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就質性研究信度與效度,Lincoln 與 Guba 以信賴程度(trustworthiness)做為規準。

為了使質性研究的結果達到值得信任的標準,Lincoln 與 Guba 提出下列方法:可信性、

遷移性、可靠性、驗證性。簡而言之,可信性是指研究者蒐集資料的真實程度,遷移性 是指研究者蒐集到研究對象的感受與經驗資料,可以有效的轉為文字陳述,可靠性是指 研究者運用有效的方法、策略蒐集到可靠的資料,驗證性是指研究者從研究過程中獲得 值得信賴的資料(引自潘淑滿,2003)。

一、可信性(credibility)

可信性即內在效度,指研究資料的真實程度,亦即研究者真正觀察到所希望觀察 的。本研究主要以深度訪談為蒐集資料的主要方法,再用三角檢核法來增進研究結果的 可信性。三角檢核的部份是依靠多元資料的來源,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相關文件之蒐集

本研究相關文件之蒐集包括家長團體的網站文章、家長個人部落格文章、報章雜誌 報導、家長著書等,這些檔案會透露出研究對象內心真正想的,包括重視的事物,以及 她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黃瑞琴,2003)。藉由多樣化檔案的檢視,進行資料的交叉檢 核,或是輔助訪談資料,以補充文件資料不足處(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

(二)成員檢核

研究者在完成文本分析後,會以研究對象檢核與回饋表邀請研究對象參與檢核工

作,請研究對象在閱讀後,提出對本研究之看法、研究內容與真實感受之符合度。研究 者再依據檢核與回饋內容(見附錄三)與研究對象討論後,澄清研究者疑慮與修改內文 內容,以增進研究之可信度。

(三)同儕檢核

為了建立資料的可信度,在整個研究過程中,除了和指導教授討論外,也邀請目前 任教於署立台中醫院向日葵班的陳淑玲老師,成為研究者的研究同儕。陳老師是研究者 碩士班的同學,研究者欲藉助陳老師亦有從事質性研究的經驗,協助研究者檢核至少兩 份逐字稿,並共同討論研究發現,以提昇研究資料之可信度。

二、遷移性(transferability)

遷移性即外在效度,是指資料的可比較性與詮釋性,亦即研究者能根據研究對象所 陳述的情感、經驗與感受,將原始資料的脈胳、意圖、意義、行動轉換成文字資料。在 質性研究中,欲增加資料可轉換性的技巧為深厚描述(thick description)。畢恆達(1996)

指出研究者應該反省自己的主觀性,並且檢討它對於整個研究從頭到尾的影響。因為主 觀性會限制研究者的認知與體認,所以研究者必須知道什麼東西令人感動,以及自己的 詮釋中忽略了什麼,亦即在分析的過程中,避免做過度的詮釋與推論,盡量引用、節錄 訪談對象的語言,以做為深厚描述的依據。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可靠性即內在效度,是指個人經驗的重要性與唯一性。如何取得可靠的資料,是研

究過程中運用資料蒐集策略的重點。研究者必須說明整個研究的過程與決策,包括取 樣、蒐集資料、訪談等,以提供判斷資料的可靠性。研究者透過對研究對象的訪談,並 使用錄音器材來蒐集這些資料,來達到資料的可靠性。

四、驗證性(confirmability)

驗證性是指研究中的資料、研究者對資料的詮釋及研究結果確實是根據研究的情境 所得,而非研究者的想像、虛構,亦即對研究過程做客觀性的審核,為了使研究結果紮 根於所蒐集到的資料,而非研究者本身的想法。Guba 建議兩個建立驗證性的技巧為三 角檢核法的使用(引自 Lincoln & Guba, 1985)。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使用深度訪談、不 同來源的資料蒐集方法,並於訪談後馬上記錄關於訪問過程中所產生的疑問、想法,避 免或降低研究者的偏見,以隨時檢視研究的可信度,讓研究結果更貼近經驗事實。

第六節 研究倫理

陳向明(2006)指出質性研究過程中應注意的四項倫理道德原則,包括自願與公開 原則、保密原則、公正合理原則及公平回報原則。本研究所遵循之研究倫理如下:

一、徵得研究對象的同意並告知其權益

研究者首先以口頭徵得研究對象的同意,並且在正式進行研究前,再一次透過研究 同意書(見附錄一),以書面的方式告知研究對象研究者的身份、研究主題、研究目的、

研究過程與訪談大綱的初步介紹,以及未來進行的方式,讓研究對象充分瞭解其有權隨 時終止並退出研究,以確實維護研究對象之權益。

二、資料處理的保密性

在邀請研究對象參與本研究前,研究者即先告知研究對象整個訪談過程將會採用錄 音的方式進行,並且說明錄音內容不會外流或做為其他用途,以確實遵守研究倫理,保 護當事人的隱私權。研究者向研究對象解釋錄音之功能,是為了便於整理逐字稿並讓研 究能順利進行,於論文發表後即會銷毀錄音。在資料保密的責任部份,研究者會將研究 對象的真實姓名以化名的方式呈現在研究論文中,以確保當事者的隱私權不被侵犯。

三、尊重研究對象並合理對待

進行訪談前先與研究對象討論適合的訪談地點、時間,並尊重其選擇,以降低研究 對象日常生活的干擾與不便。訪談進行中,若研究對象產生不舒服的情緒、感受,應尊 重研究對象,將訪談暫停或調整。每次訪談結束將訪談內容轉錄成逐字稿後的一週內,

請研究對象檢視,確定內容與其所欲表達的觀點吻合無誤,才可做為研究所要採用的資 料,然後再進行分析。

四、公平回報研究對象

研究進行期間,研究者力求與研究對象建立互信的關係,以利研究順利進行。每次 進行訪談時,研究者會準確一份小禮物贈予研究對象,感謝其熱心提供個人之經驗分 享。研究者懷抱著感恩和學習的心情,感謝研究對象不吝分享其助人故事,並且秉持真 誠的心,在訪談過程全神貫注的傾聽研究對象的敘述。此外,本研究結束後,若研究對 象希望能進一步瞭解研究結果,研究者基於回饋與感恩的心,將贈予研究論文乙本做為 參考留念之用。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特殊需求兒童家長在家長團體中的助人行為,透過收集深度訪談資 料,再經由資料處理過程後進行歸納分析,對應研究目的及問題,在本章陳述研究結果。

第一節為助人動機的分析,第二節為助人內涵的分析,第三節為助人獲得的分析,第四 節則針對本章的分析結果進行綜合討論。

第一節 特殊需求兒童家長在家長團體中助人動機的分析

本研究發現特殊需求兒童家長在家長團體中助人動機受到助人者的背景、助人者本 身狀況、對家長團體的需求及對政府相關單位的期待等四方面的影響。其中助人者的背 景包含以往受助的經驗、家庭背景及工作背景。助人者本身狀況包含個人能力、人格特 質、價值觀及自我期望。對家長團體的需求包含訊息取得與問題解決、權益的爭取與維 護、家長身後孩子的安置,以及延續家長團體的運作。對政府相關單位的期待包含增進 早療效果、減少社會成本及承接家長團體示範之教育方案等。本節將分別針對此四方 面,一一進行探討。

一、 助人者的背景 (一)以往受助經驗 1. 受到舊家長的感動

受訪者表示在家長團體中舊家長的言語安慰和經驗分享熱忱,溫暖並感動了他們,

刺激了他們的助人動機。其中 P1 表示雖然孩子的進展不如舊家長所言,但自己仍然因

此受到安慰。P3 則表示舊家長不僅幫她直接示範正確的教養方式,更幫助她解決夫妻 管教不一致的困難。P5 因為舊家長舟車往返的熱心幫助,感到非常溫暖,進而感動自 己想要成為助人者。

「舊的家長有啦,他們都會安慰我,會啦,會進步啦,會好轉的,以後會講話啦,我的 孩子也是十幾歲才會講話,我也在等待啊,可是十幾歲了他還是不會講話啊,有時候我 們都一直等待奇蹟啊,但是好像奇蹟還沒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啊。」(P1/20120117)

「協會有介紹一個家長,那那個家長,我覺得有時候是一種感動的心,他不一定會教我 很多東西,可是就是那個支持的力量讓我覺得很溫暖,……她跟她的先生他們都知無不 言、言無不盡這樣,一直要告訴我一些什麼,那我覺得那是一種感動。」(P5/20120201)

「我記得我加入協會的時候我女兒還小,然後我比較不懂得教育孩子,所以我就是用寵 的方式,就是替她什麼都做到。那我加入協會以後,有很多其他的家長,他們都是比 較……孩子比較大的,所以都會告訴我說:「妳不可以這樣寵孩子。」(P3/20120118)

「妳不可這樣啊,要讓她自己做!」然後有時候都把我架開,然後讓他們去帶我的孩子。

我就發覺說:「喔,原來是這樣。」大家就,就是一個很溫暖的團體。」(P3/20120118)

「那以前我有狀況,就其實孩子教養的問題也會影響到夫妻,啊我們兩個教養不太一 樣,因為我比較寵孩子,這個就很大一個癥結嘛,然後我就會 SOS,那我們理事長給了 我很大的幫助。」(P3/20120118)

2. 基於回饋的心情

除了舊家長的幫助外,從孩子被診斷、接受早期療育到就學、就業的過程,受訪者 表示他們還受到社會各界的幫助,而單純的想「回饋」的心情,是他們助人的動機。其 中 P5、P6、P8 表示他們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樣的幫助,也會照樣幫助新進的家長。P1 則認為別人花時間照顧她的孩子,她當然也應該回饋一些,在有公假的狀況下,她的回

除了舊家長的幫助外,從孩子被診斷、接受早期療育到就學、就業的過程,受訪者 表示他們還受到社會各界的幫助,而單純的想「回饋」的心情,是他們助人的動機。其 中 P5、P6、P8 表示他們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樣的幫助,也會照樣幫助新進的家長。P1 則認為別人花時間照顧她的孩子,她當然也應該回饋一些,在有公假的狀況下,她的回

相關文件