配對:

透過機制為現有技術尋找槓桿機會;科技轉移:由於科技 人員對某個使用者環境深刻了解,促進不同市場領域間的 知識轉移;和客戶結盟:可由合作夥伴將科技商業化;以 跟領域或客戶結盟為策略,形成重要工作。

○5 科技與市場共同演進:對不確定需求的演進式解答;以外 插法預測未來趨勢;創造未來情境(情境模擬);市場實驗:

達爾文式的選擇;同時推出多種產品測式市場,並觀察市 場的反應。產品生態:利用第一代產品推出後的市場反應 修改第二代產品,逐步獲致成功的產品;替身實驗:先行 等待,在其他打前鋒者中箭落馬之後,自其中錯誤學習;

創造新市場,由組織中專責單位負責,組織的新產品策略。

Kuczmarski(1996)並且認為在創新信念之下,設計一套以顧客 為本的階段性發展過程:包括(1)顧客需求問題調查、(2)解決問 題及產生創意、(3)發展產品概念、(4)商業分析、(5)發展雛型、

(6)量產測試、(7)市場測試、(8)商品化、(9)上市的追蹤。

圖 2-10 影響新產品開發的科技和市場因素 資料來源:Leonard-Barton(1995).

根據價值創新的定義可知,價值創新企業之眼光與思考邏輯並 非在與競爭者的競賽上(Kim & Mauborgne,1999),而在思索如何 打破產業現有的規範與假設、尋求突破,以突出自身能為顧客帶 來價值的獨特性,使原本產業的界限與競爭變得不相關。

二、決策基礎

奇異公司總裁威爾許(Jack Welch)認為未來組織的必備條 件:發展出一套喜愛變革,而非懼怕變革的文化,才能成為英雄 或贏家。而組織如果有廣泛通行的規範與價值,通常在態度與行 為上,會表現出較高的一致性,而且核心價值就愈強、組織文化 也愈強;在任何時候,如果核心價值的焦點高度集中,規範也會

全新產品

第二代

大幅度改善

成熟的設計

開發者導 向的研發

使用者導 向的改進

受使用者環 境刺激的開發

新的應用 或科技合併

科技與市 場共同演進

產品線和目前客戶基礎的一致性

目前客戶 新客戶群 新市場/未知的客戶群

比較集中且協調一致(Tushman & O'Reilly ,1996)。

Kuczmarski(1996)認為創新之管理首重於組織對「創新信念」

之採納,創新成功的最大障礙即是機構對創新缺乏信心,也未將 創新當作企業策略的核心。相反地,成功的企業都是在組織內部 灌輸一套創新及創業家信念,使所有介入創新的員工都成為「信 仰者」。此外,組織一個理想的創新團隊,包括跨功能部門的代表、

全職而全心投入的團隊領導者、能夠肯定績效的獎勵制度,以及 定期召開專案會議。

創新是不能被強迫、用制度限定或像水龍頭一樣開開關關,它 必須由『人』來主導,且文化是一項極其重要的社會工具,難以 模仿(McDermott & Sexton, 1998)。Kuczmarski(1996)認為應當 灌輸創新的文化及價值觀,讓團隊中每位成員得以表達自己的感 情、目標、動機等等,透過溝通及建立共識,使每個人對團體規 範和價值觀均能理解與認同。

文化往往是組織中無形的統治者,是社會控制的樞紐,比正式 組織的控制更具威力。這種非正式的互動模式,促成公司非正式 的結構、權力,以及溝通網路。例如找出群體中居關鍵地位的溝 通樞紐,這些人及其所聯絡起的網路往往能對組織的創新與變革 有極大的影響。(Tushman & O’Reilly , 1996; Drucker, 1998)。

Tushman 與 O'Reilly (1996)認為,對偶發事件、機會,領導 者的支持與鼓勵,對創意鬥士有正面的助益。領導者、經理人既 使處於成功階段,還必須偶爾創造所謂『績效鴻溝』(performance gaps),或製造些機會;領導者要有一種不帶感情的診斷方法,以 察覺整個系統中,抗拒創新與變革的根源所在。假如高階經理人

採取行動,整個組織就能快速進行全面性創新與變革。麥肯錫公 司(Mckinsey & Company)研究八十五家遭遇困難的大公司,發 現企業在復甦之前,以有三分之二高階經理人被撤換掉,原來的 領導階級,通常沒有能力去管理革命性變革與創新,而最成功的 幾 家 公 司 , 既 有 的 經 營 階 層 , 都 樂 意 扮 演 變 革 促 動 者 的 角 色

(change agent),顯示,在面對革命性變革時,高階經營團隊的 引導非常重要,他們務必學習如何同時從事漸進式、與革命性的 創新變革。因此,特別強調高階經理人必須具備領導創新變革的 能力

文化改革必須經過三波 S 型的轉折,創新文化才能確立(如圖 2-11)。每一波都是從低處出發,然後爬到最頂端,接著稍做休息 並積存能量後,再往下一波前進,成功的企業會把這三波全部走 一遍,而且每一波都可以增進公司的改革能力。(1)領導能力:

初始階段必須依賴堅定的領導人才,是由上而下的推動改革;(2)

結構能力:包括各種績效評量標準、組織結構與溝通管道等改革 機制,當某一流程獲改善後,將有助於提高組織普遍的改善能力;

(3)組織能力:改革已經能為組織的本能,推動方向往往由下而 上,員工視它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就是組織文化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Shapiro,2002)。

圖 2-11 Shapiro 組織變革的三波段

三、組織員工本性

三、組織員工本性

在文檔中 第一節 組織創新的意涵 (頁 56-7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